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亲子共读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2988600000028

第28章 磨砺人生志向的名人成长故事(3)

第二天一早,他迎着曙光,乘上一条轻捷的小船,从长江上游漂流而下,沿途的壮丽景观目不暇接,两岸猿猴啼叫声不绝于耳,他禁不住吟出千古传诵,被称为神品的七言绝句《早发白帝城》诗来: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岩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从白帝城到江陵,古代传说有一千二百里,顺水而下迅疾如风,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实际上白帝城距江陵只有六百多里,但古代木船无论如何一天也到达不了。在这里,诗人李白采用了夸张手法,表现了船行的轻快和自己的愉快、喜悦心情。

李白虽被赦免,但穷愁潦倒,贫困交加。然而,有着铮铮傲骨的李白并不屈服命运的摆布,依然保持着洒脱、豪放的性格。一天夜里,他兴致勃勃地穿上当年在宫中穿的锦袍绣服,踏着月光来到江边,登上钓鱼小船,倒了两杯酒,邀请天上的明月来对饮。明月似玉盘,倒映于江水之中。李白痛饮一壶,神思飞扬,再饮一杯,热血奔涌。他朦胧地看到水中圆月对自己含笑点头,就俯身去捉,不料“扑通”一声翻进了江中。后人针对此事做诗道:“采石月下访谪仙,夜披锦袍坐钓船。醉中爱月江底悬,以手弄月身翻然。”诗中的谪仙正是指李白。

边读边想:对李白这位诗仙恐怕没有人不知道,对他的遭遇就不是如对他的诗那么熟悉了。在这个故事中你看到李白的什么品格?从中你又悟到什么?

367一个字的回信

苏轼,号东坡,是北宋时着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画家。作为文学家和书画家,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给后人留下了许多作品。但作为文学家和书画家,他的一生道路坎坷,自从21岁中进士后的四十多年中,多次被放逐,有一次甚至还被抓起来,押到汴京治罪。

在流放的时候,苏轼生活困顿,节俭度日,但在他作高官的时候,同样非常注意节俭。在饮食上,他给自己立下了一个规定:每顿饭只能一个菜,如有客人来,也只能增加两个菜,不能再多。如果有人请他去吃饭,他也要事先告诉别人:不许铺张,否则就拒绝前往。

有一次,一位与苏轼多年不见的老朋友,在一个偶然的场合见到了他,十分高兴,于是便邀请苏轼去吃饭。苏轼告诉他,千万不可大操大办,只要求比平时多备几个菜,老朋友在一起边吃边叙友情就行了。

可是,几天后,当苏轼去赴宴时,却发现酒席相当铺张奢华,苏轼很不客气地说:“看来老兄并不真正了解我苏东坡。我一贯主张厉行节约,你的酒席备得这样丰盛,看来根本不是接待我的,我还是离开的好。”说完就转身告退。

那位老友解释说:“苏兄一向俭朴,我早已知道。今天是个例外,一来你我好久不见,偶然重逢,应该好好庆贺一番;二来苏兄正在朝中担任要职,是场面中的人物,如果我安排得太寒酸,岂不太失老兄的身份,所以……”苏轼接口道:“所以什么?朋友相聚,就应该像朋友一样彼此随便。再说我在朝为官,并不意味着可以铺张,相反,官位越高越应该节俭自律!”说完,他硬是坚持不入席。

苏轼不但自己十分注意生活俭朴,还十分注意用节俭来要求他的亲人。他有个正在作高官的远亲,生活非常奢华。单是起居时的“小洗面”,就要有两个人专门侍候;若是“大洗面”,侍候人要增到5人;如果是“大澡浴”呢,就要有9个人服侍,并且“澡浴”以后还要用名贵药膏擦身,用异香熏烤衣服。他不以为耻,却以为是值得荣耀的事。有一次他写信给苏轼不厌其烦地夸耀他的“养身之道”。苏轼看后,非常厌恶。他在给这位远亲回信时,只简单地写了一个字:“俭”。希望这位远亲能在一个“俭”字面前,有所醒悟,改掉奢华的恶习。

边读边想:通过苏东坡一个字的回信,小朋友得到了什么启示?别忘了,节俭可是咱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啊。

