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最励志·最管理·最营销·最理财
29679700000129

第129章 好的公司才有好的股票 股神沃伦·巴菲特(3)

第一,从成本的角度来看,集中看管一个篮子总比去看管多个篮子要容易得多,成本也更低。但问题的关键是投资者能不能看管好唯一的一个篮子。巴菲特很有信心,因为他在作出投资决策之前,总是花上数个月、一年甚至几年的时间去考虑投资的合理性。他会长时间地翻看或跟踪与投资对象的财务报表有关的资料。对于一些复杂的难以弄明白的公司的股票他总是避而远之,只有在透彻了解所有细节后他才会作出投资决定。

第二,从赚钱的角度考虑看,如果投资者错过这个难得的机会,将少赚很多钱。实际上,除了在面临系统风险时很难规避资产缩水,分散投资的另一个不足之处在于,这种投资策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资产组合的利润提升能力。举个比较简单的例子:同样为10元的初始资金,股票价格都是1元,组合A有10只股票组成,每样股票买一股:组合B有5只股票组成。每样股票买两股。假设在这些股票中,组合B的5只股票,组合A也全都购买了。其后这5只股票价格翻了一番,而其他的价格没有变化,则组合A、组合B的收益率分别为50%与100%。很明显,由于组合A投资过于分散的原因,那些价格没有上涨的股票,拉低了整个投资组合的收益水平。

第三,从集中注意力方面看,“把鸡蛋放在同一篮子里”会让投资者心无旁骛。投资者在决定集中投资后,便会将注意力集中在所选的对象上,全力以赴。这样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因为注意力分散而带来的失误,有助于投资者更认真地思考,作出最敏锐的反应。

最后,巴菲特告诫各位投资者,除非这个“篮子”有缺陷,不再能够安全地盛放“鸡蛋”,否则,最好不要到处放。因为投资者把有限的精力全部投入到保护好这个“篮子”上,这是投资者的全部家当,毕竟照顾好一个“篮子”要比照顾好10个“篮子”容易得多。

“烟蒂”中的商机

“投资烟蒂型企业”,是价值投资之父——本杰明·格雷厄姆投资理论中的一部分,也被巴菲特很好地继承下来。尤其在巴菲特投资生涯的初期,“烟蒂型投资”理念无疑为巴菲特赚得第一桶金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一次演讲中,巴菲特说:“你满地找雪茄烟蒂,终于你找到一个湿透了的烟蒂,看上去还能抽上一口。那一口可是免费的。你把它捡起来,抽上最后一口,然后扔了,接着找下一个。这听上去一点都不优雅,但是如果你找的是一口免费的雪茄烟,这还是值得去做的。”巴菲特形容得很贴切,同时他也确实受益匪浅。当初,巴菲特受邀加入格雷厄姆-纽曼公司,最开始的工作就是和同事一起阅读标准普尔以及穆迪手册,发现那些以低于运营资本出售的公司。而这些公司便是格雷厄姆所称的“烟蒂型公司”。

这类公司的特点是,便宜又不受宠,就像人行道上可以找到的那种细长雪茄被碾碎的烟蒂一样,被弃置一边。

到了1956年,巴菲特离开格雷厄姆-纽曼公司后,先后成立了数家合伙公司。在这期间,巴菲特依然主要遵循格雷厄姆的“烟蒂型投资”理念。这也是他早期积累资金的重要方式。那时的巴菲特使用穆迪手册、报纸、工业贸易杂志以及公共设施手册等资料进行侦探工作,一家公司接着一家公司的吸收数据,然后他便开车顺着弯弯曲曲的路线一路去拜访这些公司。

他会利用这些会面尽可能地去了解公司。同时巴菲特又将格雷厄姆的“烟蒂型投资”理念进行了修正:放弃了格雷厄姆分散化投资的理念,在进行投资时会将他的绝大部分资金投注到进入他法眼的烟蒂型公司上。就是因为坚持了这条看似简单的投资法则,到1969年底巴菲特宣布关闭合伙公司时,他的手里的资金已经达到2650万美元,比1956年的17.4万美元身价增长了150倍。

