书城自然科学世界地理全知道
2994800000041

第41章 人生必知的世界地理知识(13)

地图上的注记分为名称注记、说明注记和数字注记三种。名称注记用于说明各种事物的专有名称,如山川、江、河、地区、国家、岛屿名称等。说明注记用于说明各种事物种类、性质或特征,它是用以补充图形符号的不足,常用简注形式表示(如石油用“油”,松树用“松”等表示)。数字注记用于说明事物的数量特征,例如地形高程、比高、路宽、水深、流速、承载压力等。借助不同字体、字号、颜色的注记也能够进一步标明事物的性质、种类及数量差异。因此,地图注记在地图图面上与图形符号是构成一种相辅相成的整体。

等高线与等深线有何不同

等高线是表示地势起伏的等值线。它是地面上高程相同的相邻各点所连接成的封闭曲线,垂直投影到平面上的图形。一组等高线不仅可以显示地面的高低起伏,而且还可以根据等高线的疏密和图形判断地貌的形态类型和斜坡的坡度陡缓。

等深线指江、河、湖、海等水体以下,深度相等的相邻各点连接的曲线。

等高面图与等压面图有何不同

等高面是指海拔高度相等的水平面。在同一海拔高度上,各地气压是不相等的。在地图上,按照一定规则将气压相等的点连接而成的线。称为等压线。这种图就是等高面图。通常用的海平面等压线图,就是海拔高度为零的等高面图。

等压面是空间气压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由于同一高度,各地气压不相等,等压面在空间不是平面,而是像地形一样起伏不平。采用绘制地形图的方法,用等高线将起伏不平的等压面投影到平面图上,构成等压面图。在等压面图上,用等高线表示气压的空间分布。气象上通常用的等压面图有850百帕、700百帕、500百帕等多种。

地球仪为何要倾斜安装

地球仪是按一定比例缩小的地球模型。它有两种主要功能:一是用来表示地面的地理状况;二是用来表示地球的运动特性。地球的运动主要是指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如果将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看做一个平面的话,那么地球就是倾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的。当地球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时,太阳光线是直射在赤道上的,地球的一半受太阳照射,另一半则是背光的;当地球绕太阳转过90°之后,光线将不再直射赤道,而是直射在北纬或南纬23°26′的纬线上,各纬线落在受光和背光部分的长短也发生变化;再转过90°时,太阳光线又将再次直射赤道,各纬线在受光、背光部分的长短又相等了;当地球又转过90°时,太阳光线再次直射到南纬或北纬23°26′的纬线上。各纬线落在受光和背光部分的长短又再次不相等。为了演示地球在宇宙中运动的真实情况,地球仪上地轴的方向与底座平面也必须呈适当的倾斜角,根据科学家的测算,这个倾斜角约为23°26′。

地形与地貌

地磁场有什么作用

地球可认为是一个均匀磁化的球体,在其周围空间存在着磁场,即地磁场。实际观测表明,地磁极大致位于地理南北极附近,而且位于地球深处。赤道附近磁场最小,两极最强。地磁极的地理位置不是固定的,逐年缓慢地变化。罗盘所指为北磁极,这个方向同真正的北极方向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夹角,称为磁偏角。在大多数地方,地球的磁场并不是水平的,而是倾向地面或倾向空中,这就是磁倾斜。磁场与水平方向之间的夹角称为磁倾角。当地磁北向实际偏东时,地磁偏角为正,反之为负。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地磁偏角在-10°~2°之间。

地磁场虽然看不见,但却保护着地球上的生物免受宇宙辐射的侵害。假如没有地磁场,从太阳发出的强大带电粒子(通常叫太阳风)就会直射地球。这将使地球上的生物无法生存。

地球的南北磁极是固定不变的吗

地球的磁极位置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地质时期中发生交替,这种现象叫做地磁倒转。地球的熔岩流里含有微小的矿物颗粒,它们是无数的指南针或小型磁铁,自由地指向当时的磁场。当熔岩冷却,其中的小指南针就固定在原地,就算磁场改变,它们也不能再移动,专家们称它为古地磁。古地磁研究表明,地磁场大约每50万年倒转一次,但是以一种随机的方式进行,初期变化模式更是混乱。比如说,在恐龙生活的3500万年里没有发生一次倒转。如果地磁发生倒转,主磁场会变弱乃至消失,然后以相反的极性再出现。之后,指南针指示的方向将颠倒,天上地下的许多事物难免变得面目全非。变弱的磁场会让太阳粒子风暴袭击大气层,破坏大量的臭氧,而臭氧是保护地球免受紫外线侵害的。磁场倒转会摧毁电网,伤害宇航员和人造卫星,扩大大气臭氧层空洞,将极光反射到赤道,鸟类(主要是候鸟)、鱼类(主要是回游鱼)和其他迁徙动物将因此迷失方向。

