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受益一生的自我管理力:懂得管理自我才能管理人生
29751700000010

第10章 找到信仰的方向,创造人生的辉煌(1)

人只有找到信仰,才可以坚定自己的信念,朝着一个方向执著前进。信仰是一种内心深处的理想,当人们有了信仰后,信仰的力量会督促人将一生的精力投入无尽的奋斗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自律是影响人生格局的力量

在听到“自律”这个词的时候,你是否想到的是国家领导人或武装士兵?你是否觉得自律只适用于少数鞠躬尽瘁、性格坚不可摧的人?事实并非如此,自律其实是我们任何人都不可或缺的人格力量。历史事例表明,自律的精神使人们在追求卓越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造就了一个个光辉的形象。唯有自律,才能把自己引导向最光明的王国。

那么,什么是自律呢?所谓的自律就是能够约束自己、管理自己,自觉地“遵循法度,自我约束”,按照自己的既定计划去实现自己目标的一种能力,它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人格力量,自律程度的高低往往体现出个人素质的高低,同时也影响着个人取得成就的大小。

美国有关组织曾经作过这样一个调查,在一所幼儿园中,他们给每个孩子发了一些糖果,并告诉孩子们,这糖是发给他们吃的,但是最好今天不要吃,如果能等到明天再吃就可以再奖两颗糖,要是等到后天再吃,就能奖3颗糖。

结果,有的孩子当天就吃了,有的孩子等到了第二天,极少数的孩子等到了第三天才吃。等到这些孩子们成长到中年后,调查的结果显示,那些自律程度越高的孩子,事业的成功率也就越高。

我国古时的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股、车胤囊萤、孙康映雪、匡衡凿壁借光,他们自律发奋读书,成为自律成功的典范。近代文豪鲁迅先生也是一个自律性非常强的人,上小学时为了不迟到,每天刻一个“早”字自律自己、警醒自己。

除了成功之外,自律还能给我们带来身心健康。俗话说:白天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亏心事”指的是法度、道德禁止做的事,那些没有自律精神的人,往往因为管不住自己而做一些亏心事,他们日夜提心吊胆,怕受到惩处,有的贪官污吏在狱中反省说:“知道会有这么一天的,在狱中心里不再担忧害怕了。”这是由于不能够自律做了“亏心事”而“怕”,由“怕”而得到应有的惩处,心里踏实了变成了“不怕”。日夜提心吊胆肯定会影响到我们的健康。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中,自律能够给我们带来快乐和健康。在家庭里要负起家庭的责任,不负责的人,其家庭一定不会和谐,心情一定不会舒畅;在公司不自律的人,领导厌烦他,同事鄙视他,他本人也会极度忧郁,不快乐的人、不舒畅的人、忧郁的人是不会健康的。

诚然,自律能给我们带来众多好处,而要切实做到自律也绝非易事。绝大部分人主要依靠的还是他律,在生活和工作中,时刻都需要他人的监督与提醒,但这些都是外在因素,是外力在管束他们、约束他们。他们的内心,是否有自己的坚定信念,是否有给自己规定的标准和纪律呢?

你如果想使自律成为自己的资产,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强大,以下的建议不妨值得借鉴: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正确的人生观是实现自律最基本的前提条件,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决定一个人做人的标准,是把握人生方向、抉择人生道路的指南。

其次,制定出你做事的优先顺序,然后按这个顺序去做。如果一个人只依照自己的心情和一时的方便而行事,肯定是不会成功的,更不要说别人尊重并跟随他了,这是自律的基本精神所在。

实现自律还要求我们能够做到自我控制,有才而不乱用,有智而不尽显。一个缺乏自律的人总是口无遮掩、行无规矩、随心所欲,最终只能自己吃亏,甚至自取灭亡。要把自律的生活方式当成目标,向具有高度自律的成功人士学习,你会发现自律不能只是偶尔为之,它必须成为你的生活方式。培养自律最佳的方式是为自己制订目标及规划,特别是在你视为重要的、需要长期坚持及追求成功的指标项目上。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的言行并不为人所知,但你是否仍能管理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呢?这就体现了你的自律。

如果你不能自律,总是习惯让情绪操纵着一切,没有规划,也没有目标,那么所有的努力就如同脱缰野马,你根本控制不了自我,最终也达不到成功的彼岸。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有才智但缺乏自律最终自取灭亡的例子不胜枚举,罗纳德三世就是其中之一。

14世纪的比利时,有一位名叫罗纳德三世的贵族,他才智过人,是祖传封地的正统公爵,但后来被弟弟推翻并关押在牢房里。他的弟弟认为留他活口对自己而言无疑是徒增麻烦,但又不想亲手杀死哥哥,于是便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

弟弟在将罗纳德三世关进牢房之后,下令将原来的牢门改装得比以前窄一些,还下令守门人把锁撤掉。为什么要这么做呢?门没上锁,难道他不怕哥哥逃走?原来,罗讷德三世身高体胖,当牢门变窄了之后,就算不上锁,他也出不了牢门,无法脱逃。

