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每天读点文化常识
2965100000037

第37章 文化·艺术(3)

旧社会常称戏曲演员为“梨园弟子”,其实,最早并不是指戏曲演员,而是指乐器演员。《新唐书·礼乐志》上有这样一段记载,唐玄宗李隆基喜欢音乐,精通音律,尤其欣赏清雅的《法曲》,于是挑选了300名乐工,在皇宫里的梨园专门教他们演奏《法曲》。李隆基亲临指导,称这些乐工为“皇帝梨园弟子”。这就是“梨园弟子”一词的由来。元末明初高则诚的著名戏曲《琵琶记》中开场白:“今日梨园弟子,唱演琵琶记”,可见已是指戏曲演员了。

从歌台舞榭到剧场

我国古代歌舞杂技艺术很发达,当时演出歌舞的地方,人们都称为“歌台舞榭”。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要数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中所说的平乐馆(一作平乐观)了,它是当时演出“百戏”(一切歌舞杂技艺术的总称)的场所,在今河南洛阳城西。只是当时剧场的建筑很简单,除了在广场中心造一个专供表演者表演的舞台而外,就没有其他建筑,很像现在露天的马戏场子。

到了隋代,我国的歌舞艺术有了新的发展,剧场的数量不断增多,剧场的建筑也比较完善。据现存的文献记载,当时,突厥、染汗诸国使者来朝,隋炀帝为了夸耀于邻国,曾下令全国各地的歌舞杂技人员,齐集京城,举行空前盛大的会演。自此成为惯例,每逢新岁各国来朝,全国演员都要到京城演出。竟使当时东都的端午门外至建国门内,绵亘八里都是戏场,百官都在道路两边搭起棚子,通宵达旦地观看。

唐宋以后,由于俳优杂剧的发展,各项技艺都已分台演出,这时戏场又叫作“勾栏”。剧场不仅已有前台后台之分,观众座位也已设在室内,风雨寒暑都可以演戏看戏了。演员登台表演,也都通过上下场门;后台(戏房)成了演员们存放衣箱、化装和休息的场所。可见当时的剧场已经同现在的剧场形式很接近了。

宋元以后,剧场的建筑大致可分两种:一种是私人所建的小型剧场和宫廷所设的专门建筑;另一种便是神庙祠宇的附设舞台。前一种建筑,特别是宫廷所设的剧场,装饰非常富丽豪华;后一种建筑很简便,也最普遍,通常是正殿对面设一戏台,戏台与正殿之间留有一片广场,以容纳观众。

清代开始,因戏院(园)附售客茶,因此戏院又叫“茶园”。当时以北京的大平园、四宜院、查家楼、月明楼、方壶斋、升平轩等最为著名,据说现在北京的广和楼剧场就是当年查家楼的故址。

马戏小史

马戏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礼》一书中就有记载,其中提出了驾驶马车配合音乐节奏行进时要注意的事项。汉代桓宽著的《盐铁论》中开始正式有了“马戏”这个名称。

汉代文学家张衡的《西京赋》里,提到了“百马同辔,骋足并驰”的马戏表演场面。在山东省沂南出土的汉墓石刻《百戏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两位女艺人在两匹飞奔的马上,做“大站”、“倒立”动作,手里还挥舞着大刀、钩连枪等兵器;下面一匹装扮成龙的马驮着一个图卷,顶端有个小演员正在舞弄长竿。这说明我国的马戏艺术在两千年前,就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和技巧了。

到了魏晋南北朝,马戏的技巧更加复杂了。当时北方流行一种称为“猿骑”的节目,演员化装成猿猴在马上表演种种技巧。唐代的马戏技巧则更加丰富多彩,会口衔酒杯起舞,能作跳高台、穿刀剑等惊险表演,此外还有专门为马戏伴奏的乐曲《倾杯乐曲》等。又据《旧唐书》记载,唐明皇每年过生日时,常常观看花样百出的马戏表演。

宋代的马戏发展到成套节目的表演,除“大站”、“倒立”之外,还有“攀鞍上马”,“跳马”、“跨蹬”、“飞仙缚马”、“蹬里藏身”,以及马上耍大刀、举重等。有个叫“巧射”的节目更为精彩。据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叙,骑士把一个彩绳拴连着红绣球抛在地上让马拖着跑,许多骑马的射手,追赶滚动的球体射击,十分热闹。又有一种是骑在奔跑的马上,用“弓驽”射插在地上的柳枝,技巧更加精湛。

元代以后,北方骑术在全国广泛传播,促进了马戏技艺的提高,表演的规模也更大了。如明代彭时的笔记所载:“驰骑呈艺于马上……腾掷、矫捷……人马相得,如此者数百骑”。以后,马戏也更普遍,并且出现了民间马戏艺人的跑马卖艺。

