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不要为孩子安排好一切
29481400000077

第77章 爱心不能用钱来表达

许多父母希望孩子享受到自己所得到的物质和金钱,为孩子无限量的提供金钱,以为爱心能用金钱来表达。其实,这是大错特错了。

当前不良的社会时尚通过种种渠道传染了校园里的学生,中学生中“小大款”日渐增多,攀比消费风日盛。

据国家统计局所属美兰德信息公司对北京、上海、成都、广州、西安五大城市的调查表明:全国0~12岁孩子每月消费总额超过35亿元,其中北京、上海排在最前面。

在5个城市中,每月每个家庭为孩子花的钱平均为672元,北京一个孩子要花764元,居全国之首。

北京孩子喜欢选择进口货,进口服装、食物的消费居全国第一。一套秋冬装至少300元,夏装也要100元以上。丹麦“乐高”玩具,最高的一套价格是1700元,最低的大约100元,几乎每天都有中小学生买。12岁以下的孩子经常买零食的占92.3%。在80%的工薪家庭中,一个孩子的月平均消费超过一个大人。像北京这样的消费层次高的大城市,一个孩子的花费竟占家庭收入的一半。

不少城市学生(包括部分乡镇少年)有一定数量供自己自由支配的钱,而且还有半数以上的孩子有自己的存款,其中存款在千元以上的也占有相当比例。一位万元生这样说道:

“我是我们家的第三代独子。逢年过节、我生日、我考双百、我生病、我病好……凡是有点大小事,就有人给我钱。才上初一,我就是万元生了。我想要什么,家里没有不给的。钱,好像越花越能花。我上学、放学常“打的”,因为我怕挤。我没考虑我自立后自己怎么挣钱的问题,因为即使我没工作,家里也养得起我……

学生消费水平的提高是和社会的经济发展分不开的。正常的消费水平提高是无可非议的,但是有一种不正常的倾向是:当今社会上,很多人认为只有给钱才是显示爱心的方法。如此教育出来的孩子,长大以后,你能指望他们为国家、为社会、为他人做什么呢?

小洛克菲勒是世界上第一个拥有十亿美元的亿万富翁。尽管富可敌国,但他对儿女们的家教观念,可谓高人一等。他意识到:富家子弟之所以浑浑噩噩,是因为他不必为挣钱糊口发愁、为职业事业拼搏,终日锦衣玉食,秦楼楚榭,到头来必将碌碌无为,一事无成。因此,他非常注重对子女的教育。

在儿女们的童年期,小洛克菲勒没让他们享受亿万富翁家庭的设施和条件,如:没有游泳池、网球场,他们只能玩简单的游戏,跟着父母去远足、伐木或者骑马每个孩子到7岁时,小洛克菲勒就开始向他们灌输“金钱”的观念。每周每人3角钱津贴,要求他们既要花,又要储蓄,还要施舍。每个孩子还领到一个小账本,他们要在这上面记载每分钱的用途和时间,每笔开支都要有理由。到周末检查时,谁漏记一笔账,就得被罚5分钱,记录无误的便可得到5分钱奖金。

小洛克菲勒说:“我要他们懂得金钱的价值,不要糟踏它,不要乱花乱用,把钱花在益处。”每周孩子只有很少的津贴,就是要让孩子经常处于经济压力之下。孩子们仅仅靠父母掏不出太多钱,惟一的办法是靠劳动去挣。

小洛克菲勒严格而又行之有效的教育,为子女们后来的人生和事业都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五个儿子个个成才有为。

亿万富翁尚且如此,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能有几个为人父母者能像小洛克菲勒那样富可敌国呢?爱心当然需要用钱来表达,但是当用钱盲目过度时,当孩子们以为爱是必须用钱的数量多少来标价时,会产生什么后果呢?一旦孩子兜里的钱满足不了他的消费欲望时,他又会做什么呢?

1994年4月《沈阳晚报》报道:一名初中生,因家里过于娇惯,养成了乱花钱的坏习惯。最后,一天没有50元过不去。家里供不起他,他就去抢劫。每天伙同两个同学拦截低年级同学,索要钱财。后来,被送往工读学校。

1994年3月16日《青年报》报道:上海一位中学生向家长提出要买一件名牌衣服,没被答应。于是,他在父亲熟睡之际,突发狠心,举起剪刀刺向父亲。

据报道,目前我国少年犯罪行为有向经济领域倾斜的倾向。如发案率较高的偷窃、流氓斗殴、破坏公共财产等犯罪行为都有极鲜明的谋财背景。比名牌、比花钱、比阔气。这些攀比的结果导致一些学生崇尚“读书无用”论,弃学经商、荒废学业、甚至铤而走险,以身试法。

有些父母认为家中经济条件较好,只有一个孩子,应该多给孩子一些钱花,让孩子吃好玩好,才是爱孩子。实际上这种做法,对孩子是有害的。古人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孩子从小乱花钱,不知节俭,长大了也会挥霍无度的。家里纵有金山银山,最终也会坐吃山空。因此,衷心希望为人父母者给予孩子的爱多于给他们的钱,给予他们的关怀多于给予他们的物质,把孩子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成为能够自食其力的人,这才是给予他们的最宝贵的财富。