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巧妙地辅导孩子提高学习成绩
29488500000010

第10章 告诉孩子考试得高分的技巧

每个身为学生者都要面临考试中的竞争。考试是检查学习情况的重要手段,考试分数的高低则是衡量学生学习好坏的标准之一。于是孩子们便想尽一切办法来提高成绩,以赢得老师、家长的表扬和同学们的认同。其实,考试得高分并不仅仅是孩子学和老师教的事,它也需要家长的配合。

要想使孩子考取高分,父母必须,对孩子进行引导,让孩子拥有良好的迎考心态,并掌握应对考试的科学方法。在父母、老师和孩子的共同努力下,相信考试得高分是意料之中的事了。

1.指导孩子精心地运筹考试时间

能否有效地利用考试中规定的时间,从某种意义说,也就决定了考试成绩的好坏。尤其是现代考试,覆盖面广,题量太,时间运筹不好就难以把题答完。因此,很有必要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要充分运用考试中的时间,父母要让孩子处理好下述选些辩证关系的问题:

第一,让孩子掌握总体与局部的关系。很多家长都指导孩子,试卷到手,一定要先总体浏览一遍,不要一开始就答题。实际上并非完全是这样。拿到试卷以后,究竟是从头到尾先看一遍再做题,还是立即从第一题开始往下答,这要看具体情况。

首先,要因人而异。对于应试经验丰富、考场情绪稳定的考生来说,宜先总体浏览,以便明确题量大小、难易如何、时间长短,增加答题的计划性和针对性。但对于缺乏应试经验、心理十分紧张的考生来说,宜从第一题开始答题。这样,只要能做出一两道题,情绪就会稳定下来。如果匆忙中先全部看一遍,必然会发现难题,从而加剧了自己的紧张情绪。其次,因学科而异。有一些学科,如数学、政治等,可先总体浏览;若题量很大,客观性试题较多,则可立即答题,如英语就应该是这样。

第二,让孩子掌握难与易的关系。父母要引导孩子在考试中,要先答简单的、容易做的题,后答难度较大的题。题目的难易也常因人而异。一个具体的题目对于一个具体的考生来说,它的难易应以能否做出为尺度。会做就是“易”;不会做就是“难”。在按题序做题时,遇到不会答的题就是遇到“难题”。考试做题要遇难而放,暂时放一放,待其他题都做完后再回过头来思考解答。

第三,让孩子掌握多与少的关系。对于较大的问答题、论述题,究竟答多少才既能节省时间又能得高分,这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判断:

首先是分数多少。试题上一般都标出了该题的分数,分数多的题,一般要求答得多,反之则少。其次是试卷上留出的空位。以中等字号书写,试卷上的空位正好写满,说明答题多少比较合适。再次是考生对试题是否有把握。若对答题的正确性把握很大,那就要简明扼要,少说废话;若对答案心中无数,则尽量把有关该题的内容多写上一些,力争能“碰”上几句。

第四,让孩子掌握错位与复原的关系。考试中孩子常常会碰到自己非常熟悉的问题,极易写的字,在考场上突然回答不出来,突然想不起来了。这是由于记忆“错位”造成的。遇到这种情况,父母要鼓励孩子可先放过去,在做别的题目的过程中或做完了其他题目以后,常会使错位的记忆“复原”。千万不要苦思冥想,那样会越想越急,越急越做不出来。

考试中的时间安排,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经验问题。父母要鼓励孩子平时就要思考临场中一些事情的处理方法和解答各类题的最佳方案,在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训练和模拟测验的基础上积累经验。这样,在考场上就会得心应手。

2.告诉孩子:西瓜要捧,芝麻也捡

有些孩子有时很有趣,考卷上答不出来的试题就干脆一字不写,留下的空白,称之为“开天窗”。一场考试结束,就互相询问:“你开了几个‘天窗’?”“天窗”开多了,考试就有可能不及格。

父母要告诉孩子实在考不出,也只能开天窗,但有不少试题孩子可能会做一点,此时千万不要开天窗,能写多少写多少。遇到孩子吃不准是否这样解答的题目,也要鼓励孩子尽量把他能够解答的内容写上去,力争每题必答。这是一种很重要的考试策略。

