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当世界无法控制时控制自己
29827600000014

第14章 发现自身独有的潜质(1)

个性容易辨认,但很难界定。与其说个性是从外界获得的,不如说它是一个人内心的体现。

不要有意识地努力让他们觉得你好,换句话说,不要只是努力向你想象中的那个“好印象”靠拢,也不要努力换位思考,想象别人怎么看待你。只需展示出最真实的自我。

这个世界确实需要一定的抑制。

个性美

个性让一个人看起来有魅力,但同时也是个神秘的东西。个性容易辨认,但很难界定。与其说个性是从外界获得的,不如说它是一个人内心的体现。

我们所说的“个性”其实是一种外部的证据,它可以证明我们在上帝那里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自我,是我们真正内心的绽放,或者说,它是我们所说的“对你的真我进行充分的、自由的表达”。每个人身上的这种“真我”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它像磁石一样。它让我们对自己身边的人产生强大的冲击和影响。我们有时会觉得自己冥冥之中跟一种命运般存在的东西相关联,而它也不知不觉地左右着我们。而另一方面,虚伪的个性则会令人感到憎恶和讨厌。

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婴儿,觉得婴儿可爱?这当然不是因为婴儿会为你做什么、婴儿知道什么,而是因为他们的样子和本性都是天真无邪的。刚刚出生的孩子具有“正个性”,在他们的身上找不到虚假,找不到伪善。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当然,大多数时候都是叽叽咕咕的声音或者哭声)来表达他们心中最真实的情感。他们说着自己想说的“话”。从感情上讲,婴儿是诚实的,他们没有谎言和隐藏。这恰恰证实了那句心理学格言——“做真实的自己”。他们对于自我表达没有丝毫的疑惑和不安,他们一点都不内向。

婴儿可以证明,一切的自我抑制都是从自我意象中学来的,而并非天生存在于自我形象中。

每个人都具有那种神秘的、我们称其为“个性”的东西。

说某个人“个性好”的时候,我们其实是在说他们释放的是自己内心的富有创造性的潜力,能够自如地表达他们的“真我”。

“个性不好”和“个性内向”差不多。“个性不好”指的是一个人无法展现自己内心中具有的创新能力。他们把它锁起来、加上镣铐,再把钥匙扔掉。“抑制”这个词,字面的含义是停止、阻止、禁止、制止,具有“内向”个性的人在展示真我的过程中给自己施加了限制。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这种人害怕展示真我,害怕成为真我,于是他们把真我锁在了内心的牢笼当中。抑制的表现可谓是五花八门,如害羞、胆小、有敌意、难为情、过于愧疚、失眠、紧张、烦躁、很难与人相处等等。

挫折实际上会出现在我们的各个方面,也是个性受到抑制的行为表现。真正的、根本的挫折是无法成为“我们自己”的,也无法让真我得到恰当地展示。但是,这种最基本的挫折很可能会给我们所做的一切带来负面的影响。

没有个性就是抑制

控制科学让我们对内向的个性有了新的看法,为我们指明了通往解除抑制和自由展现的道路,告诉我们如何将自己被禁锢的灵魂从牢笼中解救出来。

伺服机制里的负面反馈其实就等同于批评。负面反馈的意思就是在告诉你:“你错了,你离开了正确的道路,你需要一些矫正措施才能让你再次回归到正确的轨道上。”

然而负面反馈的真实目的应该是调整自身的反应、调整前进的道路,而不是让我们停滞不前。

如果负面反馈起到了较为恰当的作用,那么导弹或者鱼雷就会对那些“批评”作出适当的反应,就是可以纠正错误的前进路线,使自己朝着正确的方向进发。如我们前文所讲的那样,路线会呈现出“之”字形的曲线形态。

但是,如果伺服机制对于负面反馈过度敏感,那自然就会导致反应过度。它不会持续朝着目标前进,而是沿着侧身的“之”字形前进,或者干脆让自己停下来。

我们体内存在的伺服机制也是按照同样的机理在工作。我们必须先进行合理的负面反馈,才能有目的地行动,才能找到正确的目标并向着它前进,或者在它的引导下攻击目标。

事实上,负面反馈总是在说:“停止你正在做的事情或者你做事的方式吧,做点别的事情。”其目的在于调整反应或者改变前进行为的度,而不是让一切行为都停止下来。负面反馈并不是在说:“吁!停下来!”它说的是“你现在做的不正确”,而不是说“你怎么做都不正确”。

