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时振声中医世家经验辑要——当代中医世家系列丛书
29566200000014

第14章 创立中医肾脏病学诊疗体系

时振声教授继承其先父时逸人先生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并精求古训,博采众家之长,注重临床,中西结合,经过五十年的研究探索,创立了中医肾脏病学诊疗体系,尤其在突出中医特色的基础上,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思路和方法治疗各种肾脏疾病,特别是在改善蛋白尿、水肿、高血压及血尿方面有明显的疗效。

一、肾命学说和补肾十三法

1.肾命学说的源流《内经》中指出了肾的部位及其属性,如《素问·脉要精微论》云:“腰者肾之府”,《灵枢·顺气—日分为四时篇》云:“肾为牝脏,其色黑”,《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内经》中也提到了命门,如《灵枢·根结篇》云:“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所指命门似指足太阳经的晴明穴,由于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足太阳经和足少阴经相表里,因此命门与肾似有内在的联系。《素问·刺禁论》提到:“七节之旁,中有小心。”小心的提出,为后世医学推论为命门提供了依据。

《难经·四十二难》指出:“肾有两枚,重一斤二两,主藏志”,说肾有两枚及重量,为《内经》所无。《难经·三十六难》说:“脏各有一耳,肾独有两者何也?然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命门者,为精神所舍,原气之所系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知肾有二也”,以右肾为命门之说。《难经·六十六难》云:“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肾间动气的提出,为后世医家推论命门提供了依据,认为命门即是两肾间的动气,是生气之源。

王叔和《脉经·脉法赞》云:“肾与命门,俱出尺部”。陈无择《三因极—病证方论》也说:“古人谓左肾为肾脏,其腑为膀胱,右肾为命门,其腑为三焦”,将命门与三焦相偶。严用和《济生方》也有“左为肾,右为命门”之说。张洁古《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认为:“命门为相火之源,天地之始,藏精生血……主三焦元气……三焦为相火之用,分布命门元气,主升降出入,游行天地之间,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上下左右之气,号中清之府。上主纳,中主化,下主出”。虞抟《医学正传》提出:两肾总称命门,静则为水,动则为火。

张景岳《求正录·真阴论》中说:“命门居两肾之中,即人身之太极,以生两仪,而水火具焉,消化系焉,故为受身之初,为性命之本”。张氏以命门为太极而生两仪,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故水火具焉。张氏对命门的作用特别重视,如说:“凡水火之功,缺一不可,命门之火谓之元气,命门之水谓之元精……此命门之水火,即十二脏之化源,故心赖之君主以明,肺赖之则治节以行,脾胃赖之济仓廪之富,肝胆赖之资谋虑之本,膀胱赖之则三焦气化,大小肠赖之则传导自分,此虽为肾脏之技巧,而实皆真阴之用。”张氏又在《传忠录·命门余义》中说:“命门为精血之海,脾胃为水谷之海,均为五脏六腑之本,然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阳气,非此不能滋发”。

从以上肾命说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古人认为肾是先天之本,主藏精,主生长发育。由于肾有两枚,便有左肾右命门之说;由于有七节之旁,中有小心,乃有命门即小心之说;由于有肾间动气为十二经之根本,于是有命门乃两肾中间之动气说;由于有命门居两肾之中,所以有肾和命门合而为一说。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古人看到了命门之火具有温煦全身脏腑经络的重大作用,因此愈来愈重视命门的作用,为性命之本,如立命之门。赵献可甚至将命门提高到真君真主的位置,实际上命门是应当包括在肾之内的,似乎不能认为命门是比十二脏更高一级的脏器。既然命门与肾不能分开,肾命学说作为先天之本在临床实践中起了重要作用,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实为生生之本。命门火旺,标志着生命活动的旺盛;命门火衰,象征着生命活动的衰退,由此可见肾命学说的重大意义。