遇到难题该放弃的要放弃,这是因为孩子实在无字可写,苦思冥想会浪费做题时间,造成情绪的紧张。但如果已经拿到该拿到的所有分数,在攻克难题之时,就不存在浪费时间的问题,紧张也早过去,那么就要力求每题必答。

要鼓励孩子面对难题,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模糊意识,也要尽可能地表达在试卷上,尽量争取每一个得分机会。尤其是考卷上的难题大题,一般有较多的考分,与容易的题目相比,权重不一样,它的评分标准往往也不是一步到位,考分分解在各个步骤中,或由几个方面的回答组成,孩子如果能完成其中一两个步骤或是答到了其中的一些内容,就有考分可得。要鼓励孩子千万不能望“难题”而生畏,望“难题”而兴叹,凭借自己的考场灵感,结合所掌握的相关知识,或许就能有所领悟。只要考试还有时间,就要争取多拿些分数,如果每道难题都能拿到一部分分数,那么集中起来,就极有可能大大提高总分。在高考中,一分之差,就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岂可轻看这一分二分呢?

经常能听到有孩子诉说他们意外的收获。本来一些试题,在考试中也许根本没有突破的可能,临近考试结束,考试心情越来越放松,看着考卷,无意间会突然有领悟,峰回路转,于是奋笔疾书,获得了一些意外的考分,不仅捧回了西瓜,还捡到了芝麻,实在是非常幸运的事情。

3.让工整漂亮的字体为考卷加分

书写得是否漂亮,也会影响到考试的成绩,说来你不一定相信。孩子做作业也好,参加考试也好,老师评分的依据是学生书写的内容,与字迹似乎没什么关系。实际上,评分是带有一定主观色彩的,尤其是文科类试题,书写与最后的考分有种天然的微妙的联系。

字漂亮能给人产生很好的第一印象。这种心理现象其实很普遍,如果我们与某人从未谋面,但见其字体老练,就一定会认为他很有文化水平。相反,如果一个人,字写得东倒西歪,我们一定会觉得此人文化水平一定不高。因为“字如其人”,所以我们总是以字来判断人的文化高低,虽然并不科学,但常常成为大家的一种心理定式。

过去学校里都开设书法课,很多人都很关注自己的字迹,还有许许多多的书法比赛,大家都会踊跃参加。现在有了电脑,写字已经基本为打字所替代,自己的字写得怎么样,大家似乎并不关心。就算是用电脑不多的孩子,平时因为课业负担很重,写起作业来更是奋笔疾书,能够写好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了,谁还会去注意那些字体。

由于书写意识薄弱,有些人大学毕业了,写的字却像小学生。不动笔还像模像样,一动笔,写得歪歪扭扭,有时自己也不好意思。

有位青年教师,人长得很漂亮,课也上得好,就是黑板上的板书太糟糕。因此她几年来从不在黑板上写字,只用多媒体上课,所以字迹再难看也无伤大雅。只是有一次,她在全校上公开课,做好了一切准备,多媒体课件也做得极有水平。不料,有个学生举手问她一个字怎么写,由于是即兴问题,多媒体课件没有准备,她只能硬着头皮走上黑板去写。她背着学生,匆匆忙忙写一个,又匆匆忙忙擦去,再写一个,又擦去,如此忙碌了半天,还是写得不成样子。台下听课的老师们都为她捏了把汗,她自己也手忙脚乱。好不容易书写完毕,那个歪歪扭扭的字还是引起了讲台下学生的一阵哄笑。当时窘迫的情形让她无地自容,一堂原本很成功的公开课完全被破坏了。

老师最讨厌的是字迹潦草的考卷。字是否漂亮既然会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那么孩子考卷上的书写也自然会影响到孩子的考分。

如果你的孩子的字很漂亮,书写很整洁,那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你的孩子的考卷很容易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还未细看内容,先获得良好的印象分,尤其字体若还有些书法的气韵,阅卷老师似乎能读出孩子的品行,操守。

聪明的孩子大都能理解书写的重要意义,曾有一位学生给他的同学传授经验:“一笔写下去,不要改,涂涂擦擦,东补一块,西加一条,最容易失分。”虽然话说过了头,但却一言道破书写和考分的关系。

