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活在当下的智慧
29487400000008

第8章 在淡泊和宁静中品味真实的人生

当下的社会纷繁复杂,活在当下,就要在尘世的喧嚣中少一些浮躁,多一些淡定。当下的生活百味交集。活在当下,就要在人间的悲喜中,多一些感恩,少一些抱怨。以平常之心品味真实的人生,你才能知足而惜福,自在而快乐。

1.淡泊人生:生命的至高境界

淡泊是人生的一种坦然,坦然面对生命中的得失;淡泊是人生的一种豁然,豁然对待人生中的进退;淡泊是对生命的一种珍惜,珍惜眼前从不好高骛远。淡泊可以使你真正地享受人生,在平静中体验欢乐,在恬淡中温馨提示:

淡泊是一种修养,一种气质,一种境界。淡泊使人心更加宁静,更加自由,没有羁绊。淡泊者不慕名利,超然物外,超越自我,在遭受挫折时仍有与花相悦的从容。充实自己。

淡泊的人生是一种享受。守住一份简朴,不再显山露水;认识生命的无常,时刻保持一种既不留恋过去,又不期待未来的心态。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走一程蓦然回首,你会发现,其实幸福就在平凡而真实的生活中。淡泊人生,并非消极逃避,也非看破红尘,甘于沉沦。古代有一个王国,国王刚刚登基,外族都不臣服,经常犯边滋扰。于是国王召开会议,决定用武力使四夷臣服,进而安定边疆。

国王做好了决定就颁布诏书,民间若有肯为国出力者,皆有重赏。不出十天,有三个年轻人应召而来。高个子的叫若木,善骑术;矮个子的叫宾蒂,善射术;中等个的叫天定,善于谋略。国王择日让他们三个带领大军开赴边疆了。

日子不多,边疆的喜讯不断传来,三个年轻人屡建奇功。一个月以后,边疆得到了安宁,四夷全都臣服。得胜之师回到都城,国王要给将士论功行赏。

国王对三个年轻人说:“有什么要求尽管说!”

若木说:“我要做大将军,为陛下镇守边关!”

宾蒂说:“我要做尚书,替陛下分担国事!”

天定却说:“我一不当官,二不领兵,三不要钱。我只希望陛下能赐我一群牛羊和一块牧场!”

国王很惊诧,不过还是一一满足了三个年轻人的要求。

过了若干年,天定正在牧场上吹着笛子,欢快地牧牛羊的时候,消息传来,若木和宾蒂因为权势熏天,遭到了国王的猜忌,全都被陷害入狱了。做人之道:淡泊是一种境界,要做到真正的淡泊,没有极大的勇气、决心和毅力是做不到的。

人生贵在淡泊。古往今来多少高雅君子、哲人名士,终其一生,心中都在向往或是操守着淡泊的心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算得上是个淡泊者;“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凭着淡泊,颜回成了千古安贫乐道的典范;钱钟书学富五车,闭门谢客,静心于书斋,潜心钻研,著书立说,留下旷世名篇;齐白石晚年谋求画风变革,闭门十载,破壁腾飞,终成国画巨擘。是啊,只有心境平和,心态平常,心绪平静,才能真切地感受到生活的幸福与快乐、安详与宁静。

人生本来极短,像流星划过天空一样。赤条条来,又将赤条条去,这么短暂的人生,何必为世间物所累?

在生活中放下思想包袱,不必为已经找不回来的东西徒劳,更不要为它心累。换句话说,千万不要把不愉快的心情堆积在心里,让我们给心灵做个大扫除,把沉重的东西统统丢掉,轻装上阵,用轻松的心情迎接每一天。

然而这个世界有太多的诱惑,有太多欲望满足不了的痛苦。一个人要以清醒的心智和从容的步履走过悠悠岁月,他的精神中必定不能缺少淡泊。否则,他不是活得太忧郁,就是活得太无聊。淡泊,不是不求进取,不是无所作为,不是没有追求,而是以一颗纯美的灵魂对待生活和人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让我们的心境离尘嚣远一点,离自然近一点,淡泊就在其中。这或许是人生的另一个境界,能做到的人又能有几个呢?

