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时振声中医世家经验辑要——当代中医世家系列丛书
29566200000003

第3章 三代传人百花齐放

一、探讨“天癸学说”的江海身

作为时振声教授的传人,江海身教授1948年12月出生于山东青州。1969年开始从事中医临床工作,1978年考入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1983年毕业,获医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入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部,跟随时振声教授攻读中医内科研究生,1986年毕业,获医学硕士学位。同年入伍,分配到海军总医院中医科工作。现为海军总医院中医科主任、主任医师,兼任第二军医大学海军临床医学院中医教研室主任、教授,中医师承研究生导师,中国中医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性学会理事,中国性学会中医性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军中医学会理事,海军中医学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中医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性科学》及《人民军医》杂志编委,卫生部卫生系列高级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等职。

临床擅长中医肾病、男科、妇科,老年病、脾胃病、心血管疾病及各种疑难杂病的诊疗,如慢性肾炎、肾功能衰竭、慢性前列腺炎、勃起功能障碍、不孕不育、慢性盆腔炎、慢性胃炎、冠心病、月经失调等。发表各类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医学专著20余部。主编《中医男科讲座》《男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等书。获全军科技进步三等奖四项,全军医疗成果三等奖一项。同时在理论研究方面,对中医的“天癸学说”颇有认识。

天癸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涉及中医的生理及病理,对人类性活动及繁衍后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历代医家对天癸的认识见仁见智,迄今未取得一致的见解。

江海身教授认为,天癸是促进性发育和维持性功能(包括生殖机能)的一种精微物质,其职能是:促进男女性征及生殖器官的发育和成熟;维持性功能;激发性欲和性冲动;参与生殖之精的化生以繁衍后代等。这一职能范畴,与肾气在“主生殖”方面的功能完全一致。而从天癸的物质性、精微性、活泼性、促动性而言,它亦完全具备中医学“气”的要素。因此有理由推论,天癸即是肾气在主导性与生殖方面的精微体系,它隶属于肾气范畴,又不等同于全部肾气,而是肾气在主导人类生殖方面的重要分支。所谓肾主生殖,即是通过天癸实现的。

除了对生殖系统的影响,天癸对其它生命系统,如骨骼肌肉的发育,声音外貌的变化,神志思维活动乃至内在脏腑的气化功能都能产生广泛而重要的影响。人类成年后的生命活动,都因天癸的参与而表现得更加强壮有力。如天癸水平发生剧烈波动,必然导致内在脏腑的功能失调。

关于天癸的物质基础与功能形式,他认为,天癸的物质基础是肾精,而这种肾精,应当是肾中的先天之精,亦即生殖之精。由于生殖之精中包含着父母各自的生命信息,所以天癸在促化人身形体发育时,亦将这种信息从各个方面影响子代,这就是遗传。可以说,天癸是人类遗传的重要物质。

天癸的功能形式是相火,这里所言相火,是指激发人类产生性欲、并进行性活动的生理之火,亦可以称作情欲之火。天癸产生以后,人体不但有了生育能力,而且产生了“异性相引”并与之进行性爱活动的欲望。二者在完成延续后代方面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天癸水平越高,相火越旺。人类进入更年期后,天癸水平下降,相火亦随之降低。

天癸亦有其时限性和节律性,《内经》所述,天癸有明显的时限性。其二七、二八而生,七七、七八而竭,只存在于生命的育龄阶段。在此之后,天癸水平则急剧降低,女子绝经,不再产生卵子,失去生育能力;男子虽仍能产生一定数量的精子,但精子质量则大为降低。同时,由天癸支配的男女第二性征开始萎缩,性欲及性功能都大为下降。除了时限性,天癸还有各种形式的节律性,如年节律、季节律、月节律、日节律等。天癸的月节律于女子特别明显,是构成月经周期的生理基础。而在男子,天癸的年节律及日节律相对明显,此点可以男子睾酮的分泌水平加以印证。成年男子的外周血睾水平在秋季时最高,在春季最低。而一天之中,在清晨最高,在夜间最低。

