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曹操最实用
29521700000071

第71章 骨子里有一股真性情

曹操在生活中洒脱、随意、不拘小节,从而决定了他在做大事的同时也会保有自己的一份真性情流露。 建安十七年,正值机构改革时,有人要求裁并东曹,其意在排挤秉公办事、不徇私情的东曹椽毛玠。曹操的回答却很幽默:日出于东,月盛于东,东西东西,也是先说东而后说西,为什么要裁并东曹呢?又比如阎行投靠韩遂,他的父亲却在曹操手里做人质。曹操便给阎行写信说:令尊大人现在平安无事。不过,牢狱之中,也不是养老的地方,再说国家也不能老是替别人赡养父亲呀! 幽默的话语,表达了曹操内心的真实想法,却又巧妙而委婉的动之以情,洒脱中多一份随和,随和中又有了一份威严。

这种真性情的流露,还真切的体现在曹操的哭上。赤壁大战中惨败的层次,在华容道被关羽放走后,行至谷口,跟随自己的将士只有二十七人。即使这样,曹操还是一路笑着回到了自己的大本营,一点不见颓废之意。到了南郡,曹仁为曹操置酒压惊,曹操反而仰天捶胸大哭,众谋士很是不解,一路逃难曹操都没有哭过一次,现在安全了反而哭了,这很是不像曹操。曹操于是酷照说道:“我不是为别的哭,我是在哭郭奉孝。如果奉孝还在,那么,就绝对不会让我有今天这么大的失败。我是在为失去他而悲哀、痛惜啊。” 曹操的这一哭,哭出了自己面对失败时内心的不甘,哭出了对于自己的忠臣谋士的惜别之情,也让在座谋士有自我鞭策之意。他哭的真,哭的切,哭出了自己骨子里的真性情。 其实,不止对自己的谋士,曹操会真情流露,对于自己政治上的强大对手,曹操也是真情毕现。 官渡一战,曹操用后发制人彻底打败了袁绍。袁绍官渡兵败,仓皇北还,不久即忧郁成疾。同年五月吐血而亡。 但是,曹操攻破邺城,即令非其将令,不得擅人袁宅。当曹操完全控制了邺城后,他做了一件常人无法理解的事,但又很富真情的事,那就是泪祭袁绍。他亲到袁绍墓前致祭,痛陈时世艰难,生灵涂炭之苦痛,历数他与袁绍相知相交,相约救民于水火的人生历程,虽然两人最终走向了不同的人生轨道,甚至兵戈相向,但是还是很赞呗袁绍的英雄业绩。 面对曹操的情辞激切,三军将士无不为之感动却又莫名其妙。因为他们的曹丞相哭的是自己打败的敌人、自己的对手,说以很是难以理解。但是,正如回顾二人的发家、奋斗历程,就能够发现曹操的肺腑之言的恳切。 董卓乱国之初,袁绍、曹操二人结盟,其艰难周旋,共当祸福。这其间自然有患难真情的成分。等到后来各成气候,各人心目中又都有一个远大的目标,于是又互不容忍,乃至相互攻击,连兵血战。这都是因为个人的使命不同使然。若单论二人之间,却还是有很多、很深的感情在的。到最后,胜负既明,国破家亡,曹操虽成大功,但这并不是当初他们相约时所愿看到的。 因此,曹操对袁绍惺惺相惜,慨叹英勇之风,自然也就真的为袁绍的去世感伤。他者一举动,又多了一份大英雄的心胸举止。曹操的这种性格,在他办事严肃认真,原则问题寸步不让之余,又为他平添了人情味、幽默感。让人们在他的威望、威严下看到他心胸宽广和骨子里的真性情,对他衷心的爱戴和拥护。 真性情是身为人都会有的。不流露自己的真性情,不是让人觉得城府太深,不可信,就是让人觉得不通人情,不可近。这样,会让人产生距离感,那么,自己不但不容易交到什么知心的朋友,还容易错失可以住自己一臂之力的能人。只有胸怀广大,真情示人,才能够在成功的路上多一份魅力的筹码。 对他的事业很有帮助。搞政治的人,太一本正经其实不好。最好是平时洒脱随和,鸡毛蒜皮马马虎虎,既有领袖的威望威严,又有。这样的人,最能得人。曹操便正是这样的人。

“成事之道”适时释放真情 历史上的大人物,都会有真性情使然的时候和地方。他们注重适时的释放自己的感情,体现自己的博大胸襟,忧心天下的苦心,对人才的渴望,对将才的爱惜,等等。无论什么样的性情,我们都能够看到他们骨子里的那份真。 曹操的真性情就表现在他遇到感情丰溢之时,不隐藏,不伪装,玩笑幽默也好,哭也罢,都是是真真实实的展现出来。他依靠他的真诚、可爱的一面,感染了身边的谋士,凝聚了人心。

鲁迅先生说“一个朝代长一点,里面几乎没有坏人,一个朝代稍微短一点,里面几乎没有好人。”曹操恰好处在较短的朝代,所以少不了后人的漫骂和批评。

但是,就因着他的那份真性情,曹操也不会真的像人们说的那样坏。而东坡先生看了曹操的《遗令》,直接说他“生时奸伪,死见真性”。也许正是他的真性情,帮助他成就了自己的那份大业。 要做英雄,要做有大成就的人,就要有自己的真性情。这种情感对于人的认识活动和感染能力都有着很大的影响作用。心胸狭窄,藏头不漏尾,只会让人轻薄。而心胸开阔,适时的释放自己的真情,不仅可以深化自己对事、对人的认知,还能够以此展示自己的思想和能力,有助于聚揽有识之士帮助自己成就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