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曹操最实用
29521700000035

第35章 通过疏导创造有利的态势

有时候,静待时机的变化,直到出现对自己有利的态势,行动起来成功的机会才大。曹操善于通过疏导的方法和眼光看待事情,因此总是能够在战争中作出有利的决断。 曹操与马超在潼关对峙,韩遂率十万大军增援马超。曹操知道后开怀大笑,众将不解。后来曹操自己解释道:“胜一人难,胜二人易。”曹操击败马超、韩遂的渭南大捷之后,回想几个月来的两军交战情况,虽然打胜,但一些将领对曹操的战略战术仍不理解,有人就问:“仗一开始打起来的时候,敌人占守潼关,渭水北岸防守空虚,主公不从河东渡河西击冯翊,却屯兵潼关之下与马超对立,了许多时日才去渡黄河,这是什么道理呢?” 曹操说:敌人拥兵守着潼关,渭北以北防守虽然空虚,但我们要是对河东用兵,对方必定分兵把守黄河边上的各个渡口,这样,我们想要渡河也渡不过去了。所以,我只屯兵关下,做出持久攻坚的样子,使敌人也把兵力集结到潼关上来,使黄河西岸的防守真正处于空虚无备的状态。这样再出其不意地让徐晃、朱灵二将军领兵渡河,因之便不费什么力气就攻占了黄河西岸。由于徐晃、朱灵在河西站稳了脚跟,有战斗力,因而也就可以成功地牵制敌人,我大军也就可以顺利地北渡黄河。如此情势,若急于做成,欲速则不达,缓而图之,反可迅速奏效。

过了河,我军又以兵车相连,建起栅栏甬道,使兵士稳固向南推进。敌人见状以为我军怯战,弱而不足虑,而大军有栅栏掩护又使敌人无法攻击。渡渭水之后,我大军又深沟高垒,坚守不战,是为了进一步使敌人产生骄慢轻我的心理。令人失笑的是,马超无谋,如此局面他不去率领兵卒加固城防,添筑堡垒,却要来找我们割地讲和。答应他求和的要求,实际也是为使他们松懈戒备,我们也获得休息的时日。到后来,有了机会,我军捏成拳头,迅猛攻击,立即产生迅雷不及掩耳的效果。这个用兵之道尽在变化与以变应变之中。 诸将听后,无不惊叹曹操智勇。接着,大家又问:“关中诸路人马每到一处,主公都喜形于色,是何道理?” 曹操说:关中是一个大平原,如果马超、韩遂等各自守住险阻,大军一个个地去攻打,攻城守隘,艰苦尤甚不说,时间禾少说也得一两年。而他们却自己集中到一块儿了,人数固然多,好像很强大,却实际是一盘散沙,没有一个统一的指挥,却可能互相牵制,这就使得我们有机可乘,一举消灭他们,这就比一个个地去收拾他们方便多了,我怎么会不高兴呢? 说完,众将没有不心悦诚服的。其实,马超、韩遂都不是寻常对手,但是曹操能够在己方远涉山川的情况下打赢这场战争,就在于他善于通过疏导的方式营造有利的态势,然后步步为营,消灭敌人。 建安八年,曹操攻下了袁谭、袁尚坚守的黎阳城。曹操占据黎阳后,乘胜对袁谭、袁尚进行追击。四月间追到邺城,见效外麦子已熟,便下令抢收,充作军粮。同时,派兵攻下了阴安等县城。 诸将想要乘胜把邺城拿下来,郭嘉不同意,说:“袁绍很喜欢他单两个儿子,不知道让谁嗣位好。这两人各有党羽,互相争斗,不用多久就会分道扬镳的。如果我们逼得紧了,他们就会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我们;反之,他们之间就会发生火并。我们不如南向荆州,做出要去攻打刘表的样子,以等待两人的关系发生变化。到时再来收拾他们,平定河北就很容易了。” 果然不出郭嘉所料,曹军刚一南撤,袁谭、袁尚就发生了摩擦。曹操不仅利用等待的这段时间让士兵进行了一番疲劳后的调整外,还借助二人这次的摩擦乘乱击败袁尚,诛杀袁谭,各路见此纷纷归附。至此,河北平定,原属袁绍的幽、冀、青、并四州尽为曹操所有。 曹操充分利用了敌人内部的矛盾,在自我疏导中创造有利时机,然后快速出击,不仅坐收渔人之利,还以强大、不可抵挡的气势取得了更大的胜利。曹操超乎寻常的见识和智谋,在他果断的行动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利用对手的短处,为自己谋求长处,这是成大事的人必须具备的素质和谋略。无论自身的实力如何,都需要借助一定的外部力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有时候,通过疏导创造有利的态势,不仅事半功倍,还能有额外的收获。否则,一不小心,就会在他人疏导下形成的有利态势中承受失败。

“成事之道”因势利导 因势利导强调顺着事情发展的趋势,向有利于实现向目地的方向加以引导。通过这样的疏导,创造出的态势肯定是有利于引导者的。这是一种运用计谋进行造势的方法,是一种成事的智慧体现。 曹操也是寻常的血肉之躯,但是能够不为强敌,多次化险为夷,成为不可多得的帅才,除了他具备某一方面的超乎常人的见识与智勇外,不可或缺的一点是他拥有超乎常人的因势利导的觉悟和素质,这也正是他的魅力所在。 孙膑说:“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他就曾经建议用逐日减灶的计策,伪装溃败逃跑,诱敌深入,最后果真制敌取胜。

郭沫若也认为,开明的领导者应该善于因势利导,有利于实现人和畅通的和谐局面。

学会造势,就要学会因势利导,借助外部的形势,为自己创造有利的态势,使事情的进展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在此基础上,敢于发挥,勇于进取,建功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