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家、道家、儒家智慧一点通
29680400000044

第44章 睡觉前的反省

老子曾说:治理国家之道与烹调小鱼之道可以共通比拟。

小鱼体小而脆弱,所以烹调的时候不能力道太猛,也不能随意翻动,须小火慢烹,多加观察,细心调制,办事情也是同样的道理,你必须顺其自然,不能违反规律蛮干,否则事情也一定办不好。

人们做事一定要学会顺其自然。违背规律去办事,就会步步艰难,而学会顺应规律,就会得心应手,一路坦途。

佛语云:“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说的无非是让我们勤于自省,多加改正自身的不足,才能有长足的进步。老子曾说过的:“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与此观点不谋而合,发人深省。

在老子的智慧里还有一个忠告:要正视自己的不足,才能对这些不足加以防范和改正,才有利于长远发展。

1984年,一群前苏联专家来华传播“巡回展览画派”的绘画艺术。

我们负责接待的同志热情的用“勤劳、智慧”等词语称赞俄罗斯民族,但前苏联专家却摇头笑了,并毫不掩饰地说:“俄罗斯民族是智慧的,但它是懒惰的。”由此而来,俄罗斯人是可贵的,他们敢正视自己的缺点。这使他们在二战后变的强大,与美国成为竞争对手。而清朝末期,中国由于不把敌人放在眼里,骄傲自居,结果被外国打的支离破碎。实践证明,只有知道差距不足,才有可能进步!

有弱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有弱点了却愚昧地不能正视自己的弱点,那样才真的毁了自己。

人生在世,不能自我陶醉,要经常性地、客观地与别人做下比较,找出不足。继而才能有针对性地加以克服,而不是讳疾忌医,这点我们就应该多向西汉的郑庄多学习学习了——西汉景帝在位时,郑庄还年轻、官也小,只做到了“太子舍人”的官职。

在当时来说,郑庄的才学并不高,但是他却喜欢卖弄,他常对别人夸口说:“现在是太平盛世,我的才学没有用处。如果不是生不逢时,那么我的职位是决不会这样低的。”

郑庄只叹怀才不遇,便不再精研学问,人们在背后都讥笑他。一次,郑庄的朋友带他参加一个宴会,座上都是高才人儒。郑庄在旁听他们谈论学问,很多都是他闻所未闻的,他一下惊呆了。

郑庄越听越惊,他向朋友说:“这些人其貌不扬,想不到有如此才能,他们都是高官吗?”

朋友神秘道:“他们是朝中大儒,平日难得一见,我们只管多听多看好了。”

郑庄参加完宴会,神情一下严峻起来,他对朋友说:“想起我从前自夸己能,真是太无知了。和那些人相比,我不过是个孩童罢了。”

朋友安慰他说:“那些人不是一般人能比的,你不必自卑了。你我都还年轻,以后未必不及他们。”

郑庄认真道:“同样为人,我不能和他们差距太大,我要努力的地方太多了。”郑庄从此发奋苦学,一有时间,他便拜访名儒,虚心地请教学问。他常常通宵达旦地接待有才能的人。

一次,郑庄招待宾客,宾客夸他年纪轻轻便学问了得,郑庄苦笑说:“在下从前不知天高地厚,以至耽误修习,虚度不少时光,今日想来犹有愧疚,先生就不要夸我了。”宾客感叹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你不要自责太过,有些事还需自我安慰才是。”

郑庄送走宾客,自语道:“明知自己不足,就该迎头赶上,否则就是终生遗憾了。”

郑庄如此求进,学问和声望都日渐提高。汉武帝即位后,有人便推荐他,说:“郑庄求学不止,从没有满足的时候,他这样的人是不可久居下位的,否则便埋没了人才,对国家也是损失。”

汉武帝曾当面考问郑庄的学问,郑庄一一作答,没有一点错处。

汉武帝夸赞他,郑庄急忙道:“臣的学问浅陋,不值得陛下夸奖,陛下所问恰是臣所知道的,臣能回答无误不过是侥幸而已。”

汉武帝欢喜道:“你能如此谦虚,足见你还有更大的上升空间,联对你十分期待。”

郑庄先后担任了鲁国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直至升任了九卿之一的右内史。

郑庄位居显官,也是谦恭如常,他对家人告诫说:“有些人一旦有了权势,便要飞扬跋扈,结果招来大祸,这是因为他们太自满了,看不到自己的不足啊。我虽为高官,但比我强的人还有很多,我们不可高傲示人,更不可做出违法的事来。”

郑庄从不直呼小吏之名,和下属谈话,他也用词谨慎,害怕伤了人家的自尊心。他赞誉士人和属下官吏时,总是说:“我不如他们,也许我命好的缘故,才有今日的高位。”人们一致称赞郑庄,把他视为自己学习的典范。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有缺陷并不可怕,也不丢人,关键是你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克服不足、迎头赶上。

勇于正视自己的缺点是一枚青橄榄,它给你不尽的回味,无限的遐想。努力正视不足,不断的发现自我,挑战自我,才能完善自己。

老子说“知不知,上。知不知,病。”意思是知道自己的无知是高明的,而强不知以为知就是弊病了。老子针对当时的人自以为是、自作聪明的病态提出了严厉的控诉。他在对这些病态的人作了剖析之后,又将圣人的“不病”摆在了世人的面前,以此进行对照,结果不说自明了。圣人怎样呢?“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老子说圣人没有毛病的原因是圣人能承认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努力加以改正,长此以往他也就没有什么毛病了。

