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成是唐高祖李渊与窦皇后所生的长子,陇西成纪(今甘肃省静宁县西南)人。公元617年,李渊起兵反隋,密召他与其弟李元吉至太原援助。授左领军大都督,封陇西郡公。李渊立隋炀帝孙代王侑为恭帝,改元义宁。恭帝封李渊为唐王,封李建成为唐王世子,开府置官属。公元618年,李渊建国大唐,立李建成为皇太子。李建成为人豁达宽厚,长期在京辅佐李渊确立唐初大政。李世民继位后,追封李建成为息王,谥号为“隐”。贞观十六年5月,又追赠李建成为“隐太子”。
由于李建成是唐初那场政治斗争中的失败者,而史书又一向是由胜利者所写的。因此李建成和李元吉兄弟俩在史书中几乎被写成昏庸无能之辈,甚至再三陷害李世民。最骇人听闻的说法是说李建成曾在酒中投毒,李世民便吐血数升。但是,史学界也对这一类的史料产生怀疑。投毒事件其实十分可疑,那时兄弟俩早已势同水火,李世民又怎么会去东宫和李建成喝酒?如果李建成真的想杀害弟弟,哪有毒不死的道理?人的血又有多少,李世民吐血数升未死,岂不是医学上的奇迹?因此不少史学家认为:李世民为了替自己的行为辩护,便在史书中捏造了很多栽赃李建成他们的传闻。
继位内幕
李建成在建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晋阳起兵开始乃至之后的历次战役,李建成冲锋陷阵、一马当先,并率先攻破长安,奠定了唐都号令天下的军事基础。李建成正是凭借着这样显赫的战功和长子的身份,在父亲李渊称帝后成为大唐的第一位皇太子。但为什么像李建成这样一位既有功劳又具人望的皇太子最终却没能当上皇帝呢?此事说来话长。
既生瑜,何生亮,李家二子势同水火
唐高祖李渊推翻了隋朝,是名震天下的大唐王朝的创立者。李渊有4个嫡亲儿子: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和李元吉。在这4个儿子当中,李玄霸在后世评书中以“李元霸”的名字传世,被后世的小说家塑造成了武功卓绝的天下第一好汉。但实际上,李玄霸16岁就夭折了,自然也没什么机会像小说中那样征战沙场、建功立业。
事实上,在李渊推翻隋朝,并最终一统天下的过程中,他所倚仗的主要是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这3个儿子。
但是,李建成的二弟李世民更是了得。唐朝建立以后,李世民讨伐薛举、薛仁杲,击溃刘武周,生擒窦建德、王世充,平定刘黑闼,为唐朝统一中国作出的贡献可说是无可匹敌。事实上,李世民之所以能够屡立战功,得到如此之多的表现机会,恰恰是因为他没当上太子而仅仅是秦王。当时,李渊的长子李建成已经被立为皇太子了。身为皇太子,李建成按朝规必须谨言守身,留在东宫韬养资望。因此,统兵出征、东征西讨的差事自然就落在了秦王李世民的肩上。
这些战争的经历对于李世民来说是绝好的历练,同时也是他积累人望和政治资本的大好机会。当时,他麾下能者如云,武将有李世勋、程咬金、秦叔宝、翟长孙、秦武通、尉迟恭等能征善战的大将,文臣则有杜如晦、房玄龄、虞世南等“十八学士”,真可谓贤臣如云,势力盖天,已经远远超过了太子李建成。公元621年,东都大捷之后,秦王李世民班师回长安。唐高祖李渊为胜利的将士举行隆重的欢迎仪式。秦王身披黄金甲,骑“飒露紫”,身后是25位威武的大将。李世民统率上万铁骑,在嘹亮的军乐声中通过长安城的街道,两旁百姓齐声欢呼,令李世民大出风头。这次大捷之后,李世民被父亲李渊封为“天策上将”,更享有特殊的权力,能够自设一套官署,位在诸位王爷之上,俨然一个小朝廷的架势。
