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亲子共读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2988600000029

第29章 磨砺人生志向的名人成长故事(4)

边读边想:音乐家为自己所喜欢的事情达到了忘我的程度。小朋友,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呢?

373巴甫洛夫植树

条件反射学的创始人,1940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俄国着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1849-1936)从小就非常热爱劳动。

在他小时候有这么一段故事。

有一次,巴甫洛夫和弟弟米加约好去园子里种树,弟弟非常高兴,他抢先找起一棵苹果树苗,蹦蹦跳跳地走了。巴甫洛夫赶紧拿起一把铮亮的铁锨紧跟在后面。

两人来到园子里,向四周看了看,把这棵苹果树种在哪里呢?

“就种在这里吧!”弟弟指了指脚下这块空地对巴甫洛夫说。

“好吧!”说完,巴甫洛夫脱去外衣,举起铁锨挖起土来。

土层很硬,巴甫洛夫憋足了劲,拼命地用脚蹬铁锨,费了很大的劲,才挖了一个很小的坑。

弟弟看到巴甫洛夫满脸通红,浑身是汗,实在过意不去,就从哥哥手中接过铁锨,也学着挖起坑来,不多一会,就干得气喘吁吁,双手通红了。

坑渐渐地扩大,兄弟俩干劲十足,当他们正要把苹果树栽下去的时候,爸爸从屋里跑出来了。

他看着地上兄弟俩挖出的土坑,赞扬兄弟俩是爱劳动的好孩子。可是,紧接着父亲又摇了摇头,指着园子里的一块突出的高地对兄弟俩说;“你们看,那儿地势高,这里地势低,一下雨,这里就会积水,苹果树不就要被水淹死吗?”

巴甫洛夫心想:“对啊!刚才我们怎么没想到呢?”

弟弟米加听了爸爸的话,看看自己通红的双手,小嘴一噘,扔掉铁锨不高兴地走开了。

巴甫洛夫并不灰心,他又拿起铁锨,填掉了刚挖好的土坑,擦了擦头上的汗水,跟着爸爸在高地上挑选了一块空地,重新挖起来。

手上磨出了水泡,稍一用劲就钻心地疼。可是巴甫洛夫咬紧牙关不停地挖。坑挖好了,把树苗栽上,他又打来满满一桶水,小心地浇在树根周围,这才高高兴兴地扛起铁锨回家了。

巴甫洛夫从小养成的爱劳动的习惯,一直保持到晚年。一到暑假,他总要回到乡下耕种自己的菜园。国内战争年代,他在实验室周围的空地上种菜,自力更生地解决了吃菜的困难。由于从劳动中获得了乐趣,所以他常说:“我不知道我究竟当什么样的人才好,农民、司炉工,或是科学家。

边读边想:小朋友,你植过树,浇过花吗?如果还没有,就去感受一下劳动带给你的快乐吧!

374只有一件旧棉袍

汉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羊续(字兴祖,平阳人)被任命为南阳太守。

太守是一郡的最高长官,地位十分显赫,可是羊续为官清廉,生活俭朴。他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破旧衣服,坐的是瘦马拉的破车。有时,他装扮成百姓,到街头巷尾察访,了解民情。那时,南阳郡一些有权有势的人家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他们花费大量的钱财追求享受,对这些奢侈腐败的歪风,羊续和老百姓一样深恶痛绝。

羊续到南阳郡上任,连妻儿家室都没有带,让他们留在家乡种地,和百姓一样,靠务农生活。

有一次,羊续的妻子儿女来南阳探亲,羊续竟然关着门,不让他们进屋,不许他们留住下来。他儿子挺不高兴,生气地说:“父亲,母亲认为你的官做大了,就变心了,现在看来,你确实是变心了,竟这么容不下我们!”

