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曹操最实用
29521700000064

第64章 天下的事情逃不过一个利字

曹操和刘备从彼此刚开始起家时的惺惺相惜,到后来的多次分分合合,纵观之下,必然发现都是一个利字在作怪。 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面对三国各路强人,却只说刘备和自己算得上是英雄,其实,这既是他对刘备的欣赏,也表明他对刘备将来会成为自己的强劲对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曹操东征徐州时,刘备同青州刺史田楷一起前往救援,被陶谦表举为豫州刺史。陶谦死后,接替陶谦为徐州牧。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表荐刘备为镇东将军,封宜城亭侯。对刘备的部属也进行拉拢,想借此对刘备集团逐步进行分化瓦解。献帝都许后,曹操特地写了《表麋竺领嬴郡》一文,表明心迹。 这其实是曹操根据当时的形势采取的权宜之计。占据淮南想往北面扩展势力的袁术,对刘备据有徐州自然很不满,曾多次对他发兵攻击。曹操为了稳定兖州东部边境的局势,也为了利用刘备来对付袁术和吕布,才对刘备采取了笼络的策略。 袁术虽曾多次兴兵攻击刘备,但一直未能奏效。最后勾结已投奔刘备的吕布,由吕布出兵打败了刘备。刘备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率部投归了曹操。 曹操向刘备示好,当然是有利害关系在里面的。而刘备在兵败的情况下投奔曹操,对于曹操来说虽然得不到刘备的忠心,但是起码可以暂时有个帮手,对付外敌,稳定一方局势。 于是,曹操擒杀吕布后,刘备随曹操回到许都,曹操表荐他为左将军,任命关羽、张飞为中郎将。刘备原为徐州牧,徐州既已收复,按理应把徐州归还给他,但曹操自然不会这么做,他让他的心腹车胄做了徐州刺史,镇守徐州,而把刘备带回许都,目的是为了便于就近控制,以免放虎归山。 因为曹操知道刘备只是表面归顺他,实际上是不会真心归附的,所以他必须存有一定的戒心。果不其然,回到许都后,刘备一方面为寄人篱下的境遇苦恼,随时都在考虑如何脱离曹操,另图大业;一方面又深知自己处境的危险。因此处处小心,不露锋芒。为了表示对政治漠不关心,刘备甚至闭门谢客,把自己关在后院种菜。关羽、张飞对此表示不满,他解释说:“我哪里是个种菜的人呢!只不过是为了消除曹操对我的怀疑罢了。这不是一个可以久留的地方。” 可见,这种暂时的结盟是非常不牢固的,双方随时都有土崩瓦解的可能。而且各自心里都有着自己的一套小算身盘。 曹操自然也不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他深知刘备颇具才能,善于笼络人心,又是汉皇帝的同族,在土族中享有号召力,决不可对他掉以轻心。刘备在许都期间,曹操经常派人到刘备住处去窥测监视。刘备知道曹操防着自己,从此更加提高了警惕。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春,献帝的丈人、车骑将军董承接受了献帝写在衣带上的密诏,要刘备除掉曹操,刘备参与了这一密谋。还未等到采取行动,恰好碰上袁术想从下邳北上青州的事情。曹操准备派兵阻截,刘备乘机要求承担这一任务,曹操便派朱灵等人同他一起带兵东进。 刘备到达下邳后,袁术南逃,不久病死,曹操命刘备率军回许都。刘备让朱灵等人先行返回,以减少下邳的曹军力量,然后发动突然袭击,杀死徐州刺史车胄,公开背叛了曹操。 刘备打起反叛大旗,顿时引起连锁反应。原来追随吕布、吕布被杀后又归附曹操的昌稀,这时乘机脱离了曹操。由于曹操根基不牢,还有不少郡县脱离曹操,归附刘备,使刘备的军队增加到几万人。刘备派孙乾前往冀州,与袁绍连和,共同对付曹操。 曹操得到刘备反叛的消息,立即派司空长史刘岱、中郎将王忠前去讨伐,未能取胜。

建安五年(公元印0年)正月,董承等人谋杀曹操的事情败露,参与者全被曹操处死。这时,曹操同袁绍的关系已经非常紧张,双方陈兵官渡一线,战争大有一触即发之势。为了在同袁绍决战之前解除后顾之忧,曹操决定发兵东征刘备。诸将担心部队出发后,袁绍从后面发动袭击,纷纷前来劝阻曹操,曹操胸有成竹的回答说:“刘备是一个豪杰,现在不打垮他,将来肯定会成为我们的后患。袁绍虽有大志,但反应迟钝,肯定还不会立即采取什么行动。” 在谋士郭嘉的支持下,曹操开始东征刘备。自此,二人由原来的朋友关系又转化为因为利益而转化为相互争斗的形势。 最终,曹操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攻势,击败了刘备,重新夺取徐州。而此段期间袁绍根本就没来得及采取任何行动。 曹操和刘备几次因为相互间的利害关系而分分合合,为了利而相互利用依靠,为了更大的利而反目成仇,倒戈相向。虽然彼此相合的时候没有绝对的真心,但是背离时确是绝对的不留情面。如此的百回千转,都逃不过一个利字当先。最后就看谁的手腕更厉害,曹操当然是更胜一筹。 防人之心不可无。做人做事都强调有一定的警戒之心。不是要有害人之心,但是也不可不防。因为人想要成事,就要通过对利的追逐来实现和满足,而他的利通常又建立在其他人身上。不想吃亏,就要认清人与人之间逃不开的利字;想要成事,就学会运用这个利的手腕,好好的将利害关系把握在自己手中。

“成事之道”防人之心不可无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一开始就对三国的纷繁关系做了这样的评述:“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分分合合之间,起维系作用的就是天下间所有人、所有事情都逃不开的一个利字。为利合,为利分,是经过历史验证的必然趋势。 曹操在他的霸业史中,也正是以利字为准则的。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必要的时候拉拢结盟,没有用处的时候就分崩离析、加以打击。 曹操就是经历了这样一个逃不开利字的人生历程。他不仅和刘备经历了一个由合而分,由友而敌的过程,在同吕布、袁绍、袁术、张绣、张邈的交往过程中,也都大多经历了一个由分而合,由敌而友的变化过程。但是,与他们的不同之处在于,长处懂得用手腕成功把握利害关系,既然逃不过,那就能用则用,得到的就是自己的。 天下的事情,分分合合之间都逃不过一个利字。相同的人,可以为了利益而结盟,也可以为了利益反目成仇。关键是看如何对待和利用这个利字。能够看透这无处不在的利,就能明白利的重要性。不仅要利用它为自己争取最大的利,还要防止他人利用自己获利,防人之心不可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