除此之外,弟弟还向哥哥承诺,只要他能够走出牢房,那么不但能够重获自由,还可以无条件地恢复原来的爵位。

这听起来很冒险吧?但是弟弟对于这个绝妙好计可是相当有把握的。

在改了牢门,拆了门锁之后,弟弟每天都会派人送上丰盛的美味佳肴给哥哥享用。罗纳德三世虽然明明知道只要自己能瘦下来,自由就在不远处。但是,知道是一回事,执行又是另一回事,罗纳德三世根本禁不住美味的诱惑,每天仍旧大吃大喝,结果非但没有瘦下来,体重反而变本加厉地直线上升。最后,他被困死在牢门没有锁的牢房里。

由此可见,故事中的罗纳德三世是被自己害死的,死因是缺乏自律。

因此,缺乏自律能力,任由坏习惯操控自己,就可能将自己变成牢房中的囚徒。

最后,向你的借口挑战。如果想培养自律的生活方式,首要的功课之一就是破除找借口的倾向。正如法国古典文学作家佛朗哥所说:“我们所犯的过错几乎都比用来掩饰的方法更值得原谅。”如果你有几个令你无法自律的理由,那么,你要认清它们只不过是一堆借口罢了。

毋庸置疑,人类历史上,接二连三的耀眼成果就是自律、行动力与决心的最佳表现。例如,在中国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追求科学、追求真理、追求光明、追求当代的繁荣富强,而伴随着这些追求的实现,他们都造就出了不同凡响的成果,为全人类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为自己创造了精彩,他们的名字也将被永远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慎独”是自律的至高境界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词语叫做“慎独”,意思是说:独处的时候,没有他人的干涉和监督,凭着高度自觉,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的事。然而靠什么做到“慎独”呢?其实就是自律。

慎独是一种内在的道德力量,是一种高度自觉性。所以,几千年来,中国人一直将慎独视为一种高尚美德,将正心修身作为人生第一要义。

慎独作为一种道德修养,最早见于《礼记》,其中说:“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君子不会担心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放纵自己。做一个坦荡的君子,不需要别人来约束自己。君子会扪心自问:我像个君子吗?这就是慎独。

确实,一个人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时,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而做不做坏事,能否做到“慎独”以及坚持“慎独”所能达到的程度,是衡量人们是否坚持自我修身以及在修身中取得成绩大小的重要标尺。

古人推崇“君子慎独”,就是说即使在独处时也要自律,不要做违背原则的事,即便没人知道,也有天知、地知、我知(自己的心知道)。

东汉时期杨震慎独的故事,就是一个严于律己的好例子。杨震在担任荆州刺史时,发现秀才王密是个人才,便举荐王密为昌邑县令。后来杨震改任东莱太守,路过昌邑时,王密对他照应得无微不至。到了晚上,王密悄悄来到杨震住处,见室内无人,便捧出黄金10斤送给杨震,杨震连忙摆手拒绝说:“以前因为我了解你,所以举荐你,你这样做就是你太不了解我了!”王密轻声说:“现在是夜里,没人知道。”杨震正色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说没人知道!”王密听了,羞愧地退了出来。杨震为官公正廉洁,不接受私礼,其子孙也是蔬食步行、生活朴素。有些老朋友劝他置点儿产业留给子孙,他说:“使后世成为‘清白吏子孙’,用这样的好名声做产业,不是十分丰厚吗?”

一个慎独的人,往往也是一个高尚的人。不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便是再慎独的人也难免会有犯错的时候,所不同的是,慎独的人在犯了错误之后,敢于纠正自己的错误,敢于承担自己的错误所带来的后果,哪怕为此付出沉痛的代价。

有一位名医在当地享有盛誉,有一天,一位青年妇女前来找他看病。名医检查后发现妇女的子宫里有一个瘤,需要动手术割除。

手术很快就安排好了,手术室里都是最先进的医疗器材,对这位做过上千次手术的名医来说,这只不过是一个小手术。

他切开病人的腹部,向子宫深处观察,就在他准备下刀时,突然全身一震,他的刀子停在了空中,豆大的汗珠冒上额头,他看到了一件令他难以置信的事:子宫里长的不是肿瘤,是个胎儿!他的手颤抖了,内心陷入了矛盾的挣扎中。如果硬把胎儿拿掉,然后告诉病人摘除的是肿瘤,病人一定会感激得恩同再造;相反,如果他承认自己看走眼了,那么他将会声名扫地。

几秒钟的犹豫后,医生下定了决心,他小心地缝合好刀口,回到办公室静待病人苏醒。之后,他走到病人床前,对病人和病人的家属说道:“对不起,我看错了,你只是怀孕了,没有长瘤。所幸及时发现,孩子安好,你一定能生下一个可爱的小宝宝!”

听完他的话,病人和家属全呆住了。过了几秒钟,病人的丈夫突然冲过去,抓住名医的领子吼道:“你这个庸医,我要找你算账!”

