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曹操最实用
29521700000091

第91章 机会来了就别错过

曹操与袁绍之间由对立走上对决,根本原因是二人之间的利益争斗使然,而促使两人对决成败的,则是二人对时机的把握不同。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三月,曹操南下围张绣于穰。田丰建议袁绍趁此机会南下袭许,奉迎天子以号令天下,否则“终为人所擒,虽悔无益”,由于当时公孙瓒未灭,袁绍避免两线作战没有听从,只给曹扩写了一封恐吓信。曹操知道后慌忙撤军,结果被张绣追击,打了一个败仗。曹操忧心忡忡地对荀彧说:“现在讨伐不义之人,但是力量不如人,怎么办?”苟或回答说:“古时的成败者,假如有了才能,那么即使一开始较弱,后来也能变得强大。如果不是有才能的人,也有可能由强变弱。” 苟或的这番话犹如是在暗示曹操和袁绍之间的差别,虽然曹操现在比之袁绍处于弱势,但是早晚都会变的比袁绍强大。这是由曹操的才能和他所能抓住的机会决定的。 曹操受到启示,再加上自己已经有天子为号令,可以扶义征伐,相当于自己早就占了先机,如果师出有名,那么,就不愁打不败袁绍。于是,曹操在听取了下属的意见后,迅速针对袁绍的动作采取相应的行动,不断的抓住机会削弱袁绍的力量。 公元198年底,曹操南破张绣,东擒吕布,进兵河北,正式与袁绍相互抗衡。 曹操挟天子以后,不仅使关中附从,而且号令起袁绍来。曹操下诏书以天子的名义责难袁责绍,袁绍当然不服,十分恼怒,他曾经致书公孙瓒,劝瓒投降,“释憾除嫌”,但公孙瓒不答应。所以,建安四年(公元199年)二月,袁绍奋力灭瓒。 曹操围吕布时,袁绍暗中支持张杨声援。所以,曹操趁袁绍与公孙瓒激战之机,公开挑起事端,指使张杨部将杨丑杀张杨,之后张丑又旗帜鲜明地投靠曹操。张杨部将袁党眭固又杀杨丑,明白宜布投归袁绍,并重兵控制河内郡的战略重镇射犬(在今河南武陟县西北)。夏四月曹操进军临河,振曹仁、史涣渡击杀了眭固,占领了河内郡,打入了袁绍的领属区,建立了河北前进基地。 公元199年初,也即官渡之战前,北方军阀基本呈现出袁绍和曹操两家以河为界的南北对峙态势。这时,袁绍已灭公孙瓒,据有青、冀、并、幽四州之地,民户百万,带甲数十万,势力最盛。曹操已于建安三年十二月(公元199年1月)吞灭吕布,据有司、豫、兖、徐四州,及荆州北部、青州一部,仅次于袁绍。如此情况下,同样怀有一统天下之志的袁绍、曹操开始了针锋相对。 公元199年五月,袁绍灭了公孙瓒之后,立即宣布兵伐许都,简选精兵十万,铁骑万区,开赴许都。这一决定遭到了沮授的反对。他认为,袁绍军队在讨伐公孙瓒后,百姓已经疲惧,粮草也不充足,百废待兴。而且曹操有天子做后盾,贸然伐都许有违道义。明智的决定是在争取时间休养生息的同时想办法摆脱政治上的被动局面,然后再讨伐曹操也不迟。而较为激进的郭图、审配等认为讨伐曹操,则是易如反掌,把握住现在才是。 一向自傲不善谋的袁绍当然听不进去沮授的建议,且急于称帝的他也想快点消灭曹操,所以他不顾政治上的被动局面,不顾士民连年征战的疲劳,妄自开始讨伐许地和曹操的行动。 袁绍的贸然行动对于万事俱备的曹操来说,然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袁绍在完全不利于自己的情况下发动官渡之战,而曹操正好可以把握住这次机会,让信心满满的袁绍铩羽而归。最后连东山再起的能力都不复存在。 历史给了每个人平等的机会,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像曹操一样善于去抓住和把握这些机会。他不是完人,但是他懂得谋划和应变,懂得听取谋士的意见作出合理的、有利于自己的取舍,然后不失时机的成就事业。 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也是给善于抓住机会、绝对不错过机会的人的。机会来了,不能够灵活应对,那么,丢失的不仅仅是机会,还有可能是成功的希望和捷径。法无常势,机会也不常有,机会来了就别错过,才能更有机会和把握成功。

“成事之道”机会可以得也可以造 历史总是会给我们呈现出两种不同的人生。有的人得到了机会,就沾沾自喜,得意忘形,固守着这个机会以为就万事可成,到最后才发现自己原来是败在这个机会上。相反的另外一种人则是,即使抓住了机会,也会谨慎对待,这个机会只是他们进步的阶梯,利用此机会创造出更好的机会才是他们努力追求的,所以他们的成就也就会无止境。 袁绍拥重兵、占地利,最后却惨败而亡。曹操白手起家,但是他不仅善于抓住机会,还善提战机,制造动乱取势。曹操可谓是胜人一等,这也正是他比袁绍更精明之处。比如挑起袁曹的公开对立,而把发动战争的责任又转嫁到袁绍身上,最后以智取胜。这招确实道高一尺,先赢一着。 兵书上讲:所谓待机者,即乘敌人内乱而取之,费力少而成功大。姜太公认为,时难得而易失,因机而发,时机未到,不可妄动,时机一到,不可迟疑。古今成大是者,无不是善于取乱,乘机取势而发家的。 机会是你走向成功的开端,但是抓住机遇只是成功的一半。机会并非时时都有,大多时候是稍一迟疑,转瞬即逝,即使抓住了不会用,机会也会溜走。所以说,要想成就一番大的作为,一定要善用捕捉机遇,利用机遇,要待机而动,也要伺机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