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学洒脱斋夜话
2949800000040

第40章 表兄的短腿隶书

跃上云头看峨嵋塬西部,凝重绵展,真像一令铺开的上好宣纸。它的东端,孤山拔地而起,直挺挺犹如一管狼毫巨笔。西端,黄河之水在晋陕峡谷经过千里激荡回旋,冲出龙门后变得汪洋一片,恰似一砚研磨停当的浓浓墨汁。你看看,笔墨纸砚文房四宝,全由老天爷准备齐全。这样的风水宝地哪里会有第二处?此地不出书画名家、文人学士,真是对不起老天爷呀!

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子民们还算争气,出了不少书画家。古代的先不说,仅当代在省内外、国内外比较着名的人物就有王有政、冯向杰、赵望进、许小铭、王满粟、杨美琴、张德禄、王必现……如果算上边缘地区的杨力舟等名家,大约有十多位之数。在一块方圆不足百里的地域内涌现出如此众多的书画明星,在全国并不多见。而且,此地文脉深厚,不断有后起之秀勃勃然出焉。张呈祥先生就是其中令人最为叹绝者。

先看他的这本书法新作:《张呈祥隶书梅兰竹菊诗词选》。

梅、兰、竹、菊,乃大自然的精灵。在讲究“天人合一”的中国人,尤其是中国文人的眼里,它们具有更多的人文内涵:冲寒斗雪傲骨铮铮;深谷幽香洁身自好;虚心劲节高雅坚贞;独立寒秋不与群芳争艳。换来千古美名曰“四君子”!自古以来,人们亲之爱之,宝之贵之,歌之吟之,名家名篇代不绝书,蔚为大观。但是,由书家将这些诵赞梅、兰、竹、菊的经典诗词收集遴选,用隶书一一写出,付梓成书以传永远,却未闻有此前例。有之,则张呈祥先生为第一人。

更得指出的是,书写此书的隶体非同寻常,用的是前无古人的“短腿隶书”。它的创始者乃今人王祥之先生,故又称作“祥隶”,是继舒同的“舒体”、启功的“启体”、刘炳森的“隶二”、任政的“任行”之后,进入中国电脑字库的又一种当代新书体。认同这一新书体并研习有成者,目下在全国尚为数不多,而山西省内则又推张呈祥先生为第一人。说句斗胆的话,在中国当代书坛之上,以隶书享大名者屈指可数,大多还未能改去古人面目。从历史上看,秦汉以降,直至宋、元,也几乎没有出现过面目一新的代表性隶书名家,一直到明、清时代才有些转折,出现了邓石如、金农、伊秉绶等人物。个中当然自有原因,隶书创作较行、草要难,古人已将隶书的体势写得几近完美,其变化幅度和更新程度已很难扩大伸张,看来几乎再无变更创新的可能。如欲有所突破,不具大气魄、新思路者不能为。于是乎,天降大任于河北乐亭人王祥之。他9岁习书,隶书从《乙瑛碑》入手,苦研10年,再遍临《张迁碑》、《校官碑》《好大王碑》等,以及秦汉简牍,历时几近半个世纪,终于从无数古人法帖中抽取了“短腿隶书”的潜在价值,重新进行组合,实现了体势审美的转变,打破以往那种匀停或上密下疏的形式美格局,用笔上减少传统的程式化的“蚕头雁尾”成分,将篆籀笔意用于其中,而章法上则整饬中见错落,平面中见层次,字字独立而具照应之意,笔笔平齐而显轻重之趣,匀停中时出开张之势,规范中偶现率性之笔,最终成就了“短腿隶书”的书体创新,被公认为“当今书坛写隶书能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突破樊篱、自出机杼、铸成个性面貌的少数几个重要书家之一”。生性不守陈规而喜变求新的张承祥先生,对“短腿隶书”一见钟情,对它的创始人王祥之先生崇敬有加,投书求教,千里拜师,苦临精研,不耻下问,经过数年揣摩,终进“短腿隶书”之法门,这才有了这本书法新作。

最令人叹绝感慨者,莫过于张呈祥拜师了。老话讲:“三十不学艺。”意思就是说,30岁不管要学什么本领都太晚了,学不成。可张呈祥投师学习“短腿隶书”时,已经60岁,比他的老师王祥之还要大上整整4岁。而且他是何等身份?是一名堂堂的中共高干,几十年叱咤风云的政坛强人。下海学书,折节拜师,那得有多大的勇气和虔诚啊!说起来真够上是一段书坛传奇。

