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大国与小民:外国人眼中的中国范儿
29500600000006

第6章 时间观念差

在西方国家,“时间就是金钱”是一句广为流传的格言。当今社会越来越趋向复杂化,每个专业人士都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处理大量的事情。如果是在上个世纪,这无疑会用去人们更多的时间。但蒸汽机和电的发明让人们的工作效率得到了提高。或许我们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祖先们在以前那个只讲究吃喝和决斗的年代里曾无所事事,但是不管怎样,现如今的我们已经为这场科技革命做好了准备,我们浑身充满了干劲,这种干劲促使我们有很多精力去处理每一件事情。

在问候语上,中国人和我们盎格鲁-撒克逊人有着一个有趣的区别。中国人见人打招呼总是说:“吃了吗?”而我们盎格鲁-撒克逊人总是问:

“你好吗?”(How.do.you.do ?)实际上,“Do”是一种最为平常的状态,正如中国人看重的“吃”一样。在西方人的心目中,时间就是金钱,一秒钟也不能浪费。但是,和大多数的亚洲人一样,中国人肆意浪费时间,他们对时间并不在意。中国人将一天的时间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各个时辰之间的界线并不明显,时辰的划分只是一种象征。中国人所说的“中午”指的是上午十一点到下午一点这段时间。我们经常听到中国人问:“现在是什么时辰?”或者用英语问:“月亮在天中央的时候是什么时辰?”这种表达其实很不明确,他应该问:“月亮在天中央的时候是几点钟?”

“日出时分”和“日落时分”在中文的时间里还算比较准确,因为这是由太阳所处的经纬度决定的,但是夜里的时间就完全不能确定了。以

“午夜”为例,这是一个和“中午”一样不能确定的时间。中国人划分夜里的时间是以“更”为单位的,但似乎只有最后一更才能称得上准确,因为那是在晨光乍现的时候。对于我们戴的手表,中国人大多并不认识。也有一些中国人拥有手表,为了保持手表时间的准确,他们每隔几年也会把手表拿去洗一下,但是他们做事的时候从来不看手表。大多数人都是通过太阳的高度来确定时间的,比如日上一竿、日上二竿、日上三竿等。如果遇到阴天看不到太阳,那么便要根据猫眼瞳孔的大小来判断时间了——这些判断时间的方法应付日常生活已经足够了。

和他们不确定的时间相对应,中国人管理时间也充满了不确定性。按照希德尼·史密斯(Sydney.Smith)的观点,世界上的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大洪水时代之前的人,一类是大洪水时代之后的人。大洪水时代之后的人明白人的生命不可能达到几百岁,他们必须只争朝夕,努力做好每件事,以适应时代发展。而大洪水时代之前的人完全没有意识到玛士撒拉(Methusaleh)的时代早已过去,所以依然以传统的方式生活。

毋庸置疑,中国人应该被归入大洪水时代之前的人。在中国,茶馆的老板为了吸引和留住顾客,会聘请一些说书人,听这些说书人说书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英国诗人丁尼生(Tennyson)的长诗《永恒的永恒》(《Forever ever》),好似永远没有尽头。顾客们来来去去,说书人却永不停歇。演戏的也是如此,一场戏一演就是好几天。当然这种长度不能和曼谷的戏剧相比,那里的戏剧有时会一连演上两三个月。中国的杂技可以称得上是有趣了,但要命的是,那无聊的开场白实在太长了,长得令外国人在杂技正式开始之前就厌烦了。最令人觉得恐怖的是中国人的宴席,其持续时间之长、酒菜种类之多,几乎让所有参加过中国宴席的外国人都会感到惊诧。尽管如此,中国人还嫌宴席持续的时间不够长。

自童年开始,中国人就养成了按部就班做事的习惯。一入学堂,他们便从早到晚不停地读书,只有在进餐时才会稍歇一下。除了这种方式,老师和学生们都不知道还有其他的学习方法。科举考试要连续进行几个日夜,但对深受这种不合理考试制度之苦的考生来说,他们仍然坚信,这是甄选人才最好的方式。

这种教育方式让人想起它的形成过程及背景。中国人的语言十分古老,想要掌握它太难了,就算是那个长寿的玛士撒拉(Methuselah), 恐怕也要穷尽一生才能完全搞懂。如果古罗马人像古代中国人一样被强迫学习他们自己深奥的文字,恐怕他们永远也写不出传世经典。中国的历史也十分古老,中国的史学家们不但企图将自己的历史追溯到上古时代,而且在讲述各个时代的重大事件时,连同那些细枝末节也不肯放过。恐怕除了缺少时间观念的中国人之外,再也没有其他人会去编写或阅读这样一部冗长无趣的史书了。

我们与其说中国人的发展受到了阻碍,不如说它是一个永不衰老的民族。简言之,作为一个民族,中国人最美妙的特质就在于他们拥有了永葆青春的秘密。

——辜鸿铭

中国人所谓的勤劳,也同样体现了他们时间观念不强。我们前面已经介绍过,中国人对劳动的投入程度和我们盎格鲁-撒克逊人是大不相同的。

那些曾经与中国工匠和包工头合作建过房子的外国人,谁还会希望有下一次合作呢?这些中国工人总是迟到早退,中途还时不时地停下来喝茶。他们总是长途跋涉,从很远的石灰池用袋子一点一点地把石灰扛回来,尽管他们知道用独轮车一个人可以干三个人的活。要是施工时下起小雨,那是一定要停下来歇息的。所以,尽管这些勤劳的人耗时不少,工程进度却极为缓慢。想要计算这些人的工作量,那可真不容易。据说有个外国人,他对自己雇来钉木板的四个人的速度很不满意,于是趁着他们吃饭的空档,一个人钉完了四个人半天才能钉完的木板。