国画艺术

我国传统的国画在世界画坛中是独树一帜的艺术。它以我国特有的毛笔、宣纸为工具,以水墨丹青为颜料,以绝妙的表现手法,描绘山川、人物、花鸟虫鱼,表现出我国艺术的特色。无论是高悬在厅堂里的巨幅中堂,还是盛暑轻摇的尺幅扇面,往往引起人们凝思遐想,使幽情雅趣油然而生。

国画,有人物、山水、花鸟、禽兽、虫鱼等物景之分,有工笔、写意技法之别,有钩、皴、点、染,手法之异,加以装裱等处理,使画幅古朴素雅,民族风格更为突出。西方油画固然表现力很强,透明轻快的水彩画固然很美,但是国画独特的艺术风格、微妙的艺术效果,是任何画都无法比拟的。

国画和我国书法一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我国古老的民族艺术遗产。难度很高的人物画,远在两千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已经成熟了。传说齐宣王建造九重台时,选拔了许多画工为他绘画。有一个叫敬君的画工,久离家乡,思念妻子,就在壁上画了妻子的肖像,每日看画,如见其人。不料齐王看到这美丽非凡的画像顿起邪念,竟然霸占了敬君的妻子。这个悲剧故事虽然反映了齐王的荒淫无耻,但从另一方面却说明了当时绘画艺术的高超。

在东汉和三国时期,佛教的传入对绘画艺术产生了很大影响。统治者大规模兴建寺庙,绘制大量宣传佛教的壁画,许多画工是从画佛像开始而成为知名艺术家的。著名的敦煌石窟壁画是我国古代艺术的宝库,足以说明我国当时的绘画艺术水平。

到了唐代,绘画艺术打破了宗教的束缚,题材空前广泛,出现了山水画,花鸟画,禽兽画等,涌现出一批善画某种题材的专门画家,风格多样,流派纷呈。同是山水画,有工笔细描,有大笔挥写,有浓重艳丽的“青山绿水”,有水晕墨章的“水墨山水”等。

宋代山水、花鸟画臻于成熟,而且题材更加广泛。从美丽的山川景色到细小的花鸟草虫,无不入画,而且出现了大量描写城乡生活的社会风俗画,著名的《清明上河图》就是这个时期的作品。

元代以后,我国绘画渐趋写意,水墨画盛行。明清水墨画继续发展,与书法、篆刻相互影响,日益结合,使我国绘画艺术更加丰富完善,形成了显著的中国画的艺术特征。

国画的独特在于,它不是简单的描绘物体的形象,而是借景抒情,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一幅好的国画,好似一首抒情诗,细细品赏,意味深长。

“无声的诗,立体的画”——盆景

盆景是我国古老、独特的传统造型艺术,是以植物、山石及其他构件等为素材,经过艺术加工和精心培育而成的艺术品。它运用咫尺千里,小中见大,以少胜多,繁中求简,对比夸张等艺术手法和特殊的园艺栽培艺术,把大自然的优美风姿集中而典型地再现在小小盆钵中,是大自然美与艺术美的有机结合,是植物栽培技术和综合造型艺术有机结合的结晶。它源于自然,却高于自然;顺乎自然之理,又能巧夺自然之工。

盆景是大自然美的缩影,是经艺术加工而成的自然美景的片断,姿态优美生动。在创作过程中,常赋予一定的思想内容,并与中国诗画、陶瓷、雕刻等艺术结合在一起,使优美的盆景富有诗情画意,令人心驰神往。

同时盆景又是具有生命的艺雕,它随季节的变化,给人们显示出不同色调和艺术景观,充满着生机的美,所以,人们把盆景誉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而且盆景中的树石必须和盆钵、几架相配合,互相协调,互相衬托,才能构成完美的艺术形象,更充分地发挥艺术效果。

盆景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已成为国内外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珍品。

文房四宝与图章

【笔】

毛笔是我国的一种独特的传统书写绘画工具。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毛笔是战国时楚国的。秦代毛笔的制法有所改进,不再把笔毛围在笔杆的一端用线缠住,而是将笔杆一端镂空成毛腔,笔毛置入腔内。后唐马缟在《中华古今注》里说:“蒙恬始作秦笔”,实际上蒙恬只是对过去的毛笔从所用材料和制作方法等方面作了一些改进,使之更便于书写。晋以后,笔杆逐渐变短,当时以安徽宣城制笔世家诸葛氏所制“宣笔”最为有名。到了元代,浙江湖州(今吴兴)地方的笔工,用羊毫与兔毫或鸡、狼毫配制的羊毫笔或兼毫笔逐渐风行,从此,“湖笔”取代了“宣笔”,成为全国最著名的毛笔品种,湖州也成为明、清时的制笔业中心。

【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