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巧妙地辅导孩子提高学习成绩
29488500000011

第11章 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孩子学习优异的保障,它不仅能够促进孩子学习进步,还会使孩子终身受益。因此,每一位家长都不应忽视对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非是一朝一夕的易事,而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家长,应该在帮助孩子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上狠下工夫,如帮助孩子养成效率第一、科学管理时间、自主自律、多读书报等学习习惯。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不但会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还会使孩子受益终生。

1.让孩子养成勤奋学习、不浪费时间的习惯

考察中外历史上取得成就的人,莫不把学习看做是自己的本分,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读书学习。他们对待学习就像蜜蜂采蜜那样不辞劳苦,日积月累,最终取得伟大的成就。而有的人总是企图依靠自己的小聪明,就取得好的学习成绩,这当然不可能持久。爱因斯坦在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时说:“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在天才和勤奋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她几乎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助产婆。”现在,不少孩子缺少的正是这种勤奋的习惯,他们怕苦、怕累、怕繁、怕难,不是硬性任务不去做,不到考试不复习。有的还常常猜题和作弊,或者花钱雇同学代自己做作业。这样学习成绩必然下降,脑子必然生锈。

成功和勤奋是一对孪生姐妹。成功的最终目标是在勤奋的汗水里一点一滴地积累出来,是在勤奋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汇集在一起的。

吴雪是一个普通的中国女孩。当她刚从清华大学毕业,就拿到英国牛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吴雪是勤奋的,她看不起那些守株待兔,凡事总想不劳而获的人。她信奉一条原则: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天分才会成功。小时候,父母就用“头悬梁,锥刺骨”的故事来教育她。上高中后,她制定了自己每天的学习,要求自己勤奋学习不浪费一分钟时间。

渐渐地,这套学习作息时间表成了吴雪的习惯。

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制定一个学习作息时间表,在家什么时间起床,什么时间上学,什么时间放学回来,什么时间休息、睡觉,复习功课用多长时间等等,要通盘考虑,合理安排,忙而不乱。要教育孩子认真遵守,持之以恒,利用零碎时间。茶余饭后的零碎时间是最容易被人忽视的,然而,合理而充分地利用这些零碎时间,背记一些单词、诗文,是很有益的。要充分利用最佳时间。儿童时期,孩子的大脑发育尚不完善,比起成人来,容易疲劳。他们记忆力好,但不宜进行过长时间的学习。一天最佳的学习时间是在上午9~11点,下午3:30~5:30,但在中午应让孩子有2个多小时的休息时间。晚上做作业,复习功课,但不宜时间过长。时间过长,会影响孩子入睡。要及时检查对时间的使用。有了一个时间表,可以使孩子学习、生活有秩序地进行,但要注意及时检查。

制定时间表后,就得合理地利用时间,为了最大地发挥时间效率,首先得了解自己的生理规律,人每一天的时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安静和喧哗、最佳思考和最不灵光阶段。只有在不同的阶段去做不同的事情,这样才能得到各自最大的效率。

安静阶段,用来看书,这个时候看起书来,很可能过目不忘,效果特别好。

喧哗阶段,去与人聊天,畅所欲言,宣泄自己的情绪。

思考阶段,思考一些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思维的火花很可能就在这个阶段迸发。

最不灵光阶段时,那就去进行体育锻炼,锻炼身体,调节自己。

2.让孩子养成效率第一的学习习惯

孩子们学习成绩的好坏,差别并不在于学习时间的长短,而在于学习的效率的高低。学习的目的是对知识的掌握和熟练运用,一切学习方法都是为这个目的服务的。而从这个角度衡量,现有的课堂教学方式并不是效率最高的做法。

很明显的一点是,孩子和老师的感情联系,通常不像和父母那样强烈,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也不像在家里那么集中。这就说明,由父母进行亲子教学,在效率上要比上课听讲更高。

学习的另一个目的,是让孩子掌握自学的能力。从自学的角度衡量,以大多数孩子的理解能力和智力水平,完全可以自行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而且这是一个连贯的思维过程,是一种智力上的探索,不会被外界因素所干扰。与课堂教学相比,效果只会更好,效率只会更高。