淡泊人生,生命难得恬淡,难得从容。得之淡然,失之坦然。

人的一生中兴衰荣辱,得失进退,谁也不能掌控,唯有保持一份淡泊的心胸,才可以在人生的大起大落中免受伤害。

拥有一份淡泊的心境,不是做现实主义的逃避者,而是在充实有意义的工作和学习之余,多一份清醒,多一份思考。人生在世,往往不会一帆风顺,有进有退,有荣有辱,有升有降,有高潮,也有低谷。如果我们认识到平淡是真的道理,那么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会保持心理平衡,作出明智的选择。

做人之道:做人要几分淡泊,淡泊是一份豁达的心态,是一份明悟的感觉。淡泊为人,才活得自我,才把自己的本色演绎得精彩。

人生短暂,与浩瀚的历史长河相比,世间的一切恩恩怨怨、功名利禄皆转瞬即逝。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大可不必太在意人生历程的潮涨潮落。只要悟透了其中的禅机,便会豁然开朗。

平淡的日子不会永远平淡,只要怀有淡泊的心境和一生一世永不放弃的追求,定能获得生活馈赠的那份欢乐和成功给予的那份慰藉,谱写出生命中最璀璨辉煌的乐章。

2.像诸葛亮那样淡泊明志

三国时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谋略家诸葛亮,在他所著的《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认为俭与淡泊,是一种恬淡寡欲而又俭朴的生活方式,只有心境安定冷静才能思虑深远。“远”就是实现理想抱负的远见卓识,只有恬淡俭朴的生活方式才能砥砺人的志趣。“志”就是建功立业的大志。诸葛温馨提示:

淡泊是一种平静内心的修身志向,也是一种抛却名利的处世态度。淡泊人生的人,所得到却是幸福的人生和精彩的人生。亮的这一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极大,直到今天,人们常将“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书写成条幅悬挂于房中,或置于书桌上,做为自己的座右铭。

诸葛亮作为一位政治家所具有的宽阔的情怀,要求人们重视治心修身,培养节俭好学的道德品质;克服荒嬉浮躁的毛病,不虚度年华,苦志成学,将来做成一番事业。

诸葛亮“淡泊明志”的思想意境深邃,影响深远。他以“淡泊明志”去教育后人,教育子女,希望他们要立志成才,干一番事业。他还是一位注重身教的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淡泊明志”的思想其实是我国儒家“安于贫而乐于道”的思想品德的继承与发展。孔子称赞他的弟子颜回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东汉有位杨彪,史传说他“安贫乐道,恬于进趣,三辅诸儒莫不慕仰之”。但是这种远离人世、甘于寂寞清贫的主张很容易引发人们的厌世心绪。诸葛亮的“淡泊明志”则发展了儒家这一思想的积极成分,化消极为进取,澹泊之中怀有大志,清贫之中向往奉献。“淡泊明志”的可贵之处在于,不仅仅要求人们做到不图名、不争利、不贪享受,而且还要怀有宏伟远大的抱负,坚忍不拔的毅力,忠贞不渝的赤忱,以达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境界。春秋时期,齐国丞相晏婴,虽然身居高位却一直住在一处祖上留下的老宅子里,齐景公看到他的宅子低湿狭小,环境嘈杂,有意为他修建新居,几次都被他谢绝了。齐景公便想出了一个“调虎离山”之计:他要晏婴出使晋国,然后把晏婴的邻居迁走,拆了邻居的住房,扩建成新宅。晏婴从晋国回到齐国之后,新居已经落成。晏婴向景公谢恩之后,便拆了新居,又按邻居们原来住房的样子修复了其住房,让邻居重新搬了回来。景公无奈,只得同意。晏婴这种身为一国丞相,久居陋室而谋大事,拒毁民居为己建宅的高风亮节,就是淡泊明志美德的生动体现。

