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每天读点文化常识
2965100000038

第38章 文化·艺术(4)

我国墨的发明年代也很久远,目前己知最早的烟墨,是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和江陵凤凰山西汉墓发现的,但当时的墨只是一些小圆块,还没有模制成锭。东汉年间,出现了较大的制墨作坊,而且官府设有专管纸、墨、笔等物的人员。到了魏、晋、南北朝,墨的质量不断提高。北魏贾思勰在他的《齐民要术》中写下了我国最早的一篇讲述制墨工艺的《合墨法》。唐代,制墨工匠奚超、奚廷桂父子进一步改进制墨技术,制出了“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的好墨,受到南唐后主李煜的赏识,“李墨”也因此名满天下。宋代,“李墨”的产地安徽歙州改名徽州,著名的“徽墨”就出在这里。清代,制墨的数量和质量都超过了历代水平,但制墨工艺主要向“精鉴墨”(即专供鉴赏的墨)和“家藏墨”(多用作收藏或作馈赠朋友的纪念品)两个方面发展,墨由书写工具跨入了工艺美术品的领域。

【纸】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纸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科学文化的一项重大贡献。我国早在公元前二世纪(西汉初期)就发明了造纸,而且东汉初期已开始用纸书写。最初的纸是摹仿丝棉的漂絮法生产的,原料少,成本高,不能大量生产。公元前2世纪(西汉初期)创造了用麻纤维作原料造纸的新工艺,但早期的植物纤维纸比较粗糙,不便于书写,还不能完全改变过去用简帛书写的情况。东汉和帝时(公元105年),宦官蔡伦利用担任尚方令官职的机会,用树皮、麻头、破布等作原料,监制出一批良纸,促进了造纸业的发展。

两晋、南北胡以后,我国造纸业获得较大的发展,唐代造纸手工业已遍及全国,造纸原料已扩大到麻,藤、楮树皮,檀皮,桑皮,竹,麦杆、稻草,海草等,纸的名目日益繁多,质量也日益提高。有名的“宣纸”,就是唐代安徽宣州府生产的,享有“纸寿千年”的声誉,而且到现在,“宣纸”仍然是手工纸中的精品。

我国发明的造纸法从魏、晋起先后传至朝鲜,日本,阿拉伯、欧洲和美洲,逐渐传遍全世界。1891年,我国引进了外国的机器造纸技术,从此,我国的造纸业开始由手工制作进入机器制造的阶段。

【砚】

俗称砚台。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古砚是秦代的。汉代的砚,以石制、陶制的为多,也有漆砚,当时砚的使用已很普遍。魏、晋,南北朝时,出现了瓷砚,大都用青瓷制,多为圆形,有蹄形足,砚面无釉,便于研磨。唐代开始烧制三彩砚、澄泥砚,在石砚的制作方面已开始讲究石材。广东高要的端溪石,安徽婺源的歙(she)溪石,已被用来制砚,用端溪石制成的“端砚”最为有名,历来为书法家所珍视。明、清两代,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造型丰富多样,制作工艺日臻完善,在砚材的种类,雕刻技术、花纹形式以及砚盒装潢等方面,都有许多新的创造。

【图章】

古人的印章,有官、私的分别,凡官家的印章一直叫作印;私人的印章叫作章,后世叫作图书。因为个人所有的图画书籍都盖上自己的印章以资识别,故又叫作“图书印”,天长日久,在习惯上就把“印”字略去,只叫“图书”。后来又把“图书”、“印章”混合起来,就简称“图章”了。

图章的起源很早,周代就已有了玺。秦以前,统治者和人民使用的印章全可以称玺;汉以后,只有皇帝的印称玺,别人不敢用了。

图章的体制方面有官印、私印的分别。官印形式较大,多系白文(即阴文);私印形式较小,多系朱文(即阳文)。六朝以后,官印也渐用朱文。而唐代的官印,更篆作曲屈褶叠的体势,叫作“上方大篆”,即所谓“九叠文”。这是官印的变化和发展。

私印在用途上的发展就更多了。由“名号章”、“别字”、“斋馆”、“图书赏鉴”、“花押”,而流衍至于“词句”、“闲章”,无所不有,真是洋洋大观。而治印的派别、风格,不但摩秦仿汉,接受优秀的传统,且自元、明、清直到现在,出现了赵孟頫、哥丘衍、王冕、文彭、何震、程邃、巴慰祖、驰石如、丁敬、蒋仁、黄易、赵之谦、吴昌硕、齐璜等独创风格的名家。

数百年间,篆刻艺术能够发扬光大,不能不归功于元末明初的王冕。他始创用青田石、花乳石治印,以代替从前用银、铜、牙、角、晶、玉等宝贵印材进行雕刻,为篆刻家开拓了广阔的天地。