老教师们常说:“字如人脸,一手漂亮的书写字体能增添你几分姿色。”说得也是这个道理。所以,父母要鼓励孩子平时养成写工整漂亮的字。

4.考试结束后不要与别人对答案

升学考试一般要考好几门,有的孩子考完一门,走出考场就喜欢找人对答案。试题答对了,欣喜若狂,试题答错了,则懊丧不已,尤其是发现了自己答题失败后,悲伤萦绕心头挥之不去,直接影响了下一场考试的情绪。

曾有这样一件事情。一个学生参加高考,从考场走出来就号啕大哭。七尺男儿,竟痛哭如此,一定是悲伤至极。那天考的是数学,一出教室他就急急忙忙与同学对答案,信心十足却换来一盆凉水,最后两题竟然全部做错,考重点大学的希望化为泡影,怎能不悲伤欲绝。况且他说他本是重点中学理科强化班的学生,他原本希望通过数学这门优势学科与其他同学拉开差距,谁知竟考得落花流水。第二天考政治时他由悲伤变成了愤怒,一出教室,就将政治课本撕了个粉碎,还用脚拼命踩踏,一边踩一边骂道:“什么题目!我复习的题目一道也没考到,全是些怪题!”

父母要告诉孩子重要考试一般要连续几天,保持这段时间的良好心态是获取优秀成绩的关键。一门考试结束,切忌忙着去打听和了解考试结果。考得好,兴奋不已;考得不好,沮丧万分,都不利于以后的考试。更何况成绩还没出来,一切得失荣辱都很难确定,何必对一个未知的结果惴惴不安呢?考试结束,命运已定,再怎么后悔懊恼也于事无补,这种感觉相信大家一定都有体验。由此,面对考试,不如只问耕耘,不求收获,说不定反而会获得一份意外的惊喜。

急于知道自己考试的结果,这是很正常的心态。但如果知道了并不理想的结果,反而会极大地影响了自己的考试情绪,这就得不偿失了。

父母要让孩子明白天地广阔,成才之路就在脚下。

这两个男孩都在重点中学苦读了三年高中。高考揭榜,一位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被某全国重点医科大学药物专业录取。一位高考落榜,被通知进一所医药研究所,作为委托培养生,送到系统内的职工大学委培,这是当时政府采取的一条解决落榜生出路的特殊政策。10年后,二位学生结伴来看他们的老师,老师看到的是:当年的高考状元大学毕业后分到一家大医院的药房工作,几年下来默默无闻地在药房里为病人送药配药,偶尔也解决一些药理问题,可是在他的身上看不到一点事业拼搏的锐气。那位落榜生到了研究所后,开始做一些研究人员的辅助工作,一边读书一边工作。几年后业务大有长进,很快成为研究所的骨干人员。当时又适逢干部年轻化的机遇,他作为应用型科研人员,被提拔为所长助理,整个人看上去神采奕奕。

许多成功人士,并不都是考场的幸运儿,考试优秀与否与事业发展成功与否并不永远相关。美国《时代》周刊曾刊发封面文章《谁需要哈佛》一文,调查显示,世界500强企业首席执行官只有7名来自名校。

高考落榜也未必是坏事,更何况一门考试的失败,一门考试失误,完全有机会在其他考试中弥补过来,如果能有这样的想法,就会有勇气坦然面对失败,稍作休息后再重整旗鼓,迎接下一个挑战。

5.引导孩子坦然面对考试的结果

每一个有上进心的孩子对自己的考试成绩都很重视,都希望自己在考试中取得成功。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当“常胜将军”。即使平时学习非常努力认真,学习水平很高的孩子,也难免因为各种原因“马前失蹄”。有时候,付出多少,并产是就能收获多少。这时候,千万不能灰心丧气,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鼓励孩子要鼓足勇气对自己说:“站直了,别趴下!不能给别人把自己踩扁的机会!”

