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曹操最实用
29521700000027

第27章 说违心话,办违心事

挟天子以令诸侯后,曹操虽然拥有至高的实权,到那时毕竟还是万人之上一人之下的臣子。所以,他就不能够太过张狂的表露自己的野心和实力,必要的时候,说点违心话,做点违心事,是他能够身处险位却无大碍的谋略。 赤壁战前,曹操所向披靡,颂声日闻,除敌对割据势力言其“实为汉贼”和不识时务如孔融“颇推平生之意,狎侮曹操”者外,极少有人敢于公开非议其所为。赤壁之战,曹操打了败仗,訾议便多起来了,正如吴将周瑜所说,“曹操新败,忧在腹心。” 胡三省注(资治通鉴》明确指出:“谓操以赤壁之。败,威望顿损,中国之人或欲因其败而图之,是忧在腹心。”此时,谋取大事的客观条件反不如前了。 曹操身居丞相,控制汉室,挟天子以令诸侯,觊觎汉室之心,当然存在。但他在群雄割据、条件尚不成熟的时候,始终是把“挟天子以令诸侯”作为一种谋取大业的手段,而并不急于废帝自立。所以,他虽然心有所向,甚至毅然去除前进道路上的障碍,诛董承,杀孔融,但他绝不贸然走出废帝自立这一步,也绝不在口头上承认这一点。

而且,曹操一生,虽重武事,但也从不轻视舆论。因此,他决定作出回答,以排斥訾议,清除疑虑,再塑自己的形象,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自己的权力大造舆论,于是便自编自导自演了增县让县事。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傀儡天子献帝封曹操邑兼四县,食户三万,除原食武来(今河南鹿邑县西北)万户外,又增阳夏(今河南太康)、柘(今河南柘城北)、苦(今河南鹿邑东)三县二万户。 如此大的封赏,曹操本来完全可以接受,但他知道这是为自己重新树立良好的形象的大好时机,所以他就决定装装样子,辞让一番,以表忠心。 在《让悬自明本志令》中,曹操首先说出了自己始举孝廉时的自卑心理,志向仅是想做一个有所作为的太守。为此,他曾做过几件去除时弊的事,但为世不容,碰了钉子。由于害怕招来大祸,便称病归里了。去官之后,不惜呆上二十年。 可能曹操一开始是真的想要有所作为,想要建立功名,但是去官后不惜但上二十年就不能让人信服了。他的真正意图是躲躲风头,“待机”而动。他试图把自己说成无所企求,实是故意掩饰自己当时急于再出的心情。但是当时的众人肯定把他认为毫无欲念的人了。 他说“身为宰相,作为人臣之的富贵已经达到了极点,不会再有更加过分的意愿了”。同时,他还列数了自己不尽的功劳,征袁术、讨袁绍、定荆州,遂平天下。的确就如曹操所说,当时如果没有曹操,“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就此而言,曹操于汉,功劳应当是很大的,居位宰辅,完全应当。 再者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这一点曹操是知道的。儿子的封地收下来,自己的封地让出去,以表至忠。 一定程度上,曹操在不少地方都是说了真话的,合乎曹操一生的发展轨迹。但是以曹操的文采和谋略,运用华丽、动情的辞藻来渲染气愤当然不在话下。他的许多话都是很有深意的。表面总是表达自己的功劳和为国为民的决心,但是实质上也是他抓住实权不放,为自己继续攀升找的借口。做做样子给人看,说点违心话,做点违心事,曹操的佯诈之举,虚伪中透漏着高人一等的智慧。 一个人的欲望总是由小到大的。欲望也是构成幸福的一份子。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自己的欲望,实现幸福的正增长,也是人生很大的成就。而对欲望的满足和对成功的追求,过程却是需要说点违心话和办点违心事的勇气和策略的。善于用计的人,总是能够出奇制胜。即使胜券在握,说违心话办违心事也是巩固实力的很好方法,没有损失,还能尽收好处,何乐而不为。

“成事之道”违心之举保平安 受到世事的左右,实力和权力再大的人也难免会遇到需要低头的时候。聪明的人,此时都会表现出适度的忍让和谦恭,用说违心话、办违心事的举动安人心,从而为自己求得平安。 曹操从官至封侯、魏公、晋魏王,他一步一步的向皇帝的宝座靠近,但却从未真正的触及。而且一旦有人指出他的野心,他马上就会表明自己无二志。无论是言辞还是行动,无不恳切有力,征服了不少怀疑他的人。

曹操运用违心之举,为自己赢得了平安和权力的稳固,这种谋略是身处险位的人需要虚心学习的。想要保住自己现有的财势,就应该在谦让中学会说违心话、做违心事。因为谦让既能够展示自己的功绩,又能够趁机拉拢控制对自己有用的人。通过这种高明的违心之举,实现双赢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