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证严法师讲孝道
29752000000006

第6章 亲恩(2)

以前我曾看过一位亲戚,她虽然怀孕了,但每天仍有做不完的家事,除了服侍公婆与小姑、小叔外,还要洗全家人的衣服,非常忙碌。她常常一边洗衣服一边打盹,有时候趴在木桶边就睡着了。

那时候,我就深深体会到作为一个女人实在很可怜,离开自己父母亲温暖的怀抱,投入另一个家庭之后,就必须负担起这个家庭所有的家事。怕公婆不高兴,也怕小姑小叔不满意,每天战战兢兢过着紧张的生活。即使怀孕了仍要为这个家做牛做马,身心所承受的负担,是多么沉重啊!

"难将惶怖述,愁泪满胸襟"--以前的女人都很认命,再怎么繁重的工作她都认为是应该做的,绝对不敢、也无法向别人诉苦;即使因怀孕而严重害喜,也无法向别人说她有多累,因为一般人总认为生孩子是女人的天职,所以她的苦、她的累,只能闷在心中,躲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偷偷掉眼泪。

以前的人重男轻女,所以孕妇的心理负担都很重,因为怕生不出儿子,怕生了女儿得不到长辈疼爱,反被人怨。尽管现代人提倡生儿生女一样好,但生儿子延续香火,却是中国人传统的想法和观念。

我在台北就曾遇到过一个例子,媳妇生了男孩子,婆婆马上送她一条钻石手链,我问这位婆婆:"如果是生女孩呢?"她说:"那也没办法,还是要养啊!"语气中流露出无奈。现在的人都仍有这种心态,更何况是农业时代呢?所以说女人临产时都很惶恐、紧张。

"含悲告亲族,惟惧死来侵"--这里所说的亲族是指娘家,因为唯有对着自己的母亲才能诉说心中的苦楚。以前娘家的人要来探望嫁出去的女儿,并不像现在这么容易,如果娘家的人常常来,会被人认为是不好的"歹外家"。

有句话说:"嫁出去的女儿,就像泼出门的水。"以前新娘子出嫁时,都会伤心流泪,她们哭什么呢?很多是因为要离开从小生长的家,嫁到另一个家,前途茫茫、命运未卜,禁不住悲伤。做父母的也为女儿的前途忧虑担心,彼此舍不得这份亲情。想到离别之后,父母要来探望不容易,有心事也无处投诉,所以新娘子会非常伤心。

做女儿的嫁到别人家去,看到娘家的人来探望就非常高兴,也会吐露内心的忧愁惧怕,她怕什么呢?怕生出的婴儿是男是女?是否四肢健康?能不能顺利生产?会不会因为难产而死去""

生子忘忧恩第三,生子忘忧恩。颂曰:慈母生儿日,五脏总开张,身心俱闷绝,血流似屠羊。生已闻儿健,欢喜倍加常,喜定悲还至,痛苦彻心肠。

由此,我们更能体会母亲生产时的危险和辛苦。孩子要来人间的那一刻,母亲的五脏六腑就像要裂开一样,血水随着孩子的出生而流出,就如同在屠宰场里,血如泉涌""而此时,不只母亲的身体要受很多的苦,她的内心也正牵挂着出生的孩子是否健康正常?

经过一番挣扎,听到孩子呱呱落地的哭声,刹那间她忘却了所有的痛苦,那种初为人母的喜悦,非言语所能形容,所以说"欢喜倍加常"。

但是欢喜孩子顺利出生之后,产后的痛苦,还是令母亲虚弱不堪。释迦牟尼佛的母亲摩耶夫人,年过四十才怀孕。我们都知道,女人的年纪愈大,生产的危险性就相对提高,尤其两千多年前医学并不发达,当时都采取自然生产,如果无法顺产,就有生命危险。

