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传承美德的社会,人们从小就受到德育教育,希望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品德没有目的,没有功利性,它只是一种选择:选择自己有什么样的人生,成为什么样的人。
真正的品德无需监督,是一种灵魂的自觉。保持内心世界的高尚和纯洁,是慎独修身的基本要求,一个人只有心正,才能意诚;只有心清,才能致远。
1.不是美德选择你,而是你选择美德
古代有个叫曹鼐的人,他对自己的品性有非常高的要求,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善人。
为了自律,曹鼐在家中放置了一个大瓶子,瓶子旁边放着两袋豆子,一袋黄豆,一袋黑豆。每天,他都向瓶子里扔几个豆子,时多时少,没有定数。
他的朋友们问他:“你是在收集豆子吗?”曹鼐说:“我是在监督自己的心。每天,只要我做了一件好事,我就把一颗黄豆扔进瓶子里;做了坏事,就扔一颗黑豆。一个月下来,我发现瓶子里黑豆远远多过黄豆,可见我们平日做了多少不好的事。”
朋友们都很佩服曹鼐的自律,曹鼐坚持这种做法,不过半年,黄豆渐渐变多,黑豆越来越少,曹鼐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君子。
曹鼐是明代著名的大臣,也是士人口中的君子,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历来传为美谈,他检验自己德行的方法一目了然:准备一个瓶子,做了好事放一颗黄豆,做了坏事放一颗黑豆。从最初的黑豆居多,到半年后的黄豆占多数,曹鼐观察、记录着自己,他的品德也在这样的监督下日趋完美,可见懂得自律的人更容易进步,这就是古语说的“君子慎独”。
慎独,出自《礼记·中庸》,《礼记》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化典籍之一,教导人们如何修身立世。《礼记》中说:“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在众目睽睽之下需要保持自己的品德,在旁人看不到的地方更要坚持自己的原则,这样才是真正的君子。慎独,就是以道德为准绳,随时随地对自己的行为加为约束。
慎独究竟有没有必要?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像曹鼐一样准备这样一个瓶子,诚实地记录自己做过的好事和坏事,一开始的时候恐怕也会吓一跳,瓶子里的黑豆这样多,原来我们远不如自己想象的那么出色,我们离“君子”还差很远。可是,多数人都自我感觉过于良好,不觉得自己有什么大错误,也就不会特意准备一个瓶子,放置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还有人明知自己有错,却害怕承认,索性对这些错误视而不见,反正自己并非大奸大恶,即使不小心做了坏事,也都是豆子大的小事,不用特意提醒自己。
常言道:“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就像走在一条马路上,看到一个孩子摔倒,很多人没有停下脚步搀扶,他们认为这点小事不值得自己浪费力气,即使那个孩子就摔在自己身旁——这就是“不为善小。”还有人在公共场合随手扔下一张车票,虽然只是一张小小的纸片,却也影响了这个地方的整洁,增加了清洁工的劳动。这就是“恶小而为。”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缺点,很难当一个事事完美的圣人,没有一点瑕疵;但多数人内心深处都有原则和底线,也不会成为杀人放火的奸恶之徒。一个人的品性主要体现在善恶小事上,如果一个人没有自律意识,很容易放纵自己的“小恶”,不去积累“小善”。
小区里新搬来一对新婚夫妇,没过半个月,整栋楼的邻居都在抱怨这对夫妻。这对夫妻喜欢听摇滚,每天都把音响开到最响,一直放到深夜。不管邻居们怎么抗议都没用,他们说:“这是个人爱好,我们可以答应晚上十一点以后不放音乐,其他的时候别人无权干涉。”
不管邻居如何抗议,这对夫妇依然我行我素,最后一位老人忍无可忍地说:“别人尊重你们,一直跟你们礼貌地提意见,可你们既不尊重别人也不尊重自己,不打扰旁人是最基本的教养,你们难道连小学都没上过吗?难道这点小事还要别人教你们?”
