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曹操最实用
29521700000068

第68章 任何时候别忘了自己的抱负

曹操并不是一开始就具有称雄天下的野心和抱负的。他是在一步步的奋斗的过程中,慢慢看清了人生的方向。而保证他每次都能够做出正确选择、把握正确方向的,就是他时刻没有忘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公元174年,曹操被举为孝廉、担任郎官时只有二十岁。此时的他,在道德品质、思想表现和外部形象方面都比较好,可为年轻有为。此时,他迈出了仕途的第一步。不久他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负责北部地区的治安。满怀报国之志的曹操,一心想做一个郡守,“好作政教”,好好地治理一方。所以,一上任他就凭借自己的聪明和胆识,秉公执法,在当地闯出了一些名堂,初步展示了自己的才华。 公元189年,汉灵帝驾崩,留下两个儿子,十四岁的刘辩,和九岁的刘协,再加上刘辩的母亲何皇后,孤儿寡母根本控制不了局面。以大将军何进为首的士人集团,与宦官集团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和宫廷政变,两败俱伤。最后政权落到了西北军阀董卓的手里。 由于得罪了达官显贵,且又适逢乱世,看到国家如此动乱,人民生活苦不堪言。曹操意识到自己应该担负起为国家效劳,建功立业,为人民谋福利的大任。所以他毅然从军,领兵打仗,讨伐乱贼,平定一方。 随着实力的增强,他却从未忘记自己的使命和抱负。他做事尽职尽责,尽纳贤才,为国家出谋献策。不能视人民疾苦于不顾,公元196年,曹操又开始屯田。当时因为连年的战争,许多土地都已经荒废。曹操充分发动军人和农民,为他们提供耕牛和农具,调动起人民的积极性,从而实现自己管辖范围内粮食充足、人民富足。 曹操的屯田制,证明他不愧为一个深谋远虑的政治家,也是他远大抱负和雄心壮志的体现。曹操在颁布他的《屯田令》的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他说:“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此时的他,已经意识到只有真正的平定天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乱民困的问题。所以,他心怀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用卓越的战略眼光意识到只有足食才能强兵。在《魏书》中曹操说过:“诸军并起,无终岁之计,饥则寇略,饱则弃馀,瓦解流离,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这是曹操在天下大乱、诸侯并起的时候,所发出的肺腑之言。 曹操平定三郡乌桓,消灭袁氏残余势力,又不战而使辽东附后,表明他在中原地区的兼并战争已取得了最后的胜利,除关陇地区外,北方已直接处于他的控制之下。曹操从柳城班师,回来走的是南线。路上依然辛苦,但所有的困难也掩不住他的愉悦心情,真可谓一路高兴一路歌。正是在这种情势的驱使下,他东临碣石,留下了千古名篇《步出厦门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千古名言犹在耳边回荡。 曹操通过诗句体现了自己博大的胸襟和忧天下的苦心。从公元190年到公元200年这十年当中,曹操用自己微弱的一己之躯担负起天下的兴亡,即使被称作“乱世之奸雄”他也淡然接受。从“首倡义兵”到“屯田备战”,曹操在战争中已经由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将领成长为一个深谋远虑的政治高手。星转斗移,不变的是他为天下苍生牟福的远大抱负。

正因为有着心怀天下的胸襟和抱负,曹操才对一切世事明了于心,“江湖未静,不得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又何尝不是他内心的这是写照和对国家和天下的负责?我们也可以说曹操不愧为“乱世之英雄”。 相较于那些或者明哲保身、畏首畏尾,或者醉生梦死、得过且过,或者心怀鬼胎、混水摸鱼,或者争权夺利、自相残杀的人一生碌碌无为,曹操却是当局者也清。成大事就要经受得住任何的考验,坚守自己心中的一方理想乐土,敞开怀抱容纳天下,为了自己的抱负,为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奋斗终生。

“成事之道”奋斗在希望的道路上 心怀抱负是奋斗的源泉,是希望的曙光。有了抱负和壮志,就能够开阔胸襟,容纳天下事,成就天下间的大业。凡事能够成就天下大业的,无不是从一开始就树立远大志向,经受历练和洗礼,一步步走向生命的巅峰。 曹操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也是充满希望和激情的一生。因为他拥有属于自己的抱负,而且是攸关天下人命运的抱负。所以,他有动力前进,有热情去奋斗。 凉茂在肯定曹操的功绩时说道曹公忧国家之危败,愍百姓之苦毒,率义兵为天下诛残贼,功高而德广,可谓无二矣”。曹操做成了世间“无二”的功德,而那么多人为何独他呢?原因就在于他的胸襟和抱负。 人生道路在于自己去选择。要么叹息命远的多舛、生活的磨难,然后在消沉中终老一生。要么,可以将抱负化为力量,将目标当做希望,在这样的一条道路上生生不息的奋斗着。那么,此时,不仅自己所成就的事业是光辉灿烂、充满生机的,自己的人生也会因精彩、激荡而永存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