“好儿子,别激动,你还是跟我进屋看看再说吧。”

于是,羊续带着儿子进了内室,只见床上铺着布被,床边叠着几件旧短衣,台子上放着一点盐,墙角里堆着几斛粮食。羊续温和地对儿子说:“孩子,我虽然做了太守,但日常的供养就这么一点,并没有多余的财物可以用来养活你们啊……”

羊续耐心地勉励儿子,要养成自力更生、勤劳节俭的好习惯,要靠自己发愤图强,将来才能做大事,有所成就。听着父亲亲切的话语,一种理解和敬重之情在羊续的儿子的内心渐渐涌起,他毅然地说:“父亲,孩儿明白了,我马上陪母亲回乡去。”

一眨眼三年过去了,羊续以身力行的俭朴作风受到南阳老百姓的爱戴,汉灵帝想提拔羊续到朝廷做太尉。太尉是辅助国君掌握军政大权的最高官员。然而,那时想升官,先得给皇帝身边的宦官送上许多礼钱,还得在自己任职的地方为宦官安排隆重而盛大的宴席,再进贡厚礼,只有讨好了这些宦官,宦官才会“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而羊续从未搜刮过民脂民膏,并没有多余的钱财。自然,宦官在南阳受到了冷落,他们得不到什么厚礼,还被安排坐在一张薄席上,顿时变了脸色。这时,羊续缓缓地说:“请公公奏明皇上,臣全部的财产,只有一件旧棉袍,公公可以察看。”

宦官们回去以后,果然在皇帝面前大讲特讲羊续的坏话,汉灵帝听了很不高兴,于是打消了提升羊续做太尉的念头。

羊续虽然没有当上太尉,但他为官清廉、刚正不阿的故事,却在民间流传下来,成为千古美谈。

边读边想:羊续为什么不让妻子进屋留宿,他的穿装共有几套?为什么在民间人们都特别尊敬他,最终皇帝为什么没有提拔他?

375魏徵谏俭

魏徽(580-643)是唐太宗时一位着名的宰相。他刚直不阿,大胆进言,给唐太宗提出过许多勤俭治国的意见。

公元627年,李世民当上了皇帝,后来被称为唐太宗。他推行了一系列于国于民有利的政策,农业连年丰收,人民生活安定。公元633年,有些大臣上书皇上,请求唐太宗举行盛大的封禅仪式。

封禅,是古时候帝王祭祀天地的一种重大庆典。照例,皇帝先去泰山顶上祭天,然后再去泰山脚下祭地,表明自己是皇天之子,受天命统治万物。唐太宗以为国力强盛,全靠自己的功劳,也骄傲起来,于是听从了众大臣的劝说,准备举行封禅大典。

一天上朝,唐太宗和大臣们谈论封禅的事情。大家七嘴八舌为举行封禅大典献计献策,也有人忙着乘此机会向皇帝大献殷勤,唯独魏徵坐在一旁一言不发。唐太宗发现了,马上请魏徵说说自己的看法。

魏徵对唐太宗说:“我认为陛下搞封禅是不应该的。”

唐太宗见魏徵这样说,便满脸不高兴地问:“你为什么不同意我封禅呢?是我的功业还不够高吗?是天下还不够太平吗?还是收成不好呢?

“都不是。”魏徵回答说:“您功业虽高,但老百姓受到的好处还不多;天下虽然太平,但是国库里的财物并不是很丰厚……”

魏徵看了看唐太宗,发现他满脸疑虑,便停顿片刻,不慌不忙地继续说道:“就像一个人害了十年大病,刚医治好,瘦得皮包骨头,还未恢复原来的体力,如果让他背着一石米一天走一百里路,这显然是不可能的。隋朝之乱不止十年,陛下像一位医生,治国几年,已大见成效。但病虽然是治好了,但国家的元气尚未恢复,更谈不上富足,搞封禅必定兴师动众,耗费大量钱财,对勤俭治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魏徵的话说得句句在理。唐太宗边听边点头,最后他终于决定:停止封禅。

公元643年,魏徵病逝。唐太宗闻讯悲痛万分,他命令九品以上官都要去吊唁,还送去一顶鸟羽装饰的车盖和一支鼓乐队,准备为魏徵举行隆重的葬礼,并破例允许把他的遗体葬在皇陵附近。可是这一切都被魏徵的妻子斐氏婉言谢绝了。她说:“魏徵一生崇尚节俭,厚葬恐怕不是他的愿望啊!”于是,斐氏用一辆布篷车载运遗体,为魏徵举行了一次俭朴的葬礼。唐太宗还亲笔为他写了碑文,以此表示对这位终身节俭的谏臣的敬仰和悼念。