与摇滚爱好者为邻无疑是件痛苦的事,因为摇滚乐最大的特点就是激烈,有时甚至震耳欲聋,如果这位爱好者不尊重邻居们的作息,也不考虑邻居们的感受,他的邻居势必要忍受无休止的噪音。故事中的新婚夫妇显然没有尊重他人的自觉性,只考虑自己的享受,忽视他人的利益,这种人最大的问题不是自私,而是缺少一种自律的能力。
歌德曾经告诫人们:“不论做任何事情,自律都至关重要。”自律是指一个人对道德的自觉要求,无需他人监督就会依照品德行事,不会损人利己,尊重别人是自己的选择,为他人着想。代表了一个人最起码的修养。有时候我们赞扬一个人有修养,不需要通过什么大事,而是从日常点滴小事判断一个人的品行如何。比如说在公共场合,有些人讲电话的时候会刻意压低声音,有些人则会旁若无人的大声嚷嚷,简单的例子,却让人一眼能够看出哪个更为他人考虑,更遵守公共道德。
需要注意的是,美德本身没有自主选择性,它不会主动选择任何人,只能由人们自主选择它,没有人要求你的时候,你更要严格要求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选择自律就是选择完善自我。自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要求自律者有坚强的意志,能够不被诱惑左右,不被懒惰牵制,不被蝇头小利挡住双眼。可以这样说,选一条完善自我的自律道路,比选择放纵要辛苦得多。但是,由自律而来的美德却是人们一生的财富,让人们无论贫穷还是富有,在品格上都能够慎之独之,顶天立地。
2.德行如花,从不炫耀香气
一个聪明的小女孩不但心地好,还很能干,又会画画和跳舞。她受到身边每个人的喜爱,可是大家发现,小女孩有一个不大不小的缺点,不论她做了什么,都要到处说,让所有人都知道自己有多么聪明、多么可爱。
这一天,隔壁邻居家的一位老奶奶给小女孩一盆花,对她说:“囡囡,我要去探亲,几天不能回来,你能不能帮我照顾这盆花?”小女孩一口答应。
几天后,老奶奶回到家,小女孩喜滋滋地捧着花对老奶奶说:“在我的照顾下,它已经开花了,所有人都夸它很香!”老奶奶说:“那么,这盆花有没有像你这样,到处告诉别人自己开花了、让所有人来闻它的香气?”
小女孩一下子就脸红了,从此以后,她仍旧像以前一样善良、热情、能干,但人们再也听不到她的炫耀。于是,大家更加喜欢这个女孩。
聪明可爱的小女孩渴望得到他人的夸奖和喜爱,她总是向人炫耀自己做过的事,身边的人都很喜欢她,明知这种行为不妥,也不忍心责怪一个孩子。隔壁家的老人想了一个别致的方法让小女孩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在老奶奶看来,人的优点和品德都应该像静静开放的花朵,没有一丝声音,但它的香气却能传得很远,让所有人都知道。
慎独者就像不语的花,能够收敛内心的张扬。当我们渴望关注的时候,难免流于炫耀,其实张扬是浮躁的一种表现,它可能暴露了内心的不自信,也可能显示一个人太过重视自己的外在形象,也就是太过虚荣。他们藏不住任何东西,只要是自己做了一件好事,就忍不住宣扬得天下皆知,这样的人会让旁人产生一种误解:他或她,究竟是为了做好事而做好事,还是为了别人的夸奖而做好事?如果是前者,人们最多会说这个人太张扬。但多数情况下,人们会认为这个人做好事仅仅是为了炫耀,甚至那个被他或她帮助的人,也觉得自己成了一种工具,并不会真的感恩。
有的时候我们应该学习如何安静,安静是一种美好的姿态,安静并不是默默无闻,人们总会发现那些绽放在角落里的美丽,然后更加喜爱他们。如果一个人有美好的心灵,即使他不说话,不宣传,日久见人心,终有一天身边的人会了解,而他的不张扬,更让这份美好增加了重量。品德能给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当人们回忆往事,记忆里总有几张熟悉的脸孔,让我们脱口而出:“XXX是个特别好的人,我一直记得他!”
珍妮永远记得七岁那年她收到的生日礼物,那是一个粉红色的记事簿,把记事簿送给她的父亲说:“这是一个备忘录,你要记下你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做到。要记下你做错的事,争取以后不犯相同的错误。从现在开始,你要知道你自己做了什么,不要放纵自己的缺点,也不要为自己的优点洋洋得意,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好孩子。”
“不炫耀自己的品德,有了错误立刻改正”,是珍妮从小就受到的教育,在珍妮身边的人都夸奖她的善解人意,虽然她是一个长相普通、成绩普通、各方面平平的女孩,但和她接触过的人都喜欢她,因为她的品性像是没有任何污染的泉水,沁人心脾。
珍妮有一个懂教育的父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让她注意一些重要的品德:守信、知错能改、不炫耀不放纵。长大后的珍妮并不是一个显眼的女孩,但因为从小培养的美好的品德,珍妮身边的人都喜欢她,尊重她,品德本身超越长相、能力、地位,是最吸引人的存在。
品德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的无功利性,高尚既不是为了别人,也不是为了自己想要得到什么东西。品德不是一种手段,不是一种工具,它来自一个人内心对高尚的需求,代表了人们对自己的最高要求。
我们国家是世界上有名的礼仪之邦,从古代就注意人的品德,“温、良、恭、俭、让”代代相传,从我们记事的时候开始,父母师长就不断对我们进行德育教育,希望我们能够成为正直、善良、谦虚、慷慨、对他人和社会有贡献的人。
