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落花流水春归去,一种销魂是李郎:悲情词帝李煜传
29752500000017

第17章 人生长恨,幽囚天空一角(1)

东山不起时日尽

臣猥以幽孱,曲承临照,僻在幽远,忠义自持,惟将一心,上结明主。此蒙号召,自取愆尤,王师四临,无往不克。穷途道迫,天实为之。北望天门,心悬魏阙。嗟一城生聚,吾君赤子也;微臣薄躯,吾君外臣也。忍使一朝,便忘覆育,号眺郁咽,盍见舍乎?臣性实愚昧,才无异禀,受皇朝奖与,首冠万方。奈何一日自踵蜀汉不臣之子,同群合类而为囚虏乎?贻责天下,取辱祖先,臣所以不忍也。岂独臣不忍为,亦圣君不忍令臣之为也。况乎名辱身毁,古之人所嫌畏者也。人所嫌畏,臣不敢嫌畏也,惟陛下宽之赦之。臣又闻:鸟兽,微物也,依人而犹哀之;君臣,大义也,倾忠能无怜乎?倘令臣进退之迹不至丑恶,宗社之失不自臣身,是臣生死之愿毕矣。实存没之幸也。岂惟存没之幸也,实举国之受赐也;岂惟举国之受赐也,实天下之鼓舞也。皇天后土,实鉴斯言。

--李煜?《乞缓师表》

这片文章,写得不可谓不文采风流,感人肺腑。这些文字,有着李煜一贯以来以情动人的特点。他在其中,将自己摆在了一个极其卑微的位置,近乎低入尘埃地恳求赵匡胤高抬贵手,放过南唐。只要宋军撤回,他做什么事情都心甘情愿。

他特意以江南才子徐铉为使臣,朝见赵匡胤。对于李煜的来意,赵匡胤自然是心知肚明的,尽管不论李煜如何苦苦哀求,他都已经在心中打定主意,绝不会撤回北上,但对于名满江南的才子徐铉,这位素来爱才的帝王还是颇感兴趣的。

徐铉对于求和一事,竭尽所能,希望能够说服赵匡胤。他口若悬河,舌灿莲花,将李煜描述成一位仁厚爱民,喜好和平的君王,更是一位博学多才,精通诗词的文人。赵匡胤微微一笑,开口道:既然如此,那请徐先生背诵你们国主几句佳句可好?

徐铉背诵的是李煜的《三台令》,其中有两句是:月寒秋竹冷,风切夜窗声。赵匡胤却讽刺说这两句不过是寒士语。徐铉忍不住反唇相讥,请求赵匡胤也说说自己的寒士语。赵匡胤欣然应允,朗声吟诵出了四句咏日诗:欲出未出光辣达,千山万山如火发。须臾走向天上来,赶却流星赶却月!

如果两诗比的文学艺术,后者跟前者当然是无法相比的。但徐铉一听,就明白自己落入赵匡胤的圈套。前者跟后者相比,实在过于委婉柔弱,清秀雅致了,比不上后者,气势开阔,有泱泱的王者之气。徐铉在这一回合中败下阵来,只能旁敲侧击指出宋军此次出征,师出无名,纵使胜了,亦是胜之不武。赵匡胤听罢后,怒不可遏,厉声道:"卧榻之侧,不容他人酣睡!"既然对方如此将自己的野心赤裸裸地挑明,徐铉也无话可说,只能回到金陵,向李煜禀报说南唐到底是已无力回天。

宋军节节逼近,常州,润州……一个个军事重镇都宣告沦陷,甚至有深受李煜信任的将领带头投降宋军。在这种情况下,李煜是又惊又怒,却又无可奈何。乞和无望,南唐又频频失守,他只好将希望寄托在南都节度使朱令身上。朱令此人,血气方刚,身材高大,虎背熊腰,又争强好胜。林仁肇死后,朱令便接替他成为了镇南节度使。在他手中的十五万大军,是南唐兵力最为强盛的军队。李煜除了将最后的一线希望寄托在他身上,也别无他法。