368简朴的新居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原来是一个云游四方、以乞讨度日的和尚。也许正是因为他早年历尽了人间的饥寒困苦,又亲眼目睹了元代统治阶级荒淫奢侈遭致的亡国历程,所以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仍不敢放松提倡节俭。

有一年,宫中的房屋要进行修缮和调整,而朱元障的住房也在规划之中,准备另做他用。于是负责宫中事务的太监向朱元璋启奏,说要为皇上另建一处宫室。起初,朱元璋根本不肯,后来听太监陈说了事情原由,才勉强答应下来。

负责工程的官员接到任务以后,丝毫不敢怠慢,一头钻进了历代建筑的资料当中。没几天工夫,宫室的图纸设计出来了。它汇集了历代建筑艺术的精华,并极尽了帝王居所的豪华和雄伟。

太监拿到这份图纸以后非常满意,就拿去征求朱元璋的意见,谁知朱元璋一看图纸,原来长得很长的脸拉得更长了。他把图纸往旁边一扔说:“一个普普通通的居室,为什么要搞得这样奢侈豪华?”

太监听了一时转不过弯来,心想:历代帝王住所都是这样,我们根据前人的做法来设计房子,有什么过错呢?太监虽然没说话,但朱元璋已看出他心怀委屈,于是稍稍缓和了口气说:“营造居住的房屋,只是为了实用,搞那些雕梁画栋,无非是为炫耀自己的气派,这不仅会造成钱财上的浪费,更重要的是会助长奢靡之风。朕曾听古人说过,上面爱好什么,下面的人一定会模仿,甚至会远远超过他。我是一国之主,如果造了这样的宫室,下面的文武大臣就会积极仿效起来。这种风气一旦传播开来,后果就不堪设想了。你要使我高兴,就一定要照我的意见去办——把那些多余的东西统统去掉!你是宫中管事的人,一言一行都要为国家的前途着想才行。”太监心悦诚服地点着头,捧着图纸走了。

重新建造的宫室不久落成了。整个建筑朴实大方,一点多余的豪华装饰都没有,厅内只绘制了一些着名历史故事和古代杰出人物的画像。清风徐来,皓月当空,朱元璋在太监的陪同下,前来视察所建的宫室,走进宫门,远远望见素朴雄壮的建筑物和苍松翠柏交相辉映,朱元璋的脸上露出了一丝满意的笑容。

由于朱元璋开创了一代简朴之风,明代的建筑包括家具用品,大都保持了简朴庄重的特色,极少有华而不实的装饰。

边读边想:通过朱元璋一国之君的朴实新居,全国上下掀起了简朴节约的风气。小朋友,你说朱元璋做得好吗?

369“清节里”的由来

据史册记载,在当年齐国都城临淄北门外东北200步处,有一座极普通的宅院,人们都崇敬地称它为“清节里”。那是人们为了怀念和颂扬齐相晏婴廉洁无私的崇高品质而建的。

晏子一生勤俭,一向反对奢侈浪费。他外出很少乘车,吃饭不准有两样带肉的菜肴,做了国相以后,仍然保持勤劳俭朴的生活习惯。

齐景公非常喜爱晏子这位贤相。他看到晏子的住宅很简陋,又混杂在平民百姓中,早就想为他盖一幢像样的宅第。

有一次散朝后,齐景公对晏子说:“您的住处靠近市场,房子又窄小又潮湿,外面整天吵闹喧哗,尘土飞扬,简直不能居住,请您换一所宽阔清爽的宅第吧。”

晏子当即婉言谢绝了。他说:“我的先辈一直住在这里。我的德行才能不如先辈,住这样的房子已经过分了。而且,臣下靠近市场,早晚都能得到所需的物品,这正是臣下的便利。怎敢麻烦别人重新为我建新房呢?