一位母亲在信中写到:

女儿的暑假作业中,出现了正方体和长方体方面的题目,这是小学六年级的内容,我先卖了个关子,对她说:“等六年级再说吧,其实20分钟就能学会。”孩子一听兴趣来了,说,“妈妈,你不是说笨鸟先飞吗?我就当一回笨鸟吧。”我们一起分析长方体的表面积,她自己很快就总结出了定理。我再把参考书翻开,上面明确说这一段需要5个课时,而我们只花了几分钟,而且她总结出的东西,与书中仅有个别文字上的差异。这使她大受鼓舞。我和孩子现在在轻松、愉快中学习,我坚信只要我不灰心,坚持下去,奇迹终究会出现。

这个例子恰恰证实了,自学和亲子教育,有着怎样强大的威力。

孩子怎样学习能最有效率,这需要父母来帮助设计。为了让孩子在名牌大学眼中显得“特殊”,也为了孩子今后的成长,一位留美中学生的父亲是这样设计的:

许多中国家长为孩子选择医学专业,是因为医生的收入高。不过我为女儿选择医学时,向她强调的原始动机不同,是为了治病救人。学医其实不应以追求高收入为出发点。我们首先需要对孩子培养的,是一种现在就趋稳定的学术基础。

今年暑假我就让女儿到医学院实验室实习,以后又去医院病区与医学生一起进行临床见习。她学校有科学研究课,我就指导她设计一个“课题”。这是一种治疗心血管病的基因治疗药物,如果成功,就能够改变现有的心血管病药物的诸多局限,例如只作用于局部表象、药效不能长期维持、停药会引起症状反弹、长期使用又有耐药性。这药能在使用一个疗程以后,就保持终身的药效。课题进程安排是,在高中的迷你课题中完成质粒构建,大学暑假实习期间完成蛋白质包装,医学生阶段因为可申请学生课题经费资助,就能完成动物实验,住院医生培训期间,就能够进入临床试验。当然,这是要申请专利的,今后是进人商业产业界的基础和本钱。

美国高中生还有种“英特尔奖”,这个奖项主要是奖励高中生的发明创造。中国孩子能屡屡拿到“奥数”的冠军,却在数十年中,对这个奖项年年是全军皆没。近年有些中国家长试图将自己的科研项目“移植”给孩子,去争取“英特尔奖”,能进入前40名的中国孩子是多了起来。但是由前加名进入前10名这关又过不去。因为有一个环节是要进行课题答辩的,家长当然不能陪着去,这样一来,许多中国孩子又是大败而回。我的原则是绝对鼓励女儿顶风而上,但同时也深信,她在这个方面已经具备了这个专业的知识基础,能突破这一关。

这位父亲真是用心良苦,在中学阶段就着手培养孩子的学术基础和独创成果,如果能成功,孩子的一生就有了安身立命的本钱。当他的孩子明确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必然会对眼前的学习付出更多努力。而更远的目标和更大的成就感,也必然会形成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促使她更严格地要求自己,不断追求更高的学习效率。

(1)对于重点难点,亲自给孩子讲解

那些不易掌握、容易错的内容,父母可以先自学一遍,再给孩子讲解。这既可以加深孩子的理解,又能帮助父母掌握孩子的情况,还能在双方的讨论中,促使新知识和老知识融会贯通在一起。

(2)当孩子“卡壳”,陪他并肩作战

一次“卡壳”,不只当时会耽误孩子的时间,事后也能降低孩子的信心和学习效率。当孩子挠头的时候,父母应该立刻过去,陪他一起分析和解决问题。这能增强孩子战胜困难的信心,提高学习效率。

(3)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

家长应该鼓励孩子自学,对于难以理解的知识,通过工具书和网络来查找相关资料。自学能使孩子越学越爱学,而且效率更高,知识掌握得更全面,并且相关知识都能连成一个有机整体。