随着势力的增大,虽然自己不像李建成一样有嫡长子的名分,但李世民也还是不可避免地对皇位产生了觊觎之心。另一方面,李世民势力的过分膨胀也理所当然地使太子李建成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凭心而论,李建成还是一位厚道豁达的人,在性格上,他比李世民更像他的父亲李渊,本来可以成为一位极有作为的有道明君。但是,他最大的麻烦是遇上了一个旷古绝今的天才,而这天才不幸就是他的亲弟弟。既生瑜,何生亮,这就是李建成的悲剧所在。
不管李建成怎样厚道,但是在皇位争夺这样的原则性问题上是不能有太多的仁慈之心的。随着李世民功名日盛,势力也越来越大,李建成不可能不对李世民充满敌意,并且要想方设法保住自己的太子之位。公元622年,农民起义军首领刘黑闼第二次起兵反叛唐朝。李建成接受了太子洗马魏征的建议,上奏请求率军亲征,李渊马上批准了他的请求。事实上,此前类似的工作都是由李世民全权负责的,这一次换帅,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其中的深意:李渊想要压制日益强大的秦王府势力,巩固东宫的太子地位。
此后,李世民与李建成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双方变得水火不容。李建成也开始正式把李世民视做自己的敌人了。他私自招募了几千人扩充东宫的军队,并且向幽州的罗艺借了三百人马重做自己的贴身随从。与此同时,李建成还与四弟齐王李元吉联盟,允诺他自己登基后立李元吉为皇太弟,两人联合起来与李世民的秦王府进行争斗。
齐王李元吉也不是善类,他是个既有野心,又有心计的狠角色。李元吉看得很清楚:无论是依凭宗法制度还是个人实力,自己都很难与两位哥哥一争长短。他的如意算盘是:先帮李建成除掉最难对付的李世民,并在争斗中消耗李建成的实力,充实自己的实力,最后再扳倒相对比较容易对付的太子哥哥。他的目标根本就不是什么虚无缥缈的“皇太弟”之位,而是要跨过两位哥哥的尸体直接登上九五至尊的宝座。
无论李元吉打的是什么主意,东宫与齐王府联合的力量,终究会对秦王府构成严重的威胁。双方的斗争从后宫、外朝一直到地方,几乎无所不在。纵观中国历史,每当朝廷中有两位或者诸位皇子都有资格竞争太子之位的话,那么朝中的大臣们也就几乎不可避免地会分别聚集在这几位皇子周围。当时的大臣们自然是分成两大派:一派支持太子、齐王,另一派支持秦王李世民。
这时,作为关键人物的李渊又是一种什么态度呢?李渊想要坚持嫡长子继承制,维护李建成的皇太子地位,不许李世民染指。但他也没有完全倒向李建成一边,想依靠帝王之术来搞平衡,从而维持朝廷内部的秩序。但是,李渊的这种摇摆不定和稀泥的态度非但无法阻止两派之间日益激烈的争斗,却反而会使两派的斗争愈演愈烈,一场大火拼显然是无法避免了。
玄武之变,李世民残杀亲兄
公元626年,突厥数万骑兵攻入关塞,围困乌城,大唐王朝边关告急。原本,率军出征、抵御外侮是“天策上将”李世民的分内之事。但是这次,李建成却出人意料地推荐李元吉代替李世民统率大军北征。李渊也同意了李建成的提议,或许,他想在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再造就李元吉这第三股势力,以便自己能够更好地玩平衡吧。