2.肾命的功能与特性

(1)肾主先天真阴真阳:《灵枢·经脉篇》云:“人始生,先成精”,《灵枢·本神篇》云:“生之来,谓之精”,《灵枢·决气篇》云:“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说明了精是形成人体的原始物质,是与身俱来,得之于父母,所以称肾为先天之本。张景岳认为“命门为天元之所居,即真阴之府,精藏于此,精即阴中之水也,气化于此,气即阴中之火也”、“命门之火,谓之元气;命门之水,谓之元精”,“阴不可以无阳,非气无以生形也;阳不可以无阴,非形无以载气也。故物之生也,生于阳;物之成也,成于阴,此所谓元阴元阳,亦曰真精真气也”,“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生发吾身者,即真阳之气也;成立吾身者,即真阴之精也”,“元阴元阳,所谓先天元气”。张氏所指元精、元阴、真精、真阴,或元气、元阳、真气、真阳,皆是指肾命的水火而言,为先天之本,说明了肾主先天,所含有真阴真阳,或元阴元阳为先天之元气,对人的生命活动,从孕育成形,直至发育壮大的整个过程,起着决定性的重要作用。因此临床上所谓肾虚者,即指肾的真阴真阳亏损,所谓“益火之源”即温壮此真阳,“壮水之主”即填补此真阴,以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目的。两肾阴阳,互相抱负,人身阴阳,互相维系,真阴真阳如有偏胜,则平衡失调而产生疾病。

(2)肾主藏精及生长发育:肾藏先后天之精,先后天之精又互相资生,共同完成人体的生命活动。主生长发育,主要是先天之精,精化为气,肾气的盛衰是衡量生长发育和衰老的标志,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说明了肾气的盛衰与人的生长发育及衰老有关。

关于天癸的问题,王冰说:“肾气全盛,冲任流通,经血渐盈,应日子而下,天真之气降,与之从事,故云天癸也。”指月事为天癸,万密斋《保命歌括》认为“在男子则为精,在女子则为血,皆为天癸。”冯楚瞻《锦囊秘录》中说:“女子七七而天癸竭,其所绝者天癸之水也。其流行之血,不见其枯涸,而仍行经脉皮肤之间也。即十四岁以前,皮肤、经脉未尝无血也。必俟二七天癸之气至,方能经脉通,月事以时下,可见不但由于天癸之水,而且由于天真之气也,女子独禀此水,以为生生之源,与男子二八之精气同,俱从天乙之源而来。”由上可以看出,天癸不是指月事,亦不是指精血,而是先于精血的物质,天癸乃是真阴,随着肾气的充实蓄极而生,精与血又是天癸的产物。

(3)肾为水脏又主五液:《素问·逆调论》说:“肾者水脏,主津液”,《素问·水热穴论》:“肾者,牝脏也,地气上者属肾,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阴”,“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肾在五行,当属水,肾藏精,又主全身津液,后天的精来源于水谷,除供给全身各脏腑活动需要外,其余部分贮藏于肾,肾开窍于二阴,肾气化则二阴通,肾气不化则二阴闭,闭则胃上满,故肾为胃之关,肾气不化、关门不利则水液泛溢,故肾又能调节水液。说明了肾的气化和关门的开合作用异常,可引起消渴或水肿的发生,也是指肾的调节水液的作用。《灵枢·五癃津液别论》中说:“液别有五”,可分溺、汗、泣、唾、髓等五种。《素问·宣明五气篇》以汗、涕、泪、涎、唾为五液。《难经·四十四难》据此明确提出“肾主五液”。《难经·四十九难》提出“入肝为泣,入心为汗,入肺为涕,自入为唾”。何梦瑶《医碥》说:“精、髓、血、乳、汗、液、津、泪、溺,皆水也,并属于肾”。说明凡体内所有湿润、流通的液体,有的属于水谷精微者,行的属分泌排出者,由于肾有泌别清浊的作用,肾为水脏主津液,津液亏损,则汗、涕、泪、涎、唾等亦必然减少,故肾主五液。

(4)肾主作强而出伎巧:《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所谓作强,是指工作能力的坚强,伎巧是指思维活动的灵巧。肾之所以主作强,出伎巧,是因为肾主藏精,精生髓,髓充骨,髓足则骨强,轻劲多力;髓又上通于脑,脑为髓海,髓足则脑充,精明巧聪。故《灵枢·海论》云:“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又《灵枢·本神篇》云:“肾藏精,精舍志”,说明志是在精的基础上产生的。李《医学入门》说:“肾藏精与志,精充则志壮……则强于作用。”唐宗海《医经精义》也提到:“精髓充足,伎巧出焉,志之用也,”这些都说明思维、记忆、精巧等活动,与肾有关。

