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慎独:自我完善必修课
29821600000017

第17章 慎独是一种内讼自省的习惯:憧憬高贵的人,常常检讨自己(2)

在等待的过程中,宋女士想了很多。那么多人不去空窗买票,自然有他们的道理,她连想也不想就冲过去,也许她并不像自己以为的那样聪明,很多别人早就看透的事,她问都不问就去尝试,怎么能不吃亏?那么在工作中,自己是不是也经常犯眼高手低的毛病,以致领导无法信任她、提拔她?也许她该在放假之后改改自己的愤愤不平,首先努力做个配角,向那些真正的高手们学上几招,才能变得聪明。

人到中年,倘若事业还没有成就,就会变得唠叨。唠叨的内容不外乎怨天尤人,感叹自己没有别人的机遇,感叹那些比自己过的好的人能力其实不如自己。故事中的宋女士一直认为自己是被埋没的人才,有一天却发现自己其实没有那么聪明,别人也没有那么笨,眼高手低的人不会有长进,想要进步首先要认清自己的不足。

孔子是我国公认的圣人,也是学识渊博的代表,年老后他的学问更是到达了一个新的境界,但他却对门徒们说了这样一句话:“我越是学习,就越觉得自己知道的东西太少了。”学海无涯,在知识面前,越是渊博的人越谦卑,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我们又能懂得多少?只有狂妄的人才会觉得自己学贯中西,无所不知,这就是一种不聪明。

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是“慎独”的典范,他以自身为楷模,告诉我们慎独者不但有修为,更应该有智慧。什么是真正的聪明?聪明就是你真的聪明,也不需要表现出来,你要知道自己不聪明的地方,自己容易在什么时候出现问题。聪明的人有一大特点,就是能够欣赏别人的聪明,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认为自己比他人高明。而那种最聪明的人,别人常常觉得他是傻瓜,却常常要看着这个傻瓜取得各种成就,这就是“大智若愚”。

一个年轻的部落首领是个纨绔子弟,他每天只知道享乐,很快将部落的财富挥霍光,在一次与其他部落的火拼中,他沦为俘虏,另一个部落的首领说:“你会在明天被杀死,今天是你活着的最后一天,随便你做什么都可以。”

年轻的部落首领走向草原,看着无边无际的天空,他开始忏悔自己的荒唐:父亲对他寄予厚望,将这个部落交给他,他却给族人带来灾难,明天他死了,族人怎么办?

他开始到处走动,想要最后看一眼熟悉的草原,这时他看到几个牧民在辛苦追赶马匹,他们衣衫破旧,面色蜡黄,他想到往日自己不顾族人的死活,一味浪费财富,不由悔恨交加,他将衣服上的珠宝扯下来送给牧民们,希望能改善他们的生活。

他又看到有人在寒冷的溪流边洗帐篷,想到自己从来没有为别人做过什么,他走上前主动帮忙。然后,他又帮牧人放羊,帮老人生火,最后把自己珍贵的大衣送给一个年轻而寒冷的士兵,第二天,他从容地等待死亡的到来。

没想到敌对部落的首领微笑地对他说:“我昨天一直派人观察你,能在死之前想到其他人,我认为你是一个高尚的人,我希望跟你结为兄弟,以后我们两个部落世代友好,你觉得怎么样?”年轻的首领眼光湿了,重重地点了点头。后来,他成为草原上有名的首领。

在生命只剩下一天的时候,年轻的部落首领懂得了很多他从未想过的东西:比如,对他人的关怀,对他人的宽容,财富应该花在最值得的地方……他追悔往日荒唐的时光,用最后的时间企图加以弥补。他的改变打动了他的敌人,也让他有了重新开始的机会。——当我们每一次真正懂得检讨自己的时候,生命就会踏上一个全新的起点。

自省是慎独修身的重要一环,一个自省的人要明白自己的愚蠢,愚蠢并不是实际的错误,而是在思想上的盲点和行为中常常忽略的东西。我们的眼睛容易被外界事物迷惑,有时候会是非不分,把错的当做对的,把坏的当做好的,并且在意识里加深这种印象,最终导致行为的偏差,这个时候,我们往往还会洋洋得意,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做错了什么,这就是愚蠢。