罗盘和地磁有什么关系

罗盘是一种用来测量方向或位置的仪器。它是中国古代人民利用地磁现象发明的,它被广泛地用于航海、军事、看风水、探险等活动。罗盘是指向南北的仪器。磁罗盘是根据指南针原理制成的,用以指示方位的仪器。它包含一磁化的针,针能在一支点上转动。地球磁场作用于磁针,使它一端指向地磁北极,另一端指向地磁南极。主要由位于盘中央的磁针和一系列同心圆圈组成,每一个圆圈都代表着中国古人对于宇宙大系统中某一个层次信息的理解。罗盘由三大部分组成:天池,也叫海底,也就是指南针,指南针有箭头的那端所指的方位是南,另一端指向北方。内盘,就是紧邻指南针外面那个可以转动的圆盘。外盘为正方形,是内盘的托盘,在四边外侧中点各有一小孔,穿入红线成为天心十道,用于读取内盘盘面上的内容。天心十道要求相互垂直,刚买的新罗盘使用前都要对外盘进行校准才能使用。

鸟儿南飞靠什么

鸟类一般是在夜里或黄昏时开始远飞。晴天时,它们靠星星来识别方向,因为苍穹是围绕着北极星旋转的,所以它们能辨认出真正的地理北方的标志,从而找到要飞的路线。黄昏时,它们的感官对天空中光的偏振面进行分析,这个方位标较小,主要在傍晚才可觉察到,它给鸟类提供了一种“太阳罗盘”,指引飞行方向。鸟类虽然辨认不出南北,却能够准确地测量出陆地磁场的坡度,也就是磁力线据以抵达地面的角度。这个参数在靠近磁极的地方增大,在赤道地区变小,由此鸟类能够得知它们是否朝一个极点飞去或远离那个极点。

美丽的极光是如何产生的

在地球南北两极附近地区的高空,夜间常会出现灿烂美丽的光辉,这种壮丽动人的景象就叫做极光。近极地区每年可以看到几十次极光。美丽的极光是太阳与大气层合作表演出来的杰作。太阳喷射出一种带电粒子叫太阳风,它是一束可以覆盖地球的强大的带电亚原子颗粒流。太阳风在地球上空环绕地球流动,以每秒大约400千米的速度撞击地球磁场。地球磁场形如漏斗,尖端对着地球的南北两个磁极,因此太阳风沿着地磁场这个“漏斗”沉降,进入地球的两极地区。两极的高层大气,受到太阳风的轰击后会发出光芒,形成极光。在南极地区形成的叫南极光,而在北极地区形成的叫北极光。

什么是地槽—地台说

地槽—地台说是传统的地质构造学说,该学说认为,地球表面分布的高峻山脉或岛弧的地区,都曾是地壳的活动地带——地槽,位于地槽部分的地壳,其升降运动的幅度和速度都较大,沉积物达到很大的厚度,构造变动和岩浆活动强烈,变质作用显著。地台也称陆台,代表地壳上比较稳定的地块,其轮廓呈浑圆状,在现代地形上一般表现为丘陵起伏的波状平原、低山绵延的大片高原或微倾的大陆架浅海地区。除幅度不大的整体升降运动外,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都不如地槽强烈。地槽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由下沉而转为上升,经过褶皱变质,逐渐变成稳定的地台。在地壳演化的不同地质时期内,都有一部分地槽向陆台转变,因而地槽的面积逐渐缩小,地台的面积逐渐扩大。根据槽台论的基本观点,地壳的发展和地表形态的演化,大致经历了太古代和元古代、古生代后期、石炭纪到二叠纪、从侏罗纪开始到白垩纪、新生代五个主要发展阶段。此学说最后被板块构造学说所取代。

什么是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最初由奥特利乌斯在1596年提出,后来德国科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在1912年加以阐述,这个大胆的学说一直被学界忽视,直至1960年代海洋扩张说出现,令大陆漂移说得以发展,后来进一步阐述为板块构造理论。主要内容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被称为“泛大洋”的水域包围。中生代开始,泛大陆分裂并漂移,到距今约二、三百万年以前,漂移的大陆形成现在的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基本地貌。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

海底扩张说的内容是什么

海底扩张说是海底地壳生长和运动扩张的一种学说,是对大陆漂移说的进一步发展。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海底科学的发展,人们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测定海底岩石年龄,发现海底岩石的年龄很轻,一般不超过2亿年,相当于中生代侏罗纪(大陆最老岩石年龄在30亿年以上),而且离海岭(又叫大洋中脊)愈近,岩石年龄愈轻;离海岭愈远,岩石年龄愈老,并且在海岭两侧呈对称分布。据此,60年代初,一些科学家提出了海底扩张学说,认为海岭是新的大洋地壳诞生处。地幔物质从海岭顶部的巨大开裂处涌出,凝固后形成新的大洋地壳。以后继续上升的岩浆又把原先形成的大洋地壳以每年几厘米的速度推向两边,使海底不断更新和扩张。当扩张着的大洋地壳遇到大陆地壳时,便俯冲到大陆地壳之下的地幔中,逐渐熔化而消亡。