(4)帮孩子树立远大目标

家长可以经常和孩子谈论未来,帮孩子找到自己的长远目标,这就能让孩子真正懂得今天的学习是为了什么,从而增强上进心,提高学习效率。

(5)效率是为了轻松

家长应该跟孩子说明,提高效率会让学习变得更轻松,效果会更好。这能改变弦子的习惯想法,不再认为学习就应该是苦事,从而消除抵触情绪,提高效率。

(6)从学习中找乐趣

乐趣会让学习的效率更高,所以,可以让孩子从学习中找乐趣。这样,孩子就会注意到原来没有发现的有趣之处,对知识会记得更牢。

3.让孩子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

有一位初一学生上课时听课很认真,但总感到学起来很吃力,老觉得老师讲得太快,自己跟不上。课后花了大量时间去弥补,还是难以见效。老师对他说:你在学习上缺少一个重要环节:课前预习。所以,听课被动,“只有招架之功”,即使课后花大量时间去弥补,仍无济于事。这位学生听了老师的话以后,坚持认真预习,学习成绩直线上升,不久成了班上名列前茅的优等生。

这位学生的事例告诉我们,以往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只是对所学内容的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一般来说,每节课前预习10分钟可以节省一小时的复习时间。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课前预习具有如下几种作用,父母可以让孩子了解。

(1)预习可以强化心理优势

俗话说得好,“两军相逢勇者胜”。在体育竞赛中,选手实力相当,决定胜负的往往是拥有心理优势的勇者,而心理优势正来自于贯前的充分准备。学习也是这样,课前准备充分,就能调适好自己的心理状态,课堂学习效果就会明显提高。

(2)预习有利于思维的前瞻性、方向性

预习能使孩子在听课时感知更具有选择性,理解更具有牢固性,思维更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3)预习能够提前消灭听课学习中的“拦路虎”

预习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梳理,对已懂的、易懂的、难懂的学习内容都能了然于胸。既可通过预习弥补原有的知识缺陷,扫清已有知识的障碍,又能温故知新,为学习新知识铺平道路。

(4)预习可以促进记笔记水平的提高

通过预习,对老师即将讲授的内容乃至板书都可做到心中有数。书上没有的,必须记;自己不太理解的以及老师反复提醒的关键问题,就重点记;书上有的或容易理解的就少记、不记或下课后补记。这样,就能腾出更多的时间用于思考问题,争取当堂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5)预习可以改变学习的被动局面

有些学习困难的孩子,上课时往往听得稀里糊涂,或只能听懂部分。通过预习,可使这些孩子改变学习的被动局面,杜绝学习上的恶性循环现象。

(6)预习能够培养自学能力

预习是学生自己事先独立地接触新知识,独立地阅读和思考的学习环节。长期坚持预习,能够促使我们有意识、有计划地使用好的学习策略,并根据完成学习任务的要求实施自我监控、自我判断。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能有效地训练和掌握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孩子的阅读速度会加快,思维开始敏捷,能迅速发现问题,抓住问题的本质,并进行分析综合。这就大大提高了孩子独立获取知识的自学能力。

(7)预习有利于适应现代化数学

老师课堂教学中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一方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另一方面使孩子课业负担减轻,可为课前预习腾出更多的时间。但这对我们的预习要求实际上更高了。课堂教学容量的扩大,教学信息的增加,教学密度的提高,都促使孩子必须加加强课前预习。如果预习不充分,就难以吸纳、消化和运用课堂教学中的新知识,学习就难以更上一层楼。

4.鼓励孩子虚心地向同学请教

学生或家长煞费苦心找老师补课,到名牌学校去找,不远“万里”,不惜重金,为什么就不让学生之间相互请教,相互学习呢?一味崇尚“上问”,而不提倡“互问”,实是“小学而大遗也”。

同班同学读的是同一种课本,听的是同一堂课,又是受教于同一位教师,而且大家在学习中思考的也常是同一个问题。共同的话语更容易使大家心有灵犀一点通。

同生间的相互请教就完全不会有什么隔阂。彼此之间有着非常熟悉的共同语言,也面临着同样的困惑,避开成人的监听,讨论问题也更加畅快淋漓。有许多不登大雅之堂的小窍门,出自教师之口有违师道尊严,在学生之间却流传得十分畅通,不规范但管用。有些教学理论常常过分严格,甚至束缚老师们的思维,使其不敢越雷池一步,非礼勿视,非礼勿说,否则就有误人子弟之嫌。事实上,这样的教学理论并非无懈可击。有个孩子曾说,当初他学英语,许多单词就是读不出,苦恼了许久而无法入门。同学教他用汉语注音、利用记谐音的方法,使他逐渐找到了学习英语的窍门。这在老师的规范教法中,是违规之举。老师们普遍认为这样的方法会让学生的英语学习走向歧路,但这学生偏偏认为自己是绝处逢生,而事实证明,这样的方法至少对这个学生奏效了。

