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曹操最实用
29521700000022

第22章 既要琢磨事,更要琢磨人

曹操的谋略过人之处当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善于在琢磨事的过程当中琢磨透相关人物的本性,揣透对方的心思和路数,然后运筹帷幄,有针对性的进行部署和作战。 袁绍吞并了公孙瓒后,他以占有四州之地的优势,开始部署兵力十多万,打算进攻许都。看到这种阵势,曹操的诸位将领们都认为实力相差悬殊,袁绍不可抵挡。 此时,曹操却胸有成竹的说:“我了解袁绍的为人,他志向高远,但是缺乏智谋,而看起来外表强硬内心却怯弱,导致了他善于猜忌刻薄,在属下面前缺少威严。所以,即使他兵力强壮,但是在部署上却缺乏精准,再加上将领骄横而政令不统一,因此,广袤的土地和大量的粮食食,正好可以为我所用。” 最后,曹操以对袁绍的了解,不仅将袁绍打的措不及防,而且还获得了大量新的土地和粮食,进一步增强了自己的实力。 可以说,曹操是善于琢磨对手的高手。他知彼知已,善揣人心,能够摸清对方的脉络,从而采取相应的对策。 官渡之战前夕,曹操为免除后顾之忧,准备讨伐刘备。当时,诸将都怕发兵之后袁绍要抄曹操的后路,曹操却信心满满地说:“刘备,虽然是杰出的人才,但是现在不清除这一障碍,日后必定会成为更大的隐患”。 谋士郭嘉支持曹操的决定,帮助曹操做诸将的工作,说:“绍性迟而多疑,来必不速;备新起,众心未附,急击之,必败。此存亡之机,不可失也。”

曹操同他的谋士及诸将很快统一了认识,立即率兵急趋而东,打了刘备一个措手不及。当时刘备错误地估计了形势,认为曹操正与大敌袁绍对峙,不能东顾;及至探子来报曹操兵马即到,大惊失色,但依然不信,于是亲自率领数十骑登高嘹望曹军,见旌旗招展,自知不敌,便弃众而逃。曹操尽收其众,虏备妻子,进拔下邳,擒关羽,又击破昌稀。刘备奔青州,通过袁谭投靠了袁绍。 曹操正月出征,当月还军官渡,大约只有十数天的时间即解决了刘备的威胁,免除了两面作战的危险。事情果如曹操、郭嘉等所料,袁绍果然“性迟而多疑”,没有乘曹操东征而袭其后。 其实,曹操率师东去,冀州别驾田丰曾经向袁绍进策说:“操今东击刘备,兵连未可卒解,今举军而袭其后,可一往而定。”袁绍借口小儿子生病,离不开,没有发兵。田丰为失掉这一机会很生气,举杖击地说:“嗟乎!事去矣!遭难遇之机,而以婴儿病失其会,惜哉。” 曹操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他揣磨透了袁绍的心路,即“性迟而多疑”,从而抓住时机,在袁绍还未回过味的时候,一举击溃刘备,力保后方不失。这进一步证明他驱兵击刘备的决策是非常正确的,而作先导的则是他对对手人性和人心的透彻把握。 正所谓成事在人,事与人是互为一体的。在琢磨事的同时先把其中的人琢磨透,那么,就如同知晓对手下一步的行动,自己就可以提前布置对策。如果对人和事都是不加揣摩,或者是只对事不对人,那么,再厉害的人也不可能找到有效的策略,实现高效的进步。

“成事之道”把人和事琢磨透 人与人的较量,其实就是心智与心智的较量。高明的军事家运筹于帷幄之中而决胜于千里之外,全在于其摸清了对手的心路,找到了对手的软肋,从而战必胜之。 曹操无论是对自身、属下还是对对手,都有清楚的认识。因此,对自己,他有信心成就事业,对属下,他能够四两拨千斤,将他们的才能尽情发挥,对对手,他勇于正视他们的优缺点,在利弊间进行琢磨和考量。 《孙子兵法·谋论》说:“知彼知已,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已,一胜一负;知彼,不知已,每战必败。”这是孙子对战争实践的总结,是对琢磨人和事的参悟。能否做到,做的好与不好,尽在得与失之间。 因此,正确的决策来自知彼知己。事有不同,是因为它随着人的变动而变化。所以,想要用正确的决策指导正确的行动,就必须先知己知彼,把对手的品行和习性琢磨透,用权谋之术驾驭一场较量,胜算的几率就会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