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曹操最实用
29521700000020

第20章 任何时候不忘利害关系

曹操行军打仗,很多时候都有出乎人意料之外的事情,但是到后来又会发现曹操这种决断又是很正确的。究其原因,就是曹操时刻能够分析真个局势当中与己有关的利害关系,以此为出发点,指导自己的行动。 初平四年春,曹操驻兵城。城是当时曹河边上的一个军事基地,曹操任州牧后,将治所从昌邑迁到这里。适逢刘表逼近南阳,并切断了袁术的粮道,袁术便率军进入兖州陈留,驻兵封丘。黑山军和匈奴于夫罗的残部见袁术势盛一一前往依附。 袁术派部将刘详驻守封丘东北的匡亭,曹操立即作出反应,带兵从鄄城南下攻打刘详。匡亭有失,封丘难保,袁术于是率兵援救刘详。两军接战,袁术不是对手,被打得大败,只得放弃匡亭退保封丘。曹军马不停蹄围攻封丘。袁术见难以立足,还未等到合围,即连忙放弃封丘逃往襄邑。曹操尾追不舍,到了太寿决开河渠,袁术只得又逃往宁陵。曹操仍然穷追不舍,袁术无法只得继续朝东南方向逃跑,一直逃到九江郡才算最终能够停下来。 这一次,曹操率领大军,不怕疲劳,连续作战,在将袁术赶走的同时也大大的扩大了自己的领地。而曹操这么做的原因就是,他当时清楚的分析了当时的局势,觉得袁术驻兵封丘,完全是对兖州的威胁。此时虽然不会有实质性的损失,但是日后却有可能成为致命性的威胁。 所以曹操果断的攻击袁术,并抓住每次袁术战败后的,不断将袁术赶到远离兖州的地方, 解决了兖州南面的一大威胁。 到了夏天,曹操率军回到定陶。接着,曹操发动了攻击徐州牧陶谦的战役。陶,字恭祖,丹阳人。历任卢县令、幽州刺史、议郎等职。后因参与镇压徐州黄巾军有功,被任命为徐州刺史。董卓专权,他未参加关东联军的行动,被董卓任命为徐州牧。曹操进攻陶谦,主要出于下列目的。 一是在公孙瓒和袁术两人同袁绍的矛盾中,陶谦站在公孙瓒和袁术一边,并曾派兵配合公孙瓒攻打袁绍。曹操既然和袁绍联盟,并率军刚打败了共同的敌人袁术,再把矛头对准另一个共同敌人陶谦,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同时,这一时期河北地区的黑山农民起义军又活跃起来,于毒曾率兵数万人攻占冀州的心脏邺城,杀死魏郡太守。刘石等人率领的起义军及张燕率领的黑山军也活动频繁,匈奴、乌桓又一度进犯,袁绍忙于应付,无暇南顾,因此攻打陶谦的责任,也就自然地落到了曹操一人肩上。 二是曹操有着另一层个人的利害关系必须考虑。徐州紧靠兖州,与青州一样从东面、东北面对兖州形成了半包围之态势。陶谦、田楷、刘备等人不仅是在威胁着袁绍,同时也在威胁着曹操。到后来,这种威胁还变成了直接的进万巴和掠夺。 初平四年(公元193)年五月,下邳人阙宣聚众数千人造反,自称天子。陶谦曾与阙宜联合,发兵攻击兖州,攻占了华县和费县,掠夺了任城。为了维护兖州的利益,曹操必然要向陶谦发击。 三是曹操一心要向陶谦索报杀父之仇。据史料记载,曹操的父亲曹嵩是被陶谦杀害的。

初平四年(公元193年)秋,曹操第一次大规模进攻陶谦,一鼓作气攻下了十多座城池,进抵彭城。陶谦带兵前来会战,被曹操打得大败,上万士兵被杀。曹操带着强烈的复仇之心,疯狂杀戮,连平民百姓也不放过,有男女数万人(一说数十万人)被无辜杀害,尸体倒伏在流经彭城的泅水之中,河水为之不流。当初洛阳、长安一带遭遇董卓之乱,有不少人跑来徐州避难,结果在这场战乱中惨遭杀害。 曹操这次东征,得到了袁绍的支持。袁绍派出部队前来协同曹操作战,其中朱灵率兵三营,力战有功。战斗结束,诸将北返,只有朱灵留了下来,说:“我见过的人多了,没有一个能够比得上曹公,曹公真是一个明主啊!现在我好不容易遇上了,哪还能轻易离开呢?”他所部的将士也都跟着留了下来。后来朱灵成为曹操的重要将领,名位仅次于徐晃等人。官至后将军,封高唐亭侯。 由此,我们不得不再一次佩服曹操的谋略了。对于利害关系的准确把握,对于所想所谋的果断执行,并且乘胜追击的魄力,不仅清除了利害关系中的害,还能够以此折服人才,收得人心,实在是全面性的胜利。所以,正是曹操能够时时把握住不忘利害关系这一点,他才能够将每一步都走得稳当扎实,将整个大局推向自己理想中的道路上。 要想成功,必须勇往支前,拳出的快准狠,力道也要恰到好处,有多收获。但这么做的前提就是,有勇有谋,权衡利弊,任何时候不忘这么做的利害关系。如果连这个过程中的利害关系都分不清,那么,就不会想到这么做后的任何后果,自然没有应对的方法。最后,反而会害了自己。凡事讲求追问出个利害关系,才能权衡利弊,做出相应的决断,才不枉费辛苦谋划一场。

“成事之道”与利害关系共成事 成事过程中方方面面的利害关系何其多。能够准确把握,需要时时的提高警惕,并能够在每一步的行动当中,准确的扑捉到其中具体的利害关系,然后贯彻到理智的行动当中,实现高效的办事效率。 曹操采取每一步行动,总是能够仔细的权衡当中的利弊,然后采取对策趋利除弊,一步步实现自己的计划。无论是将袁术追击的狼狈而逃,还是攻打陶谦,曹操都是深谙其中的利害之后,因着利害而行动,最后取得谋划的结果。 而刘备为报关羽之仇,与东吴争夺荆州,御驾亲征,一意孤行,结果被吴军火烧连营,杀的大败。最后还无颜回首府成都,只好在白帝城居住不久染病不起,渐渐加重,直至死去。这是成大事之人绝对不可以效仿的匹夫之勇。 因此,做事只凭一时之勇也不行,还有要心计,把利富关系作为行事的指南,利大于弊则可行,弊大于利则不行,总之,凡事要讲求个利害平衡。只有把握好了利害关系,才能因时因事而动,主动采取相应的对策,争取到最大的赢利。凡事权衡好利害,就能够成事,相反,就会吃大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