不过,一旦负面反馈过度,或者我们的伺服机制对于负面反馈过度敏感,结果就不是对反应进行合理的调整,而是完全地抑制了反应。

过度的负面反馈等同于抑制。当我们对负面反馈或批评反应过度时,就很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认为我们当前的路线是错误的或者它偏离了正确的航向,甚至连我们向前迈出的每一步都怀疑是不对的。

徒步旅行的人、打猎的人常常把车停在附近有明显标志物的地方,比如一颗方圆几千米范围内都能明显看到的特别高大的树,他们可以通过树找到自己的车。准备驾车返回时,旅行者开始寻找大树(就是“靶子”)并向着它走过去。途中,有时这棵树会脱离他的视野,但是行进路线已经通过行进方向和树所在的位置进行过比对并来回检验过了。如果路线在树的偏右15度方向,那么旅行者所作的前进行为就应该是错误的。那么此时他就要立刻纠正路线,然后再次朝着树走过去。

可是,我们许多人却经常得出一些愚蠢的结论。当有迹象显示我们的表达方式偏离了正确的路线,找不到标志物或者“不正确”的时候,我们就错误地下了结论,认为自我表达本身就是不正确的,或者认为成功(到达目标的树)对于我们来说是不正确的。

过度的负面反馈具有干扰或者完全中止正确反应的作用,这点我们在心中一定不要被忽视。

口吃是抑制的产物

口吃的形成就可以很好地证明过度负面反馈是怎样抑制和妨碍我们作出正确反应的。

可能大多数人从来没有清醒地意识到这一事实:说话的时候,我们通过双耳聆听自己的声音,“监视”声音的音调、音量等等信息,从而实现负面反馈数据的接收。为何全聋的人很难把话说好?因为他们无从得知自己发出的声音是尖叫、大喊还是一些没有意义的音节。“聋哑人”往往都是因为失聪而导致无法说话的,先天耳聋的人在没有专业人员指导的情况下根本学不会说话。当你得了重感冒或者耳朵炎症导致暂时性失聪时,如果你想唱歌,你会发现自己根本无法跟上伴奏的节拍,或者不能跟别人合唱。

因此,负面反馈本身并不是说话的障碍或阻碍,恰恰相反,它能使我们更加正确地说话。学外语的时候,老师会建议我们把自己的发音用磁带录下来,然后认真地聆听、比对,以此作为提高发音、吐字等技巧的方法。我们这样做就可以发现自己说话时有哪些错误,而这些错误以前我们从未注意过。我们只有清晰地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时,才能够从根本上进行纠正和克服。

然而,想要负面反馈更有效地帮我们把话说好,就必须:第一,让它具有自主性或潜意识性;第二,负面反馈应当自由地发挥作用,或者在我们说话时自动发生;第三,对于反馈的反应不应该敏感到产生抑制作用。

如果我们下意识地过分苛求自己的发音,或者事先做过如何避免发音错误的练习,而不是真正自如地发音并作出反应,那么我们就很可能产生口吃的现象。

如果口吃者的过度反馈能够减缓一些,或者这些反馈可以自发地发生而不是事先将它预料好,那么语言技能就会很快得到提高。

录像带为致力于改善交流效果的人提供了一种非常有帮助的反馈手段。背部按摩医师和牙科医生有时会录制视频,在视频中他们向病人介绍他们的治疗手段和理疗过程,并让咨询人员扮演不相信治疗效果的病人。然后反复播放视频进行研究。专业的推销人士也会采取这种方式来进行练习,主持人、演讲家、政治家和他们的发言指导人都会采取相同的办法。通过观看高尔夫球挥杆动作的录像并做一些分析和探讨,可以给高尔夫球运动员更好的指导。同样的,足球等体育运动的运动员也会在比赛或训练之后反复观看录影带来帮助自己提高运动竞技水平。只有看着录影带研究,才可以摆脱每个错误和缺点的困扰,而且当观察者聚精会神地进行“路线修正”时,这种方法才会非常奏效。

