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政府自身带头支持高科技企业。特别是利用政府采购的机会,支持高新技术尤其是软件产业的发展。“一号文件”要求在政府公开采购时,在同等条件下,政府采购要优先购买本地产品,支持本地企业发展,特别是政府的信息化工程要优先采用本地企业的软件系统,这是创新企业的福音,仅这一项政策,就支持一大批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
政策是打造创新环境的启动器,推动自主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离不开持续优化的政策出台。
2006年,深圳市委、市政府颁发了枟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定枠,并制定了20多个相关配套政策,形成推动自主创新的“1+N”政策体系,在深圳乃至全国反响热烈。
这个“1+N”政策体系核心,是政府准确角色定位,就是采取“一放一抓”:一是放手企业家们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畅游,鼓励大胆创新;二是抓全心全意服务。自己承担起科技创新的导航者,在产业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人才政策和政府采购政策等方面加以激励和引导,切实做到放手不越位、放责不缺位。
这几年来,深圳市委、市人大、市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
枟深圳经济特区企业技术秘密保护条例枠;枟深圳经济特区信息化建设条例枠;枟深圳经济特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条例枠;枟深圳经济特区无形资产评估管理办法枠;枟深圳经济特区技术成果入股管理办法枠。
这些地方法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以保护和利用知识产权为核心,对推动技术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深圳市充分运用独立立法权的条件,为优化深圳的科技创新环境积极立法,出台了一大批政策法规,促进了深圳科技事业的发展。正因为深圳科技立法的实施,保障了创新环境的优化。
环境也是生产力,实际上,环境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决定因素,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去追求产值和利润的最大化,是创新价值的最大体现。
六、建立融投资体系
“十五”期间,深圳市财政性科技投入达82亿元,由于采取与企业配套使用的科学管理办法,带动了企业投入研发经费400多亿元,起到抛砖引玉、以小博大的作用。2006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达到3.28%,大大高于全国1.44%的平均水平,而且,财政投入力度逐年增大。
实际上,深圳市政府高瞻远瞩,具有战略眼光,早在推进自主创新战略初期,深圳市政府就毫不犹豫地拿出1亿元成立了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服务公司,为企业提供融资担保,解决了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到目前为止,“高新投”已为深圳1760多个高新技术项目担保贷款65亿元,起到了扶持高科技企业的示范作用,反过来又吸引了80多亿元社会资金投入高新技术产业。
现在的深圳科技型投融资机构层出不穷,不仅有“高新投”,有“创新投”,还有大大小小各类创业投资机构200多家,为高科技企业输血加油。
深圳建立投融资体系,首先从体制上进行了大胆改革。
1.改革投融资体制,建立高新企业资金输入机制
以市场化手段,运用财政资金支持高新技术企业。这个措施是深圳的创新。1993年深圳市政府出资组建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服务有限公司(简称“高新投”)。
这个公司虽然是政策性公司,但是它的运作完全是市场行为,完全按市场规律运作。它的职能是为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型企业申请贷款提供担保、贴息,它的服务对象是中小型科技型企业。它的成立等于雪中送炭,救活了一大批在生死线为资金困扰而挣扎的科技型企业。从成立到2001年底,“高新投”累计担保贷款38亿元人民币,解决了科技型企业因无担保而贷款难的问题,支持了朗科、科兴、奥沃等300多家科技企业和600多个科技项目的发展,由于资金的输入,这些企业呈现良好的经济效益,新增产值100多亿元,新增利润近20亿元。
2.政府注入启动资金,促进和催生创业投资市场发展
采取的措施有:
(1)政府出资,建立投融资机构
借鉴国际成功经验,1999年8月开始,市政府发起成立“深圳市创新科技投资有限公司”,并在香港注册成立中国(深圳)高新技术创业投资基金。2000年9月,深圳市又成立了创业投资同业公会,2000年10月又颁布了枟深圳市创业资本投资高新技术产业的暂行规定枠。在政府投资的带动下,投资规模迅速扩张,各类型投资机构不断诞生,专业性创业投资机构就130多家,创业投资行业的注册资本超过100亿元人民币。
(2)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深圳市的科技三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0年开始,市本级科技三项费6.95亿元,比上年增长65.4%,以后逐年增加,到2006年科技三费达到170亿元,比2005年增长37%。同时,奖励资金也在加大,2006年市科学技术奖励资金从过去的800万元提高到2000万元。
(3)政府区分别类,因势利导
深圳市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出重金扶植科技企业,丝毫没束缚企业的手脚,完全是按市场规律、市场机制激发企业的创新热情,迸发了蓬勃活力与生机。但是,在创新初级阶段,仅靠市场这只“无形之手”还不行,还需要政府出面协调引导,必须是市场的“无形之手”和政府的“有形之手”两手并用、相得益彰,才能找准科技与经济良性互动的突破口与结合点,达到良性循环。
深圳市政府主要工作就是区别分类,因势利导,在这方面深圳市政府做了“三个支持”:
“硬件”上支持。从土地、资金、服务、风险投资等方面给予高新技术企业直接支持,扶上马送一程,解决企业的燃眉之急。
“间接”支持。就是开发的主动权企业自主,政府不干预,坚持到位不越位,充分尊重企业和企业家的选择,为他们发挥创新才能创造条件。
“软件”上支持。就是制定完善政策和制度,建立创新机制,大张旗鼓,营造环境。
七、实施人才工程
深圳市抓住21世纪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进行信息产业的调整,面临信息高端人才流动的机遇,积极引进高级人才。2001年首次到国外进行招聘,市领导带队组织了45家企事业单位赴美国与200多人达成项目合作意向。为引进这些人才,深圳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特别是鼓励和支持创办企业,专利和技术入股,提供购房、入户、子女入学等方面的便利,打动了不少人员的心。同时,引进国内人才也有大的力度,从1996年开始,到2000年每年从全国重点大学引进1万名大学生,开始扩大到2万名;还通过设立企业博士后工作站,让高端人才来深圳工作,创办留学生创业园。
通过积极选拔优秀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出国培训、进修,大胆提拔、择优任用优秀的年轻科技专家,为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机会与平台。
积极探索利用国内外教育资源,以新的思路和模式发展高等教育。
1999年建立虚拟大学园,吸收了国内外50多所着名高校入园,集研究、教学、产业化于一体的大学城初具规模,在校博士生、硕士生达到1万人以上,使深圳科技创新和高级人才培养能力显着提高,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如鱼得水,为深圳的高科技发展提供坚强的科技后盾。
深圳创新科研基地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与环境。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的产研模式,让人耳目一新。科研瞄准市场,科研与市场结合,科研与产业结合,这就是深圳的模式,称为“四不像”
“四不象”虽然不伦不类,但是功能独特,机制灵活,非常实用。
一是大学又不完全像大学,科研与生产结合,内在功能不同;二是科研院所又不完全像科研院所,科研与企业结合,实施目标不同;三是企业又不完全像企业,研究院与深圳市结合,运行机制不同;四是事业单位又不完全像事业单位,完全追求效益,管理机制不同。
“四不像”机制,使他们建立并形成了完善的自主创新孵化体系,实现了研发机构与孵化器、创业投资三者的一体与良性互动,从而摆脱了多年研发与市场两张皮的困惑,为许多科研机构闯出一条求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