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大脑的神奇上
29557300000018

第18章 儿童的聪明来自何方

所谓先天是指人的遗传素质,后天是指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作用。科学的心理学认为,作为孩子聪明的智力发展是先天遗传素质和后天环境、教育诸因素的“合金”。

1.聪明来自遗传素质

关于遗传素质问题,可以从英国杰出的戏剧家肖伯纳的一则幽默趣闻谈起。据说,肖伯纳有一次收到英国著名的女舞蹈家伊莎都拉·邓肯一封热情洋溢的信。信中提出一个建议,希望他俩能结成伉俪,生个孩子。她在信中说:“您想想看,一位孩子有你那样的脑子和我这样的身体,那就会是多么幸运啊!”肖伯纳回信道:他受宠若惊,却不能接受她的建议,因为“那个孩子的运气不会那么好,如果他有我这样的身体和你那样的脑子,那可就糟了。”这段幽默的趣闻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人从父母那里能接受哪些遗传素质?遗传,是指人们从父母先代所获得的一些生物特征。主要是生物具备的解剖生理特点,决定着人的形状特征,机体内外器官的组织结构与机能,如体形、皮肤、眼睛和头发的颜色、血型、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神经类型等等的特征,是遗传的结果,也叫遗传素质。马克思认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一句话,人的遗传素质为人的智力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

遗传素质虽然不能预先决定智力,但现在更多的学者认为遗传素质是智力发展的物质前提。如近年来关于细胞染色体的研究发现,有一种患唐氏症的儿童,其细胞中第21对染色体是由三个组成的,比正常人多一个染色体,这种儿童智力明显落后。另一种染色体异常的儿童缺少一个x染色体,其表现为语言能力强,空间知觉差,但就正常儿童来说,其天生素质的差别不是很大的。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智力水平在人口中表现为两头小,中间大。智力低下和智力超常是少数,绝大多数人的智力水平是一般的。据国外资料统计,智力超常儿童约占儿童总数的3%。

智力落后的原因概括起来有几点:一是遗传和染色体畸变;二是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感染;三是代谢疾病和毒性疾病;四是在产程中缺氧及脑外伤等引起。另外,在产后的两年后发生代谢紊乱,如氨基酸遗传或碳水化合物紊乱,均能使儿童智力发育迟缓。

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写道:“没有血缘亲属关系的氏族之间的婚姻,创造出在体质和智力上都强健的人种。”现代遗传学和医学也都证明近亲通婚是有害的。据医学统计,痴呆等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近亲结婚比非亲结婚要高出150倍。

据国外关于智力的研究材料表明,人们在遗传上的关系越密切,他们的智商越相近。对122对分开抚养的不同年龄的同卵双生子进行测验,由于他们具有同样数量的遗传基因,同样的遗传素质,发现其智商有很高的相似值,这充分说明了遗传对于智力的影响。

以上都是说明遗传素质是聪明的前提和自然基础。

但我们在肯定遗传素质在智力发展上的作用的同时,又要肃清遗传决定论在人们头脑里的错误影响。遗传决定论者认为,人的智力才能都是先天的遗传素质决定的。我国的孔子提出“生而知之”的观点,认为“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在历史上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民间就流传着所谓“龙生龙,凤生凤,贼生儿子掘壁洞”的错误思想。林彪、“四人帮”一伙宣扬反动的血统论,提出“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的观点,在民众中影响极坏。美国心理学家霍尔也是一个遗传决定论者,鼓吹“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他们的错误,都是夸大了遗传的作用。因为人的智力是在遗传素质上发展起来的。世界上没有也不可能有生下来就会说话、会唱歌、会阅读的新生儿。正如鲁迅所指出的:“其实,即使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一样,不会就是一首好诗。”我们的结论是:遗传素质是智力发展的物质前提和自然基础,而后天的环境和教育是使遗传素质得到良好发展的决定因素。