古往今来,淡泊明志者层出不穷。这些人对个人的名利常常采取漠然冷淡和不屑一顾的态度,而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对理想、事业的追求上。明代大学者徐霞客,不为仕途利禄所惑,全身心探求学问,考察地理,30年如一日,“不避风雨,不惮虎狼,不计程期,不求伴侣”,“旋泊岩栖,忍饥耐寒”,终于写出了集地理、人文风俗于一体的巨著:《徐霞客游记》。

贤哲洪应明先生在《菜根谭》中这样说:“能忍受吃粗茶淡饭的人,他们的操守多半都像冰一样清纯玉一样洁白,而讲究穿华美衣服的人,他们多半都甘愿作出卑躬屈膝的奴才面孔。因为一个人的志气要在清心寡欲的状态下才能表现出来,而一个人的节操都是在贪图物质享受中丧失怠尽。”

大凡贪图物质享受的人,其生活往往容易陷于糜烂,而精神生活空虚不堪,同时也不会有高尚的品德,因此他们为了能得到更高层次的享受,就不惜用任何手段去钻营名利,甚至摆出一副卑躬屈膝的态度也在所不惜。为人处世,如果不本着“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原则而过分追求生活享受,不但会作出无耻的行径,还会触犯刑律,惹出滔天大祸。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见利让利,见名让名,这是中华传统的人生大智慧,这种智慧不是常人就能拥有,它需要人生的长久修炼。

今天的社会是五光十色的大干世界,有着各式各样的炫人耳目的名利诱惑,要做到“淡泊明志”很不容易,这就更需要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把古人“淡泊明志”的闪光思想发扬光大,求澹泊而不求利禄,有大志而不虚度年华。只有这样,才不会在熙熙攘攘的名利场上浑浑噩噩地了却一生。

现在的人们尤其是家长们最热衷谈论的几乎全是考高分、考大学、出国深造、做官、成专家之类的话题,却未意识到这样的结果只会是苦了孩子,害了孩子。生命价值的深度和高度,怎么能与成名成家、做官赚钱等画上等号呢?如此看重功利名望,一些人一旦争名夺利失败,便一蹶不振,对生命失去了信心和热情,从此人生变得黯然无光,这实在是当代人的悲剧。

每一个生活在当今社会的人,在人生的追求中,对荣誉和权力的追求都应该注意节制。不然,把荣誉和权力看得过重,不惜一切代价地想把它们追求到手,岂不是将人生过得过于功利和枯燥了?人生的美好岂不是要大打折扣了?

由于权力地位与名利连在一起,所以自古以来就有争夺权力地位的斗争。这种斗争往往环环相扣,一旦投入其中,便会越滑越快,越陷越深,乃至不能自拔。从古至今,围绕着权势曾演出过多少令人扼腕的悲剧。还有那么多想当官而当不上官的人,他们不但自己饱尝无奈、愁闷、痛楚,还给家庭罩上了无限的阴影。所以说人生诸多烦恼,多由贪婪权势引起;人间诸多祸患,也多由贪婪权势招致。因此追求名誉和权力的时候,更应该铭记的是“君子爱财、爱名、爱权”都得“取之有道”。

人生在世,人人都想活得更好,人们总是在各种可能的条件下,却选择那种能为自己带来较大幸福或满足的活法。所以,除了追名求利外,人生也还可以有另一种活法,那就是甘愿做个淡泊名利之人,粗茶淡饭,布衣褐裘,以冷眼洞察社会,静观人生百态,这样就能品出生命的美好,享受到生活的快感。

功成名就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并不难,只要用勤奋和辛劳就可以换取,就是需要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来拼搏。就一般情况而言,多得一份功名利禄,就会少得一份轻松悠闲。而一切名利,都会像过眼烟云,终究会逝去,人生最重要的,还是有一个温馨的家和脚下一片坚实的土地。

旷世巨作《飘》的作者玛格丽特·米契尔说过:“一直要到你失去了名誉以后,你才会知道这玩意儿有多累赘,而真正的自由又是什么。”盛名之下,是一颗活得很累的心,因为它只是在为别人而活着。我们常羡慕那些名人的风光,可我们是否了解他们的苦衷?其实大家都一样,都希望能为自己活着,为自己活着的生活才更有意义。