张呈祥是河东临猗县席家窑村人氏。他从小就喜爱书法艺术。这一方面是天性使然,一方面是环境熏染。在峨嵋塬西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习字作画成风,几乎每个村子里都有“写家”,有的还不止一个两个,三个五个,而且水准都相当的高。就说张呈祥先生,其父张天一就是一位乡村书法家,表兄王必现也是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小学老师张京斯更是一位远近闻名的学问家兼书法家……出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任谁也会长出书法细胞来。小小年纪的张呈祥,不仅用心写仿练字,而且还喜欢刻刻画画,用家里的修脚刀在瓦片上“刻章子”,居然像模像样。这“一招鲜”很快就成全了他:因为字写得好,会刻蜡版,到县粮食局参加工作后很快进了办公室,开始了自己的政坛生涯。此后40年中,他由一名普通干事成长为高级领导干部,由一名初中生奋斗到大学本科学历,由一名政工干部出脱成高级农业经济师(仅省级、全国级、国际级的获奖论文就有18篇之多),由一名农村穷孩子变成口碑斐然的清官廉吏……可以说完全实现了一份人生价值和人生辉煌。一个人能如此这般,应该满足了。然而,张呈祥并不知足!他认为自己还有一个人生理想没有实现,这就是当一个着名的书法家。他毫不隐晦地宣称:我不要习字健身安度晚年,我是要成名成家,百岁时能成一名着名书法家又有何妨?

了解张呈祥先生的人知道,这可不是凭空而发的豪言壮语。其实在他从政的这几十年中,没有一天不心系书法,没有一天不坚持苦练基本功的。政务之余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练字上,每天坚持3-5个小时,离开主要领导岗位的这几年,每天增加到10个小时左右。为了规范自己的书法行为,当然只有多临摹名家名帖,为此他几乎将能到手的法帖都购置齐全,为了临摹好碑刻,光西安碑林他就专程跑了10多次;还要多观摩名家名作,为此,他绝不放过任何观摩书展的机会。他知道,要想成为书法家而不是写字匠,就得具备深厚的理论修养,为此他在花甲之年报考了中国书画函授大学进行系统学习,以惊人的毅力修完全部课程并合格毕业。他还知道,真正的书法家如同其他艺术家一样,不能只读专业书,还要博览群书,全面提高文化素养,为此他读文学,读哲学,读社会学……大下“字外功夫”。当他最后独喜四体中的隶书时,发现不受名师指点很难有新的突破,便下决心要投师受教。他将目标锁定在“短腿隶书”创始人王祥之先生身上。于是,就开始了艰难的拜师活动。

王祥之先生远在北京。他是一位学者型的谦谦君子,也许原本就无意设坛收徒;也许他觉得怎么能收一个比自己年龄还大的中共高干当学生呢?也许他觉得一个当官出身的人怎么肯吃苦练字,莫非是想附庸风雅?不管王祥之先生是出于何种考虑,或许兼而有之,反正一开始坚决不答应这位来自山西运城的投师者。但他低估了这位“老学生”的拗劲和韧劲,他还不知道他碰上的这位政府官员,是个为了实现既定目标,敢于跟顶头上司拍桌子瞪眼不惜丢掉一切的刚强烈汉。他想办成的事就绝不会放弃。果然,几次写信投师不成,他干脆千里奔波找上门来,看你怎么办!结果只能是,小4岁的王祥之破例收下了大4岁的张呈祥,一段当代少见的忘年师徒情从此开篇。

转眼间7年过去,他们一个虚心求教,一个诚心指点,交往密切,相处怡然,早已成为师徒加朋友,令人艳羡。下面摘录几段王先生的来信为证。

“您学书时间不长,取得如此成绩,是不多见的。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一是线条质量还不行……整体看还可以,细看是拖沓的,缺力度和韧度;二是结体还有些问题,个别字结体不合理;三是个别字有差错;四是请不要乱创偏旁部首,不能把篆字部首借过来,因为篆、隶是不能混的。”

“您的刻苦和悟性之高是难得的,故这几年进步很快。一定要看到过去书法底子很薄,尚须抓紧时间突击。您是领导出身,朋友们的溢美之辞只能看做是鼓励。”

“不同的偏旁,我写了几个字,供您比较。必要时,我有机会可能去一次,我们面对面写,您可能理解用笔更明晰些。”

有名师指点,加上自己的悟性和刻苦,张呈祥这位老年“后起之秀”书艺大进,成果累累。在这本新作之前,已经出版了7部书法着作,计有:《张呈祥书法集》(两部)、《张呈祥篆书千字文》、《隶变》、《张呈祥隶书典故成语选》、《张呈祥隶书诗词选萃》(两部)。其书法作品多次在市、省参展,并举办了个人书展和书艺研讨会,有两幅作品于2002年荣获“世纪和平金奖”,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颁奖仪式。一时好评如潮,不少名家为之喝彩。

面对这些成果和赞誉,张呈祥当然高兴。但是,更多的是清醒和自省。他牢记王老师的警言,深知自己的书法底子太薄,朋友们的赞誉不过是鼓励,通向书法家的路途还十分遥远,而且充满艰辛和坎坷。他情愿以这部《张呈祥隶书梅兰竹菊诗词选》为起点,扬鞭奋蹄,踏上新的征程。他坚信:“伏久者,飞必高。”

笔者也相信:以张呈祥先生的悟性、勤奋、师承,尤其是超乎常人的执着,必将大放异彩,在中国书坛占有一席之地。

(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