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第六感之谜:破译生命中的隐形密码
29831300000004

第4章 所想即所得——精神的力量(3)

自我暗示主要是指自己的显意识不断重复某种事物或观念,从而在潜意识中培养出暗示所导向的内容。潜意识中形成了一种暗示导向后,在收到相应的触动时,你的第六感,你的心理就会做出相应的反应或判断。例如某些人早晨在上班前习惯照照镜子、整整衣服、理理头。如果在镜子里发现自己的脸色不太好看,而且觉得眼睑浮肿,恰好他又有睡眠不好的心理暗示,这时他马上就会有不快的感觉,这种感觉既非眼见的,也非耳闻的,完全出于心里的一种心觉——这其实就是他储存的潜意识所浮现出的第六感。有了这种感觉,他顿时就怀疑自己是否得了肾病什么的,继而会不断地自我暗示并想象下去,慢慢开始觉得自己全身无力、腰痛,于是觉得自己不能上班了,甚至到医院就医。这就是对健康不利的消极的自我暗示作用。与此相反,有些人则不然,当他们在镜子里看到自己脸色不好,由于睡眠不好而精神有些不振时,他们可以马上用理智控制住自己的紧张情绪,并且对自己进行自我暗示:到户外活动活动一下,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就会好的,而且马上就可以享用一顿营养的早餐,于是精神振作起来,高高兴兴去工作了。前后比较,后者这种积极的自我暗示就大大有利于身心健康了。

在温州有一座工厂,一开始在其中工作的许多工人都是从附近农村招募的。由于农民原先习惯于户外田野里的工作环境,所以这些农转工的工人很不习惯在车间里工作,他们总觉得车间里的空气太少,呼吸不够顺畅,因而顾虑重重,担心工作久了会因缺氧而影响健康,工作效率自然降低。后来该厂的老板,派人悄悄在窗户上系了一条条轻薄的绸巾,这些绸巾不断随着车间内的气流和外面的风吹而飘动着,暗示着空气正从窗户里涌进来。工人们由此去除了“心病”,获得了工作环境良好的感觉,工作效率也随之提高。

消极的心理暗示能直接打击人的工作热情,挫上人的信心,所以不要总向自己强调负面结果,不要总是给自己一些类似这样的心理提示:“昨天我就是在这里摔倒的”、“这段路总是出交通事故”等等。因为越是这样,我们心里就会越紧张,越是紧张,就越可能出问题。所以,聪明人应避免老用失败的教训来提醒自己,而应多用一些积极性的暗示,为自己培育出积极的第六感,比如:“走稳些就不会摔倒了”、“经过这段路时应该减慢速度”等等。这种积极的暗示和指导,比起总向自己强调负面结果要好得多。

为了避免不好的暗示形成挫败型的第六感,我们可以在平时用“汽车预热”式的方法来调整心情。有经验的司机都知道汽车在上路前,要让发动机进行预热,这样才能保证汽车以良好的状态运转。做事也是一样,当你度完一个没有过够的周末,周一早上被刺耳的闹铃叫醒,被周末综合症困扰的你,一百个不愿爬起来去面对永远都做不完的工作。这时你来到班上,可以不必先急于投入到自己不愿投入的工作中取,可以先与同事们交流一下,或是先翻阅一下上周的工作日志,当你给自己的心情“预热”之后,当工作成为你想要完成的任务对象后,再以崭新的面貌进入工作状态,以最好、最积极的状态/感觉来迎接工作上的挑战。

作为女性,都会有一个生理周期,其实我们每个人还都有一个自己的“情绪周期”,有时人们难免会陷入莫名的情绪低迷阶段,这就是情绪低谷期。在这个时候,人的意识变得迟滞,心态变得消极,你的第六感对外界的反应,也都是带有负面色彩的。在这个时后,就应该先做些简单的工作,不要给自己增添过重的负担。我们可以在自己情绪高涨的时候处理那些令人感到棘手的问题,因为好的心态能全面激发你的潜能,促使你信心百倍,第六感对外界的反应也是知难而上的无畏感。在这种状态下迎接挑战,可以淡化为难情绪,可以避开诸如“我的能力实在不行”、“我缺乏变通的技巧”、“大家都不喜欢我”等这类心理暗示,从而最大化地将事情做好。

(第五节)以“自我”为中心的精神力量之源

说到自我意识,可能大家都觉得自己很熟悉。其实自我意识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心理现象,我们大家所熟悉的可能不是自我意识,而是自己的思维习惯,即:认为自己的所想,就是自己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self-cognition)也叫自我认知,它不是一种简单的思维状态,而是一种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心理现象。构成自我意识的主体有三部分:从认识形式角度看,由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批评等组成的“自我认识”,此为其一;从情绪形式角度看,由自我感受、自爱、自尊、自侍、自卑、责任感、义务感和优越感等组成的“自我体验”,此为其二;从意志形式角度看,由自立、自主、自制、自强、自卫、自律组成的“自我控制”,此为其三。这三种心理成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统一于个体的自我意识之中。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自我意识包括三个层次:对自己及其状态的认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自我意识不仅是人脑对主体自身的意识与反映,而且人的发展离不开周围环境,特别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制约和影响,所以自我意识也反映人与周围现实之间的关系。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反映形式,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一大特征。