世间有许多诱惑:桂冠、权贵……但那些都是身外之物,只有生命最美,快乐最贵。我们想要活得潇洒自在,要想过得幸福快乐,就必须做到:学会淡泊名利享受、割断权与利的联系,无官不去争,有官不去斗;位高不自傲,位低不自卑,欣然享受清心自在的美好时光。这样就会感受到生活的快乐和惬意。否则,太看重权力地位,一生的快乐都会毁在争权夺誉中,那就太不值得,也太愚蠢了。

学会以淡泊之心看待权力地位,乃是免遭厄运和痛苦的良方,也是得到人生幸福和快乐的智慧所在。

3.在宁静中保持生命的真实

在纷繁复杂、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不少人都感到自己的命运就像风中的一片落叶,被社会这股飓风吹得无所适从。尘世的喧嚣与浮躁,浸染着一颗颗迷茫而脆弱的心灵。人们在努力追求着财富,但真正有钱了以后却面临着新的贫困:“穷得只剩下钱了!”

温馨提示:

让心灵宁静,让心态祥和,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如果你能放下一切杂念,如果你能学会欣赏生活,心中就会一片清澄。一些人心灵世界的孤独与迷惘、矛盾与痛苦、失落与压抑、焦虑与恐惧等等,是他们心灵上所面临的最大问题,许多所谓暂时的快乐仅仅停留在痛苦烦乱的人生表象上,而现代人最需要的,恰恰是超越这些表象之外的一颗宁静之心。

尘世的浮躁喧嚣,很折磨人也很磨炼人,常常在得失成败中,令人穿心揪肠,在苦风愁雨中令人心神不宁。对许多红尘男女来说,时时噪动的心始终无法得到片刻宁静。

所以,要真正拥有如禅一般的宁静境界,却是一件极其艰难的事情,这其中,最需要一颗平常之心。

有了宁静之心,才能勘破红尘,才能找到自己真正的幸福快乐。为此,需要以静制动,以守为攻,以退为进,把生活中放在心上的东西放下,虚心以待。同时,消灭心头妄火,放开自己,顺其自然,自自在在,听任直觉启示,无为而无不为,把漫射外面的神光收敛,再聚焦返照内心,向内心处用功夫,向身外用功夫。一旦机缘成熟,自然水到渠成,渐臻宁静之境。

一旦我们学会品味宁静,我们的生命就将得到拯救和改造。当太阳开始升起,生命将会展开它那美妙的真实,我们的心灵将充满着慈悲、清明和喜悦,我们生活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可以过得像欣赏蓝天那样舒畅惬意,而每一天都在变得更美丽、更安详、更健康。

我们宁静的心中所产生的慈悲的力量,也将会改造生命,使它变得更美好。用慈悲、宽容、理解的心态来看待每一个人,每一个生命的存在,能帮助我们透过烦乱、迷茫和痛苦的生活表象,真正地生活在现实,从而更能欣赏生活中的美妙。

有一句歌词写得好:“终点又回到起点,才知道平平淡淡才是真。”心灵的化境就是回归初时的平淡,磨难之后的返璞归真。十月怀胎的苦楚,分娩前的阵痛,都随断脐而化解为新生命的欢乐,又迅速归于平静。

远山虽然千万重,然而层次分明,蓝天虽然无云,然而意境深远。一切迷惑、虚妄和狂躁,正像是一场春雨之后,落花残红尽随流水而去。一位国王发布了这样一条告示:如果哪位画家可以画出最能代表平静祥和意境的画,就能得到一大笔赏金。告示一出,许多作品被送到国王面前,其中有黄昏的森林、宁静的河流,沾有几滴露水的玫瑰花瓣、天空高挂的彩虹……最后入围的只有两件作品。

第一幅作品是:平静的湖面,映着周围的高山、蓝天和白云,湖左边的角落里有一间小屋,小屋开着一扇窗户,烟囱里的炊烟袅袅升起,不难想象,那里正有人在准备晚餐。

第二幅作品:画着一座怪石嶙峋、尖锐孤傲的山峰,天空漆黑,闪电纵横,一幅暴雨急风的景象。但如果你仔细去看,可以看到险峻的岩石缝中有一窝小鸟。尽管天地间一片狂风暴雨,小鸟却在窝里静静地睡觉。

