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曹操最实用
29521700000072

第72章 政治枭雄身上的文人风采

曹操一生身处政治斗争的漩涡,权谋、霸术以及各种政治斗争需要的品质,他都具备,而且最后还取得了极大的成功,简直可以称他为一代政治枭雄。但是即使在战争环境里,曹操坚持从事文学创作,“横槊赋诗”,进展文人风采。 作为一个武官,曹操修身的过程我们无从得见,所以他的文学修为提高的过程我们更是不可知。但是,从一开始,他的文采就享誉一时,并且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青年的曹操,洋溢着针砭时弊的文人气质。他多次上书为宦官的死对头窦武、陈蕃说话,在宦官权倾朝野的时候,得罪宦官显贵很容易性命不保。为了表明自己的指向,曹操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写道“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在清楚传达出自己的意愿的同还以恳切的语言打动人心。 但是,事不遂人愿,曹操面临的是一个走向衰落的王国。他很快就对当政者彻底失望了。曹操很快辞去了公职,把自己关在家里。又一次用文句表达了自己的心志,“以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 每当有了重大的事情和心路转换的时候,曹操都会借用文章来抒发自己的所想所言,将自己的内心世界给展现出来。这很像一个文人,借用自己的文采和笔墨,与世界交谈,与世人沟通。 曹操借《度关山》、《观沧海》、《对酒》和《短歌行》等作品抒发他的政治理想和抱负。“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是多么令须眉男儿感奋的佳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这又是饱经沧桑以后,对人生何等深沉的感慨。而“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又体现了思贤若渴、成就伟业的阔达胸襟。 曹操借《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等记述汉末天下大乱造成的残酷现实。“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所展现的景象,今天仍然让人不忍去想象。他通过对社会现状的感慨表达自己平定天下的重任和决心。 他还有游仙的诗词歌赋,“驾六龙。乘风而行”,“东到蓬莱山,上至天之门”,“仙人欲来,出随风,列之雨”等瑰丽的想象,则充分展示了他灵动的才思和深厚的文学功底。 俗话说“诗言志”,曹操是文武全才,一生著述颇丰,流传下来的诗歌近30首。这就为我们窥探他复杂深刻的内心世界留下了一扇窗口,使我们得以比较真切地了解历史上的曹操。

也许是那个奇特的年代的功效,造就了他辛弃疾般的壮志凌云,杜甫般的深沉雄浑,太白般的飘逸随仙。他一个政治枭雄,以海纳百川的气势和胸襟集合了不同而复杂的文学元素,展现出自己的文人风采,却又发挥的精彩之至,不得不令人钦佩。 所以说,只要胸怀宽广,就可以在多方面有大的作为。因为胸怀宽广,就能够容人、容事,就可以看得远、接收的多。通过对世事的观察和洞悉,在有清醒认识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判断,然后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能够为自己所用的越多,就越容易成事。

“成事之道”信手拈来的霸气 有时候,胸襟和气度不需要刻意的张扬就能够展现给世人,这种随意的姿态、驾轻就熟的技术,不会是天生就有的才赋,更多的是后天的洗礼和沉淀。依靠生活阅历和磨练,磨砺出一种信手拈来的霸气,从而遗留千古。 读曹操的诗文,就常常有这种感觉,常会感到他的英雄气势。哪怕是信手拈来、嬉笑怒骂、随心所欲的短章,也因有一种大气而不显粗俗。他的阔达胸襟,他的宏伟抱负尽皆展露无遗。 和曹操同时期的罗马皇帝马克奥里略,不仅与曹操的经历十分相似,而且也是著有《马上沉思录》的“哲学家皇帝”,他是斯多葛派哲学的主要阐述者。从他的阐述中,我们能够深深的体会到他隐隐透露出的睿智和大气。 欲成大事之人,需要的就是这种信手拈来的霸气。随意而不刻意,展现而不张扬,才能够在无形中产生有形的力量,无论是震慑对手和敌人,还是用其中的宽广胸襟容人纳人服人,对自己都是百利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