在日本,有一青年报考一大公司,考场出来,春风满面,自认为把握很大,胜券在握,结果还没公布就四处宣传。不料天有不测风云,发榜之日,竟然名落孙山。他悲痛万分,羞愧交加,心生轻身念头,幸好被人救起送往医院。后来公司在复查录取工作时,发现录取环节存在问题,青年本该名列榜首却未被录取。消息传来,青年自然欣喜万分,在家等待录取通知单。几天以后,该公司派人前来,向他表示歉意,但是更重要的是告诉他取消对他的录取。大家一时莫名其妙。公司方面的理由其实很简单,一个小小的挫折都经受不起的人,心理承受能力太差,不可能在险恶的商场为本公司创造财富!这样的人,再有才华,录取了也是摆设,没有实际用处。

那么,怎样才能在考试失败后,仍然能坚持不倒,“立于不败之地”呢?失败是成功之母,父母要教育孩子要学会接受失败,学会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在以后以后的考试中发挥自己最佳的水平。

扔掉失败。考试失败了,是昨天的事,还是前天的事?忘了吧,失败已经过去。心里一直想着考试的失败,是没用的,反而让它腐蚀我们的自信。所以把令人泄气,使人难过,让人窒息的情绪和想法统统扔掉!把这些不良情绪、消极想法扔掉以后,心里空空的怎么办?加进自信啊。

坚持自信。或许会有人问,失败了,还能自信,还要自信吗?是的,即使失败了,也要自信,不要被一时的打击灭了自己的士气。失败是常有的事,要成功哪能不经历失败?如果因为一次的失败,就把自己贬得一无是处,连往常的优点都抹杀了,那是很不科学的。父母要引导孩子一定要想想自己在这次考试中,哪些问题是处理得恰到好处的,哪些是自己尽了全力的,只有充分肯定自己,才能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迎战下一次考试。

查找原因。父母要引导孩子,现在不是对自己念念叨叨“失败了,失败了”的时候,而是查找失败的真正原因的时候。考试为什么失败了?是上课没有认真听讲?是书本上的例题没有理解透彻?是作业没有认真做,没有及时纠正?是答题粗心大意,“大意失荆州”?还是考场紧张慌乱所致?认真查找和分析平时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以及考场上的心理状态。对症下药,吸取教训,避免在下次考试中再次发生类似情况。

借鉴别人。父母要引导孩子如果在查找原因中,发现自己学习方法不对,该掌握的知识都没有很好地牢固记忆,或者自己的做题方式不对,从而影响到做题的效率,就要积极向别人看齐,向学习成就优秀、考试发挥自如的同学学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每一个学习成绩好的孩子,都有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或者学习特别刻苦努力,或者做题特别仔细认真,或者学某门学科有自己独到的弛解,或者钻研哪一套练习等等。这时,父母要鼓励自己的孩子虚心向他们学习,把好的、适合自己的方法加以综合,为己所用,所谓取长补短就是这个道理。

坚信成功。任何事情、任何目标都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轻易做好、实现的。一次努力,收效不大,甚至还是失败都是正常的。因此父母要告诉孩子面对一两次努力后的失败,也要面带微笑,相信自己现在走的路是正确的,相信自己成功的曙光在前方召唤,相信自己有一天一定会成功。如果一次失败就放弃,那肯定是没有希望,盼不到成功的。

6.以平静的心态对待孩子的一次次竞赛

孩子出类拔萃是父母们的梦想,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天赋,不可能人人都成为第一。因此,父母们应做的是给孩子以鼓励和引导,而不是苛求。

阎君在中学时代曾多次参加各类竞赛,并获奖。1995年获“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一等奖,1996年在“雷达杯”中国青少年科学英才奖竞赛中,获三等奖,1996年获全国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一等奖,并与其他5名同学一起,组成国家队,在印度孟买举行的第37届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获得金牌,面对儿子所取得的成绩,母亲王红的总结是:以平静心态对待孩子一次次竞赛是她教育儿子成长的成功经验。

阎君小时候是个聪明孩子,王红教他学象琪,他很快就学会了,并且不久就赢了母亲。找不着对手,他就一个人打棋谱,有时一打就是一、两个小时。他还学过钢琴,会认五线谱,王红不懂五线谱,但为了孩子,她也和孩子一起学,凡是她能参与的,她都参与,和孩子一起学,她从中鼓励了孩子,也获得了乐趣。

