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曹操最实用
29521700000034

第34章 看清局势才有胜算

各方势力的存在,时局的不断变化,都会给曹操的作战带来困扰。因为不同的势力间都会有彼此的利害关系,所以必要的时候会联合起来,一致对外。而不同势力间力量的悬殊,也是必须要考虑的一个因素。 自兴平二年(195)将吕布赶出兖州后,曹操一直将吕布视作心腹之患。但是因为忙于迎献帝都许、巩固根基、南征张绣等事情,一直腾不出手来收拾吕布,对吕布主要是采取了以防御为主的方针。

此时,吕布已经依附于曹操,刘备也在曹操手下谋事。二人算起来还是盟友,可一件不愉快的事改变了这种格局,也带给了曹操机会。 建安三年(198)春,吕布派人到河内买马,途中银两被刘备部下抢走。吕布再也忍耐不住,于是乘曹操第二次南征张绣的机会,重新同袁术拉上关系,背叛曹操,派遣中郎将高顺和鲁相张辽进攻刘备。 这次吕布反叛,曹操由于考虑到要对付北方的劲敌袁绍以及其他异己力量,一度也曾打算只派出有限的兵力去对付吕布,不想大动干戈。 曹操这年七月从安众回到许都后,虽没有碰上袁绍偷袭许都的事情,但却接到袁绍一封令人极不愉快的信。袁绍因曹操在宛城被张绣打得大败,东边又有吕布之忧,而自己吞并了河北,地广兵强,谁都惧怕,因此态度十分傲慢,言辞颇为无礼,曹操读完后,不觉大怒,举动反常。众人不知底里,荀兹于是去见曹操,询问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曹操这才将袁绍的信拿出来让荀彧和同时在场的郭嘉看,并问道:“袁绍不仁不义,我们本来应该起兵讨伐他,但力量恐怕敌不过,这如何是好?” 苟或不同意先打袁绍。他一方面认为与曹操争夺天下的人只有袁绍,另一方面在对敌我双方情况做了具体分析比较之后,又认为袁绍虽强,但终究不会有大的作为,最终必然被曹操所制伏,因此建议曹操先把吕布打败,然后再来考虑进攻袁绍,认为如不先打败吕布,在夺取黄河以北的地方时,吕布就会乘机作乱,到最后也不容易拿下。 郭嘉支持荀彧的意见,认为如不打败吕布,以后袁绍来攻时,吕布必然支援袁绍,那将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建议乘袁绍正北击公孙瓒的机会,赶快发兵东征吕布。 关于东征吕布的事,曹操征询谋士们的意见,依然有不少人表示反对。他们认为,袁绍虽一时无暇南顾,但刘表、张绣还在南面虎视耽耽,如果远征吕布,他们乘机袭击许都,后果不堪设想。 苟攸力排众议,认为刘表、张绣刚在安众被打败,势必不敢再动。而吕布骁猛,又仗恃袁术相助,如果让他纵横于淮、泗之间,一些豪杰必然起而响应。现在乘他刚刚反叛、众心不一的机会,前去攻打,必然成功。至此,曹操三个主要谋士苟或、郭嘉、荀攸的意见不谋而合,完全取得了一致,曹操不由得高兴地说了一声“好!”决定立即起兵东征吕布。 九月,曹操承大军向东进发。与此同时,吕布也已行动。从前线传来消息说吕布已经拿下小沛,刘备单身逃走,家属都当了俘虏。而且,果然不出荀攸所料,原来在泰山郡一带活动的地方军阀臧霸、孙观、吴敦、尹礼人都在这时归附了吕布。曹操加快了前进的步伐,行进到梁国地面时,同刘备相遇,于是一同东进。 这时吕布已将兵力从小沛收缩到彭城,打算在此固守。十月,曹操进抵彭城。陈宫向吕布献计说:“我们应乘敌军远来疲惫的机会,迎头痛击,这样以逸待劳,准能取得胜利。”可是吕布不同意,说:“不如等他们前来进攻,当他们横渡泅水时,我们发起突然袭击,把他们消灭在泅水中。” 但吕布的如意算盘落了空,曹军攻势凌厉,还没等他反应过来,已经渡过泅水,接着势如破竹地将彭城攻下,俘获了彭城相侯谐。吕布仓惶逃走,退守位于彭城东南的下邳。 曹操三个主要谋士苟或、郭嘉、荀攸详细的为曹操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和各种战略的利弊,最终曹操善审时势,在对局势有了完全掌握的基础上讨伐吕布,并不失良机的乘势而取。而吕布不听部属意见,错失良机,最终一败涂地。看二人审时度势的能力,就可知胜负只在对局势的清楚把握上了。

时机就是先机。瞬息万变的社会,任何情况下、任何地方都会有不断变化的时局。如果不能很好的准确的把握住局势,那么注定要被时势所抛弃。而善于看清时局,审时度势,并相机而动的人,也一定能够将时机转化为先机,创造属于自己的不朽成功。只有看清了时势,才有胜算的把握。

“成事之道”审计度势,不枉时机 审计度势是兵家必须格守的一种战术,而且,是否善于审时度势也是衡定一个将领素质的重要标准。敌国局势稳定,而要攻取它,就不容易成功;敌国局势已经混乱不堪而不乘机攻取,便是枉费时机。 正确的谋略决策需要科学地审时度势,把握时机。曹操就善于先看清局势,审计度势后,再做定夺。如果时机还不成熟,就按兵不动,静待时机,如果可以,造造势,创造点时机;如果时机成熟,则马上乘机攻伐,保证胜算。 毛泽东认为,“时”和“势”属于客观实际,“审”和“度”属于主观认识,审时度势的过程实质上是对形势的认识和把握的过程。要做到多打胜仗,少打败仗,关键是要正确审时度势,“把主观和客观二者之间好好地结合起来”。 即是说,局势呈现出来,不光要有一定的洞察力认识到当前局势,还要能够从当前的局势中分析出可行与不可行,以及相应的对策。只有做好了这些工作,无论外部局势怎样不断变化,我们只要摸清他的规律,就有胜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