齐景公并没有因为晏子不同意重建新房而作罢。他一面派晏子出使晋国,一面下令立即在原址为晏子重修宅第。差官们请晏子的家人暂时住到别处,同时挨家挨户地驱赶附近的平民,粗暴蛮横地强行搬东西。

等晏子从晋国回来,一座崭新的宅第已经全部落成。晏子发现原来的平民住房已无影无踪了,朝夕相处的老邻居们都不见了。于是,他上朝拜谢了齐景公后,便吩咐手下的官吏:“赶紧把这座新宅拆掉,一切都恢复原样!宁可抛弃新宅,也不能失去旧邻!”他还一一说出哪家邻居原有几间住房,告诉监工的官员一间也不能少盖。

恢复旧貌的工程很快就绪,晏子又亲自去郊外向原来的住户一一道歉,并且派出车辆帮助大家搬回原处。人们看着晏子那诚挚而愧疚的神情,都感动得流下了热泪。

晏子搬进恢复原样的住宅后,就把家人全部叫到一起,满怀深情地郑重叮嘱道:“我活着的时候不能离开市井和百姓,我死后也决不改变志向!”果然,晏子死后,家人遵照他的遗愿,把他十分检朴地安葬在自己的宅院之中。晏子生前从不追求享受,死后也这样简朴,其高风亮节,真是难能可贵。

边读边想:“清节里”曾经是谁的宅院,是纪念谁的?这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70吃烧饼的大臣

在长安东南部一条普普通通的街上,有一座普普通通的住宅。大门早已褪了色,而且门上的漆也已经脱落。院内只有一排简朴的住房,没有亭台楼阁,更看不见奇花异石。这里的一切,都表现出了主人生活的节俭。

这座住宅便是唐朝大臣刘晏的家。刘晏在朝中管理财务共20年,经手了无数钱财,可他自己的生活却十分清贫俭朴,从不浪费一文钱。

一个冬天的凌晨,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到处是一片银白。五更时分,刘晏坐上了他的旧马车,上早朝了。由于这天天气格外寒冷,更由于刘晏的冬袍早已破旧了,所以刘晏坐在车里冷得直哆嗦,两脚似乎已经僵硬了。这时,车子经过一家卖食品的店铺,刘晏忙叫停车子,想到铺中买点吃的,暖暖身子。可当他走进去一看,食品价格都挺贵,他犹豫了一下,又退了出来。

后来,他又走到一家烧饼铺,打听到烧饼的价钱相当便宜,就叫仆人去买几个来。当仆人捧着几个烧饼回来后,刘晏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

与刘晏同行的几个官员,见他这副寒酸相,都捂着嘴偷偷地笑他。有几个富家子弟,毫不客气地骂他是“乡下佬”、“土包子”。刘晏听了,却摆出一副毫不在乎的样子,边吃边说:“满香的呢,好吃得很!”

从那以后,刘晏经常到那家烧饼铺买烧饼吃,草草打发自己的肚子。他的仆人见主人总是这样,有时也埋怨他说:“这样也太不讲究身份了。”可刘晏听了这话后,总是很认真地说:“节俭是一种美德。一个人失掉了这个,才是真正没有了身份呢!”

但是在封建社会,对一个正直廉洁的清官来说,结局常常是很悲惨的。贪官、赃官都看不惯他的清正,常在皇帝面前诬陷他。皇帝听信了馋言,先是发配他去四川,接着派人暗暗处死了他。大奸臣杨炎还咬定,刘晏当了几十年的大臣,肯定犯有贪赃罪,于是下令抄了刘晏的家。

杨炎一伙在刘晏的家里翻腾了大半天,最后只从住宅中抄出书籍两箱,米麦数石。金银钱财什么都没有。在事实面前,那伙人个个像泄了气的皮球,再也说不出一句话。然而刘晏厉行节约、廉洁自爱的美德,却传遍了朝野上下。人们对奸臣的倒行逆施恨之入骨,为刘晏的不幸遭遇,落下了同情的眼泪。

边读边想:是谁在街上买烧饼吃,为什么不买别的吃呢?他说的一句话真的很棒:“节俭是一种美德。一个人失掉了这个,才是真正没有了身份呢!”