背课文时,她和孩子一起背,有时阎君背不上来,她不但不批评他,反而鼓励说:“有进步,大部分都背下来了,要是再努力一下,就能全背下来了。”阎君听了,也不觉得有压力;有时,她背不上来,阎君就会宽容地笑笑,学着她的口气说,再加把劲,就会背下来的。王红参与儿子的学习,儿子也关心她的事。1985年王红考警院,整天背大量的历史、地理问答题,令她奇怪的是,当她费尽力气背上来那些问答题时,阎君不知什么时候也记住了,他能流利地说出欧洲北部半岛的名称、亚洲南部半岛的矿产,怎样换算时区等等,王红心里很宽慰,也很感动,儿子无意识的举动给了她很大的精神力量。

当阎君把握不住学习方法时,她就教他不要搞题海战术,从某一类典型题入手,彻底弄懂,举一反三,会了一道题,就是会了类题。她还教给他如何节约时间,当对某一类掌握了时,对这一类的题就不一定每题必做,有些题可以用心看,主要思考解题的方法,当解题方法有了后,解不解这道就不甚重要了。

阎君在四年级时考了奥林匹克学校,他的数学才能很快显露出来。不久就被22中的数学特级教师孙维刚发现并选中。到了22中,他被吸收到孙维刚老师的数学实验班。从此,开始了马拉松一样的数学竞赛。开始参加竞赛时,王红和阎君都很紧张,阎君在考场里考,她在家里着急,一整天心里七上八下没着落,一会儿觉得阎君没复习好,肯定有的考题超出了准备的范围,有时又觉得阎君粗心,有的题会做也丢三落四的,得不了高分。一直熬到晚上,回家第一件事就是问考得怎么样。但是见了阎君又不能问得太急促,要装出随便的样子问,不能让孩子有过大的精神压力,因为他考了一天也是很累的。有时当听到阎君说考砸了时,心里陡然一翻,火气就不打一处来,但是她还得强忍着不发作,只是脸色显得难看,阎君这时更敏感,见妈妈脸色不悦,也恼火,不吃饭就回到自己房间去。王红还得压住火气动员他出来吃饭。刚开始,一到竞赛时,家里简直给搅得空气压抑,没有轻松欢乐而言。阎君的竞赛特别多,今天是这种比赛,明天是那个比赛,王红的心也就整天在半空悬着。

后来王红忽然明白,为什么不能后退一步,以平常心看待孩子的一次次竞赛呢?孩子考完后,一切就过去了,这一次考试也就告一段落了,你这些担心、苦恼都是多余的,对孩子不但没帮助,反而会激化他的畏难和逆反心理。自己整天这个样子,也影响工作和学习。王红试着改变这种状况。有一次,阎君回来脸色又不好看,王红知道他又考坏了。果然,阎君一直等吃完饭才说:“妈妈,没考好。”听到这话,王红心里也难过:“过去了就不后悔。想一想,总结一下经验教训,下一次就会考好的,参加竞赛,失败是难免的,不必看得过重。”

阎君很惊讶,妈妈今天怎么了?心里不觉感动起来:“妈妈,你放心,下次我一定考好。”王红笑了,后退一步天地宽,母子两人都好过。此后,王红处处劝自己想得开些,想得远些,自己经受过那么多的挫折,也算是饱经沧桑,阅历不浅了。怎么在孩子身上就想不开,看得那么重呢?退一步想,阎君在学校里已经是优秀学生了,即使在奥赛中得不了好名次,在班上还是拔尖的,将来考上重点大学不成问题,这不就行了吗?还求什么?可是道理是这样,一遇到事,她还是解脱不开,只要阎君比赛回来脸色不好,有时甚至一进门,他什么表示也没有,她凭直觉就知道考没考好,心里一沉情绪再也提不起来了。而孩子本来情绪就不好,看母亲这个样子,就低头不语,常常一两天家里的空气缓不过来。

“不行,非要改变过来不可,这种心态再不调整,就是患了强迫症,以后不会有轻松日子过。问题的症结不在孩子,就在自己。人就是这样,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自寻烦恼,自己处处制造套子往里钻,然后自己折磨自己。这种恶性循环非结束不可。”能否控制住这种不良情绪,王红看成是一种意志力的较量。每到阎君参加竞赛以前,她就给自己打预防针,不管考得怎么样,回来一个字也不说。

