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时振声中医世家经验辑要——当代中医世家系列丛书
29566200000030

第30章 隐匿性肾小球疾病

隐匿性肾小球疾病的中医病机,可以从蛋白尿及血尿两方面来认识,蛋白尿可归于“精气下泄”范畴,精气宜藏不宜泄,脾主统摄升清,肾主封藏,如果脾不摄精及不升清,或肾不藏精,便可致精气下泄而出现蛋白尿。血尿则多由外感风热或阴虚内热,以致迫血妄行,出现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

隐匿性肾小球疾病的中医辨证与治疗,根据其病机可分为两类。以蛋白尿为主者,主要包括脾气虚损、脾肾气虚、肾阴不足及气阴两虚四型。

脾气虚损者主要是脾不摄精及脾不升清所致,由于脾气虚损,临床可见面色萎黄、纳差乏力、腹胀痞满、大便稀散、脉象较弱、舌淡苔薄,宜健脾益气,方如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参苓白术散(党参12g,茯苓15g,白术10g,扁豆10g,陈皮10g,山药10g,苡米10g,莲子肉10g,莲须10g,砂仁6g)、黄芪大枣汤等;若中气下陷之证明显,见腹胀下坠、便意频频、子宫脱垂、乏力气短等,宜健脾升提,方如补中益气汤;易感冒者也可用玉屏风散治疗。

脾肾气虚者乃因脾虚不能摄精,肾虚不能封藏,以致出现蛋白尿,临床可见面色淡黄、气短乏力、纳差腹胀、肢沉便溏、夜尿频多、小便色清、舌淡齿痕、脉象沉缓,临床上有偏脾气虚或偏肾气虚之不同,偏脾气虚者可用加减参苓白术散,再加补骨脂、覆盆子、金樱子等;偏肾气虚者,可用五子衍宗丸加党参、生黄芪,亦可用广东东莞县医院研制的芡实合剂(芡实30g,白术12g,茯苓12g,山药15g,菟丝子24g,金樱子24g,黄精24g,百合18g,枇杷叶10g。加减法:尿中蛋白多者加山楂肉10g,尿中红细胞多者加旱莲草18g),临床用于隐匿性肾炎有一定效果。有人用玉屏风散加淫羊藿并用维生素E为基本方,治疗隐匿性肾炎36例,气虚较甚或偏阳虚者,去防风加桂枝、党参、仙茅、肉苁蓉、菟丝子等;偏阴虚者,加白花蛇舌草、桑椹、知母、黄柏等,每日1剂,分2次服,同时口服维生素E,每日60~90mg(最高120mg),分3次服。结果对尿红细胞及尿蛋白有效率为99。9%及83。3%。大凡为临床上无症状者,根据蛋白尿形成的中医病机原理,亦可按脾肾气虚进行辨治。

肾阴不足乃因肾虚不能藏精,以致出现蛋白尿,临床可见面色潮红、手足心热、口咽干燥、腰酸腰痛、口渴喜饮、大便干燥、小便黄赤,舌红无苔、脉象沉细。兼有眼目干涩者,为肝肾阴虚;兼有咽干咽红者,为肺肾阴虚。一般成年人多为肝肾阴虚,儿童多为肺肾阴虚,阴虚病人中以女性较多见。治疗宜滋养肾阴,可用六味地黄汤加益母草30g,白茅根30g。凡属肝肾阴虚者,可用归芍地黄汤、杞菊地黄汤加益母草、白茅根;如属肺肾阴虚者,可用麦味地黄汤加益母草、白茅根。

气阴两虚患者既有脾气虚损表现,又有肾阴不足症状,为气阴两虚,或称脾肾气阴两虚。因脾肾两虚引起蛋白尿,临床表现可见面色淡黄、全身乏力、腰膝酸软、手足心热、口干喜饮,舌质略红,苔薄有齿痕,脉象沉细。亦有部分病人可见畏寒而手足心热,或下半身凉上半身热、口干饮水不多、大便先干后稀等症状。气阴两虚是同时出现气虚与阴虚的一种类型,脾气虚损或脾肾气虚日久者可转化为气阴两虚,肾阴不足日久也可转化为气阴两虚。在治疗上宜益气滋肾,可用大补元煎、参芪地黄汤等。

以血尿为主者主要包括外感风热和肾阴不足两大类,时振声教授的治疗经验为:外感风热者多在上呼吸道感染后出现肉眼血尿,症见咽干咽痛、口干喜饮,或有发热、无畏寒、肉眼血尿,但多数无尿频、尿急等尿路刺激症状,脉多浮数,舌苔薄黄质红,治宜疏风散热,清上治下,方如银蒲玄麦甘桔汤、加味银翘汤(银花30g,连翘10g,淡竹叶10g,生甘草6g,桔梗6g,生地15g,天麦冬各10g,丹皮10g,薄荷6g,益母草30g,白茅根30g等),除肉眼血尿迅速消失外,镜下血尿亦能很快恢复正常。

肾阴不足者多因外感风热出现肉眼血尿后,未能进行有效治疗,以致长期存在镜下血尿,迁延日久,使肾阴内耗,阴虚内热,又可迫使镜下血尿加重,每遇感冒或劳累,又可见肉眼血尿,但2~3天即可消失,仍为镜下血尿,临床可见腰酸腰痛、手足心热、口干喜饮、大便干结、小便黄赤。兼气虚者有气短乏力、纳食减少;兼肝阳上亢者有头晕头痛、耳鸣耳聋;兼内热盛者有尿道灼热感。治宜滋肾清利,方用滋肾化瘀清利汤(女贞子10g,旱莲草10g,白花蛇舌草15g,生侧柏15g,马鞭草15g,大小蓟各15g,石苇30g,益母草30g,白茅根30g等),阴虚甚者加生地10g,丹皮10g;兼气虚者加太子参15g,砂仁6g;兼肝阳上亢者加生龟版15g,生鳖甲15g;兼内热盛者加知母10g,黄柏10g;瘀血较甚者,加丹参15g,赤芍15g。一般血尿均有瘀血,故治疗宜凉血化瘀,不止血则血自止,如连续应用炭类药物固涩止血,反而留瘀为患,不仅无效,有时也是造成病情迁延不愈的药物性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