更重要的是同学之间互相请教十分方便。遇到难题随叫随到,拉过来可以问,扯过去就能教,远比挤出时间千里迢迢请教老师方便得多。同学之间如果有争论,效果更好,互不相让,唇枪舌剑,这些知识极有可能成为学生永远的记忆。

同学之间如果争论不出结果,大家都对讨论的问题束手无策时,再去向老师求教,这时老师的点拨就相当有效,因为他们是经过认真思考才提问的。但是这样求教的情况,相对于同学们之间的互相请教来说,也只是偶然为之。

5.培养孩子少看电视多读书报的习惯

对当今的孩子来说,电视、书报这两种媒体都不失为他们课外获取知识和培养乐趣的好渠道。教育专家告诫家长,让孩子多读书报的益处多于看电视。

有些孩子一到家,丢下书包就打开电视,把学习、读书报抛在脑后。有的家长对此根本不加限制,或是限制不了,只好顺其自然。这显然不是一种好现象。

我们并不否认,电视节目以其图像、声音的直观可感性,节目内容的形象生动性以及较强的娱乐性等优势为中小学生所喜爱,也应该鼓动、支持孩子看一些健康有益的、能开发智力、启迪思维、增长知识的电视节日。特别是许多电视台专门为儿童安排的节目,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很适合儿童口味。在不影响孩子做功课和休息的前提下,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让他们选择合适的电视节目观看,对他们来说,可以开阔视野、增加知识、丰富课余生活。如果家长能和孩子一道观看,边看边讲解,效果会更好。

但是,不管怎么说,对孩子而言,看书读报的好处,显然要优于看电视。看一则故事,读一本名人传记,看一本科普画报,读一张知识小报……,静心捧读。十分轻松、惬意,没有压力,也不必定任务,可以随心所欲,反正书报捏在手上,主动权完全在自己手里。遇上精彩的句子和段落,可以回头多欣赏咀嚼几遍;有心人,还可摘抄、剪辑,加以累积;需要时,便能信手拈来一用。如此自由灵活,何乐不为?喜欢读书的孩子是不会多挤占宝贵时间看电视的。

看电视与读书不同的是,观众是被动接受者,那屏幕上的一切,都是不可逆的。有时,对某部分或某句话很有兴趣,可它转眼就过去了,想回头再重温一下已不可能了,因此得“专心致志”,目不可斜视、耳不可旁听、心不能旁骛。所以,久坐不动看电视痴迷的孩子,往往容易出现近视、失眠、懒动、反应迟钝等毛病。

阅读书报就不一样了,不用神经紧张地担心未读完的内容随时会溜走。读久了可闭目养神,也可以起身活动身体,以调节身心平衡,克服腻烦感。从这方面来说,读书报又远优于看电视。

有比较才有鉴别。明确了看电视与读书报的利与弊,为了孩子的成才,家长应该正确引导他们处理好看电视与读书报的关系。

报纸是孩子开阔视野的一条有利途径。但读报切切不可囫囵吞枣,一目十行。对于十分重要的知识,应让孩子剪贴下来,做好知识储备。

6.和孩子一起收集与整理学习资料

研究性学习离不开资料,而资料浩如烟海,需要进行科学的收集整理,否则就可能如坠云里雾中,最后一无所获。

首先要学会收集资料。资料从哪里来?从观察中得来,是观察记录;从调查中来,是调查记录,从图书馆中来,是阅览笔记;从报刊上来,是剪报或者文摘卡片;从网络上来,则是下载文件。

