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时振声中医世家经验辑要——当代中医世家系列丛书
29566200000020

第20章 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

著名中医学家时振声教授认为,根据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和中医治疗情况来看,中医辨证属湿热引起的阳黄占绝大多数,其中可再分为偏湿型和偏热型,主要代表方剂分别为茵陈蒿汤和茵陈五苓散。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迁延难愈的因素,主要包括肝功能损害、夹杂病症、精神因素、体重增加因素,以及治疗过程中应用补药等方面。

一、肝功能损害

缩短病程的关键在于如何更快地恢复肝功能,尤其是残留的轻度障碍,这对中医辨证治疗来说是新问题,因为经常有患者脉症都已恢复正常,而惟有肝功能没有恢复的情况存在,这就要求我们应更细致地观察病人和进行辨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规律。进一步分析延缓治愈的患者情况,可以发现,在轻型中,延缓的主要原因是谷丙转氨酶迟迟不能恢复正常,如最长的一例竟达3个月之久,中型多见谷丙转氨酶及麝浊反应恢复缓慢,重型则以胆红素消退缓慢为主要原因,因而各型应分别探索恢复肝功能的各种方法,以便缩短治愈天数。

二、夹杂病症

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病人往往伴有夹杂症,其中以蛔虫感染、钩虫感染、阿米巴感染最常见,还可见兰氏贾弟鞭毛虫感染、中华分枝睾吸虫感染、泌尿道感染、急慢性肾炎、支气管哮喘、冠状动脉供血不良、高血压病、牙周脓肿及溃疡病等。由于夹杂症的存在,以致在治疗中发生矛盾,有时既要治疗肝炎,也要治疗夹杂症;夹杂症突出时则以夹杂症为主,必然影响肝炎的治疗,可能会对肝功能恢复带来不利,或是客观指标所反映的不一定代表肝脏的功能。因此关于夹杂症的影响,有必要进一步加以探索。

曾经遇到一例黄疸型肝炎患者,经治疗27天后,黄疸消失,谷丙转氨酶降至127U,因合并牙周脓肿,致谷丙转氨酶又增至200~300U,且持续三周,至第四周牙周脓肿痊愈后,谷丙转氨酶方恢复正常。另一例黄疸型肝炎患者,经治疗21天后,黄疸消失,谷丙转氨酶始终波动在1000U以上,达半月之久,同时患者尚有腹痛,大便次数增多,经多次大便检查,发现有阿米巴包囊及滋养体,改用白头翁汤加减治疗半月后,阿米巴消失,谷丙转氨酶也恢复正常而出院。还有一例患者,素有高血压病,在肝炎恢复期时血压又复增高,并伴有失眠,亦影响肝功能的恢复,以后改用镇肝柔肝法治疗其高血压,谷丙转氨酶也随其症状消失而恢复正常。

三、精神因素

精神因素对患者病情变化也有一定影响,如一例女性患者,发病5天住院,入院时胆红素仅2。75mg%,但因怕耽误学习,情绪不好,每日啼哭,要求早日出院,以致在入院后病情继续发展,黄疸逐日加深,到第18天时胆红素始达高峰8。25mg%,住院56天方治愈出院。其他在入院后黄疸继续增加者多半在一周内达到高峰,本例可能因精神因素使患者不能很好休息,加之饮食亦差,从而影响肝功能的恢复。中医认为七情可以影响脏腑功能,这也是不难理解的。

四、体重增加因素

治疗过程中体重增加过快对病程有一定的影响,在黄疸消退后,患者食欲常明显增加,适当控制饮食中的热量和蛋白、脂肪量,增加活动量,尽力避免体重增加过多还是有好处的。如有一例男性患者,在住院期间体重增加21。5kg,肝功能长期未能恢复,后经肝穿刺证明肝细胞有脂肪浸润,我们根据中医“肥人多痰多湿”的理论,给患者用平胃、二陈汤加味以温化痰湿,40天后治愈出院,总治疗天数为119天。

五、补药应用问题

按照中医理论,阳黄多由湿热引起,一般来说,治疗应当清热利湿,不宜过早用补,以免病邪留连而影响恢复,但是应该用补药时也还要应用。如有一例女性患者发病一周入院,辨证属湿偏重型阳黄,患者在发病三月前曾做胃次全切除手术,入院时检查形体消瘦,六脉微弱,舌苔白腻,并有齿痕,湿象虽重,但体质偏虚,故治以扶正渗湿法,药用党参、薏苡仁、山药、茯苓、通草、茵陈、佩兰、六一散,结果胆红素由8。75mg%降至正常仅用了21天,共治疗28天而治愈出院。另有一例男性患者,13岁,发病10天入院,入院后经用茵陈蒿汤及清热解毒方剂治疗,黄疸很快消退,絮状反应亦随之恢复正常,但谷丙转氨酶持续稽留于300U左右,当时见患者脉虚细短,乃不顾其舌苔黄腻,舌尖红刺、大便隔日一行等症,先在原来所用的和胃化痰方中加党参服7剂,继则单独用参归饮14剂以补气血,结果谷丙转氨酶反升至405U,舌苔仍腻,舌质仍红,于是再按湿热论治,用栀柏绛矾丸苦化湿热,7剂后诸症悉除,肝功能正常而出院。通过上述两例治疗经过,说明肝炎患者用补药确应慎重,用之不当则会使病程延长,但有指征时用之亦能起明显效果,当然这种补益与对虚损患者单纯用大补气血者有所不同,应该是消补兼施、扶正祛邪同时并行才好。

早在二千多年以前,《内经·素问》中即有黄疸的记载,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到:“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指出黄疸的病机可分为湿热及寒湿两类。后世医家据此将黄疸分为阳黄及阴黄两大类,根据近代文献资料显示,多数人认为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属于阳黄范围。我们所观察的128例患者中,除1例为阴黄外,其余均为阳黄。90例中,脉症表现均属湿热内蕴、脾胃升降功能失常,因而有呕恶厌油、纳差痞满等不适。郁热在里,胆热液泄,薰蒸遏郁以致身目悉黄,因此都属于阳黄,病位在肝胆、脾胃。所不同者,湿与热各有偏重而已。近年来各地对本病的中医分型提出很多方案,这些方案各有长短。我们认为分型是必要的,但不宜过细过死,以免妨碍临床上灵活辨证。

我们基本上同意按湿热偏胜分型的意见,但我们体会湿热并重与热偏重有时也难以严格区别,因而认为仅分湿偏重与热偏重两型即可。湿偏重者有口粘口淡,不欲饮水,大便或稀或粘腻不爽,舌苔白或白腻,舌质润滑等症,治以茵陈五苓散;暑湿较重则用藿朴二陈汤或藿香正气散加减。热偏重者有口苦口干,口气秽臭,喜饮,大便秘结或干燥,舌苔黄或黄腻,舌质红等症,治以茵陈蒿汤。心下痞满拒按用小陷胸加枳实汤,发热者用甘露消毒丹,黄疸加深者可用栀子金花汤,兼有呕恶者则加用玉枢丹内服。

本病虽以阳黄多见,但由寒湿引起的阴黄或由瘀血等引起的发黄也是有的,不过较少而已,临床上应仔细予以辨证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