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曹操最实用
29521700000089

第89章 凡事要走一步想三步

曹操一生谨慎,虽“挟天子以令不臣”,但也不敢冒然称帝。与袁术等人相其高明之处就在于曹操一求稳,二求实,不务虚名;同时又稳扎稳打,步步连环,一步步走上了权力的顶峰。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考量自己与袁绍之间的正面抗衡没有任何利益而言,因此主动让出了大将军职务,自己任骠骑将军,但实际仍然总揽朝政,“录尚书事”。曹操将献帝接到自己的身边后,自己就相当于丞相。由于当时曹操自己的势力不大,而且汉朝旧臣的从中作梗,导致曹操虽将汉献帝置于自己的控制范围内,但是,曹操没有能够实现对内完全控制,对外令出必行的效应,结果要向袁绍妥协。 因此,曹操认真进行了反思,他觉得关键在于没有能够真正的掌握实权。只有掌握了实权,才能实现进一步的目标,进行更远大的计划。所以,他开始为自己接下来要走的计划进行认真、有秩序的谋划和实施。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以献帝名义废除三公职位,设丞相和御史大夫。这在体制上是恢复西汉做法。丞相为皇帝手下第一大臣,总理全国军政大事,御史大夫为丞相副手。武帝以后,丞相府和御史府的实权转到尚书台,东汉朝廷体制即无丞相、御史大夫,实权在大将军手中。东汉又设太尉、司徒、司空,合称三公,实为闲官并无实权。曹操恢复丞相一职,献帝又命他任丞相,反而比当初被袁绍要去的大将军职位还高。 曹操绝对不允许以后的进展出现任何变故,所以,他积极的提携、重用自己的人。与自己任丞相一职配套,曹操建立起自己的丞相府工作班子,分别以崔琰为丞相西曹掾,主管丞相府内官员任免事宜;以毛蚧为丞相东曹掾,主管二千石以下政府和军队中官员的升降事务,以司马朗为主簿,以庐毓为法曹议法令,主管政法刑律事宜,征司马懿为文学掾,主管选拔人才等事务。 到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又任曹丕为五宫中郎将,为丞相副,也同丞相府一样,建立完整的工作班子。 由此,曹操要把朝廷大权把握在自己手中的计划已经紧锣密鼓的进行着,而且到了关键时刻。再进一步,他就可以更加牢固的控制政权了。 曹操不图虚名,只求实权。所以,他步步为营,借助献帝然自己的行动变得顺理成章。他先将冀、青、幽、并四州完全控制在自己手里,然后迫使献帝下诏把天下十四州后合并为九州,为自己进一步建立集中政权又进了一步。 建安十八年五月,献帝册封曹操为魏公,并加九锡,曹操的魏国还设置丞相以下群臣百官,以及众多与朝廷名称、职权相当的职位,一步步完善制度。曹操此时除了名义上没有称帝外,这简直和皇帝没什么两样。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三月,献帝把曹操的地位提高到诸侯王之上。建安二十年九月,献帝授予魏公曹操分封诸侯、任命郡守国相的权力。建安二十一年五月,献帝下诏,晋封魏公曹操为魏王,命使持节代理御史大夫、宗正刘艾奉诏书、传国玉玺等专程前往邺城举行封王仪式。八月,曹操任命大理钟繇为魏国相国,以此为开端,全面进行巩固其魏王政治地位的活动。 此外,曹操还不断的利用手中的权力任命官员,拉拢人才;祭天耕种藉田的仪式,逐渐的麻木人民。任何王命和形式上的改变,其实都是曹操权力变更的一种外在体现,说明他又掌握了更多的实权。同时,他也在自己日常的各方面慢慢的向天子的形式方面发展。虽然没有明确的称呼,但是总是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就这样,曹操按着事先的计划,走一步,看三步,有步骤地在体制方面从献帝手里转移权力,有目标有秩序的前进,完成建立曹魏王朝的准备工作。 此时的魏王曹操,地位和实力绝对不可同日而语,他名义上还对献帝称臣,实际上却早已权倾朝野。他步步为营,将本来就是傀儡皇帝的献帝进一步的慢慢架空,并巧妙的转化成自己的力量。就因为他不图虚名,善于走一步想三步,所以他实现这一切的过程十分顺利,达到目标后还能安然无恙。这正是他进行偷龙换凤的高明之处。 走一步,想三步,稳扎稳打,更容易成功。虚名表利没有任何升值的空间和意义,重要的还是扎实的走好每一步,计划好未来,避免盲目无措。只有凡事都走一步想三步,计划好每一步,进退才会自如轻松,达成想要实现的目的。否则,盲目的乱撞,对未来没有任何目标和预知性,只会让自己一事无成。

“成事之道”把握好远景 凡事最后能够成功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不仅做好现在,更加的着眼于未来,走一步想三步,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排除前进道路上任何可能对自己造成威胁的障碍,直至达成目的。 曹操在人生设计上,对远景把握的很好,每走一步,他绝对看清楚了后面的几步,是一个真正的棋手。“奉天于以令不臣”,是曹操一生乃至其用霸术的最突出的特点,而如何利用好天于这块招牌,处理好他与天子及他与地方势力的关系,使他自己能够集权而成为事实上的皇帝,更是看一个霸主谋略高下的试金石。 曹操行君之实,却一直背臣之名。他高瞻远瞩,出于对实势的审慎态度,和对进退之道的良好把握,不仅走好了每一步,还不断计划着更为长远的将来,筹谋更大的事业。 任何想要有长远发展的人和事业,都不能够只着眼于现在,不顾将来的生存机会可利益。着眼于未来,有助于看清方向,瞄准目标,调整现在的步伐。即使现在遭受到暂时的损失,只要是对未来的大势有帮助,也照样可以选择因大失小。输得起一时的小,才能赢得起长久的大。

世人都说曹操太狡猾,甚至有人说他是“乱世之枭雄,治世之能臣”。比如,他在杀董卓一案的阴谋暴露后,临场机变,胡乱应付过去后,就顺势金蝉脱壳,一走了之。曹操知道,这件事迟早会露出破绽,因此必须走为上策,以免招来杀身之祸。他的大道理就是:有时,危险并不一定以为着危险,只要你善于利用,危险也会转化。

战场的厮杀、官场的博弈,都少不了随机应变、权衡利弊。因此,曹操的机变之术,不是狡诈,而是生存之道,是成就大事的智慧。一个生性木讷、不善变化的人,你指望他在你死我活的竞争中生存下来,那是无法想象的。从曹操身上,我们可以对机变有更深刻的体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