从图书馆获取资料图书馆是储藏知识的地方,研究课题确定了之后,就可以到图书馆去查阅资料。学校图书馆和社区图书馆,都有相当数量的藏书,并且有科学的分类。我们可以根据图书类别,查阅相关的资料。比如查阅一个地方的特色文化,可以先查阅地方史志,然后查阅人、事(典故)、文化等。

从网络获取资料,网络是个开放的图书馆。我们可以利用“搜索引擎”来快捷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

从老师处获得资料,主动向老师请教,老师可能向孩子讲述一些观点,介绍一些现象,推荐一些书目,提供一些方法等。

从社会中获得资料研究性学习有多种形式,其中,调查法是很常见的方法。通过调查,对某一问题或者课题就可以获得认识或者新的见解。进行社会调查,可以通过政府部门、统计部门获得数据、获得案例等。

当然,父母可以引导孩子还可以通过工具书获得资料,通过实验观察获得资料,还可以通过相互交流获得资料。

(1)资料的类型

资料收集后,家长要引导孩子给获得的资料进行分类。首先,要引导孩子分清所获得资料的类型。

①观点性资料

即对所确定课题的一些主要见解和观点。以课题“也说李鸿章”为例,如历史上对李鸿章的一些评价:“李鸿章是卖国贼”、“李鸿章是中国最早的洋务派”、“李鸿章是一个卑躬屈膝的外交使者”等等。

②数据资料

例如确定研究课题“谈谈学习负担与近视的关系”,可以就学生数、作业量等对不同视力的人进行归类,然后得出一系列数据,再将作业时间、视力变化制成表格。

③案例资料

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会获得许多人物和事件的材料,可以将它们整理成案例。这是最鲜活的资料。比如有同学研究环保问题,发现一个村子里的大部分人因为饮用了附近锡矿排出的污水,患了一种奇怪的病,身体佝偻,呼吸困难,四肢无力,且有不少人刚到中年就死去了。这就是非常典型也是非常重要的例子。

④观察记录

在实验或者制作的时候,我们会拥有许多观察到的奇妙现象,对这些现象的记录就是观察资料,也包括一些观察数据等。

(2)保存资料的方法

其次要借助一定的工具,建立资料档案。有了大量资料,必须将他们保存起来。这就要借助一定的手段。一般采取文书档案和电子档案两种手段。

在文书档案中,比较多的是采用资料卡片。将各种资料制成卡片,再将卡片根据一定的次序进行分类,装袋保存。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档案以其容量大、使用(查阅)方便、便于携带(电脑笔记本、移动硬盘等将很快普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欢。将资料制成文本、图片、声像等格式的文件,再根据分类标准按顺序将资料归类整理到电子文件夹。电子文件一定要注意备份待用。因为使用电脑时,可能会发生意外,如硬盘损坏、病毒感染、误操作等,都有可能使文件丢失,而且这种丢失具有不可恢复性。因此,一般要用储存器(软盘、可移动硬盘等)将资料备份以备不测。

7.要求孩子养成保持书桌整洁的习惯

如果你有自己的书桌,是否想到保持它整洁干净的重要性?这不仅仅是讲究个人卫生,还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有的孩子很不注意收拾自己的书桌,各种小摆设,吃剩的食物、早已不再使用的文具、书籍,堆得满满一桌子。有的学生还喜欢在桌面上张贴人物照片、娱乐海报,或者一些自我激励的警句格言,不论是放得整整齐齐,还是横七竖八,自以为很有气氛,实际上它们不断刺激视觉,都会影响学习。

放在桌面上的东西,学习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进入视线,而且有些物品还会引发无限的遐想,成为思想开小差的诱发因素。当孩子全神贯注学习之时,要保持注意力长期集中,本身就是件很不容易的事,一段时间后,即使没有干扰因素,也会产生疲劳而转移注意力。书桌上摆放着许许多多与学习无关的东西,无异于加快注意力分散的进程,干扰了正常的学习。

即使书桌上摆放的是与学习有关的课本、作业本,也尽可能在不用的时候收拾好,不要堆放在桌面上。桌面上堆着一大堆书籍,容易引发焦虑的情绪,这些课本、书籍会给自己无形中增加压力:还有许多内容没弄懂,有许多作业还没完成……尤其是看到那些本来就有压力的学科,望而生畏之情油然而生,学习的心情完全被打乱了。