边读边想:魏徵病逝的时候,皇帝的一切行为都被魏徵的妻子斐氏婉言谢绝了。这是为什么呢?魏徵一生崇尚节俭,厚葬恐怕不是他的愿望。

376发现水滴石穿的孩子

1890年3月7日,竺可桢出生在浙江绍兴东门外的东关镇。竺可桢的父母见他长得又白又胖,非常高兴,亲自给儿子起了一个名儿,叫兆熊,小名阿熊。可又一想,觉得孩子还应该有一个学名才好,于是,便请来镇上的私塾先生,两个人商量了又商量,决定用“可桢”作为学名。私塾先生说,“桢”字的意思有两种,一种是坚实的木头,一种是古时候筑土墙时用的木柱子称作桢干。“可桢”的寓意就是这孩子将来可以成为国家的栋梁。

小可桢长到1岁半的时候,父母便开始有目的地教他认字、写字,小可桢每次都能按着父母的旨意仔仔细细地练着。有一天,父亲要到外地去办事,临走时对小可桢说:“小熊,今天我有事,不能教你识字了,放你一天假好吗?”这时,小可桢正在母亲的怀中吃奶,听到这话,赶忙从母亲的怀中挣脱出来,拽着父亲的衣角,非得让父亲教完才能走。就这样,竺可桢自小便养成了好学的品性。待他满3周岁时,已经能认识许多单字了,还能背诵《游子吟》等好多唐诗呢。

5岁那年竺可桢便进了学堂,跟着私塾先生学《三字经》《百家姓》及《四书》、《五经》等。7岁那年便开始写作文。竺可桢的哥哥竺可材比他大14岁,是镇上的秀才,也是小可桢的老师。兄弟两个天天在一起,一个认真地教,一个仔细地学,小可桢天天都有长进。有一天晚上,哥哥教弟弟写作文,小可桢写了一遍,觉得写得不好,便重新再写一遍,一遍又一遍地写,直到小可桢觉得满意了才停笔。小可桢不仅特别喜欢学习,还喜欢动脑筋。他的家乡经常下雨,有时一下就好几天。每当这时,小可桢就喜欢趴在窗前或蹲在屋门口看下雨。有一次,他正在聚精会神地蹲在门口数着从房檐下滴下的雨滴,数着数着,他像发现奇迹似的怔在那里。原来小可桢发现门口的石板上有一排小坑,水滴落下来的时候正好落在坑里。他的小脑瓜想了半天也没弄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他立即跑过去找母亲请教。

竺可桢的母亲顾氏,是一位既贤良又会识字的女子,对子女的要求既严格又慈爱。她听了小可桢的问话,便坐下来耐心地给儿子解释道:“小熊呀,你问得好,这就叫‘水滴石穿’,那一个个小坑就是被雨水滴成的,你别看一滴水没有什么厉害的,可日久天长就能把石板滴出一个小坑来。”母亲把话锋一转,又循循善诱教导道:“孩子,读书,办事情,也是这个道理,只要持之以恒,坚持下去就会有所成就的。”

小可桢向母亲点了点头,牢牢地记住了母亲的话。从此,“水滴石穿”这一格言成了竺可桢的座右铭,伴随着他从绍兴家乡小镇走向全国、走向了世界。竺可桢小学毕业时,他的才学和求知精神,在同龄人中都是一流的。然而,他的个子和体重却比同龄人要差得很多,显得又瘦又小,好像没发育好似的。

为了使孩子掌握更多的知识,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小学毕业的竺可桢便被送到了上海澄衷学堂去读书。来到这大都市后,小可桢依然像在家乡时一样勤奋而好学,然而,他那副单薄瘦弱的身子骨却成了同学们冷嘲热讽的对象。

有一天,在教室的走廊里,迎面走过来几个同学,在经过竺可桢身边的时候,几个人嘻嘻哈哈、挤眉弄眼,其中一个人大声挖苦道:“这副小身材,一遇台风准得飞上天。”另一个接着说道:“好一个寒酸的小矮子,准保活不过20岁。”听到这些话,竺可桢十分气恼,真想走上前去狠狠地回敬他们几句,可转念一想:谁叫自己长了这么一副单薄的身子骨呢。晚上,竺可桢躺在床上久久不能睡着,白天同学们说的话一遍又一遍地在耳边回响着,竺可桢想道:“既然自己立志要为国家出力,想将来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就得有一个好身体,就得首先战胜自己病弱的身体。“对,男子汉想到就要做到”。竺可桢立刻从床上爬起来,连夜制定了一套详细的锻炼身体的计划,还手写了一条“言必行,行必果”的格言,作为警句贴在全宿舍里最明显的地方,时时地提醒自己。