国王把奖金颁发给了第二幅画的作者。他的解释是:宁静祥和,并不是无噪音、无污染、无人烟的地方才找得到,它是一种感觉。宁静的真谛只有一个——就算身处逆境也能维持心中的一片清澄。心灵进入清明境界,需要的是一个“静”字。静是宁静、清静、寂静。静是松弛、通畅、自由,是一无所有,空空寂寂的境地。

入境前,迷迷蒙蒙,不识庐山真面目,却道山中多风光,入境来,空空明明,洞悉此山却也无。生活还是生活,工作还是工作,花开花落,平常心情。此时的你,会在静中发现更多的美好,得到更多的快乐。

4.在淡定与从容中品出人生真味

淡定与从容是一种大家的风范,也是一种海阔的气度,更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成熟。

现代生活的压力已经像重重大山一样压在人们肩上,我们要学会在紧张的生活节奏中,保持生命的从容和淡定。在从容中品味出生活的乐趣,温馨提示:

生活不全是艳阳天,当浮云遮日时,心静下来就能感受着阳光的温暖;人生也不尽是五彩路,当圃障重重时,心静下来就总能找到成功的出口。发现身边的美丽。在淡然中显示处变不惊,安详宁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洒脱一些,随遇而安一些。人生只不过是过容,一生追求、寻觅得来的东西,到头来一样也不会带走。因此,做人就不要太过执著,这样反而可以开心一些,可以从容一点。

有时候从容就是在不经意间的挥洒。当一个人在逆境中奋起时,这时是一种从容;当一个人失意而微笑面对时,这也是一种从容;当一个人在灾难面前凛然自若时,这还是一种从容;当一个人面对荣辱而仍是一副坦然的神情时,这更是一种从容;当一个人面对世间的功名利禄而仍然保持淡定,拥有不迫的心境时,这更是不折不扣的从容……

无论面对怎样的生活境况,无论生活带来的是欢乐还是忧愁,都要保持一份从容的心态,保持一份淡泊的心情。成功时,不沾沾自喜,反而会更加欣赏自己的努力;失败时,也不垂头丧气,反而会从中获得经验和教训,继续努力;给予时,不因自己一点小小付出斤斤计较,反而会放宽心情,收获快乐和幸福;宽容时,也不因自己的“小心”后悔错失了美丽,反而会为自己的博大而自豪……

生活中,保持着一份淡然,我们就不会慌乱于应对种种风雨。尽管残酷的竞争时时渗透到生活中每个角落,人们的紧迫感和危机感随时充塞着绷紧的心弦。

但是,只要有了这份从容,生活便会留给我们一份平静和坦然。也许,许多事情我们无法预料,更无法强求;也许,很多的悲欢离合使我们无所适从,更无法面对。但是,只要保持一份从容,一份坦然,那么,人生一世,无论平凡与显贵,都会如小溪流水般自然清澈宁静,生活自然也就不会有所遗憾了。

5.心境安宁,方能深思熟虑

北宋哲学家邵雍在《何处是仙乡》一诗中写下“静处乾坤大”的诗句,说的是只要心境宁静,就会感到世界旷达广大。心境宁静,思虑才能在高远的时空中翱翔。人们才能以深邃的眼界和宏大的气魄来看待世事人生。

宁静的心境,可以使人的思虑全面、深刻、敏锐、细腻,从而最大限度地开发个人心智的潜能。

温馨提示:

宁静致远,意思是心境宁静,思虑可致深远。人的思虑,只有在宁静的心境中才能得以展开、深入;人的思虑,只有在宁静的心境中才能够发挥最佳的功效。科学家们常常凝神苦思,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吃饭,忘记了休息,甚至因精神高度专注闹出不少笑话,而正是这种高度专注的精神,才保证了科学家们拥有一片宁静的心境,才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新发现、新发明。