圣人贵在能承认自己的不足,而不是自以为是、刚愎自用,所以圣人日益完善成了大家学习的榜样。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孤立生存,都和他人发生着各种各样的联系,生活在大集体中的我们,怎样才能和他人和睦相处?首先我们必须克服自以为是的弱点。

可是生命中总不乏这样的人,他们不懂装懂,刚刚了解了一些事物的皮毛,就以为掌握了宇宙变化与发展的规律;还有些人没有什么知识,而是凭借权力地位,招摇过市,便摆出一副智者的架势,用大话、假话欺人、蒙人。对于这些人,老子大不以为然,并且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在老子看来,真正领会“道”之精髓的圣人,不轻易下断语,即使是对已知的事物,也不会妄自臆断,而是把己知当作未知,这是虚心的求学态度。只有这个态度,才能使人不断地探求真理。

所以,老子认为,“知不知”,才是最高明的。在古今社会生活中,刚愎自用、自以为是的人并不少见。这些人缺乏自知之明,刚刚学到一点儿知识,就以为了不起,从而目中无人,目空一切,甚至把自己的老师也不放在眼中。这些人肆意贬低别人,抬高自己,以为老子天下第一,这说到底,如果不是道德品质问题,那就是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

知人不易,自知更难。老子认为能识别他人只是机智,而能认识自己才算高明。

做人难不仅难在要能认清别人,更难在能清楚自己。怎样才能既不盲目骄傲又不妄自菲薄呢?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广泛的社会交往,人也和任何事物一样,是在相互比较中时时自省,正确看待自己的不足和长处。如有人谈到自己的能力时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一认识就是通过比较得来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进行广泛的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修正对自己的认识。

我们自己看不清自己的主要原因,就和身在庐山反而看不清庐山真面目是一个道理。要有自知之明,还得让自己跳出自我的小圈子,站在旁观者的立场来分析和评价自己。反省就是自己把自己作为对象进行审视,让自己成为自己的审判官。鲁迅先生也曾说过:“我有时解剖别人,但常常更严格地解剖自己。“这样才能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

古人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实在有道理。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健康的情感、不良的生活习惯,甚至还有一些见不得人的欲望。

如果成了这些情感、欲望、习惯的俘虏,我们就会变得放荡、荒淫、自私、贪婪、怯懦、粗野,那样,什么坏事和丑事都干得出来,我们就成了披着人皮的野兽,任何一件有价值的工作也做不好。因为成就一番事业,要“破山中贼”,首先就得破心中贼,就得时时自省。

如果经常在反省中扪心自问: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哪些东西对自己最为重要?自己能否把每一件事做得更好,这样的心路历程将会成为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审视自己的价值观、质疑自己的思路和锻炼自己的判断力的虽好方法。经过了这种方法的考验,一个人会变得更强大、更自信,他的人生目标也会更加明确。

每个人都会有错误或缺点,只有认真反省才不会在错误和失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这个道理简单至极,可还是有许多人不愿意这么做。

之所以有很多人拒绝承认错误,就是因为他们害怕别人因此而看轻自己,但无论从哪个角度上说,这种想法都不过是在自欺欺人。一个人所犯的错误首先会被别人看到,而且在别人眼中,问题会显得更加客观和透彻。在这种情况下,坚持己见只会给人留下不自觉、太清高、太爱面子的糟糕印象,这不但有损自己的声誉,也会伤害那些原本打算善意劝谏的师友。为了小小的面子问题而不愿承认错误、不愿改进自己,是一种愚蠢的做法。

自省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做自我批评,就是用超我、自我来战胜本我,把卑鄙的念头和冲动压下去。

子夏有一天去拜访曾子,他们曾一起在孔子门下读书,过去同窗时关系很要好。曾子一见子夏就说:“老兄,几年不见,你看起来发福多了。”

子夏回答说:“我自己战胜了自己,所以长胖了。”

曾子大惑不解地问道:“你的话我一点也不明白。”

子夏说:“以前我在书房里读到那些描写圣贤的高风亮节就非常敬仰,出门看到别人享受荣华富贵又很羡慕,既想做一个品行高尚的君子,又想贪图眼前的利禄富贵。这两种力量在心里相持不下,长期不分胜负,所以人越来越消瘦。现在圣贤的道德战胜了享受的要求,崇高镇住了卑劣,见到别人大把大把花钱也不眼红,心里感到非常平静,生活清贫也很快乐,这样下去怎么会不胖呢?”

一个人是否具有反省能力对其为人很重要。自省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和机缘。它在任何人身上,都会发生大效用。因为自省所带来的不只是智慧,更是夜以继日的精进态度和前所未有的干劲。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只有经历过忧患和磨难,才能逐渐迈向成功。在年轻的时候,多把自己放在逆境中,不仅会磨炼敲打出许多美好的品性,也增强了生活的能力,扩展了视野,掌握了很多技能。

做人,与其低着头埋怨错误,不如昂起头纠正错误;与其在自省中衰颓,不如在自省中奋起。自省之后,心灵得到净化,人性真正流露,这时不论你做什么,都会有前所未有的热情。

南方有一句名言:上半夜替自己想想,下半夜替别人想想。临睡前的思索是有必要的。我们假如常能在静下来的时候,想到自己在做事或待人方面有疏忽有亏欠的地方,自然就能冷静地总结经历中的经验和教训;也同时由于明白了自己的过失而得到一些警惕,以后将不致再犯同样的过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