2.聪明来自环境的影响

先天的遗传素质,只有在后天的环境影响下才会发生变化。一个人即使有极其良好的遗传素质,也只有在环境的影响下才能发展其聪明才智,这个发展是极其广阔的。就这个意义来说,环境条件有利与否,对个体发展的水平起着决定性作用。研究表明:一个遗传素质正常健康的儿童,在环境的影响下,有其发展的潜在可能性。

(1)环境

环境是指一个人所能具体接触到的人和事,例如家庭、亲友、邻居、同学、社会团体、社会风尚、民族习惯以及地方习俗等。总之,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尤其是家庭环境对儿童的智力发展影响更大,关系着儿童聪明才智发展的完善与否。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一个人在步入社会之前,有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在家庭里度过的。家庭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是通过家庭环境来实现的。家庭环境包括家庭成员的文化素养、知识经验、职业特点、经济条件等等,都会影响儿童的智力开发和聪明程度。大量的调查报告表明:凡是家庭智力气氛良好,家长重视智力开发,并懂得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根据儿童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掌握科学的智力发展规律和方法,在这种家庭环境中生活的儿童就会表现出好奇、好问、好学、思想敏捷的特点。

我国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当时已非常重视环境对儿童智力发展所起的影响作用。据我国著名的儿科专家、上海医科大学刘湘云教授及其指导的研究生华健所作的一项调查表明,儿童发展的差异,取决于家庭环境。“经过两年对128名上海市健优儿童的家庭环境与128名一般儿童的家庭环境进行对照,发现‘健优儿童’,不仅身体发育指标明显超过了一般儿童,且平均智商得分也超过对照组12分。”

上述情况启发我们,要创造适应儿童智力发展水平的环境,让他们在其中自由探索、积极发现是很重要的。因为智力表现为选择环境、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的能力,所以要鼓励儿童与环境、与同伴等充分地相互作用。若将儿童禁锢在家庭小圈子里,就会阻碍儿童智力的发展。

父母给儿童刺激的数量和质量,是家庭环境中影响智力发展最重要的因素。研究表明:儿童有强烈的情感需要,情感上受到冷遇的儿童,不但动作发展欠佳,智力活动也表现迟缓。反之,在慈爱、热情的父母关心下的儿童都能健康地成长。如果父母互敬互爱,同时也尊重儿童,可使儿童获得自信,对儿童的智力活动起到很强的激励作用。我们不仅要为儿童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即指家庭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状况,尤其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态度及其情感交流状况,因为家庭的心理环境会直接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更为重要的是要给儿童创造益智的环境,经常给孩子提供新颖的刺激活动,扩大儿童的生活领域,增强儿童的接受能力,提高其大脑和各种感官的灵敏性,促进并加快儿童智力发展的进程。如果儿童的生活环境较狭窄,但其智力发展速度又很快,儿童在智力发展进程中就会产生矛盾。父母应引导孩子去看看外部世界,广泛接触自然界和社会生活,扩大儿童的视野,这样儿童就会产生一种新鲜感,激起儿童的兴奋点,较长地集中注意力,从而提高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为其将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儿童的智力主要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活动能力是儿童智力发展水平高低的标志。如果限制儿童的活动,就意味着压抑了儿童的智力发展。父母要充分发挥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多带儿童去户外活动,多让儿童在操场上、公园里自由地做游戏,爬小山坡,奔跑跳跃,还要精心为儿童提供“精神营养”,选择有利于儿童智力发展的玩具、图书、报刊等。有条件的家庭除了为儿童提供写字用的小课桌外,还应为儿童设置一个家庭书角,或把书架的一两格交给儿童,让儿童把他的图书排列起来。儿童的玩具、手工和小实验用具也不要忽视,给他柜子的底层或一个纸箱子,让他整齐存放。须知,这都会成为儿童奔向知识海洋的码头,成为孩子聪明的源泉。