天癸作为肾气的分支,其化生必然受到整个肾气,特别是肾气的主体——先天元气的支配与制约。先天元气充盛,天癸之气也往往随之而盛,先天元气不足,天癸之气也往往随之而衰。就一般规律而言,《内经》有"五八而肾气衰"的年龄界畔,天癸的职能亦恰在四十岁左右出现生理性衰退。在病理条件下,天癸水平会受肾脏病变的影响而出现病理性波动。如先天元气不足,可延迟天癸始至时间,出现第二性征发育迟缓;后天脏腑失调,元气受损,可一时性或永久性降低天癸水平,从而出现性功能的衰退或生殖能力的下降。

除了对肾气的依赖,天癸的发生发展又有其相对的独立性。这主要表现在天癸发生的时限性及命火与相火的关系上。天癸在更年期后出现生理性衰退,相火亦由盛转衰,生育能力告竭。但由于命火依然存在,故一旦克服了相火衰退带来的不适,人类的各种生命活动仍能正常进行。

如上所述,肾气与天癸既相互独立、相互分离,又相互制约、相互统一,从而构成肾气多元性和阶段性的矛盾统一体,推动人体各种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和对后代的繁衍。

天癸与经络之间的关系也颇为密切,与冲任两经的关系最为密切。天癸产生以后,冲、任二脉渐次充盛,内、外生殖器及女子乳房、男子喉结及音声等方面开始呈现特异性变化,并有了生育能力。所谓“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就是在天癸的作用下实现的。从实践来看,冲、任二脉是天癸在体内传送的主要通道。此二脉除了自身靠天癸行施职能,还借助与其它经络的联系将其送达四肢百骸、五脏六腑,从而使天癸的作用扩大到全身。可以设想,一旦冲、任受损,则天癸的作用必然随之而损。

研究天癸学说无论从理论上、治疗上,还是养生方面,均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在优生学方面,要孕育健康的胎儿,就必须培养健全的生殖之精。男女生殖之精是在天癸的激发下产生的,天癸水平的盛衰,直接影响到生殖之精的质量。根据天癸的时限性,要得到健全的精子与卵子,以在20-30岁为宜。由于生殖之精中包含着生命的全部信息,而这些信息有可能通过天癸对子代终生发挥作用(如禀赋、个性、体质、外貌、寿命等),因此,优生学还要考虑到子代终生的健康长寿。这就要求青年男女在受孕前努力造就有利于遗传的生命信息,改变不利于遗传的信息,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优生学的最高目的。

至于治疗学的意义,则主要体现在性医学疾病的治疗上。这一范畴的许多疾病,如性欲淡漠,性功能障碍,男女更年期综合征以及不育等等,都与天癸的病理改变有密切的关系。治疗也当从天癸入手,过者抑之,不足者补之,失衡者调之。天癸水平的波动,还可影响到性医学以外的许多疾病。特别是某些中、老年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骨质疏松等,除了其它方面的原因以外,天癸水平失衡所起的作用亦不可低估。治疗此类疾病,如在常规常法的同时加用一些填补肾精(增加天癸的物质基础)及补益相火的药物,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此外,天癸功能的盛衰,还有其养生学意义:更年期之后,人体由于天癸水平的下降,体质进一步衰退,如性功能减退、骨质疏松、血管硬化、肌肉脆弱等等相继发生。研究天癸学说,并通过用培补天癸的方法以延长性活动时间,不但可以缓解更年期的症状,减少老年病的发生,而且可以改善人类的生存质量,甚至对寿命的延长亦有重要作用。