摩耶夫人虽然身为皇后,但也是一位平凡的女人,在怀孕的过程中,和一般人一样战战兢兢,她期待能生个儿子继承王位。印度的习俗是女人一定要回娘家生产,摩耶夫人也不例外。

摩耶夫人的娘家在迦毗罗卫国的邻国,她在预产期前几天启程要回娘家,经过两国交界的蓝毗尼园时,看到那个地方非常幽静美丽,所以就停下来稍作休息。

当她走到园中的一棵大树下休息时,竟然就在树下生产了--她生下一个很健康的儿子,随从非常高兴地将消息传回王宫。由于摩耶夫人是高龄产妇,产后身体非常虚弱,尽管国王召集了全国的名医为她调治,但还是药石罔效,在生产后的第七天她离开了人间。

虽然已回天乏术,但在弥留之际,摩耶夫人仍是露出满足的笑容,因为她生下了太子,对国家、对丈夫都有了交代!尽管她的生命已到了尽头,但内心仍感到十分安慰,这就是母性的伟大。

近代佛教的高僧中,有一位虚云老和尚,他的母亲也是四十几岁才生下他。经过了十二个月的怀胎,生产时竟然产下一团肉球。本来她满怀期待与高兴,希望能生下一个健康的孩子,当她看到是一团肉球时,内心悲恨交加,竟然因此昏死过去,从此没再醒来。只可惜虚云长老的母亲没有看到--剖开这个肉球后,里面是一个健康可爱的男孩。

咽苦吐甘恩第四,咽苦吐甘恩。颂曰:父母恩深重,顾怜没失时,吐甘无稍息,咽苦不颦眉。爱重情难忍,恩深复倍悲,但令孩儿饱,慈母不辞饥。

佛说父母恩重,不只母亲生子辛苦的恩深重,其实父亲爱子的心和母亲的并无两样,就像天平一样,两边同样平等。

现在的社会有很多家庭问题,有些夫妻因为感情不融洽而闹到离异的地步。虽然他们说离婚就离婚,可是彼此的心中还是牵挂着子女。

有个故事发生在美国--有位男士是个普通的公务员,他刚结婚时与太太非常恩爱,生活也过得很幸福。后来太太怀孕了,这位先生为了要让太太过更好的日子,也为了将来能让孩子得到最好的教育,所以拼命兼差赚钱。他夜以继日地工作,当然拨不出时间和太太相聚,做太太的虽然能够了解丈夫的辛苦,可是时日一久,她也有满腹的牢骚,甚至孩子出生后,她愈感到忍无可忍,常常和先生吵闹,甚至要求离婚。这位先生看在孩子的情分上百般忍耐,可是他们的婚姻已经彻底破裂,最后终于走上离婚一途。

由于孩子年龄尚幼,所以法院判决孩子归母亲抚养。虽然夫妻已经分离,但是为人父亲者的心总是时时惦念着孩子。因为离婚的打击,这位先生万念俱灰,每天徘徊在公园中,怀念以往和太太带着小孩一起散步,同享天伦之乐的日子。

而做太太的也忘不了和先生相处的那段甜蜜时光。有一天她也带着孩子到公园玩,当这位先生又来到公园徘徊时,眼睛一亮,好像看到自己的孩子,可是他又不敢相信,以为是一种幻境。没想到这个孩子一看到他就马上跑过来牵着他的手,叫他爸爸,他高兴地流下泪来。抬起头看到树下站了一个女人--正是他的太太。

这个孩子牵着父亲的手,把他拉到树下,又以另一只手牵起母亲的手,把他们两个人的手握在一起。然后他向父母亲说:"我要去玩了,你们好好谈吧!"说完就蹦蹦跳跳地跑向孩子群中玩耍,这对夫妻则相视而笑。一个破碎的家庭,就在聪明伶俐的孩子的撮合下又团圆了。

由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孩子不能欠缺父母的爱。只要做父亲的有真正爱子女的心,他一定会好好衡量自己的时间和家人共享天伦之乐。而做母亲的如果真正爱子女,即使受尽委屈,她还是愿意忍受,并想办法化解一切。

