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历代诗分类集成-杜牧诗选
29665000000073

第73章 润州二首

句吴亭东千里秋[1],放歌曾作昔年游。

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2]。

大抵南朝皆旷达[3],可怜东晋最风流[4]。

月明更想桓伊在[5],一笛闻吹出塞愁[6]。

谢朓诗中佳丽地[7],夫差传里水犀军[8]。

城高铁瓮横强弩[9],柳暗朱楼多梦云[10]。

画角爱飘江北去[11],钓歌长向月中闻。

扬州尘土试回首[12],不惜千金借与君。

【题解】

这组诗是杜牧重游润州时的所见所感。杜牧曾于大和七年(833)春由宣州赴淮南幕时经过润州,开成年间由扬州赴宣州幕亦经润州,会昌六年(846)由池州刺史赴睦州任仍经过润州。诗有“放歌曾作昔年游”句,则为重游时作。又有“青苔寺里无马迹”等句,则为武宗会昌灭佛后作,应为会昌六年。唐时润州管县六:丹徒、丹阳、金坛、延陵、上元、句容,为江南形胜之地。前首回忆昔年曾漫游这千里清秋之地,具有无限今昔之感;后首描写润州的繁华,表现冶游的情致。二诗览古今于一瞬,更系以深沉的感慨。宋石延年《南朝》诗:“南朝人物尽清贤,不是风流即放言。三百年间却堪笑,绝无人可定中原。”可与此诗相发明。此诗作法亦可称道,“其意则侧卸,其法则倒装,其中神理则融成一片”,“结仍归到现在。月明,秋也。先闻笛,后想桓伊,此却又用倒落法,以取姿致,笔端便觉洒然”(赵臣瑗《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润州,即今江苏镇江市,唐时为镇海军节度使治所。

【注释】

[1]句吴亭:在唐润州官舍。句吴乃因吴太伯立国事而得名,后用为地名。或作“向吴亭”,误。句,同“勾”。

[2]绿水桥:应为“渌水桥”,跨漕渠。《至顺镇江志》卷二《桥梁》:“渌水桥,在千秋桥西。唐以来有之。唐杜牧之诗:‘渌水桥边多酒楼。’宋乾道庚寅,郡守蔡洗重建,仍旧名,俗呼为高桥。《舆地纪胜》:“陈辅之诗:‘渌水桥边驻短篷。’”

[3]南朝:东晋以后,中国分裂为南北两部分,史称南北朝。建都于金陵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称南朝。旷达:心胸开阔,举止无检束。

[4]可怜:可爱。风流:有才而不拘礼法。因东晋时人崇尚老庄,通达超脱而不拘束。

[5]桓伊:字叔夏,东晋谯国铚人。历任淮南太守、豫州刺史等职,曾与谢玄大破苻秦于淝水,以功封永修县侯。桓伊善吹笛,《晋书·桓伊传》:“进号右军将军。……王徽之赴召京师,泊舟青溪侧。素不与徽之相识。伊于岸上过,……徽之便令人谓伊曰:‘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伊是时已贵显,素闻徽之名,便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

[6]出塞:汉横吹曲名。汉武帝时,李延年因胡曲造新声二十八解,内有《出塞》《入塞》曲。见《晋书·乐志》下。

[7]“谢朓”句:谓润州是谢朓诗中所描写的佳丽之地。

[8]“夫差”句:谓润州自古为屯兵之地,吴王夫差时就置有水犀之军。《国语·越语上》:“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韦昭注:“言多也。犀形似豕而大,今徼外所送,有山犀、有水犀。水犀之皮有珠甲,山犀则无。”

[9]“城高”句:原注:“润州城,孙权筑,号为铁瓮。”《至顺镇江志》卷二《城池》:“丹徒县:子城并东西夹城共长十二里七十步,高三丈一尺。子城吴大帝所筑,周回六百三十步,内外固以砖,号铁瓮城。”宋程大昌《演繁露》卷十三:“润州城古号铁瓮,人但知其取喻以坚而已,然瓮形深狭,取以喻城,似为非类。乾道辛卯,予过润,蔡子平置宴于江亭,亭据郡治前山绝顶,而顾子城雉堞缘岗,弯环四合,其中州治诸廨在焉。圆深之形,正如卓瓮,予始知喻以为瓮者,指子城也。”

[10]梦云:指美女。化用宋玉《高唐赋》:“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邱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旦朝视之,如言,故为立庙,号日朝云。”

[11]画角:古乐器名,形如竹筒,本细尾大,以竹木或皮为之,或用铜为之。外加彩绘,故称画角。发音哀厉高亢。

[12]尘土:以尘土飞扬喻扬州的繁华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