二、工于肾衰的王国柱教授

时氏得意弟子王国柱教授,男,1948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部主任医师。1969年4月,在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参加医疗卫生工作,1977年考入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1982年毕业并获医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入中国中医研究院,师从著名肾病专家时振声教授,1985年毕业并获医学硕士学位。1996年考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1999年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1989年~1991年,作为访问学者赴日本国立富山医科药科大学和汉药研究所,研究多种生药、方剂,10种成分对实验性肾衰的作用及MG、氧自由基的研究,筛选出治疗慢性肾衰的有效方药,运用中西医结合理论,提出益肾祛毒整体疗法治疗慢性肾衰。在日本药学会年会和日本和汉医药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作为课题组长,承担199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与1996年国家科委科技攻关项目两项国家级肾病科研课题。从事医疗临床工作三十五年,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慢性肾炎、IgA肾病、尿毒症等肾系统疾病及肿瘤、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心脑血管病、脾胃病、子宫内膜异位症、温热病等多种疑难疾病有较深入系统的研究,临床上疗效突出,理论上有新认识、新突破。

先后在日本和国家一级杂志共发表论文、译文40余篇,其中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上发表的“麻黄干浸膏及其单宁成分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实验研究”一文,被《MEDLINE》(美国医学索引)收录。同时他还主编了《中医临床大全》等主要学术论著8部,可谓成绩显著。

1985年以来,在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部一直从事国内外研究生的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教学中(研究生学位课程),担任主讲教师和教学组织工作。最值得一叙的是其对慢性肾衰机理及治法的深刻认识。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及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体内大量蓄积“尿毒症毒素”,其中胍类化合物中毒性最强的小分子物质甲基胍(MG)和氧自由基中最强的羟自由基的毒性作用、产生机理及中医药治疗最引人注目。王国柱教授提出了益肾祛毒疗法,并从五个方面对其进行研究。

其一,腺嘌呤诱发慢性肾功能不全大鼠体内MG的产生。

其二,关于MG产生机理的研究。

其三,羟自由基的毒性作用:羟自由基是氧自由基中作用最强的,在慢性肾功不全时,由于肾缺氧和瘀血而大量产生,主要参与了MG的产生过程,即从Cr到MG的转化要经过Creatol,身体内的Cr主要与羟自由基起反应,产生Creatol,再转变为MG。由于羟自由基反应快,寿命极短,在身体内难以直接测定,故可用尿中MG或MG/Cr来间接测定。

其四,中医药治疗的实验研究:通过经口投入中药方剂、单味药干浸膏及部分单宁成分,观察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大鼠的效果。发现炙大黄、麻黄、五倍子、诃子、丹参、大柴胡汤、防风通圣散,五倍子及大黄的某些单宁成分对MG的产生有抑制作用,改善了肾功能和高磷低钙血症。《麻黄干浸膏及其单宁成分治疗慢性肾衰的实验研究》刊载于《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年第8期,1995年被《MEDLINE》(美国医学索引)收录。

其五,关于益肾祛毒胶囊治疗慢性肾衰的机理研究:王国柱教授以补益脾肾、宣肺利温、活血祛瘀为治则,经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筛选,由人参、麻黄、大黄等配伍组成益肾祛毒胶囊,临床治疗慢性肾衰98例,血透患者13例。治疗结果表明,益肾祛毒胶囊对气阴(阳)两虚夹湿、瘀、痰、风、热证型的患者具有明显的减轻乏力、恶心、腰痛等症状,降低肌酐、尿素氮,改善肾功能,改善贫血状态,纠正高磷低钙血症和腹泻的作用,总有效率为71.3%,显效率为22.6%。对血透患者有明显的改善症状,增加尿量等作用。

实验研究方面,利用腺嘌呤灌胃所致大白鼠慢性肾衰模型,采用同期投药及造模后投药两种不同方式。以及用代谢笼试验方法,观察益肾祛毒胶囊对1%NaCl溶液负荷大鼠排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益肾祛毒胶囊治疗腺嘌呤所致慢性肾衰大鼠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对损害和免疫两种不同机制诱发的慢性肾衰大鼠均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可能是通过改善氮质血症,纠正高磷低钙,提高血红蛋白,改善脂质代谢紊乱,利尿排毒,修复肾脏病理,增强抗氧化能力,该项研究被列为199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