下面是一位家访老师的自白:

我曾经到一位学生家里家访,顺便“视察”了他的学习环境:那是一个布置得十分舒适的小书房,书桌上收拾得一尘不染,一张旋转的工作椅,灵活而惬意;眼前的小书架上整整齐齐地摆放着一排书籍。令我奇怪的是,书架上的书全用白纸细心包裹起来,包住了所有的书名,又没有加上标识,清一色的“白皮书”,根本就分不清是什么内容。我好奇地问他:“为什么不在书脊上写上书名,否则如何区分?”他不好意思地说:“我害怕见到书名。”我第一次知道还有学生害怕见到书名,又问:“都是一些教科书,为什么害怕呢?”他坦然地说:“我每天坐在书桌前,面对着这么许多教科书,语文、数学、外语,还有物理、化学,书多得叫人喘不过气来。每天看,每天都心惊肉跳,好像有什么东西在追赶我,我又无处可逃。我干脆把它们用白纸包起来,把它们全关进‘笼子’里,就再也不会对我构成威胁了。”我大笑起来:“哈,哈……你这是典型的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嘛!”他没有笑,只是小声地说:“眼不见,心不烦,总比每天感到烦躁好!”我问:“那你现在要找书的时候,怎么分辨呢?”他怪我不懂做学生的苦楚,大声说:“老师你真太不了解我们了,那些课本天天要翻阅,就是烧成灰我也能分辨得清清楚楚,还需要写上书名么?”

摆放得整齐还会对学习情绪产生影响,更不要说那些胡乱堆放的书籍、物件了。书籍琳琅满目,物品一片狼藉,这样一个混乱不堪的环境极容易引起自身的烦躁,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垃圾场内,会极大地影响孩子的学习情绪。

父母可以引导孩子按以下步骤进行清洁:先进行一次彻彻底底的大扫除,将不需要的物品全部收好归位,与学习无关的东西都应在清除之列,不论是喜欢的还是不喜欢的,都暂且忍痛割爱,至少不要放在书桌上。如果有什么可以激励自己学习的物品,需要放在书桌上的,也要精心设计,不要随意摆放。要使自己的书桌十分清洁、整齐,留有足够的空间读书作业。有的社会学家认为,人需要一定的心理空间,这个空间太小会极大影响人的情绪,而心理空间与自然空间又有天然的联系。因此良好的学习环境直接决定着我们的学习心态。

接下来,要花费一些时间和精力好好整理一下自己的各类书籍。对于要放在书桌上的书籍,一定要排放整齐,同时要分门别类地排列。课本、参考书、练习册、作业都清清楚楚,一目了然。需要使用时,随手一拿,就可以准确地找到需要的东西。

如果能整理出这样一张书桌,实际上也就是掌握了一种更先进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个更有效的学习习惯。

8.鼓励孩子去图书馆里读书学习

学习环境对达到好的学习效果十分重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习惯,也有自己钟爱的学习环境,这常常因人而异。

在家里读书学习,大多惬意:雅静的书房、宽敞的书桌、柔和的灯光,都能使人进入最佳状态,尤其是没有干扰,不容易分散注意力,可以全神贯注进行学习。也有专家不同意这样的观点,认为读书环境太安静舒适,会产生注意力疲劳,时间一长,思想反而会开小差。而且在家读书、学习太自由,一会儿喝水,一会儿听音乐,太没有约束力。曾有人抱怨自己的孩子读书静不下心来。他家的学习环境可以说是相当舒适。孩子有自己专用的书房,空调恒温,书桌宽敞,而且远离闹市,真可算得上读书学习的世外桃源。但外面下雨,孩子可以站在窗前观赏半个小时;屋里飞进一只蚊子,他可以四处寻觅,噼噼啪啪打个半天,心思完全不在书本上。对他来说,环境再理想再雅静也没有什么意义。因此就有人提倡,读书干脆到菜市场去,那儿喧闹非凡,你只需看自己的书,尽一切可能两耳不闻窗外事。经常如此,一旦养成习惯,即使外界有再大的干扰,学习者也能心静如水,甚至还举出了毛主席当年就选择纷扰的环境读书学习,以培养自己抗干扰的能力来做有力的证明。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学习环境才最适合学习呢?其实没有统一的标准,只要适合自己的环境,都是最佳的环境。有人喜欢在教室里学习,有人喜欢在河边读书,有人认为可以在公交车上背英语单词……只要学习效率高,这些都可以成为学习的最佳场所。

