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我们偶尔也会歇斯底里
29721600000003

第3章 什么是歇斯底里人格?

第一节 歇斯底里人格的特征是什么?

歇斯底里人格的主要特征如下。

◇追求改变与自由、好奇心强烈、追求刺激、喜欢冒险;

◇热情洋溢、调情高手、花样百出、肯定所有新的事物;

◇夸张、自吹自擂、装腔作势、爱慕虚荣;

◇任性、口不择言、不想后果;

◇及时行乐、不负责任、逃避束缚、自欺欺人、渴望被肯定;

◇排拒最终的、既定的人和物,害怕自由受到约束;

◇爱冲动、无力抗拒诱惑、没有原则、易怒、脆弱、不理性、不合逻辑。

歇斯底里的人可以从事任何与其人格特质相符的工作,譬如需要察言观色、机灵、与人交往、适应力强,同时又让众人注意到他们,满足个人心愿的行业。职位级别高,需要周旋交际,具有象征意义的职业,最能让他们的人格特质得到发挥,因为他们很容易把荣耀与光环当成自己的一部分。虽然位居要津,但他们不认为需要履行什么义务,与强迫人格一样,地位与名声的功用在于使他们光芒四射,不难明白他们为何对勋章和头衔情有独钟。他们也适合与人密切接触的行业,可以满足他们喜欢与人往来,渴望“观众”的需求。他们是天花乱坠的产品代言人,强力促销的售货员,把滞销货吹嘘得让顾客怦然心动,有本事让只打算买一条领带的客人买下一整套行头。他们在各行各业都很能发挥特长,与个人魅力、机智敏捷有关的工作最得心应手,是即兴表演、制造惊喜以及突袭战的常胜军。允诺“宽广世界”和不确定希望的职业,很能吸引他们,譬如摄影模特儿、服装模特儿、企业老板,或是珠宝与美容业、旅馆从业人员。事业有成时,他们归功于个人特质。若拥有相当的才华,他们高远的目标与高超的幻想力、绝佳的表达能力以及喜欢上台表演的特质便会升华为艺术,在演艺与舞蹈界适得其所。

年老与死亡是生命中无法避免的事实,躲得了一时,躲不了一世。接受不熟悉的事物和真相,遵守约定俗成的规范,对于这些,歇斯底里的人并不愿意面对。人当然会老也会死,他们也并不否认,只不过认为那只适用于别人,与自己无关。他们用尽方法要青春留步,幻想着永远有一个蕴藏无限可能的未来在等着,乐意尝试保持青春的各种方法与实验,也听得进肉体消逝、精神长存的道理。他们排斥死亡,不愿立遗嘱,也不交代事情,身后往往留下烂摊子要人收拾。也许他们真的懂得如何体面地面对年华老去,过去的生活在心中被美化,沉迷于记忆中,记忆的脚本必须按照他们的意思写,担纲主角的当然是他们自己。他们愿意将人生看做一场舞台表演,连挥别人间都优雅漂亮,谢幕时的演出让人难忘,像巨星陨落般死去。

艺术是歇斯底里者的最爱,创意在艺术领域得到发挥。他们写的信文采斐然,擅长写自传和描绘自己;形象生动、奇异、活泼是他们的特色。形式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特别喜欢沉溺于白日梦,冒险犯难,把不切实际的想法灌注于日常生活中,被梦幻与不可攀的理想牵着鼻子走。与真实世界越来越疏离——只有艺术家才能把幻想转化为创造力。

歇斯底里者所做的梦很像童话,幻想色彩浓厚,在梦中,心愿也能轻松达成。譬如当处于没有出路的困境时,自己忽然飞了起来,或是一瞬间有了法术,救星出现,助其脱困。压抑的恐惧也常在梦中表达出来,譬如踩在摇晃松动的地上,突然站在悬崖前——都是骑兵渡过博登湖(B0densee)的画面。他们的梦多半有色彩、生动、情节紧凑,即使梦很长也记得一清二楚。梦中艰巨的任务,往往是由另外一些人承揽,而非做梦的歇斯底里者本人。