从那以后,竺可桢便闻鸡起舞,每天天一亮就从床上爬起来,到校园里跑步、舞剑、做操。即使遇到大雨天,也从不间断。

就这样,竺可桢以顽强的意志坚持了一段时间,体质明显地有了一些好转,以前请病假是很常见的事,自从锻炼身体后再也没有请过一次病假。小竺可桢凭着自己的勤奋与好学,凭着自己的意志与精神在知识的海洋中越走越远,越走越远……

边读边想:为什么有人在笑话竺可桢,后来他采取了什么样的办法?竺可桢自幼有什么好习惯?

377获得两项诺贝尔奖的女人

居里夫人小时候名叫玛丽。她出身于波兰一个贫民家庭,完全是依靠自己的刻苦攻读,才最终成为一位杰出的女科学家。

玛丽从小就嗜书如命。她天生体质瘦弱,再加上废寝忘食地学习。小玛丽10岁那年,母亲不幸去世了。祸不单行。不久,父亲也因反对沙皇俄国侵占波兰而被迫离职。家里本来十分贫寒,父亲失业后,玛丽不但上学成了问题,身体也越来越弱,后来不得不回到老家,在乡村里休养了一年时间。

一年后,玛丽的身体有所恢复,她来到了华沙。这时,玛丽和二姐布罗妮雅都渴望去法国巴黎大学读书深造,但二人同时上学,巨大的学费负担,父亲根本无力筹措。

富有牺牲精神的玛丽想出一个法子:玛丽去当家庭教师,挣钱资助姐姐读大学。等姐姐毕业后找到了工作,再来帮助玛丽读书。

起初,父亲和姐姐都舍不得让瘦弱的玛丽去打工挣钱,但实在没有更好的办法,玛丽又一再坚持,他们才同意了玛丽的主意。

玛丽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给一户有钱人家当家庭教师。除了教小孩学习,她还要兼做一部分家务活儿。

白天,她尽可能抓紧时间干完一切应做的工作。晚上,她就着昏暗的油灯,刻苦攻读,直到深夜。时间一长,女主人发现了玛丽在偷偷自学,大为恼火,无奈,玛丽只好主动离开。

第二位女主人极度傲慢无礼,玛丽为了姐姐能顺利上学,默默忍受了一切。这期间,她结识了这家的大少爷。

这位少爷很同情与赞赏勤奋好学的玛丽,一次,把他玛丽请到他的书房,向她大谈科学的奥妙。玛丽听得入了迷,为此甚至误了做晚餐,但她对科学的兴趣却进一步增强了。

玛丽被女主人赶出了家门,少爷得知后,急忙挑了一堆玛丽平日最喜欢的物理、化学方面的书籍,赠送给这位不平凡的玛丽。回到家里后,玛丽继续外出打工。她白天挣钱,晚上就埋头读书。玛丽的学习非常刻苦,关于她用功读书的一些小故事,至今仍在人们中间流传。

玛丽的家庭环境并不好,家里人口众多,小孩子嬉戏喧闹,常常干扰她的学习。为排除噪声的干扰,玛丽想出一个办法:用两手的大拇指压住两侧的耳廓,筑起抵挡噪音的“防御工事”。这法子还真灵,在乱哄哄的环境中,她也能“两耳不闻身边事,一心只读最爱的书了。”

就这样,玛丽凭着顽强的毅力,一边工作,一边刻苦自学。后来,家境转好,她终于得以重返学校,她的数学、文学、历史等各门功课,总是在班级里名列第一。她以最优异的成绩从中学毕业,获得学校颁发的金质奖章。

边读边想:玛丽的最爱是什么?为什么玛丽最后没能继续上学,他都去做了些什么?小朋友,我们现在有这么好的环境,该如何珍惜呢?

378博学多才的张衡

1956年河南南阳市人民政府重新修整了一座庄严巍峨的古墓,这就是着名的张衡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