我们这里十分提倡到图书馆去读书学习,那里浓厚的学习氛围会增添无穷的读书兴趣。

图书馆里的读书学习氛围的确是其他场所没有的,这是一种极其宝贵的学习资源,无论在家中或者学校都无法创造这样的学习磁场。大家都在埋头阅读,或翻阅书籍,或抄写资料,仿佛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规范自己的学习态度。四周铺满书籍,人如置身于书的海洋,畅快淋漓地吮吸知识的琼汁,成为一名学富五车的知识者的认同感会不断升华。图书馆的环境更能抑制学生自由散漫的习惯,不能小睡,不能吃零食,不能听音乐,不能随意跑进跑出,甚至连坐姿也不能随心所欲。

正如喝咖啡要到咖啡馆,喝茶要到茶馆,喝酒要到酒吧一样,读书、学习到图书馆是再合适不过的了。人大都有一种从众心理,凡是大家都热衷于某件事情的时候,自己也很容易受到感染,会情不自禁地参与其间,时间一长,有了兴趣,还会身不由己地沉浸其中,变成一种嗜好。否则,咖啡可以在家自己冲,茶可以在家里自己泡,何必花不菲的价钱跑到咖啡吧或是茶室呢?说到图书馆学习,一位老师说起了他的学生:

我曾经有一位学生,家境十分困难,祖孙三代住在同一间屋子里,除了床铺以外,几乎没有可以放桌子的空间,更不要说专供学习的书桌。学生的外公还喜欢听京剧,一只破旧的半导体,每天放个不停,刺耳的音乐在十几平方公尺的屋子里搅得人心情烦躁。学生对我说:“我根本没办法学习,能有几分钟的安宁,就是天大的幸福时刻。”我说:“那你去劝劝外公,少开收音机,为了你能做功课,让他体谅你一些。”他十分无奈地说:“他连我爸爸妈妈都不买账,我敢去劝吗?他认为是我们占了他的房子,要我们照顾他才合理。”这样的老人是不多见,但遇到了也实在无奈。我也只能说:“那也只有你辛苦一些,每天去图书馆做完作业后再回家。”他问我:“学校里的图书馆关得太早,公共图书馆能去吗?我印象中好像那儿都是成人或大学生去的,我去合适吗?”为了鼓励他学习,我肯定地说:“不会的,公共图书馆的‘公共’也包括高中学生,只是去的高中生不多而已。你现在也没地方好击,试试吧!”我当时完全是怀着让他试一试的想法。没想到他坚持了整整一年。一年以后,他家搬进了二室一厅的房子,他也有了自己的一个小房间,可是他仍旧天天往图书馆跑,宁愿晚上十一点钟挤公交车回家,刮风下雨也不间歇。学生的做法让我百思不得其解,莫非这学生给什么迷住了?于是我问他:“图书馆的什么地方这么有吸引力?”他无限留恋地对我说:“是那儿的读书气氛吸引了我,在那里我能学到很多东西,精力特别旺盛。以后上了大学,我还是要去,我要将图书馆作为我终身学习的地方。”一番话,说得头头是道,与我关于学习环境的想法不谋而合。

去图书馆学习也有方法,否则也会适得其反。

一是独自去。告诉孩子不要结伴而去,去了一帮同学,很容易相互干扰。都是要好的同学,平时在一起总有说不完的话,到了图书馆,就容易互相说话。一说起来,又肆无忌惮,还会招致旁边读者的厌烦,这样一来学习效果就没有了。

二是坚持去。偶尔去一次,很有新鲜感,但不容易静下心来学习,所以没有效果。鼓励孩子坚持每天去,那儿就变成自己熟悉的地方,熟悉的地方自然易于安心学习。一到图书馆,学习的欲望就开始高涨,会全身心地专注于学习,时间一长,形成学习的条件反射,这是极好的学习状态。

