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竞底:中国企业之殇
29714000000016

第16章 底线(3)

而中国的竞底者们,却不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到底线,不肯罢休。中国第一个击穿能力底线的著名竞底者,就是死于巡视途中的秦始皇,他为了管理自己庞大的帝国,不得不四处立威,终究把自己打到底线。

为什么中国的竞底者倾向于把自己打到能力底线呢?

1、因为竞底组织很难培养出合格的接班人;

2、竞底者习惯于将全身心贡献给工作,他们的人生除了赚钱、工作以外,很难有其它喜爱的东西。可以说,竞底者的人生,就是以辛苦工作为乐的人生。

管理学中有一条彼得原理:“在层级组织中,每个人都会由原本能胜任的职位,晋升到他无法胜任的职位”,这说明即使在一个正常的、有制约力的组织中,每个人都有可能被安置到能力底线的位置。更何况在一个竞底组织中,竞底者往往缺乏有效的制约和均衡,因此更容易滑向能力底线。

案例:体操王子李宁击穿能力底线 中国奥运军团“兵败汉城”

1984年,李宁在洛杉矶奥运会获得三枚金牌、两枚银牌、一枚铜牌,一时风光无限,没有中国人认为,此刻已是他的能力巅峰。

1988年汉城奥运会,能力早已下滑的李宁勉强披挂上阵,他从吊环上狼狈地摔下,鞍马动作严重变形,最后不仅未得一块奖牌,严重的失误还给队友们带来很大压力(中国式的“只许胜不许败”的竞底要求,往往使运动员无法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使极其重视体育奖牌的中国,仅得5块金牌,兵败汉城。

如果中国体操队当时的夺牌战略不建立在对李宁的能力竞底上,早早培养几名新人,也许汉城一役,中国输得不会那么惨。

4、规模底线

在能力所构成的底线中,有一种底线较容易被人忽略,也常常引发灭顶之灾,这就是能力的规模底线,我们将其单列为规模底线。

规模底线是如何形成的呢?显然,一个没有一定能力的人,是不可能成为竞底者的,当竞底者在创建竞底组织,或在已有的竞底组织中,赢得竞底者的地位后,不断的成功,将增强竞底者的实力和地位,使其越来越容易一言九鼎,对其能力的质疑也将销声匿迹。

另一方面,竞底者有强烈的“铺摊子”的冲动,“铺摊子”将带来显性的增长,这将给予竞底者强烈的成就感。因此,竞底组织的规模,将不可遏制地扩张和放大,直到击穿规模底线。

在中国现代商业史上,大量企业溃败在规模底线上:如VCD巨头爱多公司,在规模扩大后难以完善财务机制和产权机制;如白酒行业的传奇秦池,在销售猛增后,不得不用四川白酒进行勾兑,从而被媒体曝光;如保健品行业的三株,组织规模和销量脉冲式地扩大后,危机公关能力却成为致命的底线。

案例:死于规模底线的日本八佰伴

八佰伴于1930年由农民出身的和田良平(日本电视剧《阿信》的原型)创办,主要出售水果。

1962年,和田一夫从美国学成归来,接下了父母手里的八佰伴。

一夫苦心经营20多年,使八佰伴1986年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打通了资本市场融资渠道。此时,八佰伴在国内拥有82家店,海外只有12家店,人员6000人。

上市为和田一夫打开了快速“铺摊子”的资源大门,八佰伴开始在海外急剧扩张,在将近10年的时间里,八佰伴在16个国家和地区拥有450家店,员工近30000人,成为日本在亚洲的头号海外企业。

规模急剧扩张后,八佰伴的管理能力被打到底线。在内部管理方面,八佰伴虽然组织机构庞大,但采用家族式经营,决策高度集中于最高竞底者和田一夫,同时没有得力的人才培养机制。快速扩张使中层经理人才极度缺乏,内部管理混乱,例如八佰伴在香港沙田租用的写字楼,从租用到关门的五六年时间内,有1/3的地方一直空置,无人过问,在租金十分昂贵的香港,这种情况对其他公司是不可想象的。

但家族式管理并不可靠。和田一夫让其弟弟做日本八佰伴的总裁,不仅下面的人向他汇报假账,连他自己的亲弟弟也汇报假账。在经营决策方面,由于扩张太猛,权力又集中于一人之手,和田一夫根本无法对重大决策做出细致、周密的考虑。超市经营的好坏,选址至关重要,但八佰伴在这方面显得很随意率性,如香港马鞍山新市镇只有十几万人口,又缺少流动人口,因此购买力非常有限,但八佰伴不做深入调研,就在此开设大型超市,结果从开业一直亏损到关门。

掉入多元化陷阱。和田一夫早期的成功,使他自我膨胀,盲目自信,除了到处开设分店外,在没有周密投资计划的情况下,八佰伴同时向房地产、金融业扩张,丝毫不顾自己的能力底线。另外在高速扩张中,和田一夫觉得,从银行贷款获得资金这种方法,不够爽快便利,喜欢直接在证券市场发行债券来筹集资金,结果得罪了长期交往的主力银行。