这次,李渊命令右武卫大将军罗艺、天纪将军张瑾等随同李元吉出征。早就跟李建成商量好了的李元吉趁机提出:自己第一次领兵,年轻识浅,所以请父皇调拨李世民天策上将府的名将尉迟敬德、程咬金、段志玄和秦叔宝来辅助自己,还要求父皇把李世民麾下的精锐部队划归自己统领。任何人都能看出来,这是一招恶毒的釜底抽薪之策,其用意显然是要挖空李世民的实力。因为无论何时,兵权都是政治斗争中最重要的筹码之一,李世民要是被夺了兵权,马上就要死无葬身之地。但是,就是这样的无理要求,李渊却不假思索地答应了李元吉。李元吉心中暗暗高兴,这下自己兵权在手,别说李世民不会再对自己构成威胁了,除掉李世民之后,再对李建成反戈一击也是易如反掌的事,金銮殿上那金光闪闪的宝座几乎已经在向我李元吉招手了。
见此情景,支持秦王李世民的大臣长孙无忌等人坐不住了,他们纷纷劝李世民先发制人,不可坐以待毙。李世民麾下的名将尉迟敬德更是向李世民摊牌:或者孤注一掷发动政变,或者干脆放他们即刻逃命,自己绝不在秦王府中等死!长孙无忌等人也纷纷表示,如果李世民不能下定决心的话,他们都要随着尉迟敬德一起逃命去了。在内外部的双重逼迫下,一直犹豫不决的李世民最终下定了发动兵变的决心。
第二天,李世民进宫向李渊告发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夺取兵权,准备谋反的阴谋。李渊决定次日召二人进宫,向他二人问个明白。李建成获知阴谋败露,决定先入皇宫,逼李渊表态。但是,李建成的心腹,当时负责守御宫城北门玄武门的将领常何却已经被李世民收买了。因此,李世民先一步知道了李建成兄弟二人的计划。
当李建成和李元吉兄弟二人准备进宫逼父亲李渊表态的时候,李世民已经亲自带领100多名心腹埋伏在玄武门内,准备伏击李建成一行了。就在李建成和李元吉走到临湖殿的时候,他二人忽然感到气氛不对,宫中的侍卫全都不见了踪影,就连常何也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危急关头,兄弟二人急忙拔马往回跑,准备返回东宫。可是,临湖殿左右早闪出了李世民和诸多兵将来。
李建成和李元吉两人扭头看李世民,不由得大惊失色。只见李世民浑身着铠甲,手挽硬弓,骑在一匹高头大马上很是威风。李元吉一面叫李建成快跑,一面拉弓向李世民射箭。但是,当时便起突兀,李元吉在惊骇之下发力不够充分,准头也没掌握好,连射了三箭也没射中李世民。见事不妙,李元吉拍马就跑。就在这时,李世民拉开了弓,但他瞄准的并不是武艺精熟的李元吉,而是正在策马狂奔的李建成。
李世民一箭射去,李建成应声落马。李世民眼见自己的这一箭穿过了李建成的咽喉,心中方寸大乱,一时间竟然忘记了控制坐骑。当李世民终于回过神儿来的时候,他的马已经被树枝绊住,自己也被困在树丛里动弹不了了。李元吉看到李建成被杀,李世民被困,飞马奔了过来。他夺走了李世民的弓箭,准备用弓弦勒死李世民。李世民哪里是素以勇力著称的李元吉的对手?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尉迟敬德大吼一声,飞马赶到。李元吉一看尉迟敬德来了,马上舍了李世民,向着父皇李渊居住的武德殿飞奔,想要到那里寻求庇护。尉迟敬德当然不会轻易放走李元吉,只见他拉开弓,一箭射中了李元吉的背心。这一箭解决了李建成阵营的第二号人物,也是李元吉人生的最后一个镜头。尉迟敬德不愧是久经沙场的老将,他砍下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头,救出李世民,带着人一路杀进了玄武门。
穿过玄武门之后,尉迟敬德闯进了武德殿,见到了唐高祖李渊。见到浑身是血的两个人,李渊大惊失色,颤声问道:“外面是谁作乱?你二人来此做什么?”