三、专于肾炎实验机理研究的李平

李平研究员,1982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系,被分配到北京宣武中医医院成为一名中医内科临床医生。1985年,考取了中国中医研究院著名肾病专家时振声教授的研究生。在中国中医研究院先后任讲师、副主任医师,并取得中医内科临床硕士和博士学位;1992年和1996年作为世川医学奖学金研修生和特别研究员的身份到日本新泻大学肾脏病研究所免疫病理研究室进行学习和研究,在日本新泻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现任中日友好临床医学研究所副所长,中西医结合药物药理室主任,研究员。

1999年9月起任全国中西医结合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1999年12月起任北京市中西医结合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00年9月起任全国中西医结合对外合作与交流委员会委员;并任全国中西医结合外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日友好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和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中日友好医院学报执行编委;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编委;中医杂志特约编审。

近十几年来,先后主持并完成国家及部委级课题十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编和参编学术专著7部。“中药柴苓汤治疗实验性肾病的研究”的有关研究论文被美国SCI数据库收录了5篇。1998年获日本汉方药研究奖。2001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还利用现代药理学和现代细胞生物学方法,通过合理的实验设计,观察柴苓汤有效成分对肾小球硬化和肾小管间质病变的治疗作用,利用现代信息学方法,揭示柴苓汤化学信息与生物活性的相关性,明确柴苓汤治疗肾病的物质基础。此项工作2002年底亦被列入国家自然基金重大研究计划。

近年来,还和国内国际多所著名大学进行科研合作,其中包括清华大学化学分析中心和北京大学药学院,日本新泻大学医学部肾脏病研究所和加拿大马尼托巴大学药学院。

她系统地学习和总结了其师治疗肾病的方法和经验,并与时氏二世人时振声教授一起完成了国家“七五”攻关课题“慢性肾炎证治规律的临床研究”。致力于肾脏病的中医临证工作,掌握了西医对肾脏病的诊断与治疗技术。并努力寻求对慢性肾炎和慢性肾衰有效的药物。2001年以来,她先后承担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药开发专项基金两项。2002年又申请发明专利一项,即“中药穿山龙及其提取物薯蓣总皂苷在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中的新用途”。目前她和她所领导的实验室全体人员正在开发治疗慢性肾炎的新药,并完成了大部分工作。

她与谌贻璞教授一起申请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课题,为解决马兜铃酸肾病的防治做了大量的工作。她主编的《中草药肾损害防治》一书,是目前国内对中草药肾损害认识与治疗上较为全面的一本专著。

去年“非典”期间,为了有效地总结和认识SARS的发病过程和特点,李平教授多次前往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采集疑似病例标本。并和中医一线人员合作,编写了《SARS中医诊疗与研究》一书,并获得优秀图书特别奖。