3.肾命与其它脏腑的关系

(1)肾和肺的关系:首先是气与水的关系。《素问·水热穴论》说:“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肺者,太阴也…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医学真传》中说:“肺天也,肾水也,天不连地而连水”“肾为水脏,合膀胱水府,随太阳之地,出皮毛以合肺,肺者天也,水天一气,运行不息。”蒸水为气,气化为水,肺为水之上源,肾为水之下源。其次是对呼吸的作用,《仁斋直指方》说:“肺出气也,肾纳气也,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说明肺肾与呼吸有关。肺主降,肾主升;肺主呼,肾主吸;肺主出气,肾主纳气。《医宗金鉴·名医方论》中提到:“夫呼出为阳,吸入为阴,肺阳清肃,则气下行,肾阴宁谧,则气归摄”,说明肾有助肺吸气的作用,如肾气虚则不能摄纳肺气,则出现呼多吸少的吸气困难。

(2)肾与脾的关系:首先是对运化的作用:《济生方》说:“肾气若壮,丹田火盛,上蒸脾土,脾土温和,中焦自治。”《医贯》说:“太阴脾土,肾中相火,若水谷在釜中,非釜有火则不熟”,说明肾命之火有温煦脾阳的作用。另外王肯堂《灵兰要见》说:“……医家所以谓脾为太阴湿土,湿之一字,分明全赖水为用之”,说明了脾阴亦须赖肾水濡润,因此脾胃的运化作用,不仅与命火有关,也与肾水有关。其次是对水液的作用,《圣济总录》说:“肾,水也,脾土制之,水乃下行。”土能制水,必须是脾土健运才有可能,若土虚不能制水,反而水渍脾土,土之所以虚,又因肾命火衰,故《慎斋医书》说:“当补火以生脾土,脾旺则水有所制而乎矣。”

(3)肾与心的关系:首先是水火既济,心肾相交。《慎斋遗书》说:“心肾相交,全凭升降,而心气之降,由肾气之升,肾气之升,又因心气之降。夫肾属水,水性就下,如何而升?盖因水中有真阳,故水亦随阳而升至心则生心中之火;心属火,火性炎上,如何而降?盖因火中有真阴,故亦随阴降至肾,则生肾中之水。升降者水火,其所以使之升降者,水火中之真阴真阳也,真阴真阳者,心肾中之真气也。”《锦囊秘录》中说:“火性炎上,故宜使之下;水性就下,故宜使之上。水火上下,名之曰交,交则为既济,不交为未济。”心肾相交,水火既济,才能维持阴阳平衡。戴思恭说:“心以神为主,阳为用;肾以志为主,阴为用。阳则气也火也,阴则精也水也。及乎水火既济,全在阴精上承以安其神,阳气下藏以定其志”,说明心神肾志发挥正常生理作用全赖于水火既济,心肾相交。其次是君火以明,相火以位。《素问·天元纪大论》提到:“君火以明,相火以位,”是指岁运相火的推移,后人用以说明人体君火、相火之间的关系。君火之所以发生作用要靠肾命相火的温煦。在病理情况下,相火又可随君火而动,如蒋星辉指出:“相火随君火而动,如欲动则肾举,怒发则肝逆”即是。

(4)肾与肝的关系:首先是肝肾同源,包括以下三点:其一,肝阴和肾阴互相滋养,肝藏血,肾藏精,精血相生。正如罗东逸《名医汇粹》说:“精血体润,皆属水也。”其二,肝与肾均内寄相火,如朱丹溪《格致余沦》所云:“天主生物故恒于动,人有此生亦恒于动,皆相火之为也”“具于人者,寄于肝肾两部,……肝肾之阴,悉具相火,人而同乎天也。”其三,与虚实补泻有关,如《医宗必读》说:“东方之木,无虚不可补,补肾即所以补肝,北方之水,无实不可泻,泻肝即所以泻肾。”其次是肾为肝之化源。如石寿棠《医源》说:“肾中之真气,因肾阳蒸运,上通于各脏腑之阴,阳助阴升以养木,则木气繁荣,血充而气畅矣。”华云岫在《临证指南医案》按语中说:“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全赖肾水以涵之……则刚劲之性,得为柔和之体,遂其条达畅茂之性矣。”