我们也希望能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因为所有人都知道,人的高贵并不由他的财富、地位、相貌、成就决定,而是来自一颗有高尚的心。美德不需要追求,只需要坚持心中的善良和原则,不做让自己亏心的事,不说让别人受伤害的话。让心中的美德像一朵花,不必发出声响,悄悄发芽,开放,陪伴美德的永远不是寂寞,而是芬芳与他人欣赏的目光。
3.帮助是一根两头都甜的甘蔗
在大海里有一种特殊种类的鱼,它们没有美丽的外表,也没有灵活的身手,它们是海里的美容师,每天的工作是给海里的鱼清洁身体,吃掉这些鱼身上不洁的微生物,既能让自己填饱肚子,又保证了其他鱼类的舒服。
在危险的大海里,不论是凶猛的鲨鱼,还是爱吃小鱼的其他鱼类,都不会找这种“美容鱼”的麻烦,因为它们需要这些小鱼的帮助。这些小鱼并没有特殊的生存技能,它们所做的不过是为别人提供了便利,靠着这一点,它们成了海洋里最安全的鱼类。
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每种鱼类都在为生存努力,在大海里生物们遵循着“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生存法则,只有一种鱼类能够在任何时候保持安全,它们并不是超然世外的隐者,而是每天辛勤工作,帮助他人的清洁工,当这些小鱼愿意无私地为他人服务,它们也就取得了安全的位置,因为没有人会去伤害一个每天帮助自己的人。
“慎独”中的“独”,强调的是人的个体意识,即对自我的完善。这个世界的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但“独”不是独自一人,他们生长、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里,不能作为个体游离于社会之外,人与人的关系是密切的,每个人都是在他人帮助下才能生存,才能生活得更好,所以,我们在完善自我的同时,需要他人的帮助,更要主动去帮助他人。
帮助他人常常能够给自己带来益处。首先是名声上的好处,心地善良的人有良好的口碑,人人都不会吝惜对好心人的称赞。还有交际上的好处,绝大多数的人喜欢与热心人交朋友,一个热诚的人会拥有一张不错的关系网。最重要的是,当这个人遇到困难,那些曾经被他帮助的人大多愿意帮他一把,因为人有恻隐之心,谁都不希望看到一个好人遭遇不幸。不过,我们帮助他人的出发点不应该是这些益处,而应该是自己关心他人的心情。有所求的帮助有时只是一种利益交换,甚至不能叫做帮助。只有发自内心、不求回报的帮助才能体现一个人的真正品性,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帮助才是一根两边都甜的甘蔗,让双方受益。
托尼先生走在回家的路上,路边有一座街心花园,花园的空地每天都有一群小男孩在玩耍,托尼看到今天的空地不太和平,一群孩子正在殴打一个衣衫破旧的男孩。
托尼皱了皱眉,他对小孩子的吵闹和打架一向反感,他站在街边,发现那些打人的孩子带着胜利的笑容扬长而去,剩下那个男孩坐在地上,脸被打得紫青,胳膊上还流了血。托尼生起恻隐之心,走上前递给男孩一条手绢。
“谢谢您的好意,但我不需要!”男孩不满地看着托尼说:“如果您真的想帮助我,应该在我被打的时候阻止他们——您有这个能力,只要喊一声,或者叫警察——而您选择了在我挨打后给我一条手绢!”一瞬间,在那个男孩的注视下,托尼感到面部发烫,非常羞愧。
帮助人有时只是一个念头,不需要理由,但有的时候,帮助人也需要看场合、看情况,这样的帮助才有价值。比如故事中的托尼,在男孩被打的时候,他的帮助是有效的、让男孩感激的,但等到男孩挨打后递上手帕,就让男孩格外难堪,甚至心生怨怼,要知道男孩需要的是保护而不是手帕。所以,帮助应是雪中送炭,而不是后知后觉。
有时候我们好心好意想要帮助别人,却被别人当做多事,这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想过别人究竟需要什么,我们的帮助究竟是援助还是添乱,当一个人需要一分,你给少了,人家觉得你不诚恳、不尽力;给多了,人家觉得你炫耀、瞧不起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帮助人需要头脑。要妥善地判断别人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帮助,就要设身处地为人着想。例如,在公园里看到孩子跌倒,不要着急去搀扶,也许孩子正在学习走路,你真正该搀扶的是受伤的人。
此外,帮助他人还应该掂量自己的能力,要在能力允许的范围内替他人分忧解难,而不是一个劲逞强,最后耽误到自己的事。一个人能否帮助他人是由实力来决定,而不是仅仅凭借一颗善心,只有在做好自己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帮助他人,这一点我们需要随时牢记。
总之,世界因为善意变得美好,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人,即使会损害一些自己的利益,但那只会增加你的品德,要记得助人者人恒助之。
4.以宽阔的胸襟接纳他人
一个小和尚从外面回到寺庙,大发脾气,他的师父问:“遇到了什么事让你这样生气?”
小和尚气愤地说:“今天我下山去耕田,很多人看着我指指点点,说我长得不好看,还说我干活太慢、笨手笨脚,我是个有胸襟的人,没跟他们计较,如果是个小心眼的人,早跟他们骂起来了。师父,你说那些人为什么要对别人指指点点?”
老和尚正在喝茶,听了徒弟的话,端着茶杯、带着徒弟走到山间的大河旁,向河里扔了一颗小小的石头,小石头没有溅起水花就沉了下去。他又向茶杯里扔了一块小石头,结果茶杯里的茶水全都飞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