(2)环境的影响与作用

根据国内外的研究资料: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就受到环境的影响作用。婴儿在出生前的外界环境是通过母亲的各种渠道对胎儿进行影响的,科学家对胎儿的研究表明,胎儿有味觉,能感光,能记住母亲的心动与血流声,能记住母亲孕期经常听的乐曲。科学研究还证明,儿童早期抚养中的社会交往因素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一些被孤儿院收养的孩子,因为缺乏交际和父母的抚爱,他们的智力发展就显得迟缓。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曾发现了两个年龄相仿,从小被禁闭的小女孩,其中一个叫伊沙贝尔,另一个叫安娜。伊沙贝尔出生于1932年4月,当即随其母(聋哑、低能)被关进暗室,直到1938年11月被救出。伊沙贝尔被发现时患营养不良症,腿部弯曲,听不懂别人的话,更不会讲话。1938年至1940年在俄亥俄州儿童医院曾先后两次进行下肢纠正手术,1940年以后智力仍不正常。安娜出生于1932年3月,出生后立即被关进一所小屋,直到1938年2月被发现。1938年至1940年先在州立养育院,后住养父家,最后进入智力落后儿童学校。1940年以后,身体机能虽然良好,但智力落后。以上事例充分说明一个人的智力发展、聪明程度,是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加上后天环境的影响而形成的。而环境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是以一种多因素、多侧面的复杂方式来实现的。丰富多彩的益智环境可以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研究表明,“某些环境可以引起一个人智商的变化。一个朝气蓬蓬的、想解决问题和有竞争性的儿童有可能使他的智商增长,因为他的心理能力的发展比他的同伴(同龄儿童)较快一些。一个在环境好转中生长的儿童,也有可能增长智商。”当然,一个儿童的聪明原因是复杂的,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离不开后天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父母,要为儿童积极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益智环境,因为它们影响着儿童的聪明才智。

3.聪明来自早期教育

教育能启迪人的智慧,家庭教育起着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都难以起到的奠基作用。家庭的早期教育是促进儿童智力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它既具有潜移默化之功,又能收到精雕细琢之效。

(1)早期教育的特殊功能

我国古代所谓的“神童”、外国所谓的“天才儿童”,都是指智力发展水平较高的超常儿童。就像亭亭而立的小树,在园丁的精心抚育下,可望成为参天大树。正因为此,当今世界各国都在狠抓儿童的早期教育。许多国家都规定满6岁的儿童可以入学(如日本、美国、德国、朝鲜、埃及等),世界上实行5岁入学的国家已达30多个,最近日本还有人主张4岁的儿童就可以入学等等。总之,重视早期教育,已成为世界性的趋势。我国少年小提琴手吕思清,4岁开始学提琴,经过刻苦学习,8岁就把“我爱北京天安门”、“洪湖水浪打浪”等曲目演奏得情深自如。我国心理学家林传鼎教授曾对我国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的童年智力发展进行追溯性的分析研究。他指出,唐代诗人元稹的母亲贤而能文,亲授以书传,所以他9岁已工诗文。元代算术家王恂,自幼性极颖悟,他的母亲教以千字文,再过目即成诵。国外也有相近的事例,如德国诗人歌德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他父亲通过参观和讲述故事,培养他对历史的爱好;他母亲时常给他讲些富于想象的美丽传奇故事,培养他的想象能力,他6岁半就自己排戏,到了10岁就开始写剧本了。1985年1月11日,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会见武汉大学不足5岁的少年科技班学员陈津津,会见时陈津津用英语和汉语背诵了武汉大学长达一千多字的简介和有声有色地背诵了古文《留侯论》,并做了一道答案正确的2a4b2c8的数学题。孩子确实聪明过人,应该算是“神童”了。陈津津之所以成为“神童”,遗传素质仅是前提和自然基础,主要是早期智力开发的作用。据美国费城理疗医师格莱恩·多曼主持的“超智能研究所”认为,普通人的遗传基因与“天才”相差无几,关键在于教育培养。所以于光远同志兴奋不已,发表感想说:“从陈津津身上可以看到幼儿智力早期开发的巨大潜力。”确实是这样,陈津津的家庭对他进行智力早期开发的情况,充分表明这种潜力是巨大的。