何谓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是1968年法国地质学家勒皮雄与麦肯齐、摩根等人提出的一种新的大陆漂移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

板块构造,又叫全球大地构造。所谓板块指的是岩石圈板块,包括整个地壳和莫霍界面以下的上地幔顶部,也就是说地壳和软流圈以上的地幔顶部。勒皮雄在1968年将全球地壳划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包括澳洲)和南极洲板块。其中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全为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板块之间的边界是大洋中脊或海岭、深海沟、转换断层和地缝合线。这里提到的海岭,一般指大洋底的山岭。新全球构造理论认为,不论大陆壳或大洋壳都曾发生并还在继续发生大规模水平运动。但这种水平运动并不像大陆漂移说所设想的,发生在硅铝层和硅镁层之间,而是岩石圈板块整个地幔软流层上像传送带那样移动着,大陆只是传送带上的“乘客”。

什么是断层

断层是地壳岩层因受力达到一定强度而发生破裂,并沿破裂面有明显相对移动的构造。它是构造运动中广泛发育的构造形态。断层大小不一、规模不等,小的不足一米,大的断层可以纵贯整个岩石圈,水平则可绵延数百甚至上千千米。由于地壳会在断层处作垂直或水平相互滑动。因此在断层处经常会发生地震。世界上最大的断层一般都是地球的板块边缘,但在远离活跃的板块边缘处人们也发现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断层。例如中国就是板内断层十分发育的地区。在地貌上,大的断层常常形成裂谷和陡崖,如东非大裂谷。另一些著名的断层还有圣安德鲁斯断层、龙门山断层、六甲断层等。

褶皱是什么

地层通常呈现扁平的层状。当板块堆积在一起,彼此互相挤压,使岩层发生一系列波浪状的弯曲变形,小的只有几厘米,大的可高达几千米,这种现象叫褶皱。褶皱面向上弯曲,两侧相背倾斜,称为背形;褶皱面向下弯曲,两侧相向倾斜,称为向形。如组成褶皱的各岩层间的时代顺序清楚,则较老岩层位于核心的褶皱称为背斜;较新岩层位于核心的褶皱称为向斜。正常情况下,背斜呈背形,向斜呈向形,是褶皱的两种基本形式。从岩层的新老接触关系看,背斜核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向斜则相反,核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在褶皱隆起的初期,往往背斜成为山岭,如喜马拉雅山;向斜常为各式盆地。但不少褶皱构造的背斜顶部因受张力裂隙发育,常常被侵蚀掉成为谷地,而向斜槽部则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反而保存下来成为山岭。

喜马拉雅山是从海中升起来的吗

褶皱山通常形成大的山系。珠穆朗玛峰所在的喜马拉雅山就是这样的山系。喜马拉雅山在很久以前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地质学上称为喜马拉雅地槽。在距今约3000万年的始新世末期,喜马拉雅地槽的底部爆发了一场剧烈的地壳运动,即印度洋板块与亚洲板块相撞,造成沉积物和部分海洋地壳在两个板块之间隆起,喜马拉雅山脉就开始形成了,成为“世界第三极”。根据十几年来的考察研究,作为古地中海一部分的喜马拉雅海海水退去以后,这里还是一片逶迤起伏的年轻陆地。在距今一千万年前的第三纪晚期,这里河流纵横,湖泊星罗棋布。到二百万年前,由于不断上升,喜马拉雅山出现了冰川。所有的科学事实证明,喜马拉雅山自从海洋中升起以来,就一直在不断地上升,但成为今天的世界屋脊却是在最近一至两万年地壳运动的结果。现在,喜马拉雅山仍在缓慢地上升。

有“赤道雪山”之称的是哪座山

乞力马扎罗山位于坦桑尼亚北部的大草原上,靠近肯尼亚边境,海拔5895米,是非洲的第一高山,它位于赤道附近,但山顶上终年积雪不化,因此也被称为“赤道雪山”。为什么在那么炎热的地区还会有雪山呢?我们知道,气温的高低取决于地面辐射量的多少,离地面越远,气温越低,大约地势每升高1000米,温度要下降6℃左右。高空中空气稀薄,像水蒸气和尘埃这类能吸收太阳辐射的物质也很少,而且二氧化碳、尘埃、水汽的稀少使它们对大气的保温作用减弱,地面辐射容易散失,因此高山温度一般较低。赤道地区平均温度一般在28℃左右。如果山体高度大于5000米,到山顶处温度将降到0℃以下。因此山麓虽然处于赤道附近,炎热无比,但在山顶依旧会有皑皑的白雪覆盖。

哪条山脉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