朱令当机立断,开始训练水师,挥兵北上,同其他几支勤王军会合。很快,朱令北上首战,旗开得胜,占据了湖口,尔后决定调南都留守柴克贞,令他带兵移镇湖口,作为大军的后盾和后备。可是柴克贞未能及时前来,朱令怕贻误战机,只好忍痛放弃要塞湖口。临行之前,他与指挥舟军的战棹都虞侯王晖密议,针对当时隆冬枯水季节,巨舰不易在近岸浅滩航行的情况,准备以数百艘大筏载重心开道,顺流直下,以雷霆万钧之势猛撞击采石浮桥,切断宋兵南下的通道,赢得时机,确保战船东进,金陵解围。

他的计谋原本十分缜密,然而却被曹彬的暗探得知,回报赵匡胤。赵匡胤下令王明派水师在朱令进军方向下流的洲渚间,密布高大木桩,破坏南唐水师的行动计划。一时间,宋军在暗,唐军在明。对于唐军的计谋,宋军了如指掌,而宋军的行动,朱令却一无所知,依旧决定采取原定计划顺流而下。唐军载着火油顺江而下,原想冲破宋军防守线,没想到风向忽转,大火转而烧向唐军的船只。由于江流之中布满木桩,唐军寸步难行,致使一时间江上火海烈烈,惨呼一片。胜败已成定局,朱令自感愧对李煜,遂投江自尽。

这场火,烧尽了最后一支力量强大的唐军,烧破了唐军的防守线,也烧完了李煜最后的满腔希望。他终于认了命,不再作困兽之斗,颓然沉默。他对着祖辈的灵位,忍不住失声痛哭。如今这一切,或许都是命里的因果,他必然要经受这样的失败和痛苦,承受这残酷的命运。

宋军已在金陵城下重重盘踞,这座昔日繁华如梦的城池,在战争烟火的熏燎之下,显得那样彷徨萧索。谁家玉笛暗飞声,凄凉的笛声静默萦绕,这座城池里的人们,谁都没有说话。他们都不知道,他们的明天会是怎样,又有什么,在等待着他们。这包括红墙绿瓦里,落寞的君王。

草长莺飞终成梦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每次想起这句诗,总会联翩浮想其盛夏里的江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总有那么多诗人,妙笔留下了了那些风情。璀璨,骄傲,明艳,温婉,柔软,朦胧……那么多美好的词汇,仿佛都可以用在同一个江南身上。我想,这是一个值得所有人的留恋和向往的地方。

李煜亦是深爱着这片土地的。他在诗词说:遥夜亭皋闲信步,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澹月云来去。桃李依依春暗度,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李煜?《蝶恋花》)写的总归是江南的风景,清明谷雨,桃李争春,朦胧的月色和朦胧的雨雾,染几分仙气,飘飘然的。

他是最典型不过的江南人。江南的云和雨,最容易孕育出温柔秀气的男子,眉目温和,性情宁静。他亦是忧愁的,如同江南,连绵不尽的雨水,在漫长的梅雨时节里,堆积了汪洋的哀伤。这样的人,离开了这片土地,大约就如同魂魄脱离了肉体,桃花脱离了枝头,再繁华璀璨,亦是索然无味。

在汴梁的李煜,最终再也没有写出"人间没个安排处"那样清新婉约的词句。人间的万千风景虽好,汴梁也是别有风韵,豪宅总也有通幽的曲径和明珠般的流水。可那些,独独都不是他生活了大半生的江南。此后,他魂牵梦萦,勾勒那座梦乡的模样,可他写得最多的,还是满满的伤感,愁绪不解,愁眉不展。

那年的农历十一月,天气寒冷,已近新春。金陵古城却再也没有即将过年的气氛,整座城市,都陷入了即将亡国的惶然和伤痛里。城外的宋军,已经做好了攻城的所有准备,主帅曹彬派人通知李煜,希望他不要再作无谓的挣扎,尽早投降北宋,他依旧可以享受尊荣和富贵。

