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学洒脱斋夜话
2949800000053

第53章 品《晋泉之韵》

很久以来我就奇怪,称为国粹的中国画中,何以写泉的名作几稀?如若不信?请翻翻历代那上千幅奉为经典的传世之作。就说宋代《水图》十二幅的作者马远,被后辈推为自古画水第一人,什么“马公十二水,惟得其性”。什么《云生沧海》、《长江万顷》、《洞庭风波》、《黄河逆浪》……可谓写尽了天下江河湖海,却唯独没画出水之精灵——泉。清代倒是有两幅泉水入画的名作,一为立轴《山高水长图》,一为扇面《山涧奔流图》。可惜的是,一如水为配角的国画传统习惯,这两幅泉水皆陪衬也,毫无突出的主体形象和鲜明独特的个性,当然更谈不上什么意境与神韵了。进入现代,似乎略有长进,让人头一次见到“泉”字入题的名画——《蛙声十里出山泉》,乃大师齐白石的手笔。据说画题是文学家老舍先生指定的,那题意原也只在蛙声而不在泉。所以,尽管一挂清泉破天荒地雄踞主体位置,其实依然是照亮别人的“电灯泡”。另一位绘画大师刘海粟,一生九上黄山,情有独钟,在画尽黄山的众多作品中,到底有一幅珍贵的《黄山温泉》。画家以奔流在深山幽谷湍急的山泉为主要表现对象,用热情奔放的笔调把它描绘得喷珠溅玉,充满生命活力。唯觉可惜的是,这幅真正写泉的杰作却并非中国画,而是一幅根在西方的现代油画,或可自慰的是,尽管这幅佳作在色彩和笔法上有明显的“梵·高痕迹”,但确实也融汇了国画的传统运笔特点。

说到西方绘画,虽然以泉为描绘主体的名作也似乎不多,但却真正有那么两幅以《泉》命名的不朽之作,令人过目难忘,心向往之。整个高出去一个层次。一个是法国现实主义大师库尔贝的《泉》,裸体的狩猎女神黛安娜倚坐泉边。在这里,泉再也不是国画中的陪衬角色,你会立刻觉得它在充满空间感和光感的画面上,分明就是那位情态安逸、若有所思的美丽女神,分明就是洋溢着生命朝气的大自然的一个精灵!另一幅《泉》则更为绝妙,它出自古典主义画派最后一位代表人物安格尔之手,乃画家所有作品中最为名扬遐迩的杰作。泉的地理学定义是什么?地下水的天然露头!严肃而刻板,毫无美感可言,但在安格尔的《泉》中,你根本看不到这种“天然水的地下露头”,画面上亭亭玉立着一位纯真恬静的裸体少女,以全开放的姿态与观众面面相对,美丽绝伦,朝气勃勃,一只陶罐在玉肩倾倒,遂有一股泉脉自天而来,不绝如缕。真正的泉是什么?什么是真正的泉?真谛尽在其中也:充满对生命奥秘的探索,对生命奇迹的赞颂,对生命价值的肯定,对真善美的追求……这不就是泉所能为我们创造的真实意境与大底蕴吗?

写泉的绘画作品固然稀少,写泉的书就多吗?也许我眼浅得很,至今没读到一本专门的咏泉之作。直到这次看到《晋泉之韵》的书稿,方才大开眼界,一次邀请众多的散文好手,写遍三晋名泉,推出洋洋专集,别的一切先不说,仅这创意和气派便令人倾倒。我看分明是几十年与水打交道的风雨生涯,方能造就策划人铁牛君的“恋泉情结”,方能“持斧伐远所,荷锄觇泉脉。”《晋泉之韵》也方能应运而生吧。

山西缺水,偏偏泉多,即如寒门缺钱,生出儿子来却是一个赛一个。这叫天公无私。山西的这点优势,不免叫生长水乡的顾炎武先生大发感慨,300年前他就说山西泉水之盛,可与福建相伯仲。这位喊出千古绝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铁血志士,45岁后遍游北中国,在山西盘桓最久而且最后谢世于曲沃,该不会也与他的“恋泉情结”有关吧?

就在十多年前,我尚年轻气盛,曾发宏愿要徒步走遍山西大地,尽识名泉、名塔、名桥并记之。岂料“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日月穿梭,书生老去,机会难求,仓促间也仅只走访了五七处名泉,可怜宏愿化作清梦,唯余深深遗憾而已。不想天缘凑巧,今次让我先睹为快,头一个读到《晋泉之韵》的书稿。几十位作者,大都认识,不少还是相交相识的文坛老友。在他们传神而忠实的笔下,我不仅得以重游了难老泉、神头泉、娘子关泉、霍泉等,一个个如见故人,倍感亲切;而且又结识了一大批泉界新友:青龙泉、盂县温泉、龙祠泉、滦祠泉、鼓堆泉……仿佛早就神交,只恨相见太晚。总之读罢书稿,真叫人景同亲历,感同身受,夙愿得偿,好梦成真,不惜“过把瘾就死”。我想特别提到6个附件,虽说资料性强,与全书的文学格调似嫌不适,但却很有价值。这些资料和记述,使人能从科学、历史、文化等角度,对山西之泉有一个宏观的了解和把握,恰与对一个个名泉的文学性具象描绘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尤其附件五和附件六,对“泉文化”和“水文化”的阐释论证,都给人以启发和思考。

平日乱翻书,常见古人将死后的归宿很喜欢与“泉”字相连,明明是阴惨惨黑沉沉的坟墓,却要俏皮地说成泉壤、泉下、泉路、泉石、泉台等等,什么“应作芝兰出,泉台月桂分。”“明月萧萧海上风,君归泉路我飘蓬。”……看来中国人到死都还有求于泉呢。当然这也可以理解,想那死亡,也许是人类最大的痛苦之源,自始至终折磨着每一个灵魂,它是生命本身的缺憾,永远无法弥补,它像一个可怕巨大的黑洞,蹲伏在你生命的必由之路上,谁也无法摆脱被吞噬的威胁,谁也不能逃避这一共同的归宿。人们在恐惧无奈之余,只好尽量美化它。泉来自地下,凝日月之光而晶莹,纳天地之声而丁冬,悦目、悦耳、悦心,形象和品格均是那般美丽美好,自然成为人们借以释怀移情的最佳选择了。但是人们呵,你们想到了自己的身后之事,可曾想到泉之死吗?可曾想到没有泉的世界将会是一副什么模样?

赞美泉吧!

珍惜泉吧!

保护泉吧!

(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