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曹操最实用
29521700000003

第3章 想好了就大胆去做

古人云:“处事有疑,非智也;临难不决,非勇也。”也就是说人立于世间,不仅要敢想,而且要付诸行动,突破前人。任何成功只靠想法是行不通的,更重要的是把脑海中的楼宇用实际行动搭建起来。想好就做,无怨无悔。 曹操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却最终胜过袁绍这样的名门望族,在于他渴望成功,并把想法大胆地付诸实践。在镇压黄巾起义的时候,曹操就显露了这种果敢的一面。 黄巾起义场面很是浩大,“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东汉统治集团为此慌了手脚,汉灵帝急忙下诏,命令州郡“修理攻守,简练器械”在各主要关隘之地置都尉把守,任命外戚、将作大匠、河南尹何进为大将军,“率左右羽林五营士屯都亭,修理器械,以镇京师”。 同时,召集群臣紧急会议,研究对策。汉灵帝听从了北地太守皇甫嵩的意见,解除党禁,把国库的钱和西园的厩马发给军队。于是发天下精兵,博选将帅,以讨黄巾。就这样,曹操被正式授以军职,“拜骑都尉”,讨颍川黄巾。 这是曹操仕途上的一次重要晋升。据历史记载,皇甫嵩、朱俏讨颍川黄巾,出师不利,被波才领导的颍川黄巾军打败,包围在孤城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之内;后来皇甫嵩用火攻,因夜纵烧,黄巾军疏于戒备,乱了阵脚。这时曹操正好率兵赶到,遂与皇甫嵩、朱偶合兵共战,大破颍川黄巾,“斩首数万级”。 黄巾起义战胜有功,曹操崭露头角,被提升为济南国相。这一举动,为曹操带来了一把转运之匙。此次晋升为他的仕途开了个好头,也为他创造了一笔可贵的经验财富。 曹操出身宦官家庭,又不是名门之后,但他并不是平庸无能的人。当他真正得到了相当于郡太守的职位,找到了可以实现抱负的机会,于是便大刀阔斧地干了起来,以图实现心中的宿愿。他的想法不被乱世所限制,加上他本身勇敢敢为的性格,行动往往出乎意料,胜人一筹。 下面这段奏免贪官污吏的经历,就突显了曹操独特的见解与胆大的作风。济南国所属十县,令、长对上与朝廷贵戚或宦官交通,对下与地方豪强勾结,依仗权势,狼狈为奸,贪赃枉法,鱼肉百姓,弄得声名狼藉,县官令长,贪赃枉法,因为后台太硬,历任国相都明哲保身,明知这些地方官为非作歹,却不敢加以干涉。 曹操不畏惧复杂的官场,对贪官污吏毫不纵容,一上任便开始上奏朝廷,奏免贪官污吏,一下子就奏免了这里百分之八十的官吏。初政之时,就表现出重尚法、倡廉惩污的政治家风范,这样的谋略与办事风范为曹操的上任之路拓宽了道路,也预示着他传奇的政治生涯。 曹操敢想敢干,果断处事,敢于破除传统习惯的作风,在其他事件上也一直延续。比如,他比较公平地选用官吏,力图使政治变得较为清明。这些都表现了曹操决心廓清吏治的精神,同时进一步显示了他不同凡响的政治才干和胆识魄力。曹操的决断能力甚是惊人,他不被世事牵绊,做出了很多英明之举,为历史所记载。

听说太原、上党、西河、雁门等郡,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的寒食节,都不烧火,吃寒食。据说这是为了纪念介子推。曹操知道了这件事,不禁暗暗琢磨:纪念介于推,惟独要人们吃寒食,这岂不是一种偏向吗?况且北方特别寒冷,老人、小孩瘦弱,将会有忍受不了的灾难。 于是,他下达命令:任何人不准再寒食。如果有违犯的,家长要判半年刑,主管官吏要判一百天刑,县令、县长要扣发一个月俸禄。在他看来,这一习俗虽然对先贤有尊崇之意,但对老百姓的危害太大,名实相权取其实。 全然不顾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阻力,去推进变革,曹操的这种做法展现出了一个政治家的气魄和胆识。他毫无所惧,因为这是别人想做却不敢做的为国除害,为民造福之举。他的行动得到了人民的支持,也使他在政治上有了更大的资本。 胸怀大志的曹操,急于建立名誉,一鸣惊人,以期引起朝廷与世人注意的心情。因此,初人仕途,他就细心谋划,严谨执行,让自己的声望一天天高涨。

“成事之道”把“想”和“做”结合起来 成大事者,绝对不是纸上谈兵,对任何事的追求只是停留在想法上,无疑是空中楼阁。想法的实现完全依仗着果敢踏实的行动。 曹操的果敢出于他的内在性格,更源自他的谋略与智慧。他做任何绝不拖泥带水,想到必行,这种大行是他打造江山必不可少的一环。当然,想法的出现也必须有理有据,一个正确可行的想法才能在行动之后发挥它的闪光之处。 智者胜于算,敏者胜于计;曹操特别擅长盘算,并且是盘算之后再盘算,不喜形于色,不露一点痕迹,声东击西,成为应对一切变化的高段位棋手。在他匠心独运的想法驾驭下,加上果敢的行动,怎会有不辉煌的道理呢? 曹操想的巧,做得好,这是他走向成功的一项重要素质。同时,也只有敢想敢做,想做结合,才能直面成功,战无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