虽然这个故事发生在美国,可是西方与中国社会的父母之情都是一样的。慈济曾处理过很多类似的个案,也圆满地挽回了很多破碎的家庭。所以说,普天下父母爱子女、照顾子女的心,都是一样的。

做父亲的为了子女,宁愿做牛做马,辛苦地工作,只为了让子女过得更好。而做母亲的为了抚育子女,把好吃的留给子女吃,把苦的、不好的自己吞下,连眉头也不皱一下,所以说"吐甘无稍息,咽苦不颦眉"。

父母为了子女,什么都愿意付出,即使他们心中有无限的委屈,但他们还是以子女为重,所以说"爱重情难忍",他们对子女的恩情真的很深重。我们如果好好反省,想起来真是会感到心酸,更何况有些人已是子欲养而亲不待,像这样的人更是"恩深复倍悲"啊!

"但令孩儿饱,慈母不辞饥"--这句偈文是说:只要子女能够温饱,做母亲的再饥饿、冻寒都没有关系。这就是天下慈母心!

父母为子女付出的感人事迹,实在太多了,但却难得见到子女为父母付出的动人故事。

总而言之,希望大家能好好回馈父母恩,利用父母赐给我们的身体,多多发挥功能,去报答一切众生恩,能造福人群,回报众生,就是行大孝,也是报大恩。身为佛弟子更要多用心,不要为自我解脱而逃避人群,应该行大孝、报大恩,才是真正回报父母恩。

回干就湿恩第五,回干就湿恩。颂曰:母愿身投湿,将儿移就干;两乳充饥渴,罗袖掩风寒。恩怜恒废枕,宠弄才能欢;但令孩儿稳,慈母不求安。

从这段经文中,确实能体会出母亲爱子女是深入心扉的。孩子幼小时因为饿了、尿湿了,就大哭大闹。不管是半夜或天寒地冻,做母亲的即使再累,也要赶紧起床,替孩子换上干净的衣服和尿布,然后给他吃奶。喂饱了孩子之后,又把他安置在干爽的地方,让孩子睡得安稳舒服,而自己却睡在湿的位置。

母亲对子女的一切作为,就是希望子女能健康快乐,所以说"母愿身投湿,将儿移就干"。父母对子女的恩德真是重如山丘,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使子女得到快乐。

"两乳充饥渴,罗袖掩风寒"--过去的女人很保守,穿衣服一层层束得很紧,不让身材凸显出来。但是为了哺乳方便,也顾不得保守,只得穿上宽松的衣服,以致天气寒冷时,冷风钻过衣服缝隙而冻得发抖,只好以宽宽的袖子把哺乳时裸露的胸部掩盖起来。

由这段描述,我们可以想象得出,古代的女人解开胸衣,以双乳喂哺孩子的那份娇羞和气质,是多么的柔美。所以说,以"真善美"来形容做母亲的那份慈悲柔和,实在是最恰当不过的。

不过这种美态现在已不容易看到,而"移湿就干"的情形也太少了,因为现代人在孩子一出生后,就让他吃婴儿奶粉、单独睡婴儿床,而尿布也改成纸尿片了。

记得小时候看到临产期的准妈妈们,都会向人家要老人穿过的衣裤,并且把旧衣服、被单,剪成一块块当尿布。而以前老人的裤子都是半长短、宽宽松松的,孩子出生包好尿布后,把老人裤的裤脚朝上,把孩子放在两只裤管中间,从肩膀以下包卷好,所以尿布一湿,连外面的这一层也湿了。以前如果经过人家门口,看到竹竿上晒着多少尿布,就知道这家人有多少小孩。当然这种景况现在已不容易看到了,因为大家流行用纸尿片,用了就丢。

