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时振声中医世家经验辑要——当代中医世家系列丛书
29566200000019

第19章 关于中医药现代化的思考

1980年2月国家卫生部召开了中医、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提出了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都要大力发展,长期并存。并认为中医要独立发展,要逐步实现现代化。这个方针得到了我国医学界三支力量的普遍欢迎和共识,时振声教授就如何实现中医现代化提出了他自己的几点设想。

一、中西医结合与中医现代化

中西医之间取长补短,创造新医药学派,这是中西医结合工作者奋斗的目标。三十年来,我国在中西医结合工作中做出了不少成绩,如针麻的应用、经络的探索、中医脏象实质的研究、中医治则的研究,以及对各科临床疾病的研究等,有的成果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医药卫生界的高度重视,中西医结合事业目前正在茁壮生长。

中医现代化是指运用现代科学的知识、技术、方法,研究中医理论,使中医学从理论到临床各个方面均实现现代化。中医现代化与中西医结合,是并行不悖的。从广义的角度上来说,中医现代化应当包括中西医结合在内,因为现代医学的特点也是与当代的自然科学密切结合的,西医在发展中也不断地渗入了现代科学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因此与西医的相互结合,自当属于中医现代化的范畴。

然而,目前中西医结合的过程中的确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研究中医理论方面,现在还有许多用西医的观点解释不了的问题,有可能被当作糟粕而被遗弃。比如,西德Porkert教授在访问我国以后,对我国中医工作提出一些看法,认为传统的中医学最具有综合性、连贯性和实际效果,但是直至现在,虽然东西方很多学者在这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可是真正发掘出来的治疗潜力却只是一小部分,而且正是由于这种发掘,传统中医的科学核心和精华却有被丢弃的危险,原因在于混淆了科学性与科学方法。不是应用精密科学的普遍标准来衡量中医学,而是经常反复地试图以西方医学中产生的只适用于西医的方法来重新评价中医学,这是不合理的,必然会导致失败。这也说明用西医观点来对待中医是不恰当的,因为两者认识方法是不同的,但我们并不否认两种方法各有其长,又各有局限性,应该互相补充。

提高中医理论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时振声教授认为,中医的理论来自实践。长期以来,人们在实践中,总结了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在进行理论概括时,是以古代的朴素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作为指导思想,即用阴阳五行学说来取类比象,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将自然界与人体的各种现象,按五行加以归类,推演出每一行的生克乘侮的运动变化方式,这一方法具有朴素的唯物论思想,用阴阳互相对立的辩证法观点与五行结合起来,说明自然界与人体的各种复杂的、动态的、千变万化的现象,这种类比法的思维形式,的确帮助人们将其认识从已知扩展到未知,由知之不多扩展到知之较多,是一种启发思路、触类旁通的思维方法,但这种类比法的结果是否正确,还要靠实践来检验。中医理论中的阴阳五行学说,通过长期的、大量的临床实践,虽然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但是它毕竟是直观的、笼统的,有些地方的概念不是精确的,因此,在研究中医理论时首先要从指导思想上改变中医固有的、站在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的立场上看问题的习惯,要站在历史唯物论和辩证唯物论的立场上来探讨问题,这样就容易深入了。

《伤寒论》是中医的一部有关各种急性热病经过的真实记录,历代医家对《伤寒论》有许多不同的注解,但都是站在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立场上来看问题的,以致有些问题长期争论不休。例如对少阳病的位置,有些人认为应在阳明病之前,还有些人认为应在阳明病之后,这个争论长时间无法解决。但如果用辩证唯物论的观点来看,这是一个共性与个性的问题,六经辨证是共性的东西,共性从个性中来。这虽然是根据大量的临床实践归纳出来的共性东西,但是它不能代替个性,因为每一种急性热病都有不同的发生、发展、转化过程,根据不同的急性热病,可以由少阳阶段转化为阳明阶段,也可以由阳明阶段转化为少阳阶段,因此没有必要长期争论不休。

又如中医的病因学说,往往是根据临床表现反推出来的,表现出它的朴素性。伤寒与温病均为急性热病,只不过把机体反映偏寒的归入伤寒范围,机体反映偏热的归入温病范围而已,因此认为六经辨证也适用于温病,卫气营血辨证也适用于伤寒类疾病。不能固执地认为伤寒是伤于寒邪,是按六经转变的急性热病;温病是伤于温邪,是按卫气营血转变的急性热病。关于急性热病的转变问题,历代医家对合病、并病、传经等界限分得很严,从辩证唯物论的观点来看,正与邪的斗争(即机体的抗损害与损害的斗争),是在不断地互相渗透、互相转化、互相连贯的,有时界限分得不那么清,所以我们主张用“转属”这个词,既有由这一阶段向另一阶段正在过渡的含义,又有已经转化的含义,还有并病的含义,这样可以充分体现互相渗透、互相转化与互相连贯,比较合适。