“中国”的代名词——瓷器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词已成为“中国”的。

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由于无论在胎体上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

瓷器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逐步探索出来的。烧制瓷器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制瓷原料必须是富含石英和绢云母等矿物质的瓷石、瓷土或高岭土;二是烧成温度须在1200℃以上;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面。

原始瓷作为陶器向瓷器过渡时期的产物,与各种陶器相比,具有胎质致密、经久耐用、便于清洗、外观华美等特点,因此发展前景广阔。原始瓷烧造工艺水平和产量的不断提高,为后来瓷器逐渐取代陶器,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础。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瓷器产生于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在前代陶器和原始瓷器制作工艺发展,东汉时期北方人民南迁以及厚葬之风的盛行的基础上,以中国东部浙江省的上虞为中心的地区以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成为中国瓷器的发源地。唐代瓷器的制作技术和艺术创作已达到高度成熟;宋代制瓷业蓬勃发展,名窑涌现;明清时代从制坯、装饰、施釉到烧成,技术上又都超过前代。

我国的陶瓷业至今仍兴盛不衰,质高形美,其中比较著名的陶瓷产区有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广东石湾和枫溪、江苏宜兴、河北唐山和邯郸、山东淄博等。

我国四大名绣

中国的刺绣工艺在秦汉时期便已达到较高水平,是历史上“丝绸之路”运输的重要商品之一。中国最为突出的刺绣是江苏的苏绣、湖南的湘绣、广东的粤绣及四川的蜀绣。

苏绣的历史长达2000多年。苏绣自古便以精细素雅著称于世,其构图简练,主题突出,技巧精湛。仅以苏绣所用最细的线仅为一般人肉眼所能看清楚为例,足见其精细之极。

湘绣是在吸收苏绣和其它刺绣的优长处发展而来的。湘绣使用不同颜色的线相互掺和,逐渐变化,色彩丰富饱满,色调和谐。湘绣的图案借鉴了中国画的长处,所绣内容多为山水、人物、走兽等,尤其是湘绣的狮、虎题材,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粤绣构图饱满,繁而不乱,装饰性强,色彩浓郁鲜艳,绣制平整光滑……粤绣的题材广泛,多为百鸟朝阳、龙凤等图案。

蜀绣以软缎和彩丝为主要原料,针法多达100多种,充分发挥了手绣的特长,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蜀绣题材大多为花鸟、走兽、虫鱼和人物等,品种除了绣屏之外,还有被面、枕套、靠垫、桌布、头巾等等。

景泰蓝的偶然发明

在我国悠久的古老文化中,有一颗璀璨夺目的艺术明珠,就是北京特有的传统工艺品——景泰蓝。

景泰蓝是以紫铜作胎,用彩釉作装饰的一种艺术品,创始于元朝末年,在明朝景泰年间得到发展。由于多用晶莹夺目的蓝色釉科,所以后人把它叫做景泰蓝。

景泰蓝也叫珐琅,它的起源已经无从考察。据老艺人传说,数百年前,有一次皇宫失火,库中存放的宝石和矿石金属被大火熔烧成一种五额六色的结晶体。这就是景泰蓝的雏形。后来,经过能工巧匠的琢磨、提高,逐步发展成为北京独特的手工艺品。

这个传说虽未经考证,但景泰蓝釉料的制作,的确是用各种矿石和不同伪金属配炼而成的,原料不同,颜色也就各不相同。

景泰蓝制品经过元、明两代的发展,到了清代乾隆年间,技术提高较大。清朝末年,北京景泰蓝在国际市场上逐渐闻名,1904年在美国芝加哥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上,荣获了一等奖,开始跻身于国际市场。

民间剪纸艺术

剪纸,是用镂空透雕来创造美的一种艺术形式。我国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已经有了美的观念,并且产生了对镂空透雕美的追求,例如黄河流域的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陶豆,它的圈足就是镂空的花纹。

真正用纸剪成的剪纸,目前发现最早的是北朝时期的作品。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地区的古墓葬中,先后出土了五幅剪纸。其中有八角形团花、忍冬纹团花、菊花形团花三幅,层次交错,变化繁复,颇有韵律感。另两幅更为复杂,在几何形内圈之外分别剪出一圈对马和对猴,将动物很巧地组合在图形的画面中,给人一种清新之感。其艺术表现之感熟,决非萌芽发的原始状态。

中国剪纸发展到宋代,已在民间普及,并出现了专业剪纸艺人。明代剪纸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清代,剪纸走出民间,进入宫廷,初登大雅之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