有了比较清晰的自我意识后,人才能更深刻地意识到“自我”的存在总廓。人的“自我”又可以分为本我、现我和超我三部分。现我是每个自我所处的状态,本我是遵循本能的快乐原则的内在自我,超我则是遵循将来的完美道德原则的自我。现实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人并非自己的主人,而是以别人为中心,意识及基于潜意识的第六感飘移不定,容易受他人影响,容易被外因俘获,这也正是大多数人很难获得成就的最大原因所在。

我们每个人只有找到属于自己的本我,并抛开一切社会角色、外在价值观等外在的影响,还原一个真实的自己以后,才能定位自己的位置,挖掘最大的潜能。以人举例来说,一个人的本我不是他拥有的豪宅名车,也不是他手握的权杖,更不是一些失败的人所遭受的各种挫败,所有这些外在的,都只是会对自我意识形成误导的迷障,这些迷障都可能成为自我力量释放的知名障碍。

一个拥有豪宅名车的富二代,他身负使命要经营好家族企业,但是他的本我却是对绘画艺术的渴望,如果他的真实自我意识得不到释放,他把家族企业中经营得再好,他也不会快乐的,其人生也不是一个淋漓尽致的成功人生,而是一个充满了遗憾的人生。

所以说,成功的人生应该是自我意识得到解放并获得尽情释放的人生。每个“自我”的精神力量都是非常巨大的,只要得以充分释放,其人生必就是一个成功的人生。所以请扔掉那些所谓少数人的成功经验,他们的成功只是说明他们找到了尽情释放自我力量的正确途径,每个人的自我都是不同的,他们的自我不能取代我们的自我,我们的成功也不该是复制他们的成功。

成功并不等于辉煌的成就,成功等于找到最舒服的自己,而非成为别人眼中的什么人——别人眼中的成功是他们的价值观里的成功,不一定是你的。穿自己真心觉得舒服的衣服,过让自己开心的生活,这才是真正的幸福。能让自己幸福的生活,才是成功的生活。试问,如果成功是不幸福的,那么还有什么人会去追求成功呢?如果你自己不开心、不独立、不自知并且不能顺应内心自我的真正渴望,就算你拥有了全世界的财富,也不过是一具行尸走肉。

很多人其实都在“被意识”中度日的,他们的第六感一直处在一种被压制或被替代的状态下,他们失去了本我。“被意识”首先是一个纯粹的心理学术语,它基于最直接、最确定的知觉(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是感觉,对同一事物的各种感觉的结合,就形成了对这一物体的整体的认识,也就是形成了对这一物体的知觉。)心理学的经验不断表明,一种精神要素(比如一种观念)通常不是在时间上延续了一定长度的意识,相反,一种意识状态在特性个是特别短暂的。这时,作为意识的观念不一会儿就会改变摸样了,虽然在一些不难出现的条件具备后,它还会恢复原样,但它们已非同一性质。在这个建个当中,我们并不知道这种观念是什么,有时它会以第六感的形式直接传达给你的大脑。我们可以说它是“潜伏的”,这样说就意味着它在任何时候都能变成显意识,只不过目前还处在“潜水”状态,是潜意识的一种。这种意识,有时候会以潜意识的漂浮物——即第六感——的形式表现出来,有时候会转化为显意识表现出来,但它更多的时候是沉没于潜意识的深渊里,表现不出来。

心理学中的精神分析理论在这一点上断言,这种观念之所以不能得以显现,是因为有某种力量与其对抗,否则它们就都能以第六感或显意识的形态表现出来,随后其必将显示出它们与其他为人们所公认的心理要素间的差异是多么的微小。

在观念以显意识或第六感的形式表现出来前的状态,我们可以称之为压抑或抗拒,也就是说,很多时候,我们的本我都是被压抑或遭抗拒的。受到压抑的本我,使人失去了自我,在茫茫的黑暗中,苦苦追寻别人点亮的一盏盏明灯。殊不知这苦苦的追寻,从一开始就已经错了方向。因为真正需要你来追寻的方向,不是别人的明灯,而是你心中应该点亮的那盏自我明灯。

对于有些事,我们的心里并不愿意(大多情况下也不是很反感),但还是带着勉强甚至带着痛苦去做了,这里就是典型的压抑本我,追寻别人的明灯。只有点亮自己心中的明灯,才能完全释放出巨大的“自我”精神力量,在这种力量的驱使下,你才可以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