单是维修工具,对中国工匠来说就是一件相当耗时的事情。但如果使用的是外国人的工具,那就另当别论了。外国人的工具,经常会莫名其妙地坏掉。而“我根本没动过它”是工具坏掉时,大家都挂在嘴边的话。工匠随意在墙边搭起一些小椽杆,然后用绳子拦腰一捆,脚手架就算搭好了。你过往的经验在这里全是徒然。这地方的沙子、石灰和泥土没一样跟你通常认为的一样。外国人就像《格列佛游记》中被矮人用无数绳子牵制住的格列佛一样,他也被麻烦所束手束脚。一位广东的承包商让我永世难忘,他是一个大烟鬼,他的承诺就像那些被他挥霍的钱一样,统统化为泡影。最后,忍无可忍的外国人将问题摆在这个广东人的面前:“我告诉过你玻璃的尺寸,你自己也动手量过窗户,结果买来的玻璃全部不能用;还有你做的门,一点儿胶都没用,没有一扇门能严丝合缝地关上;地板不够数量,更不够长,而且上面还有那么多疤节,统统都不合格。” 听了外国人的指责,这个性情温驯的广东人可怜兮兮地看着他,轻声道:“请别这样说,这样不合礼数。”

在中国人看来,我们盎格鲁-撒克逊人性情急躁且不可理喻。其实,中国人不喜欢我们缺少耐心这一点,正如我们讨厌他们不讲诚信一样。

无论何时,试图让一位中国人认识到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性都宛如对牛弹琴。我们曾听过这样一件事:一个装满外国邮件的包裹在路上搁浅了,短短十二公里的路程,用了好几天才到,原因就是运送包裹的驴子生了病,不得不休息几天!中国的电报系统目前也仍处在邯郸学步的初期阶段。

没有什么比中国人在社交访问中不守时更让外国人恼火的了。在西方,此类社交访问有严格的时间限制,不可以随意延迟。但是中国人完全没有限制。去拜访外国人,他们完全意识不到时间的宝贵性,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他们自己却浑然不知,全无告辞之意。一位德高望重的牧师的座右铭是:“想见我的人,也正是我想见的。”如果这位牧师到了中国,那么他一定会收回自己的话,而去模仿另一位繁忙牧师的行为——在书房里悬挂上一句来自圣经的格言“上帝保佑你离开”。直接告诉一位正说得起兴的中国人——自己很忙,这对这个中国人来说无异于当头棒喝,他会尴尬得很长时间说不出话来。而且静默的时间也是如此的长——恐怕外国人的耐心再增加十倍也难以承受。最后,他终于说话了,并为自己打圆场,说他体会到了牧师这句话的真谛,那就是“上山打虎易,开口求人难”。

要是外国人都能像已故的麦肯基博士(Dr.Mackenzie)一样,那么事情就容易得多了。他对中国朋友时常到家中聊天且一聊就不走的行为十分反感。为了不影响自己的工作,他便对朋友说:“别客气,请随便坐,抱歉我太忙了,恕不奉陪。”不过如果能像一位中国学生那般干脆直接,那就更加有趣了。那位中国学生学了一些英文短语之后,很快便学以致用了。下课的时候,他冲着自己老师大声喊道:“开门,滚出去!”

扩展阅读

〔英〕麦高温《中国人生活的明与暗》节选

一个中国人为某件重要的、特别的事情来拜访你。一开始,他并不开门见山地说明自己的来意,而此时刚好你又有事要忙,于是你便请他先坐一会儿,稍等片刻。他便静静地坐在那儿,脸上一副很清闲的神态,以此表明他只是顺便造访,并没有什么事。

谁知你却被一些事情缠住了,忘了还有客人。等你一个多小时回来后,他见到你,也只是笑一笑,且很有礼貌地欠欠身,看不出有丝毫的不满。如果是一个西方人遇到这种情况,他早就等得火冒三丈了。等你回来,你将看到他那阴沉的脸和喷火的眼睛,你们之间的关系也就这样彻底决裂了。

一个中国人,就有那样的宽容和忍耐,当你把他遗忘时,他却依然坐在那里等你回来。正是这样,他最后能够达到自己的目的。而英国人则带着满腔怒火离开,认为自己受到了侮辱。他会冲你发泄心中的不满,而这样,你们也就不能够再交往下去了。

中国人与西方人的想法不同,他们认为如果这件事只有通过你才能轻易且行之有效地完成,那么,他就没有必要让愤怒和坏脾气来破坏自己的大事。他可以平静地等上更久的时间,如果有必要的话。事实上,如果时间太紧,你让他明天再来的话,他也会面带真诚的笑容,表示他对这样的安排很满意。

第二天,那个中国人按时来了,你却因为一个重要的约会而分身乏术。这时,在你把自己的苦衷告诉他后,他会说再拖一天也没关系,很快就会让你没有顾虑了。面对这样好的耐性和脾气,你将会不遗余力地满足他的要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