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曹操最实用
29521700000080

第80章 坚决砸烂“小圈子”

曹操用人讲求用人唯才,人尽其能,从来不凭借亲疏远近来用人,否则,他的身边就不会有这么多的谋士能人了。这正是曹操善于借力使力的表现。而用人不能做的像曹操这样的,注定不能成大事。 袁绍吞并公孙瓒后,由于北方地盘大,开始搞袁氏小圈子。他派长子袁潭任青州都督,沮授劝谏袁绍说:“这一定会成为祸乱的开始。” 沮授又给袁绍讲了一个“逐兔分定”的故事以劝谏:“世人常说一只兔子跑到街上,很多人追逐它,一个人捕了,企图得到它的人就会停止行动,这是兔子已经归捕获者的缘故。年龄相同的就看谁贤能,德相当就用占卜来决定,这是古代的制度。希望你在上思考从前成功失败的教训,在下想一想逐兔定的道理。” 袁绍不听他的意见,说:“我想让我的每个孩子各守一州。来看他们的才能如何。”又让第二个儿子袁熙为幽州太守,外甥高干为并州太守。沮授退出时说“祸患大概会从这里产生吧!” 袁绍搞“小圈子”不但让将帅寒了心,也让谋略家们离他而去,后来绍兄弟相残,终于败亡。 刘备、孙权死后,继承者也搞小圈子。刘禅把诸葛亮教导他的“近贤臣,远小人”整个颠倒过来,近小人,远贤臣,吓连姜维这样的大将都不敢在成都驻。孙权的儿子孙亮,用人唯宗室是举,连被父亲指定的顾命大臣诸葛恪也信不过,纵容宗室霸孙峻把诸葛恪杀掉了。 曹操很早就懂得用人时搞“小圈子”的危害,所以他在用人方式上坚决秉承任人唯贤,唯才是举的理念,绝不搞“小圈子”。 当年曹操与袁绍共同起兵讨伐董卓时,袁绍曾问曹操,如果大事不济,则何方面可据?袁绍自己的打算是,南据黄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后来他也果然这么做了,可结果天下却没争着。曹操当时则说出一句志向气度显然比袁绍大得多的话来:“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曹操起兵时,只有本家族的几个兄弟和侄子作骨干,七拼八凑,不足四千兵马。他任优秀人才上收到了奇效,这样就使他在短短的几年内,造就了“谋士如云,战将如林”的庞大队伍。

曹操一生征战,直到后来,创立魏国,所任用的文臣武将,都来自于全国各地。日后的事实证明:曹操在三国君主中以惟才是举著称,在曹操的阵营里也确实人才济济。曹营谋士没有包打天下的,只有各有所长,各有千秋,呈现出一派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景象。 曹操充分利用并集合起天下智力,每走一步都是众多智士的合谋。不仅如此,任人唯贤的曹操还曾经想过将刘备和孙权收归帐下,为自己效力。 刘备的反复无常曹操深知。在他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投靠了曹操,曹操的谋士就主张杀掉刘备,苟或人谏日:“刘备,英雄也,今不早图,后必为患。”曹操不答,或出,郭嘉人。操曰:“苟或劝我杀玄德,当如何?”嘉曰:“不可,主公兴义兵,为百姓除暴,惟仗信义以招俊杰,犹惧其不来也,今玄德素有英雄之名,以困穷而来投,若杀之,是害贤也。天下智谋之士,闻而自疑,将裹足不前,主公谁与定天下乎?夫除一人之息,以阻四海之望。安危之机,不可不察。” 曹操认为郭嘉说的有理,并认为刘备是个难得的人才,因此对刘备十分敬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总想把他纳入自己的营垒。刘备不甘在曹操之下,表面上应付着曹操,实际上另有己图。他与曹操翻脸后,一次被曹兵打得大败,妻子和大将关羽都被生俘。在这前后,曹操的谋士程昱、郭嘉等,几次提醒趁机杀掉刘备,可曹操的回答只是一句话;“方今收英雄时也,杀一个而失天下心,不可。” 明知刘备是劲敌,也有机会杀他,但只要有一丝争取的希望,也不肯下手,这是何等的气量!惟恐杀一,丢掉一片,这又是多么的高明! 孙权也是一位足智多谋的人物,一代霸主,曾多次与曹操交锋,曹操都沾不到甜头,因此,曹操发出“生子不如孙仲谋”的概叹。 曹操在后期,不止一次地发出过这样的感叹,并采取过多种措施,想把孙权拉过来。他让阮璃为他起草的《与孙权书》,完全是站在平等立场上讲话,从“百姓保安全之福”,孙权也可为天下一统作出更大贡献的高度,劝导孙权与他合作。在曹操的殷殷招纳和刘备的夹击之下,孙权终于做出了称臣的表示,如果不是曹操在这种情况下突然死去,他把孙权争取过来是大有可能的。 三国之主都能用人,但只有曹操思想着把另外两主用起来。孙权作为后生,对曹操的用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他说:“至于御将,古之少有,比之于操,万不及也”。 讲求以道御人的曹操,在用人上坚决不搞小圈子。政治抱负宏大的他,用人气度自然不凡,他任天下之智力,争天下之归心,借力使力,取得了三国中最大的胜利。 用人不能搞小圈子。历史的经验教训早就呈现在了今人的面前,靠亲疏远近关系决定用人的,注定要失去人心,走向失败。而善于笼络人才,坚决砸烂小圈子的人,也能够收服更多的人心,从而借助大家的力量,成就大作为。

“成事之道”将小圈子变成大圈子 古人云:能用一人之囱者,一世无成;能用三人之智者,掌有小成;能用天下智力,无事不成。这充分说明了借力的大小决定了人成事的大小。凡是能够成大事的人,就会将自己身边的人才小圈子慢慢的变成大圈子,尽可能的扩充自己的队伍,实现为自己所用。

曹操对人才的爱惜与渴望,以及他培育人才、吸引人才的制度是非常突出的。他不会任人唯亲,也不会专擅独权,他会坚决砸烂自己身边的“小圈子”,任天下之智力,争天下之归心,他还能够正确对待反对自己的人,善于将对自己不利的人心,凝聚为对已有利的力量。 俗话讲:士不分亲疏,人不分南北。也就是说人天地域之分,更无南北之别,只有为我所用,就都是自己的。曹操一生征战,直到后来,创立魏国,所任用的文臣武将,都来自于全国各地,用毛泽东的话说,就是实现“五湖四海”的政策。曹操没有搞“小圈子”,所以他终成大业;而与他同时代的人,因搞小圈子而使初见雏形的大业中途夭折。 谋事在己,成事在人。搞“小圈子”,摒弃人才,不敢大胆放手使用,就会没有火力,更缺乏创造力。对待下属,既要选对人,又要做对事,形成用人讲公道,不搞小圈子,风清气正、政通人和的良好风气。由此才能拓宽人生视野,开创新的人生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