让我们用渐进的方法,来区分不同程度的歇斯底里者。自恋般追求肯定、希望成为焦点人物、强烈的虚荣心、社交癖、是爸爸的公主或妈妈的王子、无法离开家庭自立——这些都属于不真实的歇斯底里人格。他扮演另一个角色,逃避现实、招摇撞骗、成为不老的二八佳人或小伙子、痛恨男人或女人、不接纳自己的性别、极端仇视男人的女人、唐璜般的猎艳、报复女人的男人、恐惧症——这些都是伴随身心症状的严重歇斯底里人格。

健康的、具有歇斯底里人格色彩的人喜欢冒险、好动、伸开双臂迎接新事物、随和、可塑性高、活泼、心情愉快而且吸引人、热衷于随兴体验新鲜事物。他是个很好的旅伴,有趣,在他身上总能找得到乐子;他热爱每一个活动的开始,对生活持乐观的想法。他活力充沛地做每一件事,向老旧不堪、僵化的传统和教条挑战,擅长直捣人心,有意识地展露自己的魅力。没有什么能让他肃穆以待——说不定除了他自己以外——他知道许多人生大道理的另一层面,所以宁可依照自己当下的意愿与冲动行事,不喜欢执行刻板的计划。正因为他缺乏耐心、好奇、不把过往当一回事,别人忽视的、视为停滞不前或界限的,他却能够看见其中的机会并且把握住。他特立独行、勇气十足,他的人生是一场冒险,生活在他看来应该尽可能丰富、深入且多彩。

第二节 谁的座右铭是既定即不定?

新的东西有魅力,认识新鲜事物是一种刺激,喜欢冒险开拓属于我们天性的一部分,就像我们追求长久的关系,希望受到保护一样。我们喜欢冒险,远方的国度魅力四射,新奇的事物与经历让我们跳离熟悉的框架,开启生命新的扉页,改变我们的气质。我们喜欢冒险,除了认识外在的世界,冒险也是重新认识自己的过程,挖掘自己的特质,改变自己的不足,从而趋向成熟、完美。

歇斯底里人格者不断追求刺激、新奇的印象与惊险,随时臣服于外在的引诱与内心的呼唤。

歇斯底里人格者排拒最终的、既定的人、事、物,害怕自由受到约束。强迫人格者对自由、改变以及冒险十分畏惧,这与歇斯底里人格者恰恰相反。他们竭尽所能追求改变与自由,肯定所有新的事物,爱好冒险。对他们而言,未来代表着大门敞开,大好机会等着他们。他们认为束缚、传统以及既定的规律,最不讨人喜欢。套一句俗语,他们的座右铭是“既定即不定”。也就是说,没有什么可以约束他,要他负起责任来,在他们的世界里没有永久有效的东西。

所有的事物都不是绝对的,生活应该富有生命力、有声有色,唯有当下与眼前才重要。及时行乐,也许机会永不再来,事情过了就过了,无须追究,未来一片海阔天空。机会无穷,但不是那种先行计划好的未来——太一成不变了,重要的是对未来态度开放,随时准备摆脱过去。

歇斯底里人格者不把那股聚拢且集中的万有引力放在眼里,只想依照反其道而行的离心力活在片刻之中,他抛开计划与明确的目标,只是翘首期待新鲜感,不断追求刺激、新奇的印象与惊险,随时臣服于外在的引诱与内心的呼喊。种种规定与律法都让他觉得透不过气来,自由无比重要,遵守规定会限制他的自由,所以他不把规定放在心上,或是转个弯依旧我行我素。他拼命追求的自由是要摆脱什么,而非自由地去做什么。

一个不打算接受大自然规律、生活规范,也不愿遵守人与人之间的游戏规则的人,会是什么样子呢?他如同生活在橡皮世界,这个世界表面看来随和、有弹性,朝令夕改,反正他也没有严格遵守,总是能够找得到脱身的方法。“因果关系存在于自然界”——我并未认可,此时此地刚好起不了作用。