为了有效地证明中医中药治疗慢性肾炎的客观机理,李平研究员特以验方柴苓汤为治疗基本方,对大鼠实验性肾炎进行多方面的研究,初步得到了肯定性结论。

研究结果说明,中药柴苓汤对慢性肾炎蛋白尿具有良好缓解和治疗作用,这也从一个角度证明了中医中药在防治慢性肾炎方面具有可喜的发掘前景。

四、深入研究肾炎血尿康的都占陶

都占陶医学博士,出生于1958年。1983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1985年考入中国中医研究院,跟随时振声教授攻读临床肾病专业研究生,先后获得医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86年参加了时振声教授主持的国家“七·五”重点攻关项目“慢性肾炎虚证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课题。1989年担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基金项目“肾炎血尿康治疗IgA肾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课题组长,此项课题曾获得中国中医研究院科技成果三等奖,研制的中药制剂“肾炎血尿康”经临床和实验证明对肾炎、IgA肾病患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1993年又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滋肾止血片治疗IgA肾病的作用机理研究”课题。1995年负责北京市科委课题“寿宁益肾胶囊防治老年性肾功能减退的临床及实验研究”的协作工作。曾主编《肾炎》一书,并参加了《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现代疑难病中西医治疗学》《时氏中医肾脏病学》等著作的部分编写工作,近年来先后著有“IgA肾病的中医药研究概况与中医治疗探讨”“IgA肾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慢性肾炎阴虚证临床和实验研究”“寿宁益肾胶囊防治老年性肾功能减退的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等论文。主要从事肾病、糖尿病的临床及科研工作,并不断努力探索中医药治疗肾炎、肾功能不全、泌尿系统感染、前列腺疾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临床上也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近十余年来,国内外学者为了深入研究IgA肾病的病因病机,先后制作了多种实验模型。这些模型从主动免疫、被动免疫、肝相关疾病、肠道相关疾病等不同侧面提供了IgA肾病发病机理的实验依据,为临床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迄今为止,尚未见到符合中医证型的实验模型资料,也缺乏运用中医药治疗动物IgA肾病的实验报告。为了进一步探讨治疗肾炎的新型中药血尿康对IgA肾病的治疗作用及机理,都占陶博士选用四氯化碳所致的小鼠肝损伤相关性IgA肾病模型进行了观察。

随着中西医结合和微观辨证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学者对实证,尤其是湿热和瘀血在慢性肾炎发病中的作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根据都占陶博士对IgA肾病资料的回顾总结及临床观察,发现湿热和瘀血是IgA肾病的主要特点之一,而且出现在疾病的整个病程中。在临床观察的基础上,他们开展了肾炎血尿康治疗IgA肾病的动物实验研究。

实验结果表明,肾炎血尿康对大鼠IgA肾病模型有较好的疗效,能有效地控制血尿,降低或消除蛋白尿,抑制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的沉积,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该方的作用,可能与清热利湿、活血化瘀药合用,能够促使湿热瘀血尽快从体内排出,减轻肾小球微血管炎症,改善肾小球毛细血管微循环,改善组织缺氧状态,降低血液粘稠度,抑制和降低机体的免疫反应,促进新陈代谢等有关,至于其作用机理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五、钻研糖尿病性肾病的倪青

倪青副教授,男,1963年4月出生于江苏省张家港市。1984年7月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系,1986年9月师从时振声教授攻读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医内科肾病专业硕士学位,学位论文获中国中医研究院1989年度“何时希奖学金”一等奖。1994年2月赴日本国立山梨医科大学研修药理2年。1998年8月拜世界针联终身名誉主席、著名针灸学家王雪苔教授为师。现为北京中医药大学方剂学国家重点学科副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方剂学分会委员,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副秘书长,《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传统医学学科副主编,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方剂学》编委,北京市高校第二届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二等奖第一名获得者。

主要从事方剂学教学、肾脏病内科临床,以及肾病中医组方规律和验方筛选研究工作。专著有《新编方剂学》《肾脏病中医食疗验方》,主编《现代肾脏病中西医结合治疗学》《肾炎的中西医诊断与治疗》《古今名医名方秘方大典》《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综合征的良方妙法》,参与编写18部大型医学著作。已公开发表“时振声教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经验”“慢性肾炎中医证候动态规律探讨”等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青年基金资助课题、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院级课题各1项,参与国家级课题1项。赴日本、韩国进行肾脏病、药理学学术交流多次,在糖尿病肾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方面颇多见解,现略述如下。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常见而难治的微血管并发症,已成为糖尿病病人的主要死因之一。如何有效地防治糖尿病肾病,阻止或逆转早期糖尿病肾病,成为医学科研工作者共同关心的课题。为此,倪青等承担了国家“九五”攻关项目“糖微康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根据以往关于糖尿病肾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实践,参考国内外大量相关研究资料,提出糖尿病肾病主要表现为气阴两虚兼夹血瘀,其发病基础与体内某些组织的DNA甲机化酶、RNA聚合酶和Rnase等基因的异常表达有关,发病的关键在于某几个特定组织的某种基因发生显著性变化,中药“糖微康”具有基因整体修饰作用,根据中医“肝肾同源”理论,“糖微康”对肾、肝组织的基因组具有显著的修饰作用。糖尿病肾病的主要病位在肾,糖微康的作用的微观部位主要在肾小球,与基底膜及肾小球系膜细胞关系密切。采用传统理论与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阐述了气阴两虚兼夹血瘀的物质基础,发展了中医“肝肾同源”理论,提出制定复方中药分子药效学实验方案的新思路。