结果,当危机发生时,曾经担任八佰伴主力银行角色的日本所有大银行,全都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

作为一名典型的竞底者,和田一夫同样缺少反省能力,即使在八佰伴破产后,和田一夫还是没有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是由于击穿底线,而引至溃败的结局。他耿耿于怀地对日本媒体絮叨道:

“在八佰伴宣告破产前半年,我赶回日本实施拯救计划,将16家店铺卖给另一家日本大型超市集团大荣公司,得到320亿钱款,但我轻信了别人的话,认为只要将这笔钱还给银行,银行还会贷款给我,但银行收到这320亿后,却没有履行诺言,拒绝贷款,这样八佰伴不得不宣告破产,这是我很大的一个决策错误,如果不把这笔钱立即还给银行的话,也许八佰伴还能够存在下去。我认为银行这样的做法,是很不负责任的行为。”

经历八佰伴破产的和田一夫还能有这样的宏言,只说明竞底者是极其难认错的。也许正因为和田一夫有如此坚定的近乎盲目的自信,才能开创出八佰伴的巨大事业,也正是由于这种病态的自信,才使八佰伴盛极而衰,堕入覆灭的深渊。

八佰伴这块日本人打造的墓碑,就立在竞底者们快速扩张的道路旁,但他们要么匆匆而过,要么随意对之感慨一番,继续奔走在自己的扩张之路上。

衷心希望中国的企业家们边扩张自己的规模,边拓展自己的能力底线,不要最终将它们击穿。

5、机制底线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其运行机制如儿童的骨骼,将逐渐成熟、完善,以支撑越来越大的“体积和重量”。这种机制主要由决策系统、监督系统和执行系统三大部分组成。

犹如国家的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在正常情况下,人们理性地进行经营企业,使这种机制能够有效地运行,保证企业稳步发展。但在某些特殊状态下,各系统之间的平衡可能被打破,此时企业将面临机制失效所带来的风险,这种风险的极限状态就是机制底线。

案例:击穿机制底线——巴林银行灰飞烟灭

1995年2月26日,英国央行宣布了一条震惊世界的消息:巴林银行申请资产清底。10天后,这家拥有233年历史的银行以1英镑的象征性价格被收购,意味着巴林银行的彻底倒闭。

巴林银行在英国声名显赫、历史悠久,素以发展稳健、信誉良好而闻名,其客户主要是包括英国女王在内的显贵阶层。

但这家在全球范围内掌控着270多亿英镑资产的庞然大物,竟毁在一个只有28岁的毛头小伙子手里。

里森是英国一个泥瓦匠的儿子,从未上过大学。1987年加入摩根斯坦利,1989年在伦敦受雇巴林银行,开始只是一名从事清算工作的内勤人员,但里森聪明外露,工作出色,赢得了管理层的信任和重用。1992年,他被派往新加坡公司担任经理,他的赚钱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1993年,年仅26岁的里森通过期货交易,为巴林银行赚得1000万英镑,占巴林当年总利润的10%。

这种非凡的成功,使里森赢得了上司的赏识,为了用好这样一个“具有适当综合能力的交易员”,巴林让里森在新加坡既担任期货交易部经理,同时也兼任清算部经理,让里森自己监督自己。这样的机制给了里森瞒天过海的机会。

在进行期货交易中,有时会因为疏忽或失误发生错误交易,此时银行会将该项错误转入到一个被称为“错误账户”的账户中,然后向总部报告。里森在1992年担任新加坡的期货交易员时,巴林银行原本有一个“99905”的错误账号,专门处理交易过程中因疏忽造成的错误,1992年夏天,伦敦总部要求里森另设一个错误账号并自行在新加坡处理,几周后,伦敦总部又要求用回原来的99905账号,却没有要求里森将新加坡的“错误账号”销户。

这一疏忽使巴林银行的管理机制出现了一个漏洞,正是这个被疏忽的错误账户,三年后使巴林银行遭受灭顶之灾。

最开始,里森只是将一些正常疏忽造成的失误交易,记录到“错误账户”中,但由于他兼任清算部经理,因此很方便地隐瞒了这些错误交易所造成的损失。接着,这些错误像滚雪球似地越来越大,急于挽回损失的里森不得不走向另一种错误:冒险。

1994年7月,里森的损失已达5000万英镑,他成为一个红了眼的赌徒,一边将巴林银行存在花旗银行的5000万英镑挪到“错误账户”中,继续赌博;一边做假账蒙蔽巴林银行的审计人员。

他的冒险时而成功,时而失败。1995年2月份的头一周,里森狂赚1000万美元,巴林高层欣喜若狂,梦想里森每周能为他们赚那么多,因此无条件为里森的疯狂举动共给资金。

但高收益必然有高风险,当市场的走势和里森的操作完全相反时,巴林银行的损失达到8.6亿英镑,最终死于非命。

案例:中航油击穿机制底线,巨亏5.5亿美元

发生在新加坡的中航油,因为炒期货亏损5.5亿美元的重大事件,也是由于击穿机制底线所致:事发之前,中航油曾聘请世界四大之一的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制订了风险管理手册,在风险控制流程、风险管理委员等方面,拥有完备的制度。