就这样强行抑制自己,还真的管用。有一次,阎君比赛回来,关在自己的屋里三个多小时没出来。王红知道这一次不但没考好,可能还出了不少的错。但她心里挺轻松,因为她战胜了自己,没有和孩子一起跌入情绪的低谷中,家里有一个情绪低落还不那么严重,若是大家都低落,就麻烦了。她也没有去敲儿子的门,让他自己独自待一会儿,也许会更好些,给孩子一点空间,让他学会自我调整情绪,比一遇挫折就需要别人开导好,将来到了社会上遇到的事多着呢,靠谁开导,还不得靠自己,父母也不能跟他一辈子。

最后,阎君从屋里走出来:“妈妈,我不是不会,你看我解出来了。”原来他把自己关在屋子里解题,多亏没有进去打扰他,如果自己不懂孩子当时的心理,硬是进去数落他,会出现什么结果呢?王红想来感到庆幸。

王红接过儿子做的题仔细看过后,用严肃的语气说:“我同意你的看法,不是不会,问题在于临场快速思维没有跟上。要不为什么回来就做对了?我看再往深了的地方找原因。那就是对这一种类型的题掌握得不熟练,稍遇变化,就被卡住了。”

“你说得有理,真没想到,你并没有学这些数学题,道理却讲得很透彻。”阎君高兴地说。

到后来,母子俩都看得淡了,比赛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与其把它搞得很沉重,不如当成平常事看,于是家里的气氛活跃了。竞赛为饭桌上增加了一个话题,再也不让人累心了。有时阎君常常在早晨上学时,才淡淡地说:“妈妈,昨天我去参加一个活动。”说完好象再没这回事一样,有时王红问上一两旬,有时笑笑就过去了。有一次,阎君在竞赛中与他人并列第一,拿回来一枚奖章,也没跟妈妈说。

像阎君这样进了数学奥林匹克班,各种比赛多如牛毛,小小年纪,就成了久经沙场的老兵,如果过分看重每一次考试,那么这一次次竞赛,就是一道道鬼门关,就会给他带来数不清的烦恼。王红及时调整心态,对她自己,对孩子都有好处,她自己得到解脱,心情轻松,可以更有效地处理工作中的其他问题。而孩子轻装上阵,对以后的进步和发展更有益。

1995年8月,第37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将在印度孟买举行的消息传来后,国内开始了马拉松式的选拔赛。先是高中联赛,考了两次,每次3道题,考4个小时,决出各省市前六名,再一次比赛,选拔中国奥林匹克竞赛冬令营成员,从全国选出前20名,组成国家集训队。经国家集训队再筛选后,最后留下6名。阎君过五关斩六将,被选为国家队6名成员之一。这一长长的过程,每一次选拔赛都是一道坎,如果心里放不下,那将要遭受多长时间的煎熬啊。每次比赛完了,阎君打电话总是告诉母亲,又考坏了。王红听了不往心里去,鼓励儿子:“不要多想,争取下次考好,你觉得不好,有可能别人考得还不如你,问题说不定出在考题偏难上。”下一次考完,阎君又来电话说没考好,王红说,“你起点高,妈考警院时,有人考后觉得自己考得特好,当时我觉得自己考得不好,但结果,我的分数却比他们高。”

王红知道,在这种竞赛间隙,讲大道理,说大话都不起作用,只会增加孩子的思想负担,只有轻松地为他鼓劲才明智。

国际大赛终于来到了。阎君和其他5名选手一起,代表中国赴孟买参赛。结果在全世界75个国家和地区的426名选手之间的激烈角逐中,中国队脱颖而出,夺得了金牌。回来后,阎君仍不满足,说:“我们没拿到团体第一,让别的国家拿走了。”

阎君很看重团队精神,在参加全国选拔赛中,阎君从计算机网络里得到一套国外的练习题,他立刻没有保留地告诉了同学和朋友,所以这次自己得了金牌,他觉得没有什么,没有拿到团体第一,却使他遗憾不已。

从上面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家长以宽松的平常心态对待孩子们的成长、学习,给孩子创造了一种宽松的发展环境,同样培育出了成功的孩子,因此,父母应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心理需求,以与孩子们心理发展相适应的态度让他们自然发展,是孩子成功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