当失败的结果摆在眼前,我们才明白自己做了蠢事,这时,一次深入的、全面的自我检讨势在必行,如果不能揪出愚蠢的根源,我们如何避免下一次失误?何况错误的对面就是真理,愚蠢的对面就是聪明,检讨愚蠢,证明自己正在远离愚蠢,虽然愚蠢和聪明之间也许还差了十万八千里,但至少我们已经走在了聪明的方向上,这就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5.宽容是智者的涵养

英子的女儿刚刚进入叛逆期,每天都与母亲发生争吵,代沟的产生让英子无奈,却也深刻地体会到当母亲的不易,当她想要和女儿心平气和地谈一次话,却一次次地起争执。她想起小时候的自己也曾经顶撞过自己的母亲,误解母亲的好心,厌烦母亲的唠叨。

直到自己当了母亲,她才真的成了一个孝顺的女儿,每周都要回娘家陪母亲说话,帮母亲干活。她后悔没有早一点明白母亲的难处,没有早一点学会换位思考。

每个母亲都曾是叛逆的女儿,她们习惯了被妈妈宠爱,习惯对妈妈的唠叨顶撞,直到有一天她们自己成为母亲,才能体会到妈妈的不易,才能理解妈妈的心情。这个时候她们才承认,对待他人她们往往有更多的爱心,可是对待自己的亲人,她们一直不够用心,不够宽容。

独善其身是一种智慧,宽宥他人同样是一种智慧。人与人之间常常会产生摩擦,当寻找原因的时候,有些人会指责他人,有些人会检讨自己,后者就是懂得自省的人。日常生活中,人们会面对一些大大小小的摩擦,事实上以此而来的冲突并不会给自己带来多么大的麻烦,人们会愤怒,往往是因为觉得自己的感情受到了伤害,觉得他人不肯为自己着想,换言之,就是不够宽容,不懂得换位思考。

在人际关系中,慎独者会常常反省自己有没有做到换位思考,换位思考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思维方式,它要求人们在面对冲突时,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他人,想想他人的立场和难处,然后再做出决定。我们很难完全做到为他人考虑,而且我们不是他人,就算绞尽脑汁,考虑的也很难全面,但至少我们要有这样一种意识:不能总是存在“受害思想”,把摩擦当做对自己的冒犯,或者,应该问问自己:我难道十全十美吗?我同样也会犯错,既然我需要他人的原谅,我为什么不能原谅他人?

明代有个叫杨翥的官员,他是一个有涵养的人,当时就有很多人传诵他的故事。

杨翥有个邻居脾气急,有一次家里丢了一只鸡,觉得是杨翥偷的,就天天站在家门口大骂:“姓杨的!你忒爱占小便宜,连我家的一只母鸡都不放过!”骂骂咧咧很多天,杨翥却说:“姓杨的人那么多,他未必是在骂我。”竟然不予理会。

还有一个邻居,每到下雨天院子里积雨,就扫到隔壁的杨翥家,杨翥家地势洼,每次都像发了一场大水,不过,杨翥依然不当一回事。

久而久之,邻居们都认为杨翥对人宽容,纷纷到他家里道歉。杨翥做官后,邻居们听说有伙强盗想要去杨翥家抢夺财产,他们在深夜里主动守在杨翥家门前,上门的强盗闻风而逃。

像杨翥一样,宽容的人懂得自我解嘲,宽宥别人的同时也解脱了自己,他们不会为一点小事斤斤计较,即使有误会,他们也不着急证明什么,而是相信日久见人心,这是宽容者特有的达观。从被人骂占小便宜到成为邻里赞扬的对象,杨翥并没有刻意做什么,这就是涵养。

宽容是一种智者才具备涵养。有智慧的人懂得忍让的重要,退一步海阔天空,给别人空间也就是给自己空间,一步退让,减少了争执,化解了矛盾,让剑拔弩张的两个人坐下来把酒言欢,这是一件乐事。为什么要为了小事争到面红耳赤?难道我们的眼界如此狭小,容不下一粒细微的沙子?会计较,因为我们不够强,没有强者的心态,试想一个人站在较高的位置,又怎会在意俯瞰时的一个小土丘?