但在处理期货交易的过程中,规定的流程成为形式,设定的风险管理体系并没有发挥作用,使中航油卖空石油期权的损失,从2004年1季度的580万美元,扩大到6月份的3000万美元,直至11月底的5.5亿美元。

设立机制无疑是需要智慧的,而很多时候,能敏锐地感到机制受到挑战并坚守住机制底线则需要更大的智慧。

有时,人们会像大海中航行的水手,受不了女妖飘渺、美妙的歌声,奋不顾身地从甲板上纵身跳入海里,这时,他们就将机制为他们构筑的保护网击穿了,成为女妖的牺牲品。

如何设立机制、如何坚守机制,同时又保持灵活性进行权变,显然能极大地考验企业家的智慧。

5、观念底线

观念是直接影响人们行为的一系列主观标准和意识。中国人喜欢说“思路决定出路”,这说明有时改变思路非常重要,但思路是人的观念与现实环境碰撞中产生的,不突破观念的底线,思路只能陈旧的观念框架内低水平循环。

但观念底线并不十分显眼,有不少人混混沌沌地过了一辈子,压根都不知道自己被哪些观念束缚着,生活在哪些观念的囚笼中。

案例:美国富人与中国富人在工作观、财富观、子女观上,为何有差异?

2008年,蝉联十三届世界首富的比尔盖茨在退休前一周,决定将自己总计580亿美元的财产全部捐献给慈善基金会,一分一毫也不留给自己的子女。

这一决定让中国人大跌眼镜:因为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也出现了百亿甚至千亿级的富豪,但能在英姿勃发的壮年时期,就进行有相当规模的慈善捐献的中国人,不要说打着灯笼难找,就是用卫星也搜索不到。

很多人将此事的差异,归结为对财产“舍不舍得,看不看得开”的情感问题,但实际上是这两类富人的观念底线不同:

对比尔盖茨来说,编程和创办公司是他的人生最爱之一。在他创办和经营微软的30多年历程中,可以说他一直在干着自己最喜爱的事,他曾经直白地说:

“我没有什么钱,我只有微软大约35%的股票和17.5万美元的年薪。虽然我很擅长乘法,但我从不看股价,所以不知道我的股票该乘以什么数字。”

“我不认为有钱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获得很高的声望。”

“商业是一种好游戏,竞争激烈,规则极少,不要以钱计算得分。”

“我想我们的工作环境应该是一个像校园一般美好的环境。我们把员工分成不同的组,为每个人配置需要的工具、计算机、一切所需的东西和他们自己的办公室,这可以让职员们集中精力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力。”

“我的工作就是要创造一种真正优越的环境,让公司员工在这种环境中真正能够舒心地工作…我们拥有天才的雇员并且时刻不忘更上一层楼,要不是这样,我们早就沦为一个普普通通的软件公司了。”

“如果不是我对这份事业有如此的激情,我绝对坚持不了。”

2006年,比尔盖茨在他的豪宅里招待了胡锦涛,让中国人大跌眼镜的是,他竟然只用了三道菜。

比尔盖茨认为,他生活中最大的挥霍,可能是打扑克牌输钱——最多不过五百美元。

因此,当比尔盖茨退休时,他已经享受了“工作”这个幸福的竞优过程,而580亿美元的财富,可以说是社会给他的额外奖励,这笔巨额财富在比尔盖茨的眼里,绝不比工作的乐趣更重要。

有中国人说,比尔盖茨的捐赠是为了逃避遗产税,这显然是以竞底小人之心,度竞优君子之腹。实际上,当小布什总统刚上台时,为了振兴美国经济,曾经考虑要用取消遗产税的方法来促进消费,而以比尔盖茨和巴菲特为首的上百名美国最富有的人联名给白宫写信,呼吁不要取消遗产税。显然,慈善事业也是比尔盖茨热爱且擅长的活动。

美国股神巴菲特正是欣赏比尔盖茨比自己更强的“花钱的能力”,曾将自己赚得的370亿美元,捐献给后者的基金会。

巴菲特对工作的看法也很有意思,他认为:“投资对于我来说,既是一种运动,也是一种娱乐,我喜欢通过寻找好的猎物来捕获稀有的快速移动的大象”。巴菲特喜欢研读目标对象的公司报表,他从中获得了猎人寻找猎物的快感,因此才能数十年如一日地享受他的投资生涯,他也一定认为,巨额金钱是人生对他的额外报酬。

巴菲特说:“我所想要的并非是金钱。金钱多少对于你我没有什么大的区别。我们不会改变什么,只不过是我们的妻子会生活得好一些。我所想要的并非是金钱,我觉得赚钱并看着它慢慢增长是一件有意思的事。”

“哲学家告诉我们,做我们所喜欢的,然后成功就会随之而来……生活的关键是要弄清谁为谁工作……吸引我从事工作的原因之一是它可以让你过你自己想过的生活,你没有必要为成功而打扮…每天早上去办公室,感觉我正要去教堂,去画壁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