六、激素治疗慢性肾病的探索者肖相如

肖相如,男,1958年8月出生,湖北省仙桃市人。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肾病会诊中心专家、博士导师组成员、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河北省沙河市中医医院院长助理、肾病专科主任、全国重点肾病专科学术带头人;《中国医药学报》专家审稿组成员,《辽宁中医杂志》特约编委,《中医药学刊》特约撰稿人。曾任中国中医研究院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伤寒教研室主任、广西柳州市中医医院院长助理等职。

出生于中医世家,自幼跟随父亲肖立渭(全国名老中医,湖北省仙桃市中医医院名誉院长)学医。1984年考入湖北中医学院跟随著名中医学家李培生、梅国强二位教授攻读硕士研究生。1987年考入中国中医研究院攻读著名肾病学家时振声教授肾病学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在中国中医研究院和北京中医药大学工作,从事肾病和伤寒的临床、科研与教学工作。曾担任研究生班、留学生班、全国高级临床进修班伤寒、温病和肾病的主讲老师。

长期致力于慢性肾衰尿毒症的治疗与研究,1989年创立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新体系“整体功能代偿治疗”。2000年通过著名肾病专家组成的科研成果鉴定委员会的鉴定,获教育部颁发的科技成果证书,并被确定为2000年、2001年度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从1997年对河北省沙河市中医医院进行技术扶持,帮助沙河市中医医院建起了肾病特色专科,治疗患者数万人,因此被授予“白求恩式的好医生”光荣称号,沙河市中医医院肾病科也因此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定为全国十二个重点肾病专科之一。此外,在学术上还提出了慢性肾衰的“化毒疗法”、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益肾抗疲劳疗法”、阳痿的“通茎振痿疗法”和高血压的“升降互调疗法”等,已在临床上广泛运用。

参加国家“七五”攻关项目“慢性肾炎肾虚证的研究”,主持“慢性肾衰的整体功能代偿疗法”“益肾化毒胶囊治疗慢性肾衰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等课题7项,编著出版《中西医结合性治疗学》《阳痿病防治》等专著4部,主编《中华医学望诊大全》《中华医学闻诊大全》等著作,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肾病科普文章数十篇。

肾病综合征(NS)是肾病科的常见综合征,其中病理诊断为微小病变型和轻度系膜增生性者对激素较敏感,而其它病理类型则无肯定疗效。从临床实际情况来看,激素的滥用是普遍现象,值得引起重视。肖相如教授根据临床运用经验和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提出一个中西医结合的运用标准。他提出临床诊断明确的典型NS,病理诊断符合微小病变性肾病或轻度系膜增生性肾炎,中医辨证属于气虚或阳虚者,是激素的最佳适应症,应首选正规的激素治疗;临床诊断明确的典型NS,病理诊断属于中度以上系膜增生性肾炎、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膜性肾病,中医辨证属于气虚或阳虚者,对激素部分敏感,可正规用大剂量激素8~12周,有效则继续使用,无效则快速撤减;临床诊断明确的典型NS,病理诊断属于中度以上系膜增生性肾炎、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膜性肾病,中医辨证属于阴虚、阴虚湿热、热毒炽盛者,可在辨证选用滋阴清热、清热利湿、清热解毒药物的同时,正规用大剂量激素8~12周,有效则继续使用,无效则快速撤减激素,以中医治疗为主;临床诊断的“Ⅱ型肾病”,病理诊断属于系膜毛细血管性肾炎,中医辨证属于阴虚、阴虚湿热、热毒炽盛者,为激素的禁忌症,应首选中医辨证治疗。

§§上篇 学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