宽容是一种由己及人的善良,是把爱护自己的心理推及到别人身上,有了这样一种思想境界,更容易理解他人,自然也就少了更多的计较和烦恼,他们不易急躁,也不易失衡,他们的心灵始终处在一种平稳安宁的状态,这样的人走到哪里都受到人们的欢迎,因为他们让人感觉到温暖,让人打心底里觉得自己被尊重、被爱护。

想要成为一个宽容的人同样需要慎独自省,每当自己恼怒的时候,就要静下心想想恼怒的原因,是否真的值得恼怒。当他们责怪别人的时候,也会不断告诉自己这个人的优点和曾经给自己的帮助。还有,宽容并不是一味的妥协,对自己的利益弃之不顾,该争取的东西不能放弃,否则就是软弱。每一个人都该懂得宽容,因为海阔天高总在宽容之后。

6.帮助他人,首先要维护他人的尊严

关于残疾人,一位中国学者曾经讲过这样一件事:

那时候他在美国留学,他发现美国人对残疾人很冷漠,在路上看到残疾人,很少主动去帮助他们,当他把这个疑问告诉他的教授,教授说:“这正是美国人的尊重方式。在美国,人们从不用好奇和同情的目光看着那些残疾人,只在他们真正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或者兴建一些方便他们的公共设施。我们知道残疾人真正需要的是人们将他们看做普通人。”

中国学者说,当你真正要帮助一个人,首先想到的是维护他们的自尊,而不是炫耀自己的同情心。只有做到这一点,你的心意才能被对方接受,否则,你的帮助也是一种伤害。

在任何时候,善良都是一件好事,但并不一定就换来理想的结果,比如我们同情残疾人,不自觉流露担心的目光,这种目光本身却会对他们的自尊心造成伤害,还不如将他们当做普通人看待,只在细节上注意为他们提供便利,这样既给他们帮助,又能保留他们的尊严。

有时候我们需要检讨自己做事的方式是否合适,特别是在帮助他人的时候。在欧美一些国家,那里的老人上了公车很少有人让座,不是说那个国家的人自私冷漠,而是有人站起来时,老人会变得愤怒,因为他们觉得自己还年轻,有能力自己站着。善良是一件好事,但如果因为善良招致别人的反感,恐怕自己也会如鲠在喉,说不出的难受。

帮助他人之前首先要考虑他人的尊严,因为需要帮助的人常常产生一种自卑心理,认为自己能力不足,这个时候如果贸然施以援手,反而会让他们觉得被人瞧不起。还有一种人喜欢得寸进尺,你帮助他一次,他就认为你次次都该帮助他,这个时候你也要告诉对方自己的底线,你虽然善良,但善良不是银行,你也不是提款机,要做朋友就要注意分寸。

有一位心地善良的富商,他经常救济附近的穷人,大家都很敬佩他的为人。富商的独生子从小就在父亲的熏陶下长大,他也立志做一个善良的人。

这一年年底,有个农民来富商家借米,刚巧家里只有富商的儿子,儿子知道穷苦的农民到了腊月有时会揭不开锅,心生同情,就拿出一袋米对农民说:“这些都给你,拿去过个好年吧。”等到农民走出富商的房子,儿子想到农民家贫,这些米恐怕无力偿还,就打开窗户喊到:“这些米我送给你了!你不用还回来!”

儿子以为自己做了一件好事,没想到第二天,农民就来到富翁家帮忙整理年货,而且声明不要工资。儿子将这件事告诉父亲,富商说:“他这是在用自己的劳动偿还你给他的米。以后记住,没有人愿意低人一等,做善事不能让人感觉到你是在‘施舍’。”儿子这才明白,原来他的行为像是把农民当做乞丐,伤害了农民的自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