从巴菲特的描述中,我们似乎能够体会到“烟蒂型投资”理念的核心。

这一投资理念非常注重投资的安全边际——低价格、低市盈率、市净率。

其主张是,用三流的价钱买二流的公司、用四流的价钱买三流的公司,但对公司的品质以及所处的行业要求并不高。烟蒂型公司的价值是在利用市场先生的暂时失灵,用低价买进物超所值的公司。日后当市场先生的称重机效应发挥作用时,烟蒂型公司的价格便会回升至不用打折甚至还有适当溢价的水平上。

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传播业处在低谷。几乎美国一半的报刊和广播公司盈利都是以负数为增长的。在很多人看来,这个行业短期是不会有大的改变的。而且很多的投资者认为,这个行业的股票会一直低迷下去,或者继续下跌。巴菲特认为,虽然这个行业不会是日后翻几倍的成长股,但符合“烟蒂型企业”的特点,有一定的投资价值。正是由于得出这样的判断,在别人纷纷抛售这一行业股票的时候,巴菲特大肆买进。虽然日后,除了当时买进的《华盛顿邮报》美国广播公司的股票外,其他的股票赚的钱并不多,但合计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烟蒂型投资”理论看起来不是很复杂,也没有任何秘密可言,但它确实一种非常有效的投资方式。巴菲特早期就是利用之一方式,完成了属于他自己的资金积累,为其积攒用于日后投资一流大企业所需要的大额资金奠定了基础。不过,“烟蒂型投资”法虽然很简单,可现实中却鲜有人能遵循。有人说,是因为“雪茄烟蒂”在当代股票市场越来越难找了;也有人说,是因为对企业估价很困难;还有人感叹,是因为人们太缺乏耐性。

总之,人们找各种理由,为自己的投资失败找理由。其实,即便是现在,也有很多人用这种方式在股票市场中获取了不俗的收益。对任何市场的任何人来说,“雪茄烟蒂”都常常近在眼前。

“步步高”创始人段永平就在介绍巴菲特的书中获得了灵感,用“烟蒂投资”理念,赚回了大约20倍的收入。段永平于2001年底斥资200万美元,以0.8~1美元的价格,在纳斯达克市场买进约200多万股网易股票。

后来,这只股票给段永平带来的回报,差不多有1亿美元。段永平的投资就是不折不扣的“雪茄烟蒂式投资”。段永平说:“我是受到了巴菲特‘烟蒂投资’的影响,才进行了这次投资。”

随着时间的流逝,股票市场的发展,“烟蒂型投资”理念终究也表现出了它的弊端。巴菲特本人从来没有说过,它是一成不变的真理。他承认,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这种投资方式同样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局限性。于是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开始,巴菲特慢慢地将费舍和芒格的“大生意投资”理念整合到自己的投资当中。所谓的“大生意投资”

理论就是鼓励投资者去投资那些具有较高的成长预期、成为私募追逐热点的明星项目。从可口可乐、麦当劳、沃尔玛、吉列等大公司上看,巴菲特手中的这些超级股都是他“大生意投资”理念的实践,也确实为他获取了足够多的收益。但巴菲特投资方式的转变,并不代表这种投资理念已经没有用处了。

虽说,“烟蒂型”企业多存在于行业普通、成长性不大、亮点不多的项目。但通常这类企业会因为在经营中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导致项目短期亏损或盈利有限、资金运转不畅。这时,大多数的投资者对这类的公司兴趣不大,所以在缺乏流动性的前提下,这类公司所有者对公司股票的估值的期望值也就不高,有时甚至会以低于公司内在价值的价格出售。

如果投资者能够对这类企业有充分的理解,在投入资金的同时帮助公司理顺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当这类公司正常运作后,其股票价格上涨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在很多投资者纷纷追溯“成长型投资”的时候,不应该否认“烟蒂型投资”时至今日在中小规模投资中仍具有学习和借鉴意义。如果投资者在这些被称之为烟蒂的“垃圾股”中仔细寻找,同时加强第一手资料的调研力度和深度,对所投股票的上市公司的历史和财务状况进行研究,加深对其所处产业的理解,就能在这些烟蒂中找到值得投资的企业。而这类企业给投资者带来的商业,有时候会让投资者收获意外的惊喜。

永远让自己的投资密不透风

巴菲特从来都不会吝啬与其他人分享他的投资理念和投资哲学,但是具体到他每一次的投资策略他却异常地小心,惟恐让其他人知道。巴菲特说:“在股票市场总是吹嘘自己有战无不胜的投资策略的人都是骗子,因为真正的投资者是不会把自己的投资策略透露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