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曹操最实用
29521700000039

第39章 用王道服人,用霸道慑人

对于戎马一生,手握重权又处乱世的曹操来说,运用霸术兼帝王道来成事,用王道服人,用霸道慑人,显得尤其必要。 当曹操扫荡了北方的一个个对手,如吕布、袁绍、乌桓、黄巾义军等后,他的战略目标就是向南争天下,也就是征服东吴与西蜀。但赤壁一战,曹操认识到南征不易。并且即便南征,关中马超、韩遂等始终是后患。 赤壁之战惨败后,曹操在内政上更多的是用霸术经营自己在北方的霸主地位。当然,于曹操这也就是巩固根本,要真正巩固根本,他还须把关中的事情办好。 建安初年,刘表忙于征服南边的战争,孙权年幼,刚登位,还来不及有什么大举动;再刘表即便想对曹操怎么样也是犹犹豫豫,做不出什么举动。关中诸将不同,他们有兵有将,虽无大志向,但拥兵自重也无忧患,于是也就轻于行动。只要他们想坏曹操的事,挥师东进,那曹操就麻烦了。所以,曹操对关中一直颇为用心,甚至对关中诸将一直比对刘表、孙权还认真。 曹操想要攻吕布、战袁绍、征袁术,就必须把关中的事情安排得自己放心,才大军起程。也就是赤壁之战以前对关中诸将大体采取的是安抚、笼络的策略,这与曹操用钟繇督率关中诸军,用人得当大有关系,当然更得益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地位。 尽管如此,关中马、韩诸人是口服心不服,这一点曹操心中有数。所以赤壁之战后,夺取关中,就成为曹操统一北方的最后一战,也是南征无后顾之忧的必要条件。 但是,想要拿下关中,对曹操来说主要有两方面的顾虑。一是马腾、马超、韩遂等人都已经接受了朝廷的任命,并且在建安十三年马腾已携家人到朝廷任职,仅留马超在关中督率军马。韩遂在第二年也把儿子送到邺城。如此对他们用兵,以中央而攻地方,这说不过去。 第二是要对付马、韩联盟也不简单。在关中诸将中,马超、韩遂实力大,而马腾与韩遂是把兄弟,虽有前嫌,但后来和好,私谊甚深,且为生存,共同对敌,团结就更紧了。所以务必分化他们,以便各个击破。 面对这两个难题,曹操决定首先解决第二个。曹操给韩遂写了封信,讨好韩遂说:“将军从前反叛朝廷,那是有人逼迫您,您没办法才这样做,这一点我明白。现在国家如此,希望您早来朝廷;我们共同匡扶汉室。”曹操真实目的是想把韩遂弄到朝中控制起来,就像对待已在京中的马腾,然后依此对曹操的邀请和诱惑,韩遂很矛盾,就把儿子送到邺城,实际做了曹操的人质。 曹操想要用自己的王道拉拢韩遂,然后达到孤立马超的目的。但是韩遂只是将儿子送到了邺城,并没有其他什么实质性的动作。曹操这步王道的棋也只是初见成效。 就在曹操苦于没有好办法攻击关中时,钟繇给曹操出了个主意,请兵三千,以讨伐汉中张鲁为名进入关中。曹操立即从钟繇的提议中看到自己需要的东西,立即请苟或征求卫觊的意见。卫觊说出一番道理:关中诸将,本无大志,封官得爵,已经心安。如果大军进军关中,说是征讨张鲁,而张鲁还远在汉中,关中诸将必然疑心丞相是征讨他们的,那局面就不好收拾了。

曹操极赞成卫觊的分析。因为卫觊说的局面正是他需要的、期待出现的。大军进入关中,无论马超等行动不行动,对曹操都是有利的。马超等按兵不动,说明他们信服丞相的军事安排,关中无敌人,当然是好事,如果马超等举兵反叛,正好出师平叛,夺取关中,使整个中国北方完成一统,日后南征便无后顾之忧。曹操此一策略可谓一箭双雕,又万无一失。 各方面准备好后,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曹操便正式派钟繇率军西进,同时又令夏侯渊等将从河东郡率众出发,前去与钟繇会合。 关中诸将很快得知钟繇大军西进关中的消息,马超积极活动,韩遂也不以在朝为人质的儿子为念,立即与马超联合,一时关中十路人马群起响应,十万大军日夜兼程开赴潼关,以抵御曹军西进关中。 到七月份,曹操安排了邺下和朝中的事务,即亲赴潼关前线,很快取得渭南大捷。后来马超兵败,南投张鲁,最后归顺刘备。韩遂兵败逃回金城(今甘肃兰州西北),后来被部将所杀。关中的事情也就这样被曹操经营下来了。 曹操王道和霸道双管齐下,虚虚实实,在群雄逐鹿的年代,就看谁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王道固然可以服人,但是没有霸道的威慑力,恐怕还不足以达到真正服人的效果。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最后的结果方能分晓霸术的成败曹。操用霸术不怠王道,但从其性格特证来讲,曹操的霸道对其势力的膨涨还是起了关键作用的。 一个会王道和霸道兼用的人,肯定能够达到理想中的效果。因为他用王道收服了人心,聚集了人才,他又用霸道震慑住了人心,稳固了基础和根本。此二者的完美结合才是真正的成大事者所应该具备的。偏颇了任何一方,都很容易走向一个极端,从而导致不协调甚至失败。

“成事之道”王霸之道并行于天下 王道贵在以德服人,以德治天下;霸道贵在以武、以力取天下。纵观历史,有尚文,有尚武,文武、王霸并用者自然不在少数,而真正能够将两者的威力发挥到及至的却又不多。 曹操是用霸术而兼用王道的主要人物之一,也是他枭雄人生的突出特点。他有经天纬地之才、雄霸天下之志、不死不休之毅力、大智若愚之觉悟,是真正的王霸之术的集大成者。 鲁肃曾经说“曹公威力实重”,很明显的体现出了曹操霸道的威力,但是,曹操施行霸道却并非穷兵黩武,他只是针对社会的非常时候,产生的非常应对手段。为安天下,他行仁义,能于治世,为平治乱世,他形霸王之风,以定天下为己任,铸就了他真正的王霸之气。 王霸两手并用,重要的是用的有理、有利、有节。在王霸两道的选择上,无论是首先选择哪一种,都不可有过多的偏颇,否则很容易使结果偏离原来的正轨,达不到良好效果。王霸之道,须有王霸之气。而真正的王霸气,必须具有天生的雄才霸略。王道服人,霸道慑人,二者并用做人上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