在现代社会中,一方面,各种交往不断增多,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一方面,科学飞速发展,技术、产品不断更新。一个人在工作中能否保持宁静的心境,往往直接影响到工作的效率。正因为如此,日本的一些公司专为所属职员开设了静坐沉思室。美能达照相机公司,每间静坐沉思室设一桌一椅,公司职员在上班时间可随意进入,独自静坐,避开人事、电话等的干扰,以使自己的想像力与创造力获得充分发挥。许多有助于公司管理与生产的方案措施,便是职员在静坐时思索成熟的。

宁静的心境,对解决社会生活中其他一些方面的问题,也起着重要作用。例如:犯了过错,如能静夜扪心自问,闭门思过,则可在宁静的心境中认真反省、自责,从而更准确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遇到突然事件,保持沉着、冷静,可使人临险不惊,处变不乱,保持清醒的理智,作出迅速、准确的反应,在待人接物时,宁静的心境有助于保持谦虚和蔼的态度,亲切悦和的语气,礼貌得体的举止,从而给对方留下良好的印象,促进问题的顺利解决。

有时候,人们处理某事失误后会说:“刚才我太不冷静了,结果把事情办糟了。”当有人碰到问题沉不住气时,人们会告诫说:“要冷静,光着急只能坏事。”这说明,人们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意识到:心境不宁静,解决问题和处理事情可能会出偏差。

自古以来,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应用宁静致远这一道理,曾成功地进行了很多重大的政治、军事、生产、科技、文化等活动。今天,我们更应该自觉、主动地将宁静致远的道理,应用、实践于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以取得更多、更好的成果。

6.修身养性,保持一颗平常心

平常心是人生的一种修养,也是一种境界。古有明相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今有李嘉诚先生的“好景时,绝不过分乐观;不好景时,也不过分悲观”,这都是平常心的真实写照。

温馨提示:

社会五光十色,生活五味杂陈。面对各种诱惑与考验,保持一份平常心最是难得。能做到喜悲安然,褒贬不惊,得失从容的人,非是经过长久的修炼所成。平常心源于对现实的清醒认识,追求的是沉静和安然,是洞悉人世之后的明智与平和,是用超然的心态看待苦乐年华,以平和的心境迎接一切挑战,奋斗之后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当一个人拥有了一颗平常心,无论怎样的人生都将变得更加平静而从容。清朝名臣谢济世,他一生四次被诬告,三次入狱,两次被罢官,一次充军,一次刑场陪斩,经历不可谓不坎坷。雍正四年(1726年),谢济世任浙江道监察御史。上任不到十天,便上疏弹劾河南巡抚田文镜营私负国,贪虐不法,列举田文镜十大罪状。因田文镜深获雍正倚重、宠信,谢济世的弹劾引起雍正不快,谢济世不看皇帝脸色行事,仍然坚持弹劾。

雍正认定谢济世是“听人指使,颠倒是非,扰乱国政,为国法所不容”,免去谢济世官职,下令大学士、九卿、科道会审。严刑拷打之下,虽然没有拿到证据,但仍然以“要结朋党”的罪名,拟定斩首。后改为削官谪戍边陲。

经过漫长艰难的跋涉,谢济世与一同流放的姚三辰、陈学海终于到达陀罗海振武营,他们商量着准备去拜见将军。有人告诉他们:戍卒见将军,一跪三叩首。姚三辰、陈学海听后很是凄然,为自己一个读书人要向人行下跪磕头的大礼而难过。唯独谢济世倒像是没事似的,心情轻松,不以为然。他对自己的两个同伴说:“这是戍卒见将军,又不是我见将军。”

等见到将军,将军对这几个读书人很是敬重,免去了大礼,还尊称他们为先生,又是赐座,又是赏茶。出来的时候,姚三辰、陈学海很是高兴,脸上露出得意神色,谢济世倒是一脸平静。他说:“这是将军对待被罢免的官员,不是将军对待我,没什么好高兴的。”