关于《伤寒论》中急性热病,由阳转阴,由阴出阳的问题,历代医家从朴素的辩证法观点,认为伤于寒邪的急性热病,根据阴阳转化,如环无端的理论,必然是由阳证转为阴证,阴证将尽则阳气来复,阳复过度又可变为阳证。根据辩证唯物论的观点,则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阳证不一定都要转为阴证,阴证阳气来复则病愈,不可能存在阳复过度的问题,不存在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情况。古人误认为厥阴篇的厥都是寒厥,看到先厥后热,热气有余,必发痈脓、其喉为痹,及热不除者,必便脓血等证,误认为阳复太过,实际上这些都是热厥而非寒厥,热气有余及热不除,都是热邪而非阳复,这是由于按照朴素的辩证法的概念,阳气、热邪都以阳表示,概念含混不清所造成的。

二、中医理论研究方法

关于中医理论研究的方法,目前大多数人认为要广开思路,采用多学科、多指标、多途径地进行综合研究,现代医学对人体的各种疾病,还有许多问题尚未认识和阐明,必须结合其它自然科学,多学科地从整体水平、器官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等各个水平去进行研究。

中医在古代,曾经吸收了天文学、气象学、历学、数学等自然科学的知识,如天文学中的天地、日月、五星运行等,为中医学中的五行、五运等学说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气象学中的气候寒暖、风雨晦明等异常变化,促进了中医病因、运气学说的产生;历学、数学的计算,亦为五运六气推算、营卫运行测量等创造了条件;其它如物理、化学的应用,促进了中药剂型、炼丹术的发展等等。只是近百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医没有能够和近代迅速发展的自然科学相结合,因而仍然停滞在原先的水平上,除了直观地认识机体宏观结构功能及其联系外,对微观的、器官以下各层次的认识无从推测,或只有通过逻辑推理及形象比喻地加以推测,由于对总体的细节缺乏深刻地描述,因而也影响了中医理论的进一步深化。

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不断扩大了人们对人体生命科学的认识,使人们从对器官、组织、细胞、亚细胞层次的认识,达到了目前分子层次、电子层次的认识。对机体各层次规律的揭示,并不是孤立地看待生命现象,还要和整体的、宏观的知识相结合,因此说科学的发展是分化和综合的辩证统一过程,这也是辩证唯物论所要求的。

在当前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一方面是向纵深发展,不断地涌现出许多新的分支;另一方面又相互渗透、横向交叉,从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程度向前发展。学科的继续分化,实际上也是整体化趋势的表现形式,新学科的不断出现,正在日益消除各种学科之间的传统界限。因此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研究,越来越多地采用多学科的综合形式,中医理论的研究也不例外。

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由宏观领域深入到微观领域,使许多学科的研究对象从本质上联系起来,这是现代化的发展趋势。生命科学(包括中医在内)是综合性的科学,更需要多种学科的协作和配合来研究,揭示其内在的规律,从而使人们掌握和控制生命科学。

近年来,运用生理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电子技术、电磁学、光学等知识来研究中医虽然刚刚开始,有的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所谓生物物理学的内容就是宏观与微观两大部分的有机结合,以系统作为整体宏观范畴的分析,以控制论和信息论原理对机体各个层次进行特征性归纳,进一步进行数学模拟,取得定量的类比分析研究。微观范畴包括了用分子生物学、量子生物学来研究生物分子的结构与性质,活体中的电子、质子和能量迁移与转化的关系等)例如,从环核苷酸的角度来研究中医阴阳学说;用电磁场理论对经络本质进行研究,认为经络感传现象是—种载有信息的电磁波等,以上这些都说明多学科发掘中医、研究中医,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一门学科只有具备了相当的认识,并且科学抽象达到了一定程度,才能运用数学的方法来加以研究,中医现代化的过程,必须利用数学科学来阐明。数学的科学方法,也是中医学由定性走向定量的必不可少的研究方法,只有应用数学,才能确切地刻划出中医学所认识的人体生理、病理过程的变化状态。目前,虽然有用电子计算机模拟中医辨证、处方,但要使数学全面地渗透到中医学的研究过程中去,还需要继续创造条件。近年来,模糊数学的发展,专门处理一些内涵与外延不甚明确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使数学的精确性与实际问题中的模糊性在新的科学概念和逻辑的基础上统一起来。可以预料,对中医学的研究,将是模糊数学的用武之地。如前所述,新的学科不断出现,表明了这一门学科的发展在不断分化,中医学理论是建立在宏观和直观的基础上。从总体上来认识人体生命和疾病过程,由于对总体细节缺乏深刻的描述,所以在中医理论上分化不足,这也阻碍了中医学基础理论和医疗实践的进一步提高。因此,中医现代化在多种学科的协作和配合下进行研究的同时,自身结构还要不断地进行分化发展,中医基础理论要分化出中医生理学、中医病理学、中医辨证学等,在中医理论与临床之间,还要创立一些边缘学科,将已分化的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联系起来,在新的水平上,把中医学联结成一个完整的、精确的、具有现代科学水平的医疗体系,如能这样中医现代化便基本上得以实现。