9.培养孩子查阅工具书的好习惯

工具书非常多,如语文方面,便有《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和更丰富、更完善的《汉语成语大词典》等,这些工具书,都是我们学习相关知识时不可或缺的工具,就像我们出门要乘车,上天要乘飞机,过河要乘船一样。每一本工具书,都是这一类相关知识的高度总结和具体阐释,并教导人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如上面所举的几种字典、词典,就集中了语言文字与文学方面的字、词、音、义和相关知识、成语典故、历史、文学等等。在学习中遇到相关疑难,只要打开它们,便会得到专家、学者、教师们百问不厌地帮助、讲解,让人在工具书的帮助下,解惑释疑,完成作业,增长知识。

最忌孩子一种坏习惯,是对学习中的问题似是而非,一时不懂,又不愿凭借工具书仔细弄懂,结果不是一时不懂,而是一世不懂,以至在学习与生活中话说错了,字读别了,意会错了还全然不知。比如有的人,对于“恶”、“好”、“为”这些一字两音两意甚至多音多意的字,总是搞不准确,老是“凶恶”与“可恶”不分,“很好”与“喜好”不分,“为了”与“作为”不分等等。其实,这些都是很容易解决的问题,只要打开工具书,就都会让人明明白白,可不少孩子就是养不成查阅工具书的好习惯。有学者们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知识就是知道怎样去学习,怎样去查找,怎样去运用工具书。能正确、熟练地使用工具书,知道自己所需要学习的东西在哪里,这就是知识。专家、学者、科学家能够从无到有地发明、创造出机器、车辆、飞机、轮船、科学仪器和各种工具书,而如果连使用都不会,都不愿的话,那岂不是辜负了这些人类的宝贵财富。

打开《现代汉语词典》,便打开了现代汉语的知识宝库。从中学到大学以至今后的工作与长期学习中,它都能成为我们最忠实的老师和帮手。只要养成了查阅它的习惯,有事要查,无事也查,那么,天长日久,积累下来,人的相关知识就会日渐丰富,用之不完。一本《汉语成语大词典》,是近40名语言学家毕生所学的专业知识的集大成。它收录列举、阐释了古今所用的一万七千条常见成语及其变体,并包括古今常用的俗语和谚语。这本词典的知识性、科学性、实用性,对人学习、使用汉语词汇进行交流、表达、写作都是极有帮助的,关键在于你是否有使用即查阅它的习惯。

应该说,要拥有必需的工具书并不难,难的是是否养成了查阅它、使用它的习惯。

记住,工具必须使用,否则它便会失去价值。不要忘了先哲的教诲:“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只要善于运用学习的工具,就一定能比别人聪明、博学而多才,就是这个道理。作为父母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1)让孩子自己查阅工具书

可以肯定地说,任何一个孩子在学习中都会碰到这样那样的疑难,如果是在家长身边,也许很多家长乐于解答,以为这就是在帮助孩子学习。但作为家长,首先要看看孩子遇到的疑难属于哪一类,凡是通过查阅工具书能够解决的,家长一定不要代劳,让孩子自己查阅工具书。这有三个好处:一是培养独立自学能力;二是不养成依赖性;三是形成查阅、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

(2)为孩子准备工具书以外的相关学习资料和参考书

帮助孩子丰富知识,并在独立的自学中扩充课本以外的相关知识,养成查阅工具书和相关资料的习惯,就是对孩子一生最好的学习指导。应该明白,一个人仅凭记忆要记住太多的东西实在太难,但查书是不难的,只要知道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在哪里能够找到,这就可以了。做学问、搞写作、从事科研工作,光凭模糊的记忆是不行的,记忆有时似是而非,并不可靠。只有查阅资料方可准确无误。

(3)告诉孩子别轻信记忆

记忆有时会出错,有时会张冠李戴,有时会是假象,没有谁没被记忆欺骗过。所以,要告诉孩子别轻信记忆,尤其是生活中久远的东西,知识性的东西,需要准确与精确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