《父母必读》曾刊登了一篇父亲陈恳谈培养教育儿子陈津津的体会,陈恳是个医生,致力于优生优育的研究。他的想法和做法对幼儿怎样进行智力早期开发不无启迪意义,不妨介绍如下:有人认为孩子的培养要从怀孕期开始,我认为不对,而应该在母亲怀孕前一年开始。怀孕的最好季节是春秋二季,小津津是在5月受孕的。父母的年龄相差较大一些为好。妻子怀孕以后不要盲目多检查,医学上的许多检查,对婴儿或多或少都有些不好的影响。孕妇的烦躁焦虑与动怒都是不利于优生的。怀孕以后要改吃淡的。小津津4岁零3个月所做的智力测验表明,他的智商190(一般是90~110)是与后天优育优教分不开的。

用摇篮摇孩子对婴儿大脑发育是不利的,婴儿开口说话时,我们就用英语和汉语同时交替教他,并用数字编成诗画,让他明白,如:“一个人离开他的家,走二三里,烟林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既教他读数字,又教他认识实物。孩子对“0”的理解比较慢,我采用的办法是用实物表示。小津津要吃糖,我就在纸上写个“0”,表示没有了。我还经常给小津津讲故事,最早讲的是《池边的雄鹿》和《乌鸦与水壶》,让孩子从故事中领会道理。总之,用形象来教孩子认识事物与开拓眼界,才能激起幼儿的求知欲望。近年来,随着广大家长对早期儿童的智力开发进行的各种各样教育培养,我国确实出现了不少“神童”。其中有技艺高超的小画家、小书法家、小演奏家、小舞蹈家、小影星、小棋手等等。更有智慧出众的超常儿童,有的3岁能阅读书报;有的不到上学年龄已能解高等数学;有的心算如神;有的用外语与外国友人交谈自如;有的童年已成丰产作家;有的6岁上中学;有的8岁上大学;有的8岁向国家申请专利;还有的12岁获得国家发明奖等等。凡此种种都证明儿童的智力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也是对儿童进行早期教育所取得的效果。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早期教育不会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大脑是越用越灵,越用越聪明的。那种认为早熟早衰的观点,是毫无科学依据的。早期教育不仅不会损害大脑的发展,恰恰相反,只会促进大脑发展进入良好途径,使儿童更聪明。

(2)早期教育促进儿童智力发展

我们在肯定早期教育对儿童智力发展作用的前提下,又要掌握适当,而不是越早越好,一定要从儿童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的实际水平出发,遵循儿童智力发展的规律。

所谓智力发展规律是以思维力为核心的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之间的相互关联。注意力作用于观察力,要求观察时既要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又要具有一定的选择性、计划性和系统性;观察力是智力发展的关键,记忆过程就是通过识记,保持和再现对外界信息的接收、存储和处理的过程;想象力是创造力发展的本质和内容;思维力处于智力发展的核心,是通过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的发展而表现出来的。早期教育就要遵循儿童智力发展的规律,教以适当的知识和技能,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

美国著名科学家维纳在总结他自己以及其他几个“神童”的经验教训时说:“超前教育,既是一种强烈药物,也是一种强烈毒药,开单方的医生,一定要了解并确定其剂量。”这对每一个父母对其孩子进行早期教育都是有启发意义的。

(3)“神童”的发现与培养

古今中外大量事实表明:幼年时才华超众的“神童”,由于未能继续接受教育并进行实际的锻炼,他们的智力发展就会停滞下来,甚至倒退,因而越长越平庸。美国心理学家特尔蒙等人长期的追踪实验表明:“早期智力超常,并不能保证成年后具有杰出的才能,卓有建树。一个人的能力大小同儿童期的智力高低关系不大。”特尔蒙的实验启示我们,要以对智力采取发展的眼光,不仅要进行儿童的早期教育,而且还要继续进行教育,不断发展人的智力。