371宰相夫人下厨房

北宋初期,朝廷中有一位谏议大夫,名叫陈省华。他当了大官却清正廉明,特别是他的勤俭持家是远近闻名的。

陈省华的三个儿子都当了大官,大儿子中了状元,官至宰相。陈省华为了使家人养成节俭的习惯,在家里只雇了几个必需的仆人和丫环。他的夫人每天亲自带着儿媳一同下厨房做饭。

他大媳妇的父亲叫马亮,当时在朝中任尚书。大儿媳从小娇生惯养,过惯了豪华奢侈的生活,衣食住行从来都是由专门的丫环伺候,父母一直视她为掌上明珠。

可是,马小姐万万没有想到,自己一个出身名门的千金小姐,到婆家后,衣食住行非但没人伺候,而且还要照顾公婆。最不能让她忍受的是儿媳要同婆婆一块下厨房。

大儿媳第一天下厨房,心里不自在。来到厨房中,她两眼发直,不知干什么才好,虽然她什么也没干,可一天下来却已累得筋疲力尽。

这天晚上,她哭着恳求丈夫:“你去向父亲说说,你家的清苦我能忍受,但能否让我不下厨房呢?

丈夫听了为难地摇了摇头说:“父亲治家一向很严,这一关恐怕很难过。”

这件事传到了娘家。有一次,在上朝的路上,马亮碰见了陈省华,他带着埋怨的口气对陈省华说:“亲家,我女儿从小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长这么大,连饭是如何做出来的都不知道,让她下厨房,这不是有意为难她吗?”

陈省华听了,立即回答:“你女儿下厨房,只不过是替我妻子当帮手,如果连这也不干难道就让婆婆独自干吗?

马亮一听,陈省华的妻子亲自下厨房,一时倒也无话可说。过了一会儿,他又对陈省华说:“以前,只听说你治家节俭,现在才体会到确实不假啊!”

边读边想:小朋友,听完这个故事,你知道什么是“勤俭持家”了吧,看看你的身边谁做得比较好?

372勤劳多才的音乐大师——贝多芬

德国作曲家贝多芬(1770-1827)一生只活了五十七岁,可他却给人类留下了三千多首辉煌的音乐作品,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有人说这完全出自于他的天才,但从他创作的实践来看,他的多才和成功,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在音乐园地辛勤耕耘的结果。

贝多芬是一位勤劳和具有坚强毅力的人。他的作曲是极其辛苦的,他落笔十分慎重,每个音符都要反复斟酌才定下来,而写好以后还要一改再改,往往一个乐章的开头就谱写了六种全然不同的草稿,有一部歌剧中的一段独唱,他甚至前后写了十八稿,直到满意为止。

贝多芬晚年,受到耳聋、贫穷、孤独的折磨,但这些困难始终压不垮他对崇高、完美的音乐创作的追求。在极其艰苦的环境里,他废寝忘食地工作着。

一天,他清早起身,开始了一首乐曲的创作,慢慢沉醉其中。到了中午,音乐思绪忽然遇到了障碍,怎么写都不理想,他便穿上了破大衣,带上草稿纸,去外面寻找灵感。

天下起了小雨,雨水顺着头发流进了衣领他毫无感觉。他在雨中毫无目地走着、走着,有时突然停下,用脚打着拍子,嘴里哼唱着。他不知走了多远,竟然来到了维也纳的郊外。

一个警察见他破衣蓬头,目光呆滞,嘴里在哼唱着什么,起了疑心。他走上前问贝多芬道:“先生,您要到哪儿去?”贝多芬毫无反应,还是沉醉在他的乐曲创作中。结果,他被当成流浪汉带到了警察局。

局长耐心地盘问他,贝多芬却答非所问。后来干脆不理,继续他的音乐构思。

有一位听过贝多芬演奏的警察告诉局长,这人可能是贝多芬。“贝多芬,名字很熟啊,他是干什么的?”局长问。“是大音乐家,经常出入宫廷,连太子都曾向他学过音乐呢。”那警察回答道。

局长感到事情有点严重了,但这个人到底是不是贝多芬呢?谁也吃不准。还是局长想出个主意,让一名警察马上去请一位音乐家来认领。

音乐家来后,把贝多芬领走了。临走时,警察局长说了许多道歉的话,贝多芬也不难为他们,只是怪他们影响了他的构思。

看着贝多芬离去的身影,人们不禁为这位音乐大师刻苦忘我的创作精神而深深感动,并产生了对他的崇高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