4.肾命的病机特点肾命的病机,不外水火阴阳的虚损亏耗,可分真阳不足、真阴亏损与阴阳俱虚三种情况。

第一为真阳不足:命火即为肾中真阳,真阳不足,命门火衰,不仅可以出现阳虚外寒、阴盛阳越的现象,还可影响它脏,现举例如下:①阳衰于下:《灵枢·本神篇》云:“肾气虚则厥”,《素问·厥论》云:“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因肾为生气之源,命门火衰,故见四肢厥逆。②阴盛阳越:张景岳说:“火衰其本,则阳虚之证迭生。如戴阳者,面赤如朱,格阳者,外证如火……”。③火不生土:严用和《济生方》说:“真阳虚衰,故火不温,不能上蒸脾土,冲和失布,中州不运,是致饮食不进,胸膈痞塞,或不食而胀满,或已食而不消。”火不生土还可见五更泄泻及水湿泛滥。④寒水上凌:《伤寒论》云:“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汗后心肾阳虚,寒水上凌于心,故欲作奔豚,甚则气从少腹上冲心。”齐有堂说:“肾水上液,侵于肺,水冷金寒,咳嗽,肺无所附,故亦吐血,医者病者,一见嗽血者火也,寒凉折之,病者危。而危者毙矣。……用八味丸补命门也,以引火归原,次用理中汤补脾胃,以补肺之母,使土能制水,则肾水归原,而且复其位矣。”⑤水湿泛滥,喻嘉言《医门法律》说:“肾者胃之关也,肾气从阳则开,阳太盛则关门大开水直下而为消;肾气从阴则合,阴太盛则关门常合,水不通而为肿”,说明真阳不足,则寒水壅盛,关门常合,以致水湿泛滥。

第二为真阴亏损真阴所属,唯肾为主,肾为先天之本,水为天一之源,张景岳说:“虚邪之至,害必归阴,五脏之伤,穷必及肾”,因此真阴亏损在临床上比较多见。真阴亏损有以下几种常见病机:①阴虚精亏:《温病条辨》说:“热邪久羁,吸烁真阴”,可致阴虚津亏;或“温病误表,津液被劫,心中震震,舌强神昏,宜复脉法复其津液,舌上津回则生”,说明在急性热病过程中,可以伤阴耗液。内伤虚损方面,张景岳说:“无论阴阳,凡病至极,皆所必至,总由真阴之败耳,然真阴所居,惟肾为主,盖肾为精血之海,而人之生气即同天地之阳气,无非自下而上,所以肾为五脏之本,故肾水亏则肝失所滋,而血燥生;肾水亏则水不归原,而脾痰起;肾水亏则心肾不交,而神气败;肾水亏则盗伤肺气,而喘嗽频;肾水亏则孤阳无主,而虚火炽。凡劳伤等证,使非伤入根本,何以危笃至此”,说明了虚损伤及真阴的各种情况。②水火不济:《王久峰医案》中有:“水无以上升,火何以下降,水火不济,是以心烦意乱,不知所从。”或如《陈良未医案》中所谓:“寤多寐少,悸动不宁,甚则惊悸,是心之亢,亦肾水之亏也”心肾不交,当以坎离交媾为法,以心肾水火关系,在卦配为坎离,所谓“坎离交而人身泰”。③水不涵木:木赖水以涵之,肝血受伤必借资于肾水,如肾阴不足,阴不潜阳,肝阳偏亢。上则头晕耳鸣或聋,下则阳强不痿;侵犯血络,则咯血唾血;损及冲任,则月事不调。《灵枢·海论》云:“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即是指肾阴不足,肝阳上亢而言。《圣济总录》亦云:“肾水既亏,肝木无以滋养,故见于目者,始则不能瞩远,久则昏暗,时见黑花飞蝇,其证如此,肾虚可知也”,亦是水不涵木的表现。