在接收这种反馈,仔细观察并分析录影带中看到的表现的目的中,还有一点是许多人都没有充分认识到的,那就是要辨认出、聚焦、牢记运动员的积极表现,而不是一直盯着消极表现。相对而言,这更加重要,更加有用。

我们一定要注意到,千万不要一味地强调录像中体现出来的某个缺点,以至于伺服机制会潜移默化地把它当作目标而加以接受。也许你在想起那个古老的精神假象时,可以回忆起这一点:让某人闭上眼睛一分钟,让他们在脑子里只想象一头身穿拳击短裤的粉红色大象,在穿着溜冰鞋跳舞。哪种心像会在脑中占据支配地位呢?最好不要为自己制造一头“粉红色大象”,也不要让指导者为你制造,而是在想象的时候临时构思。

英国的切利博士在英国科学杂志《自然》上发表文章说,他相信,口吃是由“过度监视”引发的。为了验证这一理论,他为25名严重口吃的人配备了耳机。借助耳机的效果,当这些人说话时,耳机里发出的响声盖过了他们自己的声音。在要求这些测试者在这种条件下大声朗读一篇准备好的文章时(此时没有了自我批评),测试者的说话效果得到了显着的提高。另一群严重口吃者的测试者则接受“跟读”训练,即让一个人朗读广播或电视中的某篇文章或声音,测试者尽可能跟上他的节奏,努力“模仿前者说话”。经过短暂的练习之后,口吃者已经能够轻松地跟读,其中多数人在这种条件下也能够正常地、正确地说话了。因为这种条件下,没有人批评测试者语言技能进步缓慢,逼着他们自然地说话,或者迫使他们的发言和“矫正”过程同步。对跟读技巧进行进一步训练,可以使口吃者“学会”怎样在任何时候都能正确说话,从而向他们的内在心理宣布:以前他们所相信的“真理”(“我是个口吃者”)其实是不成立的。

一旦过度负面反馈或自我批评消除,抑制随之消失,口吃者的表现也进步了。没有了担忧,在说话之前没有了过多的顾虑,口吃者的表达能力就会立即提高。这也为我们找到在其他领域摆脱或释放禁锢的个性、改善表现的方法提供了一条宝贵的线索。

过于谨慎更容易出错

你是否有穿针引线的经历?你是否有这样的体验,当你每次想把针从狭小的开口处穿过时,你的手就会莫名其妙地颤抖,导致线穿不过去。

试着把某种液体倒进细口瓶中,也会出现类似的结果。你倒液体的手本来可以控制得非常稳,然而,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之后你却抖动和颤动得厉害。

这样的情况,医学上称之为“目的震颤”。

一个正常人,在实现某个目的时,如果过于努力或过于谨慎以避免犯错,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在特定的病理条件下(如大脑的某些部位受了伤),目的震颤可能变得非常明显。比如,一个目的震颤病人在没有做任何事情的企图时,也许能使自己的手保持平稳。但如果让他把一把钥匙插进门锁,他的手就会来回曲折前进,不停地抖动,距离偏差能达到6~10英寸。在打算签名之前,他也许能将钢笔牢牢地握在手里。但是一到让他签名时,他的手就会无法控制地颤抖。如果他觉得难为情,或者为了在陌生人面前不犯错误而变得更加“谨慎”,甚至可能根本写不出自己的名字来。这些人都可以通过一定的放松技巧的训练来摆脱这种窘境。通过放松练习,他们能学会如何从过度的努力和对目标的紧盯中解脱出来。过度谨慎(或者说对于不犯错误过于急切)是一种过度负面反馈的形式。在口吃者的例子中,由于口吃者过于对可能出现的错误有所预料,而且对不犯错误特别介意,所以,结果只能是抑制或恶化了自己的表现。过度谨慎和焦虑是一对亲戚,他们都与过于介意可能的失败、过于在乎做错事以及过于有意识地强调把事情做对有关。

亨利·沃德·比彻说:“我不喜欢这些冷酷、精准、完美的人,因为他们为了不说错话而三缄其口,为了不做错事而从不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