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曹操最实用
29521700000069

第69章 永远不要失了人心

争霸天下,必须争取得到人心之所向,才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傲视天下和群雄。这不仅需要一定的智谋加以理解,更需要宽广的胸襟去容纳、去实施。 曹操团结将士,得将士之心的一个鲜明政策就是其赏罚分明,他“攻城拔邑,得美丽之物,则悉以赐有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四方献御,与群下共之。” 由此,但凡有功之人,都得到了一定的赏赐,那么,众将士自然拼死效劳。 而真正的胜败,重要的一点还取决于更多人心的向背。如果赏罚用的过头,就会带来反效果。 曹操在将自己的霸业慢慢带入正轨后,他就更加注重推行法治。魏国初建时,鼓吹(官职名)宋金等人在合肥叛逃,按法要考治其妻儿。起初曹操还嫌太轻,要加重处罚。于是,主审官奏请将其母亲、妻子和两个做官的弟弟全部斩首。 这时候,尚书郎高柔上书曹操说:“士卒逃亡,确实可恨;但逃亡者中亦有后悔的。我认为应该对逃亡者的妻子予以宽大,这样,不仅可使敌人不信任逃亡者,还可促使逃亡者回心转意。像以前那样的处置,逃亡者完全绝望,若再加重处罚,使现在军中的士卒人人自危,今后恐怕逃亡者会更多。” 曹操听后意识到刑罚过重非但不能制止逃亡,反而会促使更多的人逃亡。所以,他立即采纳了高柔的意见,用这个方式争取人心,果然收到了良好成效。

另外一个获取人心的典型事例就是曹操在对待刘备的态度上。当初,刘备在自己弱势时投奔曹操,曹操与他煮酒论英雄,而且称世间真英雄者只有自己和刘备二人。这句话充分说明曹操识人察人之准,但是也暗示刘备将会是曹操今后的强劲对手。 面对挡在自己霸业征途上的敌人和对手,必然是趁其还没有足够能力与自己抗衡时将其除掉,才能以绝后患,减少麻烦。但是,曹操不仅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也有更加长远的打算。 当谋士建议曹操尽快解决刘备这个后患时,曹操说出了他的理由。他认为,刘备现在虽然如丧家之犬一样,惶惶不可终日。但是他们来投袁绍兄弟,现在却是在自己处寄食。这样,足以向天下人昭示自己不是那种容不下人的鼠目小人。况且,自己们刚刚杀了赵彦,放逐了杨彪,已经令别人产生了意见和看法,如果再杀了人们心目中大仁大德的刘备,在道义上自己就先失去了人心,被打败了。 曹操正是懂得人心所向的厉害之处,所以在此时才会如此周到的考量这当中的利害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自己失了人心,就如同失去了承载、支撑自己这艘扬帆的大船,那么,不仅无法前进,还有可能被颠覆。所以,永远不要做的过头,不要失了人心才是上策。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曹操的睿智、高瞻远瞩和容人的胸襟。他顺应民意,善于争取民心,更是高超智谋的体现。 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而这个“人”指的不仅仅是本身的单个人,而是千千万万个对自己有益处、有帮助的人。没有全能的人,也没有独靠自己就能成的大事。所以,不要忽略了人心所向,永远不要失了人心。开阔自己的胸襟,多接纳容人一些人和事,凡事看开,才能够成就天下事。

“成事之道”人心所向成大事者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与失之间,其平衡作用的就是一个人的胸襟和气度。凡是胸襟开阔、气度非凡的人,总能够依靠自己的智慧和谋略,赢得众人的帮助,成为人心所向之处,走向人生的成功。 曹操很清楚,在复杂的政治斗争当中,宽容人才能得人心,得人心才能的天下。所以,他善谋,洞悉人心、洞察人性。因此,他看得透、看得远,会设身处地、将心比心,会以容他人来获取更为长久的人心,成就自己的大业。 相传,周文王曾将洛西和赤让的千里之地献给纣王,以换取纣王解除炮烙之型,结果大得人心,孔子对周文王此举大加赞赏,认为清解炮烙之刑是仁,以千里之地收天下之心是智。然后终于成就大业,争得天下。 可以说,这是一种胸怀,也是一种策略。注意顺应人心,收拢人心,才能求得天下太平,为自己成事创造和谐稳定的环境。在获取人心上,要勇敢、果断,做得坦诚,大气,自然,实在,这样更容易获得人心,做成大事。而这其中的种种智慧,当时真正得了人心的人才会明悟于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