孩子果然安好,而且发育正常,但医生却被告得差点儿破产。

有朋友笑他,为什么不将错就错?就算你说那是个畸形的死胎,又有谁能知道?

“老天知道。”名医只是淡淡一笑。

可见,慎独的人都有一双无法摆脱的天神之眼。天是心中那片天,心中有原则,做事就不会为得失所迷,心情就不会为得失所累。

然而,在现实社会中,我们更多见到这样的情形:在众人面前讲究卫生,独自一人时随地吐痰;有警察时遵守交通规则,一旦路口无人值守就闯红灯;在自己熟悉的团体内谦恭有礼,一旦置身于陌生的环境就不再遵守公德。

很多人都形成了这样的心理:规矩是给别人定的,而我可以想办法突破它。实际上,在契约社会中,只有人人都以自觉约束的方式享受自由,才能获得持续的权利。这是现代社会秩序中的重要特点,也是诚信的基础。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承担起越来越多的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如何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责任,唯有做到慎独。慎独是为人的最高境界,它既体现了人们道德自律的精神,又是提升道德修养的方法。

那么,在生活中,如何才能做到慎独呢?

首先就是要对自己严格要求,不能自己原谅自己。中国古代思想家王阳明在谈到人们的修养时曾说:“克己必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意思就是要人们在为人时应注意细节,绝不给自己留一丝一毫的死角,否则,众恶相引而来,后果不堪设想。

其次是克制私欲和贪念。在众目睽睽之下,一般人还是能够约束自己的;而一旦脱去了漂亮的“套子”,一人独处时,便往往肆无忌惮地放纵本性和私欲。比如,在没人知道的情况下拿别人的东西,事实上就给别人造成了损害,而一次得逞有可能使人产生侥幸心理,结果便有可能在某一天约束不了自己,以致被绳之以法。也许有人只这样拿过一次,永不再拿,那么说明他还有良知;可是对一个有良知的人而言,他从此有可能永远也逃不开自己的良心责备,后悔自责一生。所以说,慎独其实也是自律的最高境界。

最后,慎是慎独的核心。孔子说:“三思而后行”,其实就是在说“慎”,告诫人们说话、办事时一定要思虑周详、小心谨慎,事无巨细都要考虑周到,无论是有人、无人,无论是为公、为私,无论是大、是小,都要谨慎。恭德而慎行,这样就不会败事、不会后悔。

接受束缚才能获得自由

如果有人对你说“自律就是自由”,你可能会觉得好笑。确实,对许多人来说,自律是一个讨厌而陈腐的词儿,因为它意味着古板迂腐,貌似是对自由精神的扼杀。实际上,反过来才是正确的。如同《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作者史蒂芬·柯维博士所写的那样:“不自律的人就是情绪、欲望和感情的奴隶。”从长远来讲,不自律的人是缺乏自由的,或者说他一时享有的自由和快乐是以牺牲更高的自由为代价的,只能说明他还只是一个奴隶,而非自我命运的主宰者。要知道,人是必须接受一定的束缚才能获得自由的。

当然,没有绝对的自由,但是能让人释放自己心情的、感到自由自在的就是有自己的信仰,并坚守自己的原则,用自律来约束自己。

曹操是三国时期的枭雄,他虽然野心很大,但却在自己统领的军队中留下了严于律己的美名。

一次,麦熟时节,曹操率领大军去打仗。为了不骚扰百姓、践踏庄稼,曹操下令:“士兵如有践踏麦田的,立即斩首示众。”于是,士兵们在经过麦田时都下马用手扶着麦秆,小心地走过麦田,没有一人敢践踏麦子。老百姓看见了没有不称颂的。

可是,正当曹操骑马走路时,忽然,田野里飞起一只鸟儿,惊吓了他的马。马一下子蹿入田地,踏坏了一片麦田,曹操立即叫来随行的官员,要求治自己践踏麦田的罪行,官员说:“怎么能给丞相治罪呢?”曹操说:“我亲口说的话自己都不遵守,还会有谁心甘情愿地遵守呢?一个不守信用的人,怎么能统领成千上万的士兵呢?”随即抽出腰间的佩剑要自刎,众人连忙拦住。

这时,大臣郭嘉走上前说:“古书《春秋》上说,法不加于尊。丞相统领大军,重任在身,怎么能自杀呢?”曹操沉思了好久,说:“既然古书《春秋》上有‘法不加于尊’的说法,我又肩负着天子交给我的重要任务,那就暂且免去一死吧。但是,我不能说话不算话,我犯了错误也应该受罚。”于是,他就用剑割断自己的头发说:“那么,我就割掉头发代替我的头吧。”

曹操又派人传令三军:丞相践踏麦田,本该斩首示众,因为肩负重任,所以割掉头发替罪。

古代人认为,头发是从父母那里继承来的,随便割掉不仅大逆不道,而且还是不孝的表现。曹操作为封建社会的政治家,能够割发代首、严于律己,实属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