第三为阴阳两虚肾多虚证,大致可分阴虚、阳虚两类,但病久阴损及阳,阳损及阴,呈阴阳两虚者,尤为多见。张景岳说:“凡补虚之法,但当明其阴阳升降,寒热温凉之性,精中有气、气中有精之因”,说明了阴阳两虚的情况应当予以重视。何梦瑶《医碥》说:“证本阴虚,若呼吸少气,懒言语,无力动作,目无精光,面色眦白,乃兼阳虚也”,为阴损及阳之例。《景岳全书》又说:“一损于肺,则病在气息肌腠,……五损于肾,则病为骨痿,二便不禁,此先伤于阳,而后及于阴,阳竭于下,则孤阴无以独存,不可为也”,又为阳损及阴之例。

5.肾命学说的临床应用肾为先天之本,命门之水火为十二脏化源,五液充则形体赖以强壮,五气充则营卫赖以和调,肾为真阴之宅,真阳内寓,虽则五脏名其阴阳,归根到底,仍以肾中真阴真阳为其资生奉养的物质基础。《灵枢·本神篇》云:“肾气虚则厥,实则胀”,指肾病有虚实,但后世将腹胀都责之于脾,认为肾阳虚衰,命门之火不能温脾,以致脾失健运,水谷精微停滞而胀。《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圣济总录》等亦有肾实的记载,但有些是属于阴虚内热的表现,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则提出:“肾主虚,无实也,惟疮疹肾实则变黑陷。”认为肾多虚证,痘疮里陷属肾实。以后各家亦多以肾无实立说,如李《医学入门》说:“五脏具有补泻,惟肾有补无泻”。张景岳、赵献可确定了命门真阴真阳学说以来,更进一步发挥肾无实证之说,一直沿用至今,并在临床上得到验证,以补肾或调整肾阴、肾阳的方法,不仅是治疗肾虚的方法,而且也成为各种慢性病中,由于“五脏之伤,穷必及肾”的重要治疗方法。

补肾法最早见于《金匮要略》的肾气丸,主治“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短气有微饮”“男子消渴,小便反多,饮一斗,小便亦一斗”“转胞不得溺”,其病机主要是肾气虚损,用肾气丸以温肾利水。至宋代,钱乙重视肾阴虚的一面,将肾气丸中桂、附减去,而成六味地黄丸,首创补肾阴之法。明代薛己注重肾命,以肾经阴精不足,阳无所化,虚火妄动者,用六味地黄丸使阴旺而阳化;如肾经阳气燥热,阴无以生,虚火内动者,用六味地黄丸使阳旺而阴生。如脾肺两虚,不能生肾,阴阳俱不足,宜补中益气汤合六味地黄丸,培补元气以滋肾水,对补肾法的应用更为切合实际。张景岳据《内经》阴阳互根的道理,阐明肾阴肾阳的辨证关系,提出:“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并创左归丸、右归丸等方,以调补肾阴、肾阳,使补肾法更趋完善。

6.补肾十三法根据时振声教授的临床经验,常将补肾方法分为以下三大类:

(1)温补肾阳法

①温肾补气法:肾气不足,命门火衰,不能温煦各脏,症见畏寒肢凉、腰膝冷痛、大便稀溏、小便清长或小便不利、舌淡体胖质润、脉象沉弱。宜温肾补气,可用金匮肾气丸、右归饮、右归丸,亦阴中求阳之意。如火虚不能生土,亦可温肾补阳,如用附子理中汤补火生土即是。

②温肾纳气法:肾阳不足,摄纳无权,症见喘促日久、神疲短气、畏寒肢冷、呼多吸少、动则喘甚、面青唇紫、舌暗体胖质润、脉象沉细无力。宜温肾纳气,可用金匮肾气丸加沉香、五味子、胡桃肉、补骨脂,甚者可用黑锡丹。

③温肾利水法:肾阳不足,寒水内盛,或为水肿,或则上凌心肺,症见畏寒肢冷、面色眦白、全身浮肿、腹胀便溏、或有喘咳、或有心悸、舌淡苔白、脉象沉细。宜温肾利水,可用真武汤、济生肾气汤。如脾阳亦虚,宜实脾饮温阳利水。

