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品孙子兵法学管理
29587900000041

第41章 人才是团队发展的基础

将帅是国家君主治国安邦的辅佐,他们在国家中的地位,就像加固在车轮外侧的两根附木一样,起着重要的辅佐作用。将帅如果才智周备,辅助国家君主能团结一心,各地军事布防坚实周密,社稷江山就会安全,国家就一定强盛;将帅如果才智不全,与国家君主彼此关系不协调,在军事布防上有空隙缺漏,社稷江山就会出现危险,国家必然就会衰弱。

孙武把深知用兵之道的将帅看作是民众生死的掌握者,是国家安危的主宰。自古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贤能之将“得之国强,去之国亡”。在这里,孙武竭力宣扬将帅的地位和作用,所谓“将者,国之辅也”,辅佐得周密,国家就强盛;辅佐得有疏漏,国家必然衰弱。这就像只有灯而没有电,灯是亮不起来的一样。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发挥极致。由此,把将帅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到了不仅关系战争胜负,而且事关民众生死、国家安危存亡的战略高度。

将帅左右着国家的命运,是国家最宝贵的资源。同样,左右企业命运的不是管理者本人,而是企业内部是否有充足的人才。所以,公司最大的资源是人才。

森达集团是江苏一个并不富裕地区的小企业,但为什么不过十几年的时间就创造了一个庞大的“森达帝国”,击败了许多原来名声显赫的国有企业,成为中国皮鞋第一品牌?就是因为重视“能人”。

森达总裁朱湘桂偶然得知台湾著名的女鞋设计师蔡科钟先生莅临上海,并有在大陆谋求发展的意向后十分高兴,第二天即赶赴上海去见蔡科钟。经过多方了解,确信蔡先生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打算聘用蔡先生,但蔡科钟先生要求年薪不少于300万元。朱湘桂尽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但还是吃了一惊。

聘用蔡先生的消息传到森达集团总部,顿时掀起轩然大波,上上下下一片反对声。有的说,他是有能力,但年薪太高,我们的员工等于替他挣钱,不合算;有的说,蔡先生是台湾人,以前只听说他很厉害,但到底怎么样,适不适合大陆的情况,不好说,等他的本事显现出来再谈年薪也不迟;还有的说,东河取鱼西河放,实在没必要。但朱湘桂认为,要想留住人才,必须给他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实行与众不同的待遇。他向员工们解释说,聘请蔡先生这样的国际设计大师,能够不断推出引领消费潮流的新产品,占领更大的国内外市场,提升森达品牌的国内外知名度。

蔡先生上任后,用深厚的技术功底、创新的思维和对世界鞋业流行趋势的敏锐感觉,将意大利、港台和中国内地女鞋款式融为一体,当年就开发出120多种女式单鞋、女式凉鞋和高档女鞋等新品种。这些式样各异的女式鞋刚一投放市场,立刻成为顾客争相购买的“热门商品”。一年中,单蔡先生设计的女式鞋就为森达赚回5000万元的利润。

一些开始议论蔡先生年薪太高的人,在事实面前,纷纷表示年薪 300万元留住一个难得的人才,值。

现代商业的竞争,无论是技术竞争、市场竞争、信息竞争、资源竞争,说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图发展,广泛地拥有各方面的人才是至关重要的。人才问题不仅关系到一个企业、一个部门的生存发展,也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盛衰存亡。斯大林曾经说过:“人才、干部是世界上所有宝贵的资本中最有决定意义的资本。”一个时期以来,我国经济领域流行这样一个口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信息就是资源,人才就是资本。”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深感知识、人才的重要,除在本国加速人才培养外,还大量地从国外引进科技人才。

这些人才对美国的科技和经济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最终使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能够在一片废墟上使经济迅速腾飞,重要的原因就是自明治维新开始就重视人才的培养。实践证明凡是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企业,肯定都拥有一批出色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因此,现代经营管理者必须有强烈的求才欲望。

从另一方面讲,所谓人才,是指依靠创造性劳动做出较大贡献或具有较大贡献“潜力”的人,是人群中的精华。这样的人自然不多,往往淹没在广大的人群之中,发现并不容易。特别是在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社会分工精细,许多人才往往潜心于研究、学习,不善于交往,不引人注意。一部分人才特别是知识造诣很深的人,不喜欢抛头露面,炫耀自己,相当一部分人才恃才傲物,不趋炎附势,甚至对经营管理者敬而远之。上述的各种情况确实客观存在,因此经营管理者若不进行深入调查、求访,人才是不会被轻易发现的。

人才资源是公司有效运转最关键的因素,是公司的重要资源。企业因人才而兴,又因人才而败。这给所有管理者一个启示——欲兴业,先聚才。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的兴衰史可以充分反映人才对企业生死攸关的重要性。

亨利·福特一世在提出“要使汽车大众化”的宏伟目标时,就清楚单凭自己一个人的力量不可能实现这样的宏愿。于是,在他第三次创办汽车公司时,聘请了管理专家詹姆斯·库兹恩斯出任经理。库兹恩斯通过深入细致的市场调查,提出了福特汽车要走大众化的道路,并且为福特公司设计了第一条汽车装配流水线,把劳动生产率提高了80倍。可是,当福特被冠以“汽车大王”称号后,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变得自以为是,独断专行。他开始排斥不同意见,并宣称“要清扫掉挡道的老鼠”。为此,他先后清除了一大批为公司做出过重要贡献的关键人物,包括被称为“世界推销冠军”的霍金斯,有“技术三魔”美称的詹姆斯,“机床专家”摩尔根,传送带组装创始人克郎和艾夫利,“生产专家”努森,“法律智囊”拉索,以及公司的副总裁克林根、史密斯等。

经过福特这一系列的行动,福特公司内最优秀的生产、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专家全部被赶走了,这使得福特公司立即失去了昔日的活力,也导致公司慢慢走向了衰落。当福特二世接手时,公司每月的亏损已经达到了900多万美元。

当福特二世接手公司后,他吸取了福特一世的经验教训,不惜高价,聘请了号称“神童”、“蓝血十杰”的“桑顿小组”——二战时期美国空军的后勤管理小组;又任用原通用汽车公司的副总裁欧内斯特。布里奇负责福特公司的工作。布里奇精于成本分析,他又给福特公司带来了通用汽车公司的几名高级管理人员威廉·戈塞特、路易斯·克鲁索、D·S·哈德和哈罗德·扬格伦等优秀人才。在这些人才的努力下,福特公司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这让公司重新焕发了生机,利润也连年攀升。并且公司还推出了一种外形美观、价格合理、操作方便、适用广泛的“野马”轿车,创下了福特新车首年销售量的最高纪录,把“福特王国”又一次推向了事业的高峰。新星李·艾柯卡正是在“野马”车的开发、销售过程中,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

但是好景不长,福特二世后来也走上了他父亲的老路,不仅专断拒谏,甚至忌贤妒能。布里奇、麦克纳马拉等被迫离开了福特公司,他又用突然袭击的手式解雇了艾柯卡等三位经理,这使福特公司又一次陷入困境。最终他不得不辞掉了公司董事长的职务,结束了福特家族77年对福特公司统治的历史。

福特公司的两次兴盛,证实了这个“欲兴业,先聚才”的道理,没有大批人才的辅助,福特公司根本无法取得如今的成绩。福特公司的成功,源自启用优秀的人才,失败亦是不肯接纳人才。

管理者应该清楚,无论企业兴衰,人才都是不可缺少的。拥有了人才,企业的发展才有保证,竞争才能取得优势,否则,只有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