尉迟敬德紧握着兵刃对唐高祖说:“启禀陛下,太子与齐王作乱,现已被秦王杀了。秦王怕惊动陛下,特地派我前来护卫。”
早已经被李世民收买了的大臣陈叔达恬不知耻地接口道:“太子与齐王无功于天下,而且常常嫉妒秦王的功劳,意欲对秦王不利。现在这两个人聚众谋反,大逆不道,被秦王所杀,正是人心所向啊!陛下现在如果能将国事全权交给秦王处理的话,那么乱事一定可以很快平息下来。”
尉迟敬德又说:“现在外面东宫与齐王府的乱贼仍在负隅顽抗。贼人凶悍,请陛下下旨,让城中诸路军马一并受秦王节制,以便尽快讨平乱贼。”
无奈之下,唐高祖李渊只得答应了尉迟敬德的要求。3天后,李世民逼迫父亲李渊封自己为太子,两个月后,李世民干脆将父亲李渊赶下了台,让他做太上皇,改年号为贞观,自己登基做了皇帝,也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唐太宗。
千秋评说
李建成作为大唐帝国的第一位太子,在大唐创业之初,曾立下了赫赫战功,其太子地位自然也坚如磐石。按照帝王传承的规矩,他自然是理所当然的继位者。但这却成为一心想登上帝位的胞弟李世民的心腹大患。于是,李世民经过密谋策划,悍然采用了血腥的玄武门之变的方式,来排除了他强劲的政敌。
已经登上最高权力宝座的李世民,拥有无人能及的行政资源和黑白颠倒的发声权,况且又有一帮见风使舵的御用文人,故意用溜须手法粉饰李世民的丰功伟绩。至少是用“一俊遮百丑”的障眼法蒙蔽了世人,因而后人看到的李建成形象,是一个被刻意过滤、修正的另类版本。但拂去历史的尘封,清除御用的羁绊,还是能看到李建成的本来影子。
4.李承乾——疑位不保密政变,兄弟告发成庶人
李承乾,作为李世民和长孙皇后所生的长子,也就是所谓的嫡子,一降生就是继承皇位的不二人选。生于承乾殿,取名“承乾”,隐含承继皇业、总领乾坤之意。李承乾从小就很机敏聪惠,在解决、处理一些事情上,早熟似地显示出了较高的政治智慧。年龄稍大,就被太宗委以重任,在太宗出巡时代理国政。可见唐太宗对他的赏识与器重。
然而,这位“少敏惠,太宗甚爱之”的皇太子究其一生事迹,却又多为“过恶”,向来被史学家评为“不识时务”之人。但无论如何,这位嫡长子在大唐初年的政治斗争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被称为“在渴爱中干涸的骄子”。
继位内幕
李承乾,作为一代帝王李世民的太子,是他的荣耀,也是他的挑战。应当说,李承乾已经具备了做太子的所有硬件。李承乾自幼聪明伶俐,深得李世民的赏识。李世民继位不久,便将年仅8岁的李承乾立为太子。起初,李承乾积极上进,识大体、顾大局,颇得太宗和朝廷大臣的好评。以致太宗外出时,皆让他监国。
但后来,由于养尊处优、喜好声色的日子过久了,李承乾沾染上不少恶习,且日益荒唐颓废。这让太宗相当懊恼,怎么能将盛世大唐托付给这样一个人?可是,李世民又不得不念及父子之情。那么,李承乾有没有重新建立起太宗的希望,最终又到底是否如初所盼呢?这位嫡长子继位的内幕就此拉开。
承乾太子貌似前程似锦,继位路上实则步步荆棘
一代明君唐太宗十分重视培养太子,对其长子李承乾,格外注意、倍加教育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李承乾,是李世民和长孙皇后所生的长子,也就是所谓的嫡子。生于承乾殿,故取名“承乾”,隐含承继皇业、总领乾坤之意。武德九年(公元626年)10月,太宗刚刚即位,便将年仅8岁的李承乾立为太子。
幼年的李承乾聪明伶俐,太宗对他很是喜欢,并特意挑选了德高望重的大臣做他的老师,严格教导。一开始,李承乾积极上进,能识大体,颇得太宗和朝廷大臣的好评。
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太上皇李渊去世。太宗守孝期间,李承乾第一次掌管朝政,表现得非常好、有口皆碑。史书记载:“颇识大体”、“颇能听断”。太宗对他的表现也十分欣赏。从此以后,凡是太宗离开长安,都让太子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