听说一块纸尿片要七八元,一天至少也要用四五块,算算一个月必须花多少钱呢?一个孩子每个月所花的纸尿片钱,就足够我们照顾阿公、阿婆生活一个月了。

所以时代愈进步,东西愈多也愈方便,造成现在的孩子一出生就开始消费消福。而现代的母亲,也无法显现过去那份初为人母的柔美形态了。

除了尿布用纸代替,母乳也被牛奶取代,母亲很少再亲自哺乳,所以也不需用罗袖来遮掩裸露的胸部。现代的母亲实在轻松多了,但相对的也较少机会发挥母性爱的光辉。

母亲与子女的这份天然之爱是最密切的,现在外国已深深体会到亲子之间的代沟,是因为母子之间缺乏那份哺乳、怀抱孩儿共眠的贴切亲情,使得亲子之情日渐疏远;所以当父母年老时,子女也比较不懂得应尽赡养孝亲的责任。因此现在开始提倡:孩子出生后以母乳喂哺,让孩子能重新投入母亲的怀抱,希望能重享这份母爱的天赋美德。

曾有这么一则故事:有位寡妇独力抚养孩子,她把所有的爱都投注在孩子身上,并且溺爱得过分,不管孩子做任何事,她总是称赞有加。这个孩子很喜欢玩泥巴,他常把泥土捏成泥人,再把竹子削成剑,用竹剑把泥人的头、手、脚砍断,分为六块。做母亲的看了非常得意,还频频向人炫耀她的孩子多聪明。

由于她的溺爱,孩子从小就养成喜欢切割的习惯,捉到青蛙、蚯蚓等小动物,他也是一块块地切割。有时在外面偷了人家东西,当妈妈的还帮忙掩饰。

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的,孩子由偷而抢。有一天,他抢钱杀了人,并把尸体分割、弃置。破案后他被判死刑,在行刑前,法官问他有什么要求,他说唯一的要求是想在死前见母亲一面。母子会面时相拥大哭,儿子要求母亲再给他吸一口奶。做母亲的一向溺爱儿子,想到儿子即将行刑,也就答应了他的要求;没想到这个儿子竟然在牢房中把母亲的乳头咬掉,并怨恨地说:"从小就是母亲没把我教好,所以才让我走上不归路,今天我要上刑场断人头,母亲就在狱中断乳头。"这是多么悲惨的母子会啊!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孩子出生后,父母如果好好照顾、教育他,孩子就是将来社会的栋梁;如果爱的方法错误、教导的方式偏差,就会教出社会的害群之马,也误了孩子的一生。

所以,为人父母的责任实在重大!当然,为人子女者也应该知道父母的养育之情恩重如山。如果人人都能体会父母养育的恩德,自然能够使家庭幸福、社会和睦。

哺乳养育恩第六,哺乳养育恩。颂曰:慈母像大地,严父配于天,覆载恩同等,父娘恩亦然。不憎无怒目,不嫌手足挛,诞腹亲生子,终日惜兼怜。

世间一切万物皆靠大地承载。不论山有多高、海有多深,也不管溪河多么宽广,没有一样不是由土地承载。人依大地生活,每个人的脚都直立着地,一切的五谷杂粮也是从地上生长出来,人的生命和资粮,都是靠大地而生长。

万物有时需要雨水,有时需要阳光。气候的寒暑必须固定循环,雨露、阳光也必须均衡,才能滋生万物。良好的天候使一切生命发育健全、生长顺利。

这段经文是比喻父母亲的恩德:母亲像大地一样承载我们、滋养我们。而父亲像天一样庇护我们,这种无怨无尤的付出,可以说是恩德配天地。

做母亲的未结婚时,也是人家的女儿,无忧无虑地过日子,每天穿戴整齐、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但婚后有了孩子之后,就顾不得自己的形态了,尤其是那些孩子接二连三出生的母亲,她们整天为子女忙碌,哪有时间妆扮自己呢?

我曾亲眼看过有位妇女,胸前抱一个,背后背一个,身旁再牵两个,裙子后面又拉了两个,结婚七年生了六个,裙子被孩子拉得快掉下来,也没空闲用手去整理。这决不是开玩笑,过去当母亲的负担就是这么沉重啊!

前面所说的都是强调母亲生育孩子是多么辛苦,这段经文则说明"覆载恩同等,父娘恩亦然"--父亲疼爱子女的心和母亲的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