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曹操最实用
29521700000037

第37章 “自欺欺人”也是一种策略

水无常形,兵无常势。那么,人也不一定有固定的思维模式,因此做出来的同样的事情,可能就因为情势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意义。自欺欺人,可以是蒙蔽了自己的双眼,产生消极的后果,也能够产生积极的后果。曹操就是后者。 曹操第一次征讨张绣的时候,由于轻易得胜,忘乎所以,行为失检,处事不慎,麻痹大意导致失败而归。其实,以曹操之智能,当然深知其失败的原因所在,但他没有这样去总结,而是从鼓舞士气的角度,避重就轻的进行了总结,并表示今后不再犯同类错误。曹操对诸将说:“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于此。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已后不复败矣。” 曹操如此总结失败原因,不是只对自己自欺欺人,而是做给了所有将士看。好处就在于自己明白失败的真实原因,以后吸取经验教训,加以改进。而以推卸责任的方式交待于下属,避重就轻,就很容易让将士重拾信心,鼓舞士气。

同年,冬十一月,曹操整顿人马,再次攻打张绣,这次他是在总结失败教训的基础上有备而来的。行军至水边时,曹操想起因自己失误而使典韦等许多将士阵亡,因而在清水边上举行了祭奠阵亡将士的仪式,曹操唏嘘落泪,深深的打动了自己的士兵。随后攻打刘表属将邓济据守的湖阳(今河南唐河南),生擒邓济,并攻下了舞阴城。 在第二次攻打张秀获得了一定胜利的基础上,建安三年三月,曹操第三次征张绣。军师荀攸从征,荀攸劝曹操待机而动,说:“绣与表相恃为强,然绣以游军仰食于表,表不能供也,势必离。不如缓军以待之,可诱而致也;若急之,其势必相救。”但是曹操却又一次失利。 “夏五月,刘表遭兵救绣,以绝军后”。刘表把曹操的后路切断,救援张绣。此时有袁绍叛卒来告诉曹操,说袁绍部将田丰劝袁绍“早袭许,若挟天子以令诸侯,四海可指麾而定”。曹操因为此前用兵不利,而且又听闻袁绍有取许的意向,不敢久久在南方用兵,只好撤军。 张绣来追,曹操亲自断后御敌。此时,双方展开了兵法运用和战术上的较量。曹操给荀彧书说:“贼来追吾,虽日行数里,吾策之,到安众,破绣必矣。”事实果然如此,“到安众(今河南镇平东南),绣与表合兵守险,公(操)军前后受敌。公乃夜凿险为地道,悉过辎重,设奇兵。会明,贼谓公为遁也,悉军来追。(操)乃纵奇兵,步骑夹攻,大破之。” 曹操三征张绣,有胜有败,有得有失。第一次,先胜后败;第二次获得一定胜利;第三次,主动撤军,后来取得了胜利。胜负间都能够看到曹操善于用兵的才智和一种自欺欺人的策略,鼓舞着士气,达到有目的、有策略的程度。而这种精神,在曹操兵败赤壁后也有所体现。 赤壁之战后,刘备乘曹操遁逃,与周瑜合谋取南郡,另派诸葛亮、关羽、赵云去取江南的长沙、桂阳等郡。因此,关羽当时应该不在江北,华容道载击曹操之事也便不能成立。曹操从乌林(今湖北洪湖市乌林镇)退出,沿着长江北岸水陆并行往西撤,穿过螺山、杨林,到白螺狮子山时,水军舍舟登岸,烧掉战船。后来,曹操说:“我自己烧掉战船,只是使周瑜成名”。 曹操一句“孤自烧战船,徒使周瑜成名耳!”自欺欺人的话,展现了英雄虽败尤胜,永不服输的气概。曹操败而不失自信,败而不失顽强,败而不失豪情,这种自欺欺人的精神,需要博大的胸怀,英雄的胸襟,否则就不会让人产生“跌倒了再爬起来”的勇气和信心。赢得起,也输得起,不会重头再来,只会更上一层。用自欺欺人的策略,完成胜负之间的华丽转身才是真正的胜利。 再苦再难的时候,不妨用阿Q精神自欺欺人一下。用这种方式笑看得与失、成与败间的差别与原因。输赢没有永远的定格,所以,用快乐的方式让自己更加有勇气和信心的站起来,看待过往的失利,笑迎此后的成功。不仅能够在轻松中取胜,还能够为自己营造一种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的有利形势,那么,此时自欺欺人就是最好、最成功的策略。

“成事之道”自欺欺人无常势 自欺欺人可褒可贬,关键是看当事人如何运用。善于造势的人,会独辟蹊径赋予它新的含义和生命。这时候,它不仅不再是失败了只为自己寻找借口和心理安慰,而是一种精神胜利法,有拿得起放得下的气魄,有鼓舞士气、振奋人心的效用。 曹操就是多次凭着这“自欺欺人”的手段振作精神,转败为胜。他高明,他乐观,他自信,他聪慧的头脑和恢弘的气魄营造出的气势,足可以抵挡万千人马。

因此,在这里,“自欺欺人”演变成了一种策略,一种可以变化无常的计谋,能鼓舞志气,给人信心,但同时,行之有效也需要有一定的策略性。“自欺欺人”需要是有目的性、有意识的。然后才能够在自己的策略当中尽情发挥,却又是朝着自己的目标行进。这样的效率更高,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