这么一来,义务、有约束性的东西他当然敬而远之:生物方面如男女有别、年老与死亡,风俗习惯与游戏规则,规范与法律。但是法律不可或缺,所以他只好努力适应并且多方容忍。

歇斯底里人格者对待真实的东西(比如年老、死亡)很抗拒:质疑、轻视或者不以为然,他试图将之强行驱散,要不然就尽量避开,不承认它的存在。于是,他获得了假自由,生活在虚幻的世界中,做着春秋大梦,不识人间真面目,随着时间的流逝,假自由越变越危险。他眼中的实情裹着谎言的糖衣,没有真实性,越是远离事实,越要为不知民间疾苦的假自由付出代价。他将发觉自己懂得太少,事情的发展经常不如他意,失望之余,愈加蜷缩在自己幻想的国度,虚幻国度与真实世界之间的裂缝越来越大,造成了歇斯底里人格的恶性循环。

第三节 什么样的人会成为歇斯底里人格的“意中人”?

什么样的人会成为歇斯底里人格的“意中人”?这要从天生的因素开始探讨,人类天生需要倾诉,要把内心所感说出来;喜欢与人交往,有虚荣心。因此,别人欣赏与否,肯定与否,对我们十分重要。这些性情若得到正面的发展,人的性格会很活跃、开放、适应力强,应变能力也不错,这些特质足以使人魅力无穷——这样的人很有意思,他需要刺激,自己也像一支兴奋剂。他天生迷人,通常长得也好看,到处赢得好感;他也很容易就爱上一个人或一样东西,以至于习惯于讨人欢心;别人觉得他可爱,而他也很清楚这一点。成为万人迷却不需要做任何努力,他很早就知道要运用自己外在的优势,以为自己所到之处理应受人爱戴。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指出,4到6岁时最容易发展出歇斯底里人格。这个年纪的小孩逐渐脱离童稚,迈向成长,这时他比以前有能力,行动上也自由自主得多,接受新的挑战的时刻到来:他将慢慢地踏进成人世界,学习大人的游戏规则;认知自己的性别角色,知道有个未来在等他,不但要证明自己的能力,同时也与众人较劲儿。这意味着原先那些轻松舒适的日子不再有,他处于真实的生活中,愿望与能力都有一定的界限。

他的内心与外在的经历越来越丰富,可说与成人无异。别人期待他谨言慎行、有责任感以及冷静理智。总而言之,这个阶段的小孩正接受真实世界的各种考验,他将发现事情的真相,并且接受真相。

要通过这些考验,他需要模范和榜样,才会有一个方向。他一心一意想走的路,应该先前有人走过了,而成人世界必须有吸引力,他才会心甘情愿遵守其中的规矩与形式。

此时父母所扮演的角色也改变了,孩子逐渐长大,他们不再至高无上:小孩用批判的眼光观察父母,求知欲一天比一天强烈,问东问西,希望知道为什么这个不能做,那个却可以做;小孩希望父母认可他是一个完整的个人,接纳他,疼爱他;他最希望父母看重他对他们的爱,而且认可他有能力付出。由于性别的不同而形成的不同行为模式——追求或征服,在这个时期初具规模,他也希望别人严肃对待他。父母的人格是否成熟,是否有充裕的理解力,关系到小孩有没有一个健康的榜样,以帮助他们探索自己,培养恰到好处的自尊心,并且认同自我。

在这个最需要领导与模范的阶段,如果两者缺失,就会造成歇斯底里人格。一个小孩要长大,认识人生的真实面,脱离稚气,不再当一个天真烂漫的儿童,要负起责任,尊重约定俗成的规律——这个世界必须给孩子井然的秩序,他才能承揽这些新任务;父母也必须唤醒他勇于做自己的愿望。唯有各种条件具备,孩子才能成长。孩子还需要具备与年龄相符的能力——异性的肯定,如此当他努力完成新任务时就会感受到喜悦,并且满足自己的自尊心。