我国历史上都有选“神童”的传统,尤其是宋朝的历代皇帝,都非常重视挑选“神童”,先后大约选了300名左右,是历史上“神童”选得最多的朝代。其中除杨忆、晏殊等神童外,其余的人后来均不见经传。所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宋朝的改革家王安石青年时期写过一篇《伤仲永》的短文,指的是所选“神童”中的方仲永,长大以后却无所作为,变得默默无闻而越长越平庸的典型事例。方仲永是江西金溪人,少时的遗传素质很好,比较聪明,对他进行早期教育,初见成效。他五岁就会做诗,人们都赞扬他,有的人还给他的父亲送些钱财,他父亲感到有这样的“神童”儿子非常自豪,也经常带领儿子去拜会亲朋宾客,忙于频繁的宴会,并作诗词表演,从中牟利。由于没有再让仲永接受良好的教育,他自己也没有抓紧学习,最终学业荒废。到十二三岁时,写的诗就不如以前那样好了,到了二十岁左右的时候,反而变成了一个平庸的人。有人感叹仲永“泯然众人唉!”这虽然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神童”的事例,实际上具有普遍的意义。美国科学家维纳还写了两本“神童”的自传,书中讲述与他同时期的四个“神童”的遭遇:一个变成毫无进取的凡夫俗子,另一个在大学毕业前一年病死了,第三个成为政客,第四个成为一名普通的乐师。维纳在书中强调指出:如果“神童”没有适当的环境和勤奋努力,就不能成为突出的人才,甚至可能沦为庸才。这充分说明教育能启迪人的智慧,教育对儿童智力开发的重大意义。

(4)早期教育研究成果的指导

1964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撰写的《人类特性的稳定与变化》一书出版,他以先前发表的近百个从幼儿时期一直跟踪观察到成年的《追踪研究》为基础,通过分析提出了儿童早期教育理论的几个重要假说:

第一,5岁前是智力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追踪研究”表明,尽管每个人的智力发展多种多样,但一般说来把17岁时所达到的普通智力水平看作100%,那么从出生到4岁就获得了50%的智力,还有30%的智力是在4岁至8岁期间获得的,最后的20%的智力则在8岁至17岁获得。

第二,儿童学业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早期的教育。

布卢姆的研究工作在国际上引起了越来越广泛的注意,并日益为国际劳动界所公认。据美国有关人士1975年的调查,布卢姆的研究成果被列为15年来“最有意义的”一次教育研究。

我们要重视早期教育的理论研究成果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使我们的早期教育取得成效,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

4.聪明来自教育的最佳时机

在智力发展上不仅早期教育很重要,而且还要抓住教育的最佳时机,也就是说不要错过教育的关键期。

(1)教育的最佳时机

我国古代的教育专著《学记》就有“当其可之谓时”的忠告,也就是要抓住教育最佳时机的意思。教育的最佳时机就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抓住了这段关键期的教育,就可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怎样掌握一个人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日本心理学家木村久一的“递减律”认为:假如人的潜在能力为100%,则在初生时进行教育,其能力发挥可达100%,5岁时开始教育可达80%,10岁时开始教育则只有60%。心理学的研究表明:“0到7岁是人的智力发展的关键期。”也就是说从孩子一生下来起,就要考虑对他进行教育。如果不给孩子适当的刺激和教育,就会贻误他智力发展的良机。

人的智力发展有个关键期,其中发展儿童语言又是抓住教育最佳时机的关键。因为儿童智力的发展首先表现在语言的发展,语言的发展是儿童整个智力发展的重要基础。科学研究表明:1岁是儿童积极理解语言的最佳时机;2岁到3岁是学习口头语言的最佳时机;4岁到5岁是儿童书面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机。幼儿期的词汇量增长很快,大约可增长3~4倍,即3岁达800~1000个;4岁达1600~2000个;5岁达2200~3000个;6岁达3000~4000个。语言不仅帮助幼儿出色地思考问题,而且又是他们掌握知识的工具。