④温肾固涩法:肾阳不足,腰膝酸软、阳痿滑精,或有早泄者,可用菟丝子、蛇床子、沙苑子、韭菜子、覆盆子,五味子、黄鱼胶为丸内服。如五更泄泻,可用四神丸,皆是温肾固涩。

⑤温肾补督法:肾阳不足,督脉虚损,症见畏寒肢冷、腰脊疼痛、尾间冷痛、颈强脊曲、舌淡嫩胖、脉象沉弱。宜温肾补督,可用右归丸,以鹿角胶温补督脉,或于温补肾阳中加入鹿角霜、鹿角胶之类。

⑥回阳救逆法:热病大汗亡阳,或命门火衰而畏寒肢厥,舌淡胖嫩而润,脉微欲绝,急宜回阳救逆,可用四逆汤、白通汤、通脉四逆汤。如命门火衰,阴寒内盛,格阳戴阳,症见身热烦躁,或有面赤咽痛,急宜回阳救逆,并引火归原,可用白通加猪胆汁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2)滋养肾阴法

①滋肾养阴法:肾阴不足症见腰膝酸软、手足心热、口干喜饮、大便干结、尿黄而少、舌红少苔、脉象沉细。宜滋肾养阴,可用六味地黄丸、左归饮、左归丸,亦阳中求阴之意。由于肝肾同源,肾阴不足经常同时并见肝阴不足,如兼见头晕耳鸣、眼目干涩、视物模糊,宜滋养肝肾,可用归芍地黄汤。

②滋肾降火法:肾阴不能上承,虚火上炎,咳呛音嘶、口舌生疮、咽腐不愈、舌红苔黄、脉象沉细。宜滋肾降火,可用玉女煎,“少阴温病,真阴欲竭,壮火复炽,心中烦,不得卧者”可用黄连阿胶汤。

③滋肾熄风法:温邪深陷少阴,肾液被劫,肝风内动,瘛舌缩,语言不出,脉气虚弱,舌绛苔白,可用大定风珠、三甲复脉汤。

④滋肾润肺法:肺阴不足,下汲肾阴,可致肾阴亏损;肾阴不足,阴虚火旺,又可煎熬肺阴,肺肾阴虚症见咳嗽痰少,咯痰带血,潮热盗汗,脉象沉细而数,舌红苔薄白或薄黄。宜滋肾润肺,金水同治,可用麦味地黄汤,如肾阴亏损,不能纳气,动则气喘,可用麦味地黄汤少加沉香以助纳气,甚至可用参蚧散。

⑤滋肾填精法:病久及肾,肾虚精夺,形衰色瘁,脑转耳鸣,时有厥冒,舌红苔少,脉象沉细,宜滋肾填精,可用左归丸、大补阴丸。如病久下肢痿弱不用、腰脊酸软,可用虎潜丸以滋肾填精、壮骨充髓。

⑥滋肾通淋法:肾阴不足,膀胱有热,症见尿频尿热、尿黄而赤、口干喜饮、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而腻、脉象细数。宜滋肾通淋,可用知柏地黄汤。

(3)阴阳两补法:肾阴不足,阴损及气,兼见脾气虚损,为气阴两虚,症见头晕乏力、纳差腹胀、口干喜饮、大便偏稀、手足心热、腰膝酸软、舌红体胖有齿痕、脉象沉细。宜滋肾健脾,可用大补元煎。张景岳称大补元煎是回天赞化、救本培元第一要方,是生气于精、水中取火、阴中求阳之方。如阴阳俱虚,症见面色白、畏寒肢冷、腰酸腿软、口干喜饮、大便干结,或有手足心热、舌红胖大有齿痕、脉象沉细,可用地黄饮子、河车大造丸、斑龙丸、龟鹿二仙胶等。

以上补肾十三法,均属临床常用之法,由于肾为先天之本,以及五脏之伤,穷必及肾,故补肾各法在治疗上有重要意义,特别是一些慢性虚损疾病,尤应重视培补或调理肾中真阴、真阳使之归于平衡,这不仅能提高一些慢性虚损疾病的疗效,而且也有助于中医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故不可等闲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