让我们想象一个没有规矩和秩序的环境。大人们认为孩子永远是孩子,无须严肃对待,不被要求什么;他太小也太笨,分量不够,不需要回答他的问题,不必认真作答。那些在孩子面前演出“全武行”,以为反正小孩不懂,用不着收敛的父母,又如何能要求小孩行为端正呢?如果孩子被禁止模仿父母的行为,却不能问为什么父母可以如此,接着便是一顿粗鲁的责骂,不是恰恰应了“只准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那句话吗?在那些混乱、充满矛盾、费解又欠缺领导与模范的环境,孩子能获得的方向与立足点实在少之又少,此时,他宁愿当一个无忧无虑的儿童。

举一个例子(一位少女的日记):

与众不同,别人才会注意到你;生病时妈妈会照顾你,太健康或太正常的话,别人会视为当然。所以,狡猾一点儿,演戏,一方面满足别人的需求——做阳光少女,上得了台面的孩子,魅力四射地拥抱别人,甜美怡人;另一方面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假若温和柔顺还不足以讨好所有的人,那就让人为你操心,以便心想事成,病得越严重越惹人怜。青春期时问题陆续出现,尤其是我长大以后情况更糟。有一次姑姑来我家做客,当时我大约十二三岁,我像往常一样冲下楼梯,紧紧搂着她的脖子。

“不要这样欣喜若狂”,妈妈警告我。“欣喜若狂是什么意思?”我问道。“夸张、怪模怪样。”我压根儿听不懂,为什么以往的“甜美”、“可爱”,忽然变成了“怪模怪样”?慢慢地我理解了,每种年龄都有不同的规范要遵守,大人会原谅小孩捣乱,对青少年就没有那么宽容,对成人更不会。我学到新的伎俩,当一个天真无邪、涉世未深的女孩,睁大眼睛,那无助、感动的眼珠只看到这世界美好的一面。天啊,我真的天真极了,但如果哪位朋友说我天真得可以,我就会变得有计划的天真。这使得花花公子有所顾忌,不敢越雷池一步。昨天我向妈妈问起我小时候的事,她说:

“你在幼儿园的时候,有时候我会把你给忘了。我总想你在那儿好得很,写来的信都是开开心心的。”听得出小草抽长的声音,素来敏感的妈妈,居然会被我那些经过幼儿园审查的信给蒙了!难怪虽然我苦苦哀求,却还得待在幼儿园里,而对付这个唯一的武器就是:生病。

另一位年轻女孩说道:“为什么我在一个小丑世界中(说的是她的家庭)长大,还得保持理智?这太折腾人了。”

比这个好的环境,所谓的“黄金鸟笼”,也会形成歇斯底里人格。在这种环境里,人们重视外在,父母认为争取较高的社会地位比教养小孩更重要,随便把小孩交给别人照料,以至于孩子对自己在父母心中是否重要这个问题都会感到怀疑。同学们羡慕他,因为他应有尽有,而他也配合演出幸运儿童的把戏,否则好像没良心。到后来,傲慢自大掩盖住了他内心的凄惨,没有人了解,甚至觉得这样家庭的小孩的确令人羡慕。

没有父母作为榜样的小孩,行为取向只有两种可能:仍然以父母以及他表面的价值为师,此其一;不把父母当一回事儿,我行我素,此其二。等到他长大了,以前父母怎么做,他依样照做;要不就与之对立,发誓绝对不要像父母一样,但良好的示范依旧缺失。

第四节 什么是造成歇斯底里人格的温床?

造成歇斯底里人格的一大原因就是父母角色的错位。妈妈独揽家中大权,爸爸惧内。这里说的不是社会上约定俗成的性别角色,而是阳刚与阴柔的气息倒置。惧内的男人被妻子削去了权力,因此怕老婆;趾高气昂的妻子因为强势,处处想做好,做强,轻视自己的性别,因而变成男人婆。他们的小孩在成长过程中没有一个恰当的性别角色可以效仿,日后与异性相处时问题就会比较多。父母的男性与女性角色颠倒,便容易造成后代的歇斯底里人格。