三、中医临床研究问题

三十年来,对中医临床的研究基本上是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多数是在西医病名基础上分型治疗,虽然获得一些成就,但是也存在许多问题:西医病名下的分型治疗,往往用一个方子治疗到底,没有考虑中医辨证的动态变化,以及型与型之间的相互关系;各地分型也比较杂乱,同是一个病,有的分两三型,有的分五六型;有的按脏腑辨证分型,有的按气血阴阳辨证分型。分型的标准不一致,因而影响人们对其内在规律的探讨,有的甚至是在西医病名下,用单味药或复方治疗,是以药试病,没有应用中医学知识,这样也不可能发挥中医药应有的作用。

中医临床的治疗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实现的,如果没有中医理论指导,以药试病,就等于在人身上做药物筛选。近年来很多学者主张在临床上研究中医中药,要从“证”入手,研究证的客观化,探讨证效关系,并认为在研究证的客观化或证效关系方面,可以从以下一系列环节中,根据条件择而为之,从不同方面来研究“证”,即天地(自然)-人-病-证-理-法-方-药-效。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华所在,而在辨证论治的过程中,“证”又有关键性作用,“证”是什么?“证”是反映人体对病因的反应状态,是对疾病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所进行的理性分析,因此“证”基本包括了中医的病因病机、四诊八纲等内容,辨证要准确,治疗效果就好,如果辨证不准确,则随之而来的理、法、方、药也不能击中要害。怎样才能辨证准确呢,时振声教授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步骤的规范化目前中医辨证方法、步骤很不统—,因而对同一病证,不同医生可以得出不同结论,这就极大地妨碍了辨证的准确性,应该先将辨证的方法、步骤加以统一,并制订出比较完善的、合理的规范,使其标准化。这是现阶段迫切需要我们做的,也是切实可行的。

2.手段的客观化中医辨证手段不外望、闻、问、切四诊,要尽快做到四诊客观化,对面色、舌象、声音、脉象等用现代科学方法进行客观记录,对问诊资料予以定量化,使辨证手段客观而准确,则更能真实地反映“证”的实质。

3.征象的指标化客观指标最好有特异性,如果特异性不很强,就需要用多种指标来反映其“证”的实质。一个筛选出来的良好指标可以较好地反映出某一系统的功能状况,然而中医的“证”往往涉及几个系统,如肾阳虚就和内分泌、免疫、植物神经等有关,所以要探索“证”的实质,必须多指标、多学科的综合研究。

4.观察的动态化疾病的发生、发展,是在不断地变动着,中医“证”的实质就是疾病的反映,因此对证的观察要动态地看,探索其各阶段的变化规律,以及各证之间的关系及其转化规律,只有这样,才能体现中医的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的特点。在阶段变化及证型的转化过程中,相应地参入客观指标的变化,说明“证”的动态变化具有一定的物质基础。由于病人是活的整体,是功能的整体,是动态变化的整体,因此还要探讨功能变化,而功能上的变化恰恰是现代医学所重视不够的。另外,功能性疾病也缺少准确地测量标准,这些都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辨证后就是论治的过程,“证”的实质明确了,“理”也就明确了,“法”则与证是一致的,因此研究证可以从证到法,也可以从法到证,目前研究活血化瘀,就是从法到证,来探讨瘀血证的本质。论治的过程,应当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对治法规律的探讨:如前所述,由于“证”是变动的,因此治法也相应变动,这一治法变动到另一治法,它的内在联系是什么?客观指标怎样变化?都应有所注意。和“证”一样,对于治法的研究,也要多学科协作,从不同角度进行广泛深入地研究,这样才能更清楚地了解它的实质。二是对方剂药物的研究:每个治法,可以有很多方剂与药物治疗,那一种方剂针对性更强,那一种药物起主导作用,这些都是应当研究的重点。方剂、药物的药理作用及用药与体质、时间、气候的关系,也都应当进行深入研究。在当前化学药品毒副作用日益危重的今天,中药的应用更能显示出它的优越性。辨证论治过程结束以后,便是疗效判定的问题,疗效判定应有客观指标,分析要全面,判断应持科学态度,实事求是。

以上是从中医的“证”入手,来实现中医现代化的设想。如果不从“证”入手,其它途径亦可探讨,或者从中医理论研究入手,如从脏腑、气化、病因、病机开始,联系临床;或者从方药研究入手,通过药理作用来研究病因、病机,再与“证”相联系等,通过多途径、多学科、多指标、多水平的综合研究,不可否认,中医现代化是能够实现的。

§§中篇 临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