两个同伴问他:“那么,你是谁呀?”谢济世回答说:“我自有我在。”谢济世这样一番回答,言语之中有对自己的信仰和尊重,到达了完全超脱的地步,修炼出一个完整的自我,超然物外,宠辱加身,心无所动,不为形役,外界的宠与辱都不能触及和伤害他那高傲的灵魂,哪怕面对自己的生命即将被剥夺也面不改色心不跳,不愿在临刑前饮酒,他称这酒是“迷魂汤”。他那高傲的灵魂要高高在上地、清醒而冷静地面对一场对自己生命的杀戮,哪怕做鬼也要做一个清清醒醒的鬼。在谢济世眼里,没有得意,没有失意,有的是对自我的肯定,对灵魂的把持和坚守。做他自己认定的事情,宠辱不惊,心态平和,凛然不可侵犯地穿过时代风潮的惊涛骇浪。这是谢济世做人的成功之处,在心理调适方面,他是人们的榜样。周润发主演了一部电影叫《纵横四海》,里面有一个镜头至今记忆犹新:“周润发”在一次打斗中,失去了双腿,坐上了轮椅。他一直逃避着他爱的那个女人。而有一次,这个女人猝不及防地找到了他的住处,站在他的面前。他愣了一下,马上转动轮椅,转过身,背对女人,紧接着,他又迅速转过身来,望着女人,脸上竟是一片微笑,像深秋的阳光一样,温暖、迷人。人生就是如此,有时候,我们只需要一个转身,只要几分钟时间,喘息片刻,做一个小小的调整,小小的停顿,然后就可以以平常心从容地将心底的悲伤换作脸上的笑容。

7.淡然处世,得而不喜失而不忧

大凡有所作为的人,对功名利禄的追求都不是太强烈,居里夫人就是其中之一。居里夫人是一位原籍为波兰的法国科学家。她与她的丈夫皮埃尔都是放射性元素的早期研究者,他们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和镭,并因此与法国温馨提示:

失落身外之物而不致失去自我的人,肯定会获得更多的机会;然而,不曾失落任何东西的人,却会因为找不到自我而终至失去一切。物理学家亨利·贝克勒尔分享了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后,居里夫人继续研究了镭在化学和医学上的应用,并且因分离出纯的金属镭而又获得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

1895年,居里夫人和皮埃尔·居里结婚时,新房里只有两把椅子,正好两人各一把。皮埃尔·居里觉得椅子太少,建议多添几把,以免客人来了没地方坐,居里夫人却说:“有椅子是好的,可是,客人坐下来就不走啦。为了多一点儿时间搞研究,还是算了吧。”

从1953年起,居里夫人的年薪已增至4万法郎,但她照样“吝啬”。她每次从国外回来,总要带回一些宴会上的菜单,因为这些菜单都是很厚很好的纸片,在背面写字很方便。难怪有人说居里夫人一直到死都像“一个匆忙的贫穷妇人”。

有一次,一位美国记者寻访居里夫人,他走到村子里一座渔家房舍门前,向赤足坐在门口石板上的一位妇女打听居里夫人的住处,当这位妇女抬起头时,记者大吃一惊:原来她就是居里夫人!

居里夫人闻名天下,但她既不求名也不求利。她一生获得各种奖金10次,各种奖章16枚,各种名誉头衔117个,但她并不在意这些。

有一天,一位朋友来她家做客,忽然看见她的小女儿正在玩英国皇家学会刚刚颁发给她的金质奖章,于是惊讶地说:“居里夫人,能够得到一枚英国皇家学会的奖章,是多么高的荣誉,你怎么能给孩子玩呢?”居里夫人笑了笑说:“我是想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看得太重,否则将一事无成。”居里夫人淡泊处世,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的人生境界,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借鉴。

人的成长,不在于有无得失,而在于学习如何有得有失。聪明的人从不担心失去什么,而会思考应该得到什么;愚笨的人则只惶惶于失去一丁点儿东西,而不曾思考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

16世纪法国的一位大思想家说过这样一句慧黠的话:“什么都来一点儿的人,什么都得不到。”

的确如此,如果我们所得到的是我们从来不曾拥有的,那又有什么好欢喜的呢?还是淡然视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