如果一个人的智力在最佳时机得不到发展,或是受到了压抑,将是难以补救的。印度“狼孩”卡玛拉的事例,生动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2)“狼孩”现象的思考

1920年,印度人辛格一次在狼窝里发现两个小女孩,小的2岁,很快死去了,大的8岁,取名卡玛拉。她用四肢行走,用双手和膝盖着地歇息。她舔食流质的东西,只吃扔在地板上的肉,从不吃人手里拿着的肉。她害怕强光。夜间视觉敏锐,每到深夜就嚎叫。她怕火,也怕水,从不肯洗澡。白天蜷伏在墙角里睡觉,即使天气寒冷她也撕掉给她御寒的衣服和毯子,经过辛格的悉心照料和教育,她两年学会了站立,4年学会了6个单词,6年学会直立行走,7年学会45个词,同时学会了用手吃饭,用杯子喝水,到17岁临死时具有相当于4岁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上例说明卡玛拉的智力发展关键期是在狼群中度过的,丧失了受教育的最佳时机,因而回到人间后,虽经过长达10年的精心教育培养,有时仍会像狼一样嚎叫,走路时忽然又用四肢爬行,到15岁还只会用二三个字断断续续地说话,始终不能适应人类的生活,教育最终也无法补救。正如马克思所说,“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是人的发展的空间。”所以7岁前是人的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是教育的最佳时机,关系到人的一生智力发展的水平。

(3)不要错过智力发展的关键期

现在我们从另一角度来说明人的智力发展只要不错过发展的关键期,恢复起来就很快,决不会发生像“狼孩”卡玛拉的情况。我国山东高密县的农民刘连仁,1944年被日军抓到日本北海道“昭和矿业所”做苦工,不堪虐待逃入深山中,过了13年的野人生活,被猎人发现后带到扎幌,很快就恢复了现代生活,1958年4月10日终于回国与家人团聚。又例如曾参加日本侵略军的日本人横井庄一,太平洋战争日本失败,他逃入深山之中,1972年1月24日被人发现遣送回日本,他在山中过了28年的野人生活,也同样很快恢复了正常人的生活。因为他们俩人都是成年后才离开人类社会,大脑发育已经完成,最主要的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没有错过,与“狼孩”卡玛拉的情况完全不同。

以上说明,聪明还要抓住教育的最佳时机,特别要重视智力发展的关键期。

5.聪明来自勤奋,勤奋出天才

如果一个孩子既聪明又用功,那么他学习上就会进步很快,真正体现出勤奋出天才的真理。因为聪明在一个人的成就里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如果不刻苦努力学习,聪明才智没有予以发挥,或者发挥得不恰当,就等于不存在聪明。

勤奋是在一切活动中取得成就的一个最根本的因素,只有刻苦努力,才能做到:“人一能之,己十能之,人十能之,己千能之”,那么达到与天才同等的成就是完全可能的。事实上所有的天才,都是在刻苦学习中发展起来的。在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两个年龄相同的学生,家庭和生活的环境大致一样,健康状况都很好,在同一班级学习,但他们的聪明才智却有着较大的差别。原因是什么,我们可以从爱因斯坦的一个公式中获得这个问题的答案。

据说一个人要爱因斯坦公开他成功的奥秘,爱因斯坦写了一个公式:A=x+y+z。爱因斯坦说:A代表成功,x代表艰苦劳动,y代表正确的方法,z代表少说废话。

古今中外,许多杰出的科学家、艺术家取得辉煌成就的最重要原因,就是勇于实践,刻苦努力,也就是勤奋的结果。

总之,聪明这两字,顾名思义:聪是指耳朵的听觉能力强;明是指眼睛的视觉能力强;勤听勤看,不断通过大脑多思多想,人就变得聪明一些。闭目塞耳,无所事事,自然就要显得愚笨一些。但是聪明与愚笨不是固定不变的,因为人的智力的高低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这就要涉及到智力发展的一系列的科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