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曹操最实用
29521700000015

第15章 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

不怕跌倒,怕就怕跌倒了站不起来或是站起来的过晚。不怕失败,怕就怕被失败吓倒。曹操大过不少败仗,跌倒过很多次。但是正是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的精神,促使他一次次的能够重新站立起来,树立属于自己的丰碑。 公元189年冬,曹操在陈留正式起兵,反对董卓挟持皇帝,以皇命号令天下。对于曹操的起事,有人观望,有人响应。虽然有人站到了曹操的这边,和他组建了关东联盟,但是却都缩手缩脚,不想损耗己方的实力。曹操对于他们的这种举动很是失望,劝说他们现在董卓挟天子、烧皇室,惹得举国震怒,正是攻打董卓的好时机。但是大多数人并不赞同曹操的说辞。无奈之下,曹操决定单独行动,在势单力薄的情况下与董卓大将徐荣荥阳汴水河边激战一天而惨败。自己也差点命不保。

也许会觉得此时的曹操年轻气盛,急功近利导致了他的失败。但是正是从这场战役中曹操明白了自己不能够操之过急,否则血的代价还会重演。

所以,他以此为激励,慢慢的壮大自己的力量。 到赤壁之战之前,曹操已经统一了北方大部,如果能够拿下赤壁之战,那么进驻南方则是势在必行的。此时的曹操当然不再是曾经那个没有足够实力还急功近利的曹操了,他现在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曹操拥有“奉天子以令不臣”的优势,其它诸侯自然在政治正确性上难以与其争锋。这是他在政治上取得的先机和主动权。其次,曹操统一北方后以新胜之军南下,军队的士气旺盛。在气势上曹操也有了一定的优势。更为让后人记住的是,这次曹操的兵力数倍于孙、刘两家。

在如此多的优势条件下,曹操最后却败的一塌涂地。不仅让孙、刘联军的胜利显得更加爱辉煌,相应的反衬了自己的失误。孙刘联军扬水战之长,巧施火攻,打赢赤壁之战,以曹操的失败铸就了中国历史上这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赤壁之战的挫折,使曹操统一南北方的梦想破灭,也让他感到了事业的艰难。但是他并没有被吓退,而是犹如被这场失败打了一针强烈的清醒剂一样,猛然醒悟。他不断的进行深刻的反思,把自己从烦躁的情绪中拉回现实,重谋进取。 通过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他深知战胜孙吴必须具备强大水师。因此,回到北方后,即动手开始改变这种状况。他以巩固后方,“高筑墙,广积粮”招揽更多人才的方式,大振军威,加快完成自己的统一大业。除扩大水军组织规模,加强训练外,在水军屯驻区域上也作出精心的安排。 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三月,曹操统军至谯,在家乡赶造轻舟,拉开了大练水师的序幕。这一地点的选择,主要不是他的乡情所致,而是要将谯地作为争夺江淮的后方基地,不断壮大水军,与孙吴对峙长江,伺机渡江灭吴。 到了七月,曹操带领船队,自谯顺池水入淮水,再溯淮水入肥水,然后屯军合肥。这是对新建的曹操水军的首次大检阅。随军的曹丕很兴奋,作有《浮淮赋》,描写那“大兴水运,泛舟万艘”的壮观! 曹操有他统一南北方的梦想,他不断的为之努力,虽然遭受了失败和打击,但是他并没有被吓倒。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他的行动向世人证明了这一点。能屈能伸,充分显示出了曹操的英雄本色。 摔脚而跌倒很容易爬起来。而生活、事业上的摔脚就需要我们学习这种跌倒了就爬起来的精神,冷静的面对,客观的分析,理智的投入,用跌倒时的伤痛、教训指引我们走向少跌倒、少走弯路的方向。如果跌倒了犹犹豫豫、退缩不前,不仅有可能会错失了良机,还会导致整个生活的颓废和事业的停滞。跌倒了就爬起来、能屈能伸的做法,相较于此,不仅能够将伤害降到最低,还能获得最大的回报。 “成事之道”失败里出真知 历史当中的成败得失大抵都是发生在那些可以被人们说念的人身上,而这些人不外乎两种:在失败中迷失,永远与失败为伍;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找到成功的机会。而能够称雄三国的曹操当然属于后者。

曹操打过不少败仗,但是他既没像袁绍一样吐血而亡,也没想刘备似地郁结而死。他不管从哪里跌倒,都会爬起来总结经验教训,再次的与敌人一决雌雄,直到完全将对手拿下。对于他来说,失败不是失去,而是给了自我反思、发现真知的机会。

传统史学家张作耀在《曹操传》中说:“曹操其人极易激动,易被胜利冲昏头脑”。但是他却没有看到曹操越挫越勇的斗志,促使他从失败中发现成功的机会,最后反败为胜。 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人不怕失败,怕的就是失败跌倒了再也没有站起来的勇气和勇往直前的信念。想要成事,就要让自己即使面对失败也会利于不败之地的决心,然后反而思过,直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