我们的社会会提供给大家各种各样的关于性别角色的信息。一方面,男人或女人应有的行为举止业经大家认可,经过时间的考验,慢慢形成传统的、理想的角色分配模式,我们在践行这些模式的同时,也要解开传统的加诸男女两性身上的锁链。事实是,每一种文化的男子气概与女子气息都十分迥异,我们要明白性别角色的特点与时代也有关系,而非大多数人以为的,是基于生物学上的条件。每个社会都男女有别,依照需要设定角色,这种角色扮演从孩提时代便已开始。

一个体验到父母婚姻不幸的孩子,也有可能形成歇斯底里人格,那些作为父母一方替身的独生子和独生女属于高危人群。以他们的年纪而言,这个任务过于艰巨,他们还不够成熟,却已经要向无忧无虑的童年告别,身心尚未完全成长,就已变得早熟。做儿子的成为对父亲失望不已的母亲的安慰或盟友,需要做与年龄不符的事情,承担不应有的压力:作为与他十分亲密的母亲的知音,他必须付出代价——母亲把他拉到与父亲敌对的阵营,用母亲的眼光来审视父亲,父子关系因此常遭破坏。敬爱父母双方,坦率地向他们表露孺慕之情,他从未有过这种健康的体验。他少年老成又不脱稚气,与父亲的关系形同断层,以至于日后在成年男人世界中,他无所适从。做女儿的情况亦同。无论儿子或女儿,与异性的良好关系都是从父母那儿学来的。

对生活不满意,把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寄托在儿女身上,利用儿女完成自己的心愿的父母,也会促使孩子形成歇斯底里人格。这种父母非但没有成为小孩的榜样,还把自己热衷的东西强加在孩子身上,这通常会造成孩子的歇斯底里人格。

如果小孩被迫扮演父亲或母亲的小太阳的话,也会产生相似的结果。这样的孩子必须时时保持开朗、开心,行为无懈可击,好让父母高兴;这样虽然赢得父母的爱和赞赏,但日后却难以认同自己。他所必须扮演的角色很可能会成为他的第二天性,本性却被遗忘了,如果长大以后这个角色被抽离、不再被需要,会引发严重忧郁症或者精神崩溃。

如果生活环境与一般人的环境很不一样,例如,建立在特定的社会地位意识或少数人具有共识的环境,孩子在家中学习到的观点和行为模式虽然受到大人鼓励,但那只在家中有用,一离开家就变得不可理喻。通常要等到小孩进入学校,惊觉自己无法套用在家中学到的技巧时,心理危机便乘隙而生。发现家里那一套到了外头一无是处,他会苦闷失望,举手投足都没有信心,尴尬极了,无奈地选择退回自己的家庭。这一类背景会形成歇斯底里一分裂人格。

歇斯底里人格的中心问题在于患者不认同自己的身份,他也许走不出童年时期当做模范人物的性格阴影,要不就极力驱赶这个阴影,也可能接受强加于他的那些角色。

除了以上这些环境类型之外,极端压迫、强制的环境,也是造成歇斯底里人格的温床。歇斯底里变成小孩抗议刻板、强迫、限制自由、压抑冲动的教育手段。对峙之下,行为极端化,不分好坏一概予以否定,不仅拒大人于千里之外,更要在有意无意中把大人禁止的东西通通体验一番。那些所谓“不成器”的小孩,往往就是这种严厉、矫饰作态或权威封闭环境下的产物;严格说来,这并非歇斯底里,而是一种反作用。

测试:

你是歇斯底里人格吗?

歇斯底里人格也称为表演型人格或癔病型人格。这类人以人格不成熟和情绪不稳定为特征。判定歇斯底里人格须符合下述项目中的3项。

(1)表情夸张,像演戏一样,装腔作势,情感体验肤浅。

(2)暗示性强,容易受其他人的影响。

(3)以自我为中心,强求别人符合自己的需要和意志,不如意就给别人难堪或表示强烈不满。

(4)经常渴望表扬和同情,感情易受伤害。

(5)寻求刺激,积极参加各种社交活动。

(6)需要别人经常注意,为了引起注意,不惜哗众取宠、危言耸听,或者在外貌和行为方面表现得过分吸引异性。

(7)情感反应强烈易变,完全按个人情感判断好坏。

(8)说话夸大其词,掺杂幻想情节,缺乏具体的真实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