李煜痛定思痛,令长子仲寓前往汴梁请降,自己依旧在深宫之中,闭门不出。曹彬再度敦促,李煜依旧拖延时日,置之不理。曹彬再三思量之下,决定不日攻城。他在攻城之前,特意嘱咐三军绝对不可伤害城中的一草一木,盟誓之后,他立刻进行战前动员和攻城部署,随后全线出击,强渡护城河,并攀墙攻城。

自二十四起,宋军和吴越王派来的军队开始联合攻城。那一天,战鼓震天,厮杀声四而起。烽火硝烟,燃烧了金陵城的碧空。南唐守将率部拼死抵抗,联军则屡次发动强攻。

二十七日。金陵被联军攻破。南唐将士退守城内,双方在城内展开了激烈的巷战,彼此伤亡惨重,血流成河。虽然曹彬在战前三令五申,破城后不得杀戮平民,不得焚烧古迹,但拖延多日的战争,令将士产生疯狂的报复心理,着导致城破之后,他们的行动失控。

联军中的吴越军甚至焚烧了升元阁,造成了当时骇人听闻的血案中最为残忍的一桩。升元阁原称瓦官阁,乃是南朝时期梁武帝所建。这里曾收藏了魏晋是顾恺之名画维摩诘像、狮子国奉献的白玉佛像等海内外奇珍,在佛教界颇有盛名。联军破城之前,金陵城一些士大夫及豪民、富商、妇孺数百人为躲避战乱,而逃到此处。没想到,吴越兵入城以后,罔顾人命,竟然放火焚寺,其间无一人幸免于难。吴越兵还在此时狂欢作乐,强迫俘虏的教坊乐工奏乐侑酒。国难当前,乐工慷慨就义,拒不操琴演奏。吴越兵恼羞成怒,将乐工全部杀死,以泄心头之恨。

辘轳金井梧桐晚,几树惊秋,昼雨新愁,百尺虾须在玉钩。琼窗梦断双蛾皱,回首边头,欲寄鳞游,九曲寒波不溯流。

----李煜?《采桑子》

深宫之中的李煜,面对这样的残酷血案,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子民遭受凌辱。国破,家亡。一个国家的灭亡,不是史书上的寥寥数语,隐藏在其中的血迹和魂魄,使得每一个字都如重千钧。面对如此国难,李煜痛苦难当。他明白,自己应该为这场战争中所有死去的人们,负上责任。他没有成为一个带领他们走向太平盛世的君王,甚至都无法成为守卫这片土地的主人。

鸦声暮,寒气重。这位柔弱的君王,一时间,泪流满面。他放下了手中的笔,像平日里一样慢慢站起,蹒跚着走向澄心堂。在那里,等待着他的是他的心腹和近臣们。也是在澄心堂,他最后一次以君王的名义,和臣子们商议国家大事,也就是他们应该如何前往宋军中请降。

当时的气氛,凝重而苍白。李煜最后一次走向他的王座,他知道,之前不管自己如何卑微地向赵匡胤俯首称臣,在他的国土上,他依旧是高贵的王,被子民信任崇拜,景仰爱慕。然而,从今以后,这种生活将要同他永远地告别了。他的国土,将被署上另一个名字,而他的子民,也将忘记曾经尊荣的姓氏,为另一个截然不同的姓氏而骄傲。想到这里,李煜不由泣不成声。

堂下的臣子,亦是无言以对。他们看着他们的国主从王座上,颓然而起,慢慢走向殿外。那里,曹彬已率领三军,井然有序地列出了一条漫长的道路。李煜奉表献玺,肉袒出降,他无比沮丧地托着皇帝玺绶,走在神色各异的宋军之中,他的身后,跟随着他的重臣和皇室子弟,谁的脸上都是凝重凄凉的。

谁甘心成为亡国之臣,谁有愿意在黄泉之下无颜面见先辈,又有谁愿意离开生活了半生的故里,前往一无所知的异乡寄人篱下地生存着。但那都是他们必须要面对和经历